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与慎德堂款瓷器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ghh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道光时期瓷器中,有一批器物底足处均以红彩侧锋楷书“慎德堂制”款的,这批器物与同时期书“大清道光年制”款的器物相比,制作同等精细,甚至还有过之。
  署“慎德堂制”款瓷器,主要以彩瓷为主,如白地粉彩、绿地粉彩、黄地粉彩、红地描金彩、紫地粉彩等。也有少部分青花及单色釉瓷,如黄釉、白釉、绿釉等。其造型主要为生活用瓷,有瓶、尊、花插、盖罐、渣斗、碗、盘、勺、高足杯、花盆等多种器型。装饰题材以象征祥瑞的花草、鸟兽、人物为主,其他如云鹤纹、云蝠纹、云龙纹、灵芝水仙纹、缠枝莲花纹,花蝶纹、兰草纹、鸳鸯莲花纹、八宝纹、博古纹、五蝠捧寿纹、婴戏纹、八仙人物纹、十八罗汉纹等等,也是这批器物常见纹饰。这些瓷器究竟为谁所烧?是否为道光时期官窑产品?
  


  
  道光皇帝与圆明园内慎德堂
  查阅档案得知,慎德堂为圆明园内的一组建筑,它位于圆明园九洲清晏的西面,修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次年落成。它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内的生活行宫,道光皇帝晚年主要在此生活并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驾崩于此。在传世的一幅《喜溢秋庭》画轴上,曾详细描绘过道光皇帝在慎德堂内的生活场景,画卷左上角钤“慎德堂宝”印一枚。由此是否可以推论,署“慎德堂”款瓷器是景德镇御窑厂特意为道光皇帝烧制的堂名款瓷器,是道光时期的一个官窑品种。
  道光皇帝与其祖父乾隆皇帝,就其治国为政而言风格炯然有异,一个崇尚奢靡,一个主张节俭,当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所不同。道光元年十一月初八日,初登皇帝位的道光皇帝便颁发《声色货利论》一文,在文中他引用孔子的名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表示出“为人上者要知稼穑之艰难,力崇节俭,返本还淳”的政治观点。道光皇帝在他所作的《慎德堂记》中,又反复强调了自己修建慎德堂的目地,是为“崇俭去奢,慎脩思永。”崇尚节俭虽然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基本国策,但道光以前历代皇帝的节俭内容大不相同,例如皇太极时,黄金只许造盘、盂、匙、箸等,而以黄金造于鞍、马辔等装饰就被视为不节俭,但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不仅鞍辔多为金饰,还用大量黄金装饰宫殿及各种器物,甚至在瓷器上也多以金彩描绘,这些都不认为是不节俭。乾隆时期的节俭更特殊,他只要南巡时沿途接驾之物“勿踵车增华”。道光皇帝的节俭主要体现在宫廷用度上,《燕下乡脞录》一书内曾记载:“宣宗中年,尤崇节俭,尝有御用黑狐端罩,衬缎稍阔,令内侍将出,四周添皮,内府呈册需银千两,乃谕勿添。”对于建议兴建宫室园囿的大臣,道光斥之为“此乃我大清万世之罪人,即应立正典刑暴白天下”,并指出“试思府库之藏,来自何所耶?变其名色,分期出纳,又将谁欺乎!呜呼!乃是否民脂膏也”。
  


  
  道光皇帝与“慎德堂制”款瓷器
  在道光皇帝“崇俭去奢”思想下,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规模较之前朝大大缩小,据《清档》记载,虽然此时官窑仍在烧造,所需费用仍同乾隆、嘉庆时一样,统由九江关的税银中报销,但实际花费也在大大减少,以这批署慎德堂款瓷器为例,虽然它是景德镇为道光皇帝特意定烧的器物,但品种较为单一,与乾隆时期华丽取巧的器物根本无法相比。在装饰题材上这批器物与当时署“大清道光年制”款器物相比,也少了几分龙凤呈祥的雍容繁缛,多了几分自然质朴的情趣,它们充分反映出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内生活的一个侧面。
  


  山水人物纹饰山水人物题材虽然在乾隆粉彩中早就是主要题材,但在慎德堂款瓷器上自然山水中,画面上的人物多具有某种祈福求祥的色彩,故宫藏的一对(图1)白釉粉彩山水人物纹灯笼式瓶,可作为这类题材的代表作。此瓶腹部画面上远处山林叠嶂,近处山间小路上一老者与小童漫步其间。就是这样一幅隐逸山林、逍遥自在的生活画面,老者却手持悬挂葫芦的宝杖,小童手拿悬挂卐字的如意,祈求“如意万代”的吉祥之意自在不言中。画面中七彩祥云缠绕仙台楼阁的景致,更成为晚清时期粉彩山水绘画的固定程式。
  类似这种山水人物题材,在慎德堂款瓷器中非常多,有些更直接以得道仙人为绘画主题。如一件(图2)白地粉彩扁方瓶,瓶体四面分绘八仙、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以及麻姑等众多仙人。在青山绿水间,在亭台楼阁下,如此众多的仙人祝寿图在乾隆粉彩上虽然也时有所见,但与乾隆时期相同题材画面相比,各位神仙被描绘得既超凡脱俗,又神情活现充满人情味,这也是慎德堂款瓷器绘画的特别之处。
  


