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墨相近,何色?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mtd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有点绝对,好像不要任何附加条件,不管物体原来是什么颜色,不管物體处于什么状态,不管物体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只要接近了红色物体,就一定变为红色,接近黑色物体一定变为黑色。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要说的是人。一个人接近好人,就一定成为好人,一个人接近坏人,就一定成为坏人。一个人接近诚实的人,就一定成为诚实的人。一个人接近狡诈的人,就一定成为狡诈的人。一个人接近善良的人,就一定成为善良的人。一个人接近凶险的人,就一定成为凶险的人。
  如果以上说法成立,红色物体与黑色物体接近,那红色物体一定变为黑色物体,黑色物体一定变为红色物体,即两者接近的结果就是互换了颜色。假如两者保持相近的距离,已经变成黑色的物体因接近已经变成红色的物体一定会重新变红;已经变红的物体因接近已经变黑的物体,一定会重新变黑。然后,重新变红的物体再次变黑,重新变黑的物体再次变红……这样,两者就会不断地互换颜色,那是不是像变魔术似的可笑?同样,如果好人与坏人在一起,好人就一定会变成坏人,坏人就一定会变成好人。如果两者不分开,就会不断地交换好的品质与坏的品质。比如,一个坏人正举起刀要杀人,好人来了。在好人的影响下,坏人变成了好人,把刀扔了,改恶从善,可与此同时,好人变成了坏人,抓起地上的刀,凶猛地将刀举起……这样两个人不断轮流充当杀人魔王与见义勇为者的角色。想想这场面是不是让人啼笑皆非?
  以上的说法,虽有点夸张,但也说的是燕山雪花大如席,不是说的广州雪花大如席。在现实生活中,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绝对化、过分夸大“近”的意义,这样的人是有的。比如,近几年来,不少贪官在落马后都要声泪俱下地表示忏悔,说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是因为自己交友不慎,接近了以钱行贿的商人及以色行贿的女人。听他们的意思,如果不是如此,而是接近了岳飞那样的朋友,那他们就能成为爱国英雄;接近了包公那样的朋友,那他们就能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接近了海瑞那样的朋友,那他们就能清廉如水。交上一百个这样的好朋友,并与这些朋友朝夕相处,他们就可以成为完人了。可惜得很,由于不慎,他们没能接近到这样的好人,而交了近了惯于拉人下水的奸商淫妇,让他们心变黑了,身体变脏了。嗐,这些奸商淫妇真是近不得的呀!将他们逐出地球才好!他们在地球上一天就要害人一天,让更多近了他们的人变黑变坏。
  请注意,依据这些忏悔者所言,他们是近了黑,近了坏人,才变黑变坏的,那在变前呢?他们是红的,红得很;是好的,好得很。他们与奸商和淫妇相近,是红与黑相近,好与坏相近。相近的结果是什么?前文说过,如果以为近朱必赤近墨必黑,红色的领导干部与黑色的行贿者就会不断交换自己的颜色,而事实上谁也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妙的情形。据这些忏悔者说,无论是以钱行贿的商人,还是以色行贿的女人,都厉害无比,只要与他们一接触,那么无论你原来身上有多红,就立即会改变颜色,马上就会由红变黑由好变坏,而他们自己不会因近了红色而变红,近了好人而变好。
  有没有可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规律不适用于红黑相近这一特殊情形?或者这一规律只适用于平民百姓,而不可用在领导干部身上?有没有可能在相近前忏悔者就是黑色的,只不过伪装得太好了没有被人察觉?本来早就黑了,却炮制出交友不慎论,其用意是什么?又假如你真是交友不慎,那又为何会不慎?
