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有效情感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教学大纲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夏丐尊先生指出:“在许多学校教育中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花似的变更迎合,而对于教育的生命的东西,从未有人培养顾及。”犹如挖井,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井之所以为井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上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井。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本身是高度情感化的过程,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只注重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这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性质特点,因而教学中把思想性变成外加的东西。加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往往把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上成肢离破碎的“知识课”。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戈尔曼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人的知识、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机遇。“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的教育信息相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有专长”外,还要求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良好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就学生的个性而言,拥有良好的个性、和谐的情感,也将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能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的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他还进一步指出:“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可见,实施枪杆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手段。从学校教育来说,所有科目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都可以实施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真正负担起情感教育的重任。
第一、树立现代教师观念,提高自身情感素质修养。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扭曲和影响,“师道尊严”仍然在左右着很多教师的言行。教师“金口玉言”以“传道者”自居,学生就只能“人言亦言”,唯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倘若稍有违逆,就会遭到教师“居高临下”的批评,甚至冷嘲热讽。如此,便人为地割断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更不必说进行情感交流了。有人曾经做过统计测试,学生最受不了的是教师的挖苦讽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
现代教师观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者。可见,教师观念的转化是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传递渠道通畅的重要保证。然而,观念的转化一定要以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启迪,无声的教育。所谓观念外化,就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外化,产生特殊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强大的鼓舞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前苏联教育家家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是的,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体验,切实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不但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敏锐细致的洞察力,还要具备民主平等的宽容精神。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体察学生情绪的变化,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自然而然地对学生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强烈的爱憎和鲜明的是非观。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修养,才能学情于心,寄情于文,在教学过程中随文随语,随情随景地实施情感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第二、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提高挖掘教材情感素材的能力。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与语文教学中“少慢差窄”的痼疾有着莫大关系。教学中教师说这篇文章很美,何以见得?这个字犹如点睛之笔,妙在何处?这些问题的解决,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知、体会、思考,才能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但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大部分教师的中心和唯一任务。以练代讲,以教代学,,统包统揽,一讲到底。即使偶尔提几个问题,答案已限定为“对”、“错”。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除了少数“精英”,多数学生成了听不懂话、说不清话、读不通文、写不出文的呆板现代“八股”式人才。这不能不说是目前语文教学的失败。
第三、树立现代学生观,提高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是“制造者”与“复制品”的关系,教育管理和教师意志放在了第一位,学生很少有机会质疑问难,其主体地位发生了错位,学生变成了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可想而知,在这种学生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是不可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原则的。
冰心曾经说过:“我们可以给孩子以指导不能给孩子以思想。”这深刻地说明了学生作为独立完整的人,有其独立的人格和情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任何教育措施将无法实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坚持民主作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情感体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要树立现代学生观,首先是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学生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去进行的心灵接触。其次,要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要完成从“主演”到“导演”的转化,创设师生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发表各种见解,充分将个人的主体力量释放出来。再次,是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体系,形成一个情感交流的网络,真正做到“言为心声”、“书以明智”。唯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为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有利的条件,比如成立图书阁,写作兴趣小组,开展朗诵、演讲等兴趣活动。
有效情感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教学大纲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夏丐尊先生指出:“在许多学校教育中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花似的变更迎合,而对于教育的生命的东西,从未有人培养顾及。”犹如挖井,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井之所以为井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上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井。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本身是高度情感化的过程,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只注重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这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性质特点,因而教学中把思想性变成外加的东西。加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往往把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上成肢离破碎的“知识课”。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戈尔曼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人的知识、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机遇。“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的教育信息相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有专长”外,还要求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良好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就学生的个性而言,拥有良好的个性、和谐的情感,也将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能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的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他还进一步指出:“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可见,实施枪杆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手段。从学校教育来说,所有科目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都可以实施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真正负担起情感教育的重任。
第一、树立现代教师观念,提高自身情感素质修养。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扭曲和影响,“师道尊严”仍然在左右着很多教师的言行。教师“金口玉言”以“传道者”自居,学生就只能“人言亦言”,唯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倘若稍有违逆,就会遭到教师“居高临下”的批评,甚至冷嘲热讽。如此,便人为地割断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更不必说进行情感交流了。有人曾经做过统计测试,学生最受不了的是教师的挖苦讽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
现代教师观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者。可见,教师观念的转化是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传递渠道通畅的重要保证。然而,观念的转化一定要以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启迪,无声的教育。所谓观念外化,就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外化,产生特殊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强大的鼓舞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前苏联教育家家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是的,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体验,切实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不但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敏锐细致的洞察力,还要具备民主平等的宽容精神。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体察学生情绪的变化,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自然而然地对学生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强烈的爱憎和鲜明的是非观。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修养,才能学情于心,寄情于文,在教学过程中随文随语,随情随景地实施情感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第二、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提高挖掘教材情感素材的能力。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与语文教学中“少慢差窄”的痼疾有着莫大关系。教学中教师说这篇文章很美,何以见得?这个字犹如点睛之笔,妙在何处?这些问题的解决,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知、体会、思考,才能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但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大部分教师的中心和唯一任务。以练代讲,以教代学,,统包统揽,一讲到底。即使偶尔提几个问题,答案已限定为“对”、“错”。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除了少数“精英”,多数学生成了听不懂话、说不清话、读不通文、写不出文的呆板现代“八股”式人才。这不能不说是目前语文教学的失败。
第三、树立现代学生观,提高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是“制造者”与“复制品”的关系,教育管理和教师意志放在了第一位,学生很少有机会质疑问难,其主体地位发生了错位,学生变成了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可想而知,在这种学生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是不可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原则的。
冰心曾经说过:“我们可以给孩子以指导不能给孩子以思想。”这深刻地说明了学生作为独立完整的人,有其独立的人格和情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任何教育措施将无法实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坚持民主作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情感体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要树立现代学生观,首先是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学生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去进行的心灵接触。其次,要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要完成从“主演”到“导演”的转化,创设师生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发表各种见解,充分将个人的主体力量释放出来。再次,是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体系,形成一个情感交流的网络,真正做到“言为心声”、“书以明智”。唯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为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有利的条件,比如成立图书阁,写作兴趣小组,开展朗诵、演讲等兴趣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