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四种认知易感性因素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要:创伤性事件被认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有的个体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而有的个体却不会。应激模型认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前的个体差异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感因素。本文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四种认知易感性,即:消极的归因方式;穷思竭虑;焦虑敏感性;隐性认知风格,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介绍,以期对未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与治疗和相关的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易感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85—02
  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与遭遇到威胁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这类创伤事件不仅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1 。
  鉴于PTSD的定义,创伤性事件被认为是PTSD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创伤性事件的类型及应激强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有直接相关。但是随着对PTSD研究的深入,发现在那些经历了严重创伤性事件的人群中,有的人并没有形成PTSD,这些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在一小段时间后会恢复正常。因此对创伤性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认知评价是创伤事件到应激反应的有关活动和心身反应的中介因素。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在急性期个体对灾难类型的认知重构,创伤破碎记忆的重组,都会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对同样的应激事件,由于个体认知评价的不同导致个体反应不同,受害者对创伤性事件过分的负性评价,会增加PTSD风险。在创伤事件发生时的认知过程(精神崩溃、精神混乱),对所受攻击后果(症状,他人的负性反应)的评估,对自己和外界的负性信念,对适应不良所采取的控制策略可作为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
  因此PTSD的形成并不是对经历的创伤性事件的普遍反应,创伤性事件是应激源,而随后的易感性因素才导致了PTSD的形成。所谓的易感性(vulnerability)是指一组促使心理障碍发生的诱因或素质,早期的心理病理学模型认为这些诱因包括基因的和生物因素,近年来该术语的定义有所扩展,还包括了认知和人际关系等心理的因素。本文主要考察PTSD的认知易感性,所谓认知易感性是指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认知倾向性因素。本文将对以下四种认知易感性及其他们与PTSD的关系的有关研究进行回顾。它们分别是:消极的归因方式;穷思竭虑;焦虑敏感性;隐性认知风格。
  一、消极的归因方式
  (一)相关概念
  消极的归因方式,来源于Abramson的无望理论,该理论指出具有负性推断类型的个体,在面临负性生活事件时,不仅会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负性归因,归因为稳定的、普遍的和内部的原因,而且还会对事件进行消极解释,认为负性事件会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形成无望感,最终导致无望抑郁2 。无望理论特别强调与形成无望感有关的三种推断:1、有关事件为什么会发生的推断;2、对事件结果的推断;3、自己对发生的事件的反应的推断。把负性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原因的归因方式被描述为消极的归因方式(negative attribution style,NAS)。它被认为是抑郁的认知易感性因素,与应激生活事件结合,可以预测抑郁的产生。
  (二)消极的归因方式与PTSD
  根据无望理论,经历了创伤性事件的个体进行消极归因,这会增加产生抑郁症状的易感性。消极的归因方式与各种心理障碍有关,包括PTSD,抑郁,广泛性焦虑等。消极的归因方式与PTSD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对负性事件的归因分数与PTSD的严重性程度呈正相关3 。对归因方式与PTSD症状的关系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把负性事件归因为外在的、稳定的、非控制的原因与PTSD症状的增加显著相关4 。同时,也有研究并没有发现归因方式与PTSD的产生显著相关。这些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是各研究采用的方法不同,其中也包括对预测变量的评定,创伤事件的性质,是否直接经历创伤事件,评估与经历创伤的时间间隔等的不同。
  二、穷思竭虑
  (一)相关概念
  穷思竭虑(rumination)是指个人沉浸在对某个事件或要达到的目的过多的思虑中。在Nolen—Hoeksema的研究中,穷思竭虑是一种对抑郁心境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反复思虑,过分关注,而不是去关注如何避免这些状况的出现。如,常常会想“我这是怎么了”,“这样我就糟糕了”等等。在遭遇应激时,由于不去设法应对应激,而沉浸在情绪的不适和波动起伏之中,最终导致抑郁。
  (二)穷思竭虑与PTSD
  穷思竭虑作为一种认知因素,它导致觉察到正在发生的危险,并对PTSD症状起着维持作用。与创伤有关的穷思竭虑包括对创伤的原因和结果的思考和(或)对创伤的消极结果而不是对创伤事件本身的关注5 。事实上,穷思竭虑被认为是一种认知避免策略。经历创伤的个体会陷入穷思竭虑是为了避免与创伤本身有关的记忆。因此,穷思竭虑被认为能够防止创伤记忆的唤起,但是它同时也增加了对症状和负性情绪的再体验。
  三、焦虑敏感性
  (一)相关概念
  焦虑敏感性(Anxiety Sensitivity)是指个体相信与焦虑有关的感觉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和社会评价有危害,从而产生的对焦虑症状的害怕和担心6 。它是反映个体对自身发生与焦虑有关的恐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当具有高敏感性的个体注意到他们正在经历焦虑症状时,他们就把焦点集中在这些症状上,对这些症状感到害怕,这样进一步加强了症状。焦虑敏感性与焦虑障碍密切相关,其中也包括PTSD。   (二)焦虑敏感性与PTSD
  焦虑敏感性被认为是PTSD的易感性因素。焦虑敏感性会使个体把PTSD症状看作是临近死亡、精神错乱、被人拒绝,或其它有害结果的信号,从而恶化了PTSD的症状。使用回归分析发现焦虑敏感性是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重要预测因子,并在创伤暴露的频率及创伤后应激症状间起着调节作用。另外有研究考察了焦虑敏感性的三个维度(对心理失去控制的担心,对生理症状的担心,社会焦虑)与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但是得到的结果是不明确的。因此要明确焦虑敏感性与PTSD之间的关系需要确定焦虑敏感性的哪个维度与PTSD有显著的联系,并要采用最适当的方法来测量及检验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隐性认知风格
  (一)相关概念
  隐性认知风格主要考察个体的评价风格和对目前或将来潜在危险的预测。大量研究显示,隐性认知风格是焦虑的一个认知易感因素。高隐性认知风格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广泛性焦虑症状。同时,焦虑的易感性模型指出危险图式使个体具有发展成焦虑的风险,因为跨情景的一致性使个体产生了对危险刺激的快速识别。
  (二)隐性认知风格与PTSD
  对PTSD的隐形认知风格进行考察的研究很少。与经历创伤事件的低隐性认知风格的个体进行比较,发现高隐性认知风格的个体把环境或刺激评价为更具危险性。对环境评价得更具危险性是因为他们感知到危险在增加,他们用更少的时间和资源去评价环境和决定采取什么策略去应对环境,而更多的是采取消极的回避的应对策略。这些与隐性认知风格有关的偏见过程导致了持续时间更长,更严重,更频繁的创伤后应激反应。
  五、小结与展望
  易感性理论认为在PTSD症状的产生过程中,易感性比刺激事件起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纵向研究来考察易感性与PTSD之间的关系是否是“暂时”的。同时,易感性理论还指出如果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前就存在焦虑敏感性,那么焦虑敏感性作为易感因素,它会增加对伴随与创伤有关的刺激而产生的焦虑症状的担心,从而产生回避,导致PTSD的形成,并对PTSD起着维持作用。其实易感性与PTSD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考察PTSD的易感性时应同时对各种易感性都进行评价,只有进行同时评价,才有利于某种与PTSD有最紧密关系的易感性因素被识别。虽然现在的研究并不能表明易感性与症状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但是目前进行的研究对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提供了重要信息,并对未来的研究具有启示。
