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紧扣题目,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在吉林松花江畔,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书写课题。(学生书空)师边书写边强调:“雾”要注意雨字头要宽一些,盖住下面的“务”字。同学们再观察“凇”字左边是两点水,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交流)
2. 据《说文解字》中解释,两点水的含义是“水遇冷凝之形”,在这里“凇”的意思是水汽凝结而成的冰花。(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伊始不经意间把“象形”“形声”的造字法以及指导写字渗透在教学中,巧妙地揭示了课题,使学生对雾凇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
二、 图词对应,检查预习
1. 请同学们欣赏着闻名天下的吉林雾凇奇观,(出示雾凇组图)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形容这些雾凇的四字词语吗?
2. 生交流师课件出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 银松雪柳 琼枝玉树
3. 大家边听边想,这些图片还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设计意图】赏心悦目的图片,不仅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词,并很“快来到了”松花江畔的十里长提上,成为“画中人”。
三、 解读成因、欣赏过程
1. 理清条理,解读成因。
(1)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上述问题。
(2)(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仔细读,思考:这句话具体介绍形成雾凇需要哪几方面的条件?(板书:严寒季节、水汽饱和、遇冷凝结)
(3)读课文,吉林的雾凇是不是具备这样的条件呢?(学生思考,小组内画一画,找一找,议一议)
(4)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整个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总起句、中心句)
(5)试着根据形成的原因和经过,把第2自然段分成三层。
【设计意图】此处抓住段落首句高度概括的中心句,让学生仔细品读,理清雾凇形成的条件以及段落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清了层次,培养了学生的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2. 品读语言,欣赏过程。
(1)听老师读课文,请大家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雾的大、浓,圈画出关键词。
(2)(课件出示:“每当……灯光、树影模糊了……镀上了白银。)并显示重点词(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3)你能把这种雾大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美景)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想象。通过感情诵读,在感受大雾的同时,也理解了词语。
(4)这蒸腾的雾气,怎么就变成了雾凇了呢?(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仔细再读这句话,思考:这是怎样的“镀”?
(5)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课件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相机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
(7)小结:大自然太神奇了,悄无声息地造就了这十里长堤的雾凇奇观,而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揭开了雾凇形成的神秘面纱。(生自由练读,配乐个别读,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分两步来探究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既有答疑解惑,又有询词问句,还有品读文字,诵读感受,学生从多方面入手,学得主动、有趣。
四、 再现奇观,升华情感
1. (引读)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放眼望去,十里长提上——(生读)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引读)这洁白、晶莹、耀眼的雾凇更是婀娜多姿,观赏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生读)这真是“忽如一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播放雾凇美丽视频,学生静心欣赏。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讲:“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此处让学生欣赏色彩鲜明、与课文息息相关的吉林雾凇,把学生再次带入课文情境,促使学生触景生情,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诱发了他们倾吐的欲望。
五、 模拟导游,学以致用
作业:做一面导游旗,一个导游证,准备一只小喇叭,一顶旅游帽,学做一名导游介绍吉林雾凇,导游词可以是文章里的句子,包括雾凇的景色描写,雾凇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体现了语文的开放性、实践性,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导游这一特殊身份,使学生身处其中,激情迸发,个性得到了张扬。
(作者单位:宁夏青铜峡市三小)
1. 同学们,在吉林松花江畔,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书写课题。(学生书空)师边书写边强调:“雾”要注意雨字头要宽一些,盖住下面的“务”字。同学们再观察“凇”字左边是两点水,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交流)
2. 据《说文解字》中解释,两点水的含义是“水遇冷凝之形”,在这里“凇”的意思是水汽凝结而成的冰花。(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伊始不经意间把“象形”“形声”的造字法以及指导写字渗透在教学中,巧妙地揭示了课题,使学生对雾凇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
二、 图词对应,检查预习
1. 请同学们欣赏着闻名天下的吉林雾凇奇观,(出示雾凇组图)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形容这些雾凇的四字词语吗?
2. 生交流师课件出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 银松雪柳 琼枝玉树
3. 大家边听边想,这些图片还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设计意图】赏心悦目的图片,不仅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词,并很“快来到了”松花江畔的十里长提上,成为“画中人”。
三、 解读成因、欣赏过程
1. 理清条理,解读成因。
(1)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上述问题。
(2)(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仔细读,思考:这句话具体介绍形成雾凇需要哪几方面的条件?(板书:严寒季节、水汽饱和、遇冷凝结)
(3)读课文,吉林的雾凇是不是具备这样的条件呢?(学生思考,小组内画一画,找一找,议一议)
(4)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整个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总起句、中心句)
(5)试着根据形成的原因和经过,把第2自然段分成三层。
【设计意图】此处抓住段落首句高度概括的中心句,让学生仔细品读,理清雾凇形成的条件以及段落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清了层次,培养了学生的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2. 品读语言,欣赏过程。
(1)听老师读课文,请大家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雾的大、浓,圈画出关键词。
(2)(课件出示:“每当……灯光、树影模糊了……镀上了白银。)并显示重点词(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3)你能把这种雾大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美景)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想象。通过感情诵读,在感受大雾的同时,也理解了词语。
(4)这蒸腾的雾气,怎么就变成了雾凇了呢?(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仔细再读这句话,思考:这是怎样的“镀”?
(5)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课件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相机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
(7)小结:大自然太神奇了,悄无声息地造就了这十里长堤的雾凇奇观,而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揭开了雾凇形成的神秘面纱。(生自由练读,配乐个别读,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分两步来探究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既有答疑解惑,又有询词问句,还有品读文字,诵读感受,学生从多方面入手,学得主动、有趣。
四、 再现奇观,升华情感
1. (引读)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放眼望去,十里长提上——(生读)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引读)这洁白、晶莹、耀眼的雾凇更是婀娜多姿,观赏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生读)这真是“忽如一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播放雾凇美丽视频,学生静心欣赏。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讲:“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此处让学生欣赏色彩鲜明、与课文息息相关的吉林雾凇,把学生再次带入课文情境,促使学生触景生情,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诱发了他们倾吐的欲望。
五、 模拟导游,学以致用
作业:做一面导游旗,一个导游证,准备一只小喇叭,一顶旅游帽,学做一名导游介绍吉林雾凇,导游词可以是文章里的句子,包括雾凇的景色描写,雾凇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体现了语文的开放性、实践性,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导游这一特殊身份,使学生身处其中,激情迸发,个性得到了张扬。
(作者单位:宁夏青铜峡市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