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对联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2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紧扣题目,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在吉林松花江畔,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书写课题。(学生书空)师边书写边强调:“雾”要注意雨字头要宽一些,盖住下面的“务”字。同学们再观察“凇”字左边是两点水,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交流)
  2. 据《说文解字》中解释,两点水的含义是“水遇冷凝之形”,在这里“凇”的意思是水汽凝结而成的冰花。(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伊始不经意间把“象形”“形声”的造字法以及指导写字渗透在教学中,巧妙地揭示了课题,使学生对雾凇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
  二、 图词对应,检查预习
  1. 请同学们欣赏着闻名天下的吉林雾凇奇观,(出示雾凇组图)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形容这些雾凇的四字词语吗?
  2. 生交流师课件出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 银松雪柳 琼枝玉树
  3. 大家边听边想,这些图片还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设计意图】赏心悦目的图片,不仅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词,并很“快来到了”松花江畔的十里长提上,成为“画中人”。
  三、 解读成因、欣赏过程
  1. 理清条理,解读成因。
  (1)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上述问题。
  (2)(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仔细读,思考:这句话具体介绍形成雾凇需要哪几方面的条件?(板书:严寒季节、水汽饱和、遇冷凝结)
  (3)读课文,吉林的雾凇是不是具备这样的条件呢?(学生思考,小组内画一画,找一找,议一议)
  (4)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整个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总起句、中心句)
  (5)试着根据形成的原因和经过,把第2自然段分成三层。
  【设计意图】此处抓住段落首句高度概括的中心句,让学生仔细品读,理清雾凇形成的条件以及段落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清了层次,培养了学生的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2. 品读语言,欣赏过程。
  (1)听老师读课文,请大家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雾的大、浓,圈画出关键词。
  (2)(课件出示:“每当……灯光、树影模糊了……镀上了白银。)并显示重点词(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3)你能把这种雾大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美景)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想象。通过感情诵读,在感受大雾的同时,也理解了词语。
  (4)这蒸腾的雾气,怎么就变成了雾凇了呢?(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仔细再读这句话,思考:这是怎样的“镀”?
  (5)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课件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相机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
  (7)小结:大自然太神奇了,悄无声息地造就了这十里长堤的雾凇奇观,而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揭开了雾凇形成的神秘面纱。(生自由练读,配乐个别读,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分两步来探究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既有答疑解惑,又有询词问句,还有品读文字,诵读感受,学生从多方面入手,学得主动、有趣。
  四、 再现奇观,升华情感
  1. (引读)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放眼望去,十里长提上——(生读)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引读)这洁白、晶莹、耀眼的雾凇更是婀娜多姿,观赏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生读)这真是“忽如一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播放雾凇美丽视频,学生静心欣赏。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讲:“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此处让学生欣赏色彩鲜明、与课文息息相关的吉林雾凇,把学生再次带入课文情境,促使学生触景生情,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诱发了他们倾吐的欲望。
  五、 模拟导游,学以致用
  作业:做一面导游旗,一个导游证,准备一只小喇叭,一顶旅游帽,学做一名导游介绍吉林雾凇,导游词可以是文章里的句子,包括雾凇的景色描写,雾凇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体现了语文的开放性、实践性,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导游这一特殊身份,使学生身处其中,激情迸发,个性得到了张扬。
  (作者单位:宁夏青铜峡市三小)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简单”,有人认为是“快乐”,也有人认为是“启智”,钱理群教授则以为是“立人”。  近年来,笔者对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凤的“无痕语文”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李老师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痕语文”教学主张,她指出,“无痕语文”的教学艺术就是尽可能地隐藏教学意图,淡化教学痕迹,利用亲和氛围、语调色彩、人格魅力等诸多外部因素,在伙伴化关系、生态化情境中,不露痕
期刊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巩固汉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手段。小学生写一手好字,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写字教学有位“功臣”——田字格,我们切不可怠慢,还有位“美容大师”——笔画运笔,我们也不可冷落。  一、 绰约多逸态——田字格占位“塑形”  田字格是写字教学的基本凭借,好比泥土之于庄稼,河水之于鱼儿,是写字教学的母体,田字格的厚土孕育方块字的整齐美观。字的间架结构好比人的身段,是
期刊
编者按:怎样评价一堂语文课?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历史时期亦有不同的标准。为了更有利于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立足语文课程立场,以专业的眼光审视、评析语文课,进而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自本期起,我刊常设“专家看课”专栏,发表语文教学专家对优秀青年教师典型课例的评析,以飨读者。  【教学过程】  一、 联想导入,激起兴趣  师:(板书:蔬菜、天空)这两个事物,我们再熟悉不
期刊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注”和“尊重”毫无疑问属于两个高频词和关键词。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的学科特点和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目标,这两个词语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和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还要关注和尊重学习的内容——教材,同时要关注和尊重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编者编写的目的。但目前的状况则表现为“关注”的层面表象化,“尊重”的程度肤浅化。如何实现语文
期刊
自课程改革以来,在课内阅读教学方面,广大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如注重教学情境创设,突出朗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等。但是,还有不少课只关注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老老实实地听;要么是教师连珠炮似的问,学生反反复复地答;要么是教师僵化机械地指导,学生为“读”而“读”有口无心。这样既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更放弃
期刊
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又利于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近50年的实践检验中,“随课文分
期刊
记得儿子没上学前,总缠着我给他讲故事,讲得累了,烦了,就丢给他一本书,他自己倒也翻看得津津有味,口中还念念有词。上了学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他喜欢看的图书全都束之高阁。总有朋友逗他,在学校最喜欢什么课?他会说是数学;再问,是体育;还有呢?就是英语。总没有语文。问为什么,回答是“语文没意思”。于是,朋友又拿我打趣:“你这个语文老师,是怎么当的?”我无言以对。哪一位语文老师不想教好语文?可是,
期刊
孙永明(主持人,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校长):宜兴市“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主题研究正扎实而有效地推进。今天,我们齐聚一堂,请各位与会老师畅所欲言,谈谈你们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主题研究过程中的认识、收获、反思,以期将这个主题研究向更深处漫溯。  张富军(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咬文嚼字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切合文旨,是“咬文嚼字”的灵魂。教师引领学
期刊
不久前,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堂市级交流课,课题是《中国石拱桥》,教学目标是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堂课,老师成功地运用了钱梦龙老师“中心开花”的课堂切入法。上课伊始,出示了一幅赵州桥的挂图,并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图中大拱和小拱之间位置关系。问题一出,学生脸露微笑,纷纷举手示意要回答。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太容易了。这时,老师故作惊疑:“这个问题很简单吗?”“太简单啦!”“
期刊
笔者认为,文本细读应赋予它更广泛的概念,语言文字是它丰富的内涵,时代背景、作品原著、各家研读成果以及评论等是它的广阔的外延。笔者以《少年王冕》为例,撑起文本细读的长篙,感受到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的精彩。  一、 挖掘文字内涵  少年王冕这一人物形象集中在“孝”与“勤”两个字上。挖掘语言内涵,笔者发现每一处写王冕“孝”与“勤”的词句中,孝的方式、勤的方面都各不相同。母亲让王冕辍学放牛并千叮万嘱,王冕一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