其他文献
脸是一部读不透的大书。  人生是从读脸开始的。幼儿偎在父母怀里,读妈妈的脸,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读爸爸的脸,慈祥中有威严;小少年入学,读老师的脸,感到知识的甘甜;青年步入社会,读形形色色的脸,体会了道路坎坷,人情冷暖。  鲁迅先生说:“一阔脸就变。”数年前,一位小学教师到我家“请教”一篇稿,说教了一辈子书,不过是个教书先生没意思,想当宣传干事,领导叫他写篇调查报告———这很像考卷,成败在此一举。既
期刊
某次与朋友聚会,在乡下公安派出所当民警的A先生说起一件“趣事”。  A先生说,事情发生在多年前,执法部门权力比较“宽泛”的年代。那天,他们派出所为了完成“创收”任务,来到国道上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结果,在一辆外地轿车的后备厢里,发现了一条珍贵的野生蛇。吃惯了山珍野味的所长是识货的,不由分说,将这条难得的山珍扣下,挥挥手让轿车去了。  不料,那辆轿车上坐的也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投诉电话打到当地纠风
期刊
一般来讲,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当个人身份、身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就成为变异人了。或者说,这时候的人就脱离了人的本身、本质、本来面目,变成另外一种物体,当然不是什么“超人”“外星人”。他们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但在多数人的眼里,他们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个人了。  然而,人,终究是要还原为人的。  那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还原为人,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人才像个人呢?  (一)在自然情
期刊
三十九岁生日,是几个曾在工作上帮带过的“小年轻儿”吵着要给我过的。自觉已入中年,何必如年轻人一样鄭重其事地再“装嫩过生日”?然而,聚会、小酌、漫谈、送花、许愿、吹蜡烛、切蛋糕,全套流程下来,我已乐在其中,恍若回到童年。猛地发现,是这帮小家伙,帮我唤醒了内心尘封许久的那份天真,倍感美好。  生日过后,才回老家。母亲佝偻着下厨,说要给我补上她亲手擀的长寿面。面条筋道、柔长,佐以腊肉、白菜、豆腐原汤卤,
期刊
鲁迅是一位收藏大家,除了书籍,他最大宗的藏品就是版画。目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中国新兴版画作品达2100余幅,201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收藏了1677件作品。  可以说,版画(木刻)情结伴随着鲁迅整个文学生涯。他从童年起就收藏过木刻插图版《山海经》,并影描过整本的《荡寇志》木刻画;在日本留学时,他翻译的书籍的封面就使用了版画;“五四”后,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编辑《莽原》
期刊
先说个真事。我女婿在东北修过高铁,给我带回两盒高丽参,放两年了,最近说给用了吧,再放过期了。用后,留了个白铁盒子。我看那白铁皮起明发亮,比街上做烟囱的铁皮好多了。盒不大,小一尺的样子。我觉得扔垃圾箱可惜了,就专门跑到街上送给做烟囱的师傅,想着在他手中,把盒子剪开,肯定还有用场。师傅看了说,没用的,比你这还好的,我都不要。弄得我好尴尬,白送人也不领情哟!  事后回想,觉得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浪费实在
期刊
日前看到一条微博,说的是2018年12月12日,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们正在教室里上课,一只猫突然闯了进来。这只猫居然如入无人之境,挨个从学生们的课桌上走过,眼神坚定,步伐从容,宛若巡视。再看学生们,没有哄笑,没有喧哗,没有炸堂,没有呵斥与驱打,老师还在上着课,学生们安静地看着那只猫从自己面前迈着优雅的猫步走到别人面前,一直到它安静地轻轻地离开。事后有学生称,这只猫出去之后又闯进了另外的教室,俨然是只
期刊
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由此结束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向列强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想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回望中国百年沧桑巨变,近看近邻日本,远看所有后发达国家,细察超级大国,“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口号不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有较大的负面效应,而且非常不合时宜。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是“技”,那么,别人的长技从何而来?别人为什么能长期开发出长技?清廷为什么技
期刊
泱泱华夏,美食大国。走向世界,以“中华美食”“中华料理”而名世,在国内,则以“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而概之。自然,这样划分未免太粗线条了,尤其在标榜多元化、个性化之当今。如何表述细腻、清晰而非粗线条,这是一篇大文章,在此按下不表。  笔者要说的是,以美食比喻网络“套路”如何?看一拨又一拨的通信“公关”,不是这套餐就是那套餐,此“餐”与彼“餐”,并非一类,但可“比附”。怎么讲?华夏饮食多美食,然,也
期刊
有一种看法似乎一直充斥于我们周围:文科没前途,学不懂理科的人才会去学文,愚钝的文科生永远只是理科生的陪衬。但我想说的是,当今人们的思想早已不该再被这样毫无科学性的偏见所禁锢。毋庸讳言,文科生中确实有一些人选择文科是被逼无奈,因为在理科的锋芒前挫败,转而投奔文科。但是更多的人,是出于内心最简单直接的缘故:热爱。我们擅长语言与记忆,我们向往文科所蕴含的感性美,而这就足够了。  一位学者曾说过:自然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