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王文彬先生

来源 :东方航线·新尚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5日下午三时,由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策划的《激越——王文彬艺术文献收藏展》在安徽路五号东门良友书坊启幕,本次展览的多数作品,均为王文彬先生1980年以前创作。历史感和时代印痕跃然纸上。
  生于1928年的王文彬先生,是从青岛走向全国的第二代艺术家。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琴岛画会学习绘画,1945年奔赴解放区,1955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1962年因《夯歌》一展成名。后任教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院油画系、壁画系,是新中国成立后活跃于画坛的代表画家。
  1988年,王文彬曾在回澜阁举行过个人作品展,反响热烈。这次展览充分突出了历史文献,数十件王文彬的笔记、手稿也于现场同步展出。
  意义的路途
  到1990年代末期,王文彬的文字里依然充溢着“意义”的语词。他全然不像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焕发”、“奋斗”、“前进”常常流露于他的笔尖。
  他也在意有人将其代表作《夯歌》归于“宣传画”的说法,但他坚信“这一切不过是幼稚盲目的文化心态的表现”,认为这是割断了艺术与时代、生活和群众的联系,过于强调“自我表现”的恶果。面对西方文化自1980年代以来日趋盛大的冲击,王文彬坚信民族文化的宏伟博大、吐故纳新。而在这样的年代,作为艺术家,创造民族的现代艺术尤为重要。
  王文彬的语词,显然是建立在时代历程和个人成长背景之上的。1945年投身解放区,1955年进入中央美院。尽管经历了身体灾难和文革政治灾难的双重洗礼,王文彬始终没有远离意识形态主流的框架,国家级的美术展览和国家级的收藏陈列,是他心中无法质疑的宫殿。
  在宏大的价值建构之下,王文彬的往圣之路是那样的艰苦卓绝,又是那样的顺其自然。
  宫殿背后的亦真亦假,是王文彬这一代艺术家很难触及的盲区与雷区。他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之内,做尽可能无限的追求和付出。
  这不是王文彬自身的无奈,而是一代人旷野求索的结果。它毕竟是一条从未有过的道路,自然会有从未有过的奋力和牺牲。
  也必须看到,王文彬及其时代伙伴们的热烈与真诚是无比珍贵的——他们诚挚地思索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及归途,他们勤奋地磨练着艺术的技艺与风格。他们所坚信并高扬的民族现代化,尽管模具变型,但姿态和方法却十分有型。
  而王文彬个人的“丝路”之路和敦煌“功课”,以及他后来在壁画道路上的苦苦探求,也已经形成了非常分明的时代经验。即使,这有待于历史进一步去检讨与分辨,但其意义肯定已经写下。
  有关这场展览,也是素朴年代“革命友谊”所赋予的契机。提供王文彬艺术文献及作品的王鹤年先生,曾是王文彬的义弟和挚友。相信,这展览本身也是对旧时代美好感情的擦拭与纪念。
  追寻王文彬先生
  1999年,71岁的王文彬致信前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超,提出给吕品先生“正名”的问题,希望解决吕品的“离休”身份。
  陈超回信说,吕品和当时的地下党员郭梦家属于“心照不宣”,还不能算是“地下关系”,作为离休就有点困难了。希望王文彬找郭梦家作证明,并给了王文彬郭梦家的地址。
  王文彬遂立即致信郭梦家,83岁的郭梦家回信说:“关于为吕品同志办离休待遇的事,我看生前未办成,死后恐怕更为困难了。他的小女儿既然愿为之再申请,我可以写证明。”
  收到信的王文彬心急如焚,他又写信给好友王鹤年,让他催促吕品先生的小女儿吕薏莎,信末说:“我很着急,此事不早点办,一旦老人们不在了,就更没有办法了!请薏莎三思吧!”
  而其时,吕品先生已经于9年前——1990年10月15日辞世。
  在两通简短的回信中,陈超称王文彬的信“充满革命感情”,郭梦家则说:“从来信中看,这几年你为生活而奔忙,尚希多加保重。”业已步入老年的王文彬,对吕品先生的事情非常在意。在给王鹤年的信中,他曾就吕品先生的作品照片洗印问题有很细致的叮嘱和交代。
  1999年9月19日,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王文彬应邀参加《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陈列展》开幕式,以前没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他心中犯疑,但当他看到一幅作品时,心花怒放。他在后来给吕薏莎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忽然看到我的恩师、你的父亲吕品的水彩画《雨中》陈列在那里,我高兴极了,这比我的画在展览中入选更值得高兴,这是历史的评价!”