  认知易感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把所获得的知识用于临床。因此需要有关研究对认知易感性及治疗结果的关系进行考察。最初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考察焦虑敏感性与PTSD治疗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对PTSD的治疗焦虑敏感性有所降低7 。但是该研究考察的是个体经过治疗后,焦虑敏感性水平的变化。素质—应激模型指出认知易感性的改变应该导致症状的减轻。因此,相关研究应该考察那些特别强调与认知易感性有关的治疗措施对治疗结果产生的影响。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风格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而患有PTSD的个体在注意,记忆及解释上发现存在偏差8 。对PTSD的认知易感性与信息加工过程的偏差之间的联系进行考察有助于提供有关PTSD的变化机制与维持机制的信息。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认知易感性与信息加工过程偏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完善应激模型(Diathesis—stress models),这个模型中应该包括那些与PTSD有强烈的和特别的联系的各种敏感因素。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2000).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and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edn,text revision(DSM—IV—TR).Washington,DC:APA.
  [2] Alloy,LB.Abramson,LY.Hogan,ME.Whitehouse,WG.Rose,DT.Robinson,MS.et al.(2000).The Temple—Wisconsin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project:Lifetime history of Axis I psychopathology inindividuals at high and low cognitive risk for depress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09,403—418.
  [3]Palker—Corell,A.&Marcus,DK.(2004).Partnerabuse, learned helplessness,and trauma symptom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3,445—462.
  [4]Mikulincer,M.&Solomon,Z.(1988).Attributional style and combat—relat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97,308—313.
  [5]Ehlers,A.&Steil, R.(1995).Maintenance of intrusive memorie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cognitive approach.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3,217—249.
  [6]Reiss,S.(1991).Expectancy model of fear,anxiety,and panic.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1,141—153.
  [7]Fedoroff,I.C.Taylor,S.Asmundson,GJG.&Koch,WJ.(2000).Cognitive factors in 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s:Predicting PTSD symptoms from anxiety sensitivity and beliefs about harmful events.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8,5—15. 
  [8]Buckley,TC.Blanchard,EB.&Neill,WT.(2000).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TSD: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041—1065.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新方向为高校的积极的竞争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更明确的方向。本文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结构和类型做了分类,并由此探讨了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的使用问题,最后进行了评价方法的展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20—03    一、
期刊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适应教学变化和发展,实现高效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什么是反思、什么是教学反思、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什么等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论述。  关键词:反思;教学反思;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57—02    一、
期刊
摘要:创建高校精品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从高校预科汉语精品课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在高校汉语预科精品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进一步建设高校预科汉语精品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校;预科;汉语精品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47—02  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
期刊
摘要:常微分方程在整个数学大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的后继课程,对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常微分方程的特点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发展,但也在个人要求和组织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需要在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同时,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53—02    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在校大学生人数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自然会以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态度、拼搏的精神刻苦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认知的快乐,才能自觉拿起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学习动机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更浓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联系实际;期望效应;培养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
期刊
摘要:通过对《工作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分析,提出项目教学法是适合该课程的方法之一。在分析项目教学法的教学依据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作分析方法的选择”这一项目教学的过程进行设计,详细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工作分析与应用》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方案。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工作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
期刊
摘要: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微博成为了青年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为青年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然而,与此同时,微博的出现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微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何去何从引人深思。本文分析了微博给高校带来的“危”与“机”,并提出了“解危迎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发展的趋势看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学业上的引导者,生活中的体贴人,心理上的疏导者和就业中的指导者。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探讨今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发展趋向,成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73—01    一、
期刊
摘要:当前,关于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围绕高校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创新高校机关党建活动载体,力求在提高活动成效上下功夫,促进学院机关党政管理职能部门的党员、干部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行政与教学共建效果的最优化,为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党建;机关;教学单位;党支部;共建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