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归去来兮辞》审美教学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被选入现行高一教材中。作为历世经典之作,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时,笔者着重从审美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诵读中进行“美点寻踪”。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美是由‘文本’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如果没有欣赏者的积极参与,作品美的价值就无法显示出来。为此,笔者教学本文时进行了如下引导。
  一、走进文本,点击情趣
  古人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读书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每日都做着“为官梦”,然而,做了县令的陶渊明为何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这“一投石”,缩短了作者(文本)、教者与读者的距离,达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他的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时代,家境早已破败。陶渊明少年时代既游好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静的自然。他29岁入仕,以后的十多年里,他三次入仕,又三次离开官场。先后作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之类小官。少年时代的“大济苍生”的壮志成为泡影,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他四十一岁,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终身不仕。
  二、研读美文,入境悟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美读,美说,美品,轻轻松松的徜徉在美文海洋里,快快乐乐地撷取朵朵“美丽浪花”。
  1.读悟文中的人格美
  本文写到:“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而同流而污;这也是他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之道。因此,他坚决辞官隐居,坚决谢绝交游,坚决与世相忘。此种心境,《桃花源记》中有“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准确、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诗人为了保住做人的尊严,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竟然把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佳去处——官衙,视为“尘网”“樊笼”,把读书人的最佳选择——当官,视为“羁鸟”“池鱼”,把脱离此“网”此“笼”获得自由作为最快意的事来抒写来歌唱,真可谓塑造自我人格的勇士。“安贫乐道,固穷守节”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感士不遇赋》中说:“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直接表达了他耿介不阿的品格。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乞讨的程度,一个人连生存的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仍坚持“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宁肯受贫穷,也要守住节。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临死前给自己写了《挽歌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能说不是诗人伟大的人格体现吗?
  2.读悟文中的人情美
  陶渊明近于人情,富于热情,孝父母,爱弟妹,爱邻里朋友尤其酷爱子女;他的大愿望是“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陶渊明生平常往来的人大约可分四种。第一种是政治上的人物。这一类人与陶渊明大半称不上是朋友,真正够上朋友的只有颜延之。第二种朋友是集中载有赠诗的,像庞参军等,这批人事迹不彰,对陶渊明也没有多大影响。第三种人是高僧慧远及其弟子周续之和刘遗民。和陶渊明往来最密,相契最深的倒是乡邻中一些田夫野老。”
  ⑴与亲人的和谐相处
  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颇有人情味的人。正如诗人到家后所见:“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四十一岁的诗人初进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高兴,竟然“载欣载奔”。此种心情,与为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童仆前来相迎,年幼的儿女也在门口等候。家人欢迎主人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这番“隆重”的迎归仪式,颇使诗人感到快慰。诗人“携幼入室”,这一“携”字,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子女的慈爱。从中可见诗人是一位十足的慈父形象。陶渊明的可贵可爱之处,在于他不矫情,而是本着人类所应有的至性深情去应世接物,而且坦白地把这种至性深情表现出来。“有酒盈樽”。哎!知夫者莫若妻呀。原来那善解人意、温柔多情、最通情达理的她——妻子翟氏已经把樽中的酒装得满满的了,为归来的丈夫接风洗尘。这分明是妻子的一片柔情呀。这样一个妻子,当然会更加坚定他的隐居之志。“三月不知酒味”的诗人不禁“引壶觞以自酌”起来。到家的感觉真好,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此时,有谁还留恋那尔虞我诈的官场?有谁还想听“应束带见”官场的讨厌话?有谁还想那“案牍之劳形”?回到家,诗人心里踏实,感到“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杂诗》其四)的温馨;天伦之乐,才是人间之正道!这一细节,“平字见奇”“朴字见色”,把自己久别之后重归故里的欣喜若狂情景和童仆、稚子、妻子迎接诗人归来的快慰惟妙惟肖的展现出来,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浓浓的绝美无比的天伦之乐图。《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为妹奔丧而辞官归隐。足见拳拳兄弟之情、恋恋兄妹之谊,在面对生死诀别的情境时,表露得如此真挚动人。陶渊明亲情诗文在某种程度上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更为真实的一面。
  ⑵与亲友村夫的和谐交往
  归田后的陶渊明更接近了农民,前来的“谈笑无官吏,往来有白丁”,没了官场繁琐的应酬,没有了枯燥文书的劳形,诗人可以和他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可以和他们“悦亲戚之情话”, 可以和他们“乐琴书以消忧”,可以和他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可以和他们“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答庞参军》),可以和他们“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其二),可以和他们共享亲情的温馨。
  3.读悟文中的劳动美
  劳动美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美。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陶渊明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劳动。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视劳动的,南北朝时期士族尤甚,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多见士大夫耻涉务农。”《南史?到溉传》载:到溉先祖曾担粪自给,别人骂他“尚有余臭”。陶渊明却冲破了这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地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本文写劳动的只是一笔代过:“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春到田野,农民告诉他将要从事农耕了。躬耕田园的生活,在作者笔下显然已被诗化,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浪漫的抒情。陶渊明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由于初参加劳动,技术还不够高,杂草旺盛,豆苗稀少,但他还是一早起来就去铲除荒草,到了晚上才荷锄归来。“带月荷锄归”一句,诗人自己给自己画了一幅荷锄归图。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小路旁的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诗人力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那种怡然自得之状可谓呼之欲出。