  看完展览,王文彬急忙复印了展览册页的封面、前言和水彩部分的目录,寄给了吕薏莎。
  王文彬对情意郑重或见一斑。而他与吕品先生的师承关系则要从其少年时代说起。在王文彬的回忆文字中,吕品先生对他的有决定性影响有这样几件:
  在明德小学读书时,王文彬是看到了琴岛画会在一间咖啡馆里的展览,而决定走上学西画的道路的。这次展览中,吕品的作品《酒徒》给了他极深的印象。
  1942年,升入市立中学的王文彬经老师赫保真介绍,到琴岛画会夜校学画,其时每人的学费为每月两袋面粉。由于王文彬家境贫寒,负责画会的赵仲玉和吕品免除了王文彬的学费,木炭画纸都是赵仲玉送给他的,而后来吕品经常带其外出写生,并给他看了自己未完成的油画《一二九游行》以及部分左翼版画集。
  1944年,感染肺结核的王文彬经常咳嗽吐血,吕品让王文彬去自己的私人医生家看病,并将诊疗费用全部记在自己的账上。病愈后,王文彬一度想去重庆大后方,吕品则以他的性格告诫他后方的生存艰难,并告诉他像《雷雨》这样的剧作也受到当局压制的事实。同时,吕品还将邹蹈奋的著作《萍踪寄语》借给了王文彬,使得王文彬的政治觉悟和自我认知大为提高。
  王文彬常带着画作去向吕品求教,为解决王文彬生活困难的问题,吕品常将较好的作品留下,遇到有来买画的,就极力推荐,并将所售画款悉数交给王文彬。1948年,王文彬已投身解放区,在励志社作琴岛画会十周年“八人画展”时,吕品还特别安排了王文彬的作品展出。这一举动,致使常遭当局深夜“查户口”的王家,再也没受到过骚扰。   对于绘画艺术本身,王文彬领受吕品的教益也颇多。跟从写生则是学习领悟最重要的门径。吕品很少带学生去画名胜,而常常是去荒凉的地方,他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人们不注意的地方发现独特的美。
  吕品发现王文彬的色彩写生进步不大,就帮他分析说:“眼高才能带动手的提高,画画的人应该是眼高手低,眼光高,才有更高的追求,才会有进步。如果只是画得熟练,技术十分灵巧,但眼睛的标准不高,画就无新意,自然就会陷于停滞。”
  可以说,作为天主教会印刷工人的儿子,王文彬的艺术之路,是从青岛,从吕品身边一步一步走开的。
  王文彬最初的绘画动力,源自于明德小学周老师的鼓励。周老师毕业于北京黑山扈天主教神学院美术专修科,因为出自神学院,又在教会小学任教,他的绘画自然以宗教画为主。他画的基督受刑,因为油画色彩黑乎乎的,曾令王文彬很是惊异。
  在日据时期,除琴岛画会外,王文彬也从日本人的书店中汲取过诸多营养,立体派和超现实派的书籍都吸引过他,而《翡冷翠派的巨匠们》、《毕加索与他的朋友们》、《凡高传》也让他艳羡不已。
  在市立中学读书期间,王文彬还参加了学生团体学术研究会,后来以美术编辑的身份参与了《青年人》杂志的创办。
  1945年12月,王文彬告别青岛到投奔解放区,后就职于山东新华书店。在书店工作期间,则受到了胡考和阿老(老宪洪)的影响。
  在王文彬的印象中,胡考的创作融合了现实与想象,颇具达利风格,而他将细麦秸与油画颜料混合在画布上表现农家泥墙的做法,也让王文彬甚是惊叹。
  除了悉心关照王文彬的身体状况,曾在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工作过的阿老在速写、美术字书写、年画连环画绘制、封面设计等方面都给了王文彬很多具体指导。
  期间,王文彬创作的连环漫画《郝鹏举事变》、《蒋军成了三足蟹》和石版年画《生产之前》等也在山东解放区产生了较大影响。
  而这一阶段,鲜活的现实生活和民间艺术,是王文彬收获的最大滋养。
  1955年,王文彬放下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工作,以干部身份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成了一名大学生。
  没想到,不测忽至。翌年,他因右肩关节疾病手术失败而落下终身残疾。在强忍病痛的勤学苦练后,王文彬成为左手画家。1957年,深入生活的创作大潮涌动,中央美院的学生在江丰院长的部署下分赴各地体验生活,王文彬则回到了沂蒙山区。在田野地头的劳作观察中,他萌发了《夯歌》的创作构想。
  经大量小稿淬炼而成的《夯歌》,在董希文和罗工柳先生的鼓励下,成为了一幅165×320cm的大画,并作为王文彬的毕业创作在1962年的新芽美展上面世。潜藏在画面间的激越旋律,成为素朴年代的浪漫书写。
  《夯歌》,可以说令王文彬一展闻名。
  尽管《夯歌》的闻名,为王文彬留在北京任教于中央美院附中作了铺垫。但在那个年代,艺术和政治的关联不可拆分。历经三年自然灾害后,现世政治正在对大跃进作最敏感的检讨。被误认为大跃进产物的《夯歌》,在《人民日报》排列上版后,又被黯然撤下。
  其后的命运更是江河日下。
  文革甫起,《夯歌》即被打成“黑线上结出的毒瓜”。美院附中教师王文彬也被作为“汉奸”、“特务”和“现行反革命”,遭抄家、关押、秘密审讯、公开批斗。1970年,举家更是被遣返回其爱人俞锡瑛的原籍浙江乐清。
  1972年春,回京就医的王文彬终于通过参加美院在石家庄下放地的“整党”活动,推翻了加诸于自己的“历史问题”认定,得以回到北京。而教学的中止,生活也不能安宁。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北京热电厂度过了文革的最后几年。
  在北京热电厂开办美术短训班的那段日子,王文彬竟然很是开心,他在《一段往日的回忆——关于油画(强大的动力>的故事》一文中写道:我常参加工人的集体学习,工人的发言总是好话、坏话都说,不会被记录而获罪,也必说心里话。在公开讨论或平时交谈中,常涉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以及敏感问题,我很愿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因为这能使自己保持一种对现实状况较客观的认识。
  1976年,大地回春。王文彬得以重返中央美院油画系,并执掌教鞭。带着破洞与伤痕的《夯歌》也于次年出现在全国美展设于中国美术馆的展场上。
  此后无论从事油画创作还是壁画创作,王文彬都伴随着时代,深深沉浸于宏大叙事当中——这样的选择既是历史使然,也是其作为艺术家的社会使命感使然——而画大题材,做大画家,是那一代深受题材决定论戕害的画家不可绕开的方式,所以,无论是《长城》、《激流之上》、《向自然进军》,还是壁画《黄河咆哮》、《山河颂》、《呦呦鹿鸣》都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美学和意识形态的印烙。
  而在这个过程中,王文彬也在极力地寻找“自己”和自己的艺术。
  他在《艺术自述》中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道:“文革给他的摧残,没有使他消极沉默。十年动乱之后,他为了寻找自己新的艺术方向,多次沿丝路西行,企图在深入生活和研究古代文化艺术遗产中,找到自己艺术的新起点。秦-汉-唐艺术中包含着的那种民族精神给他强烈的震憾。长时间在敦煌石窟中的临摹,使他的艺术想象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他决心为民族壁画艺术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及至人生的暮年,王文彬还抱着这样的大任和忧愤。
  但时间拐进1990年代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艺术的价值消解,使王文彬的内心滑入了另一个弯道。1991年2月3日他在给王鹤年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一班学生已毕业,没有一个人分配得合适的,真是糟蹋人才,我对教学也灰心了,在这种现实之下,就是花了精力去教,教出来的学生面临的是苦闷的现实,所以近一年未招生,明年也不打算招了。”
  而在人生最后的创作阶段,在青岛成长时期所积累的题材,又成了他艺术表现的动力,1988年,他完成了以1945年费筱芝被枪杀事件和反甄审运动为题材的《安魂曲》;1995年,他又创作了以“勿忘国耻”为题旨的《天主作证》,控诉日本军士残害青岛民众的罪行。
  2000年4月,王文彬突然病重。一个月后,他开始定立遗嘱,关于存款是这样写的:我的一生清贫,没有留下多少存款和现金,经有关人员清点,定期存款、国库券共有叁万贰仟捌佰叁拾伍元贰角伍分。现金贰万肆仟元整(其中含住院押金壹万元,有朋友资助用于护理和生活营养费肆仟元整),另有外币美元定期存款陆佰肆拾捌元壹角陆分,港币壹万零陆佰壹拾元捌角壹分……
  关于字画的分配问题,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字画是我一生心血结晶,我把它看成比生命都重要。因此,字画继承人只能在国内收藏作为纪念,不得拍卖或投入其他商业行为。
  一年后的10月1日,73岁的王文彬在北京辞世。越五年,流布于各种渠道的王文彬作品开始显露于拍卖会上,原北京饭店大堂悬挂布置画《万里长城》(三联屏,270×540cm)在2012年上海宝龙春拍中,拍出了920万的高价。
其他文献
7月20日,东航山东分公司先后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2013年中期工作会议。  东航集团总法律顾问、集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三督导组组长郭俊秀,集团党组巡视组副组长兼党组纪检组办公室副主任、督导组副组长陈亦珉及督导组其他成员出席了动员大会。分公司领导、总助,M2A以上干部,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济南地区通过视频形式参会。会议由分公司总经理杜冬升主持。  会上,党委书记宋
期刊
在噪音中打手电体检  “刚才我已经检查了这部分停机坪,没有石块等杂物,因为发动机高速运转,很容易吸进去。”上午9时56分,飞机驶入了机场。在田元鹏的指挥下,飞机前轮准确停在了A320的标线上。“飞机停的位置不能有偏差,不然廊桥和油车靠不上去。”飞机平稳降落后,噪音震耳欲聋,虽然距离很近,但笔者只能和他“喊话”,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轮胎、发动机、起落架、燃油面板……他拿着手电筒,绕机一一检查。在检查