  4.读悟文中的语言美
  本篇是辞赋文体,它虽说保持了辞赋骈偶、押韵和辞采华美的特点,却避免了汉魏六朝辞赋普遍存在的堆砌辞藻、刻意雕琢、华而不实、艰深僻涩、堆垛典故的弊病,而且语言浅近,朴素自然,甚至接近口语,如文中再度出现的语句“归去来兮”,如田家小孩信口而出一般,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朱光潜说:“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陶诗的特色正是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其次,本文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长短错落,骈散相间,以多变的语调和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气氛;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使读者诵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第三,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之外,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等,嵌在句子中,使音节铿锵,和谐悦耳,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558300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从教二十多年,在五彩缤纷、酸甜苦辣的人生道路上,我作为一名为孩子们服务的普普通通的班主任,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犹如大路边一株清雅的百合的存在,不为取悦偶然路过的行人。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看着他们变得懂事成熟,那是一种特有的人生享受。  首先:细心关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盛于母爱。它是放射着人性光芒的理性的爱。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理性的爱
期刊
【摘要】班主任主管一个班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堪称班级之“灵魂”。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具备一颗伟大的爱心,才能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关键词】用爱铺路;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人物,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自己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二十多年的班级管理实践表明:班风好,校风、学风就好,教育质量就高。班主任主管一个班学生思想、行为、学习、生活,堪称班级之“灵魂
期刊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写到国学大师梁启超给清华大学学生讲学的情形。文中写道: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脑门,敲几下之后,记忆便又畅通,大段大段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欢喜。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
期刊
班级是一个成员众多并按照一定结构方式所组成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的直接领导者就是班主任,要使这个小团体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使这个集体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遵守校纪的良好风气,作为领导者的班主任,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发挥好最大作用呢?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好恶,是人的行为的一种内驱力。所谓情感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因素,对教育对象的情感
期刊
《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种子规律是难点。课前,我搜集录像、课件、图片等网上资源和精心准备较大且容易解剖、泡涨的蚕豆、花生、芸豆、红豆、绿豆和玉米种子,采用探究——研讨法来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实物展示、解剖操作、多媒体播放等教学手段,进行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让学生会使用放大镜细致入微地观察,给学生充分表达,描述的锻炼机会,让学生试着评价,通过对大量事实的归纳来发
期刊
【摘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习任务、学校教育和家长期望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学习类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存在
期刊
校外活动中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各类艺术、科学、体育等技能培训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紧紧围绕“培养兴趣,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培训活动宗旨,根据活动中心的特点,我们在巩固已有的培训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培训项目。精心策划活动,发挥育人功能。  2011年活动中心大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实行班班有活动,中心月月有活动,使中心的每个孩子在“玩”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期刊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也不例外,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课前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是学生思考留下的痕迹,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样在一堂课上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另外,语文课堂容量比较大,知识点比较散,因而很少有学生一堂课下来全部都懂,
期刊
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部分,明确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概念:“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而言,探究性阅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其本质、重点、实施策略作深入具体分析与反思。  一、什么是探究性阅读  “探究”是一项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主动发现、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深入拓展和创新发现的途径和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与“接
期刊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课堂效率的提高,对于英语成绩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把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课下不需要费很多时间,费时少,但成绩好,那么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越来越强,教师教起来会越来越轻松。而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创设良好的教学课堂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兴趣,把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