期刊
即使是一个小螺丝钉松动了,如果没有被及时检查出来,就可能造成严重事故。80后的田元鹏是东航山东分公司飞机维修部的一名整机放行人员,他的职责是为飞机“把脉”,给乘客多加一道“保险”。  25分钟排查短停飞机  7月15日上午9时许,笔者来到青岛流亭机场的停机坪,田元鹏已经和同事们一起,提前十五分钟等候一架从南京飞来的东航空客A320型飞机。“刚才我们已经对照过进出港显示屏,今天有36架飞机短停,我和
期刊
日前,随着旺季生产的全面推进,雷雨天气、航班流控、一线生产人员短缺等因素影响使得东航山东分公司暑期航班保障工作的压力越来越重。面对困难和挑战,东航山东人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深挖潜能、通力协作、忘我奉献、团结一心,在服务旅客、降本增效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8月16号,MU5481/2(宁波-青岛-沈阳、沈阳-青岛-宁波)航班由于受到沈阳天气影响,从青
期刊
傍晚的苏州博物馆已然访者渐稀,快接近闭馆时间了,喧嚣的展馆复归宁静。夕阳柔和的暖调子抚摩着一片青绿色,那是青铜器特有的苍翠。准确的说。它们属于春秋时期统治苏州的吴国王室。适宜的湿度和光线。让这些代表着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力量的金属艺术品在历尽沧桑岁月后,依旧炫耀着当年铸造时的威仪和尊严。令人匪夷所思的铭文在这样的调子里愈发显得神秘,那是一件青铜盂,斑驳而苍翠的锈色显示着时间的力量,肩部清晰的十二字铭
期刊
见她悠然若兰  女人应如兰。那种馥郁悠远的独特气息,恰到好处的传递出女性如兰一般的高贵与典雅。而眉宇间优雅脱俗的神态,更能极好的诠释出女人充满知性的魅力。这样的女性总能以她特有的气质,从容的向周围的人们传递着爱与道义,见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崔爱玲正是这样一位悠然若兰般的女性。她的经历和故事,无不在向人们展示出她独特的优雅与博爱之心。而作为国学文化的宣讲者,崔爱玲女士更以十二分的热情,努力为那些
期刊
在新版QQ永远在线的功能被无数网友吐糟之后,微信5.0版本的发布谨慎了许多。2013年8月9日,微信5.0版本正式在腾讯自由应用市场应用宝首发。  此次新版微信发布,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扫一扫功能的强化。在之前的版本中,微信扫一扫功能只能用于扫描二维码,在5.0升级版中,扫一扫功能扩展到了条码、图书、街景、翻译等领域。“扫一扫,扫出新世界”的口号让人印象深刻。  “扫一扫”被细分为5个子功能:二维码、
期刊
杜小荃的画不仅是视觉的享受,同时也是诉诸心灵的乐曲。从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万物的温情。他喜爱观察并善于捕捉身边点点滴滴的细节,瞬间的动作、片刻的态势定格在他的画面中,“动”立刻化为了“静”,这份“静”中,蕴含着自然界生命的律动,微妙玄通,让人体味到一种空远幽玄的意境。多年来,杜小荃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憧憬,固执地坚守自己的艺术信仰,一直把文化和责任作为身体力行的至高准则。
期刊
随着每个人微信好友的增多,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微信号,微信上的关系链和聊天记录越来越多后,微信已经变成了用户的隐私。这成了一种私密社交。  以前,我们在公交站牌等车时,会在身边的报刊亭随手买一份报纸,浏览一下当天发生的时政要闻。后来,我们人手一部手机,刷微博看新闻,当然里面也会出现一些朋友的消息,但随着其他更加私密的社交应用出现,我们在微博上越来越少看到朋友私人的信息,而更多的是转发名人,偶像
期刊
那些美丽的“坝上”  “坝上”一般是指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处的那片宽阔高地,蒙语称之为“塞罕堪达巴罕色钦”,意为“美丽的高岭”。在行政区划上,它又泛指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的区域,包括今天河北张家口的张北、尚义、康保、沽源4县,以及承德丰宁、围场两县。  这是一片方圆2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整个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从西到东大致可以分为张北坝上、沽源坝上、丰宁坝上、木兰围场。行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