  婴戏图案这种图案自唐宋时期开始,一直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在道光慎德堂款瓷器中,同样占有相当大比例。如一件(图3)白地粉彩婴戏碗,外壁环绕绘画14个小童,在洞石花草间嬉戏。画面中小童虽神态各异十分活泼可爱,但小童们手中分别持有的萱草、佛手、寿桃、铜铃、爆竹、铜磬等物,在寓“吉庆有余”、“岁岁平安”、“荣华富贵”、“驱邪祈吉”之意同时,使天真无邪的婴戏图变成呆板老套的吉祥图案,这也是晚清时期婴戏图案的主要特点。在乾隆时期粉彩器上,婴戏图案早已成为吉祥图案中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既指此而言,但此风气在道光时期以至晚清一代尤盛,几乎所有瓷绘题材都是吉祥题材,这应该与道光时期社会背景有关。道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特别是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当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时,不仅清王朝国事呈衰败状,王权势力在逐步削弱,而且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在如此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人们所能作到的就是祈求社会平安,所以这种趋利避邪的吉祥图案便充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慎德堂款瓷器婴戏图案中,(图4)婴戏龙舟图案非常有特色,在一些盘、碗、瓶、罐等器物上均有这种图案。画面通常为一泓江水,远处层峦叠嶂,近处堤岸楼阁,水面上两只龙舟竞赛,岸上儿童摇旗呐喊,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场面十分热闹。婴戏龙舟图案自清代乾隆时期出现后,一直延续至晚清,在道光时期最为盛行,当时不仅瓷器常以此为饰,在木刻、年画上也经常出现。婴戏图案在慎德堂款瓷器上大量出现,也反映了皇家祈求家族兴旺子孙繁衍的愿望。满清王朝的皇帝,早年还可称子嗣兴旺,特别是康熙皇帝一生仅皇子就有35个,虽然仅有24个成年,在历代帝王中其子嗣之多也算屈指可数。乾隆皇帝虽然也不示弱生有17子,但其中早殇7子,出继2子,在乾隆生前没有活过他的又有6子,待他当上太上皇时仅剩4子,所以皇族子孙不兴旺自乾隆时便开始显现。道光皇帝虽育9子,除去早殇、出继外,成年皇子也仅有5人。其后一代不如一代,至咸丰时咸丰皇帝仅有一子成活没有其他儿女。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更为凄惨,死后均无子嗣。在这样一种境况下,祈求家族子嗣兴旺,皇权绵延万代,成为宫廷重要祈福内容。
  


  花卉纹饰署“慎德堂”款的瓷器,除山水人物、婴戏图案外,花卉图案非常多,这是由于慎德堂是在圆明园内,道光皇帝又常年生活在此,所以署慎德堂款的瓷器以花卉图案居多不足为奇。清人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说:“道光皇帝,夙以俭称,即位之初,首裁宫内脂粉费数百万两,对于瓷器亦力求俭抑,故亦无多精品,惟瓷器绘草虫,以此时为盛,其他无述者”。以故宫博物院所藏慎德堂款瓷器来看,情况确如赵汝珍所述,如(图5)一件粉彩双耳瓶,腹部白色釉地上绘三组洞石、灵芝、兰天竹、兰花等纹饰,构图疏朗,花卉描绘细腻逼真,色调淡雅,虽然这是吉祥图案中常见的纹饰,但平实的笔触中透出几分自然野趣。另一件(图6)粉彩花盆,盆口呈四瓣海棠花状,斜壁,底平坦,下承四个如意云头形足。花盆通体施白釉,外壁绘四组折枝海棠花。此花盆精美之处在于造型与纹饰相协调,因为海棠花的“棠”字谐音“堂”,所以又有富贵满堂,金玉满堂之意。
  
  “慎德堂制”款瓷器中的茶碗
  道光时期宫廷内外盛行饮茶之风,各式茶碗、茶壶、茶盘、茶托等饮茶器皿大量出现,但是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署“慎德堂款”茶具中,仅见茶碗一类,且以粉彩居多,这或许因为慎德堂在圆明园内,大量使用过的器物随圆明园的废弃而遗失,宫内仅有少量遗物,故不能代表其全貌。
  这批藏品虽然有些是宫内旧藏,有些是建国以后陆续收购而来,但仅就茶碗而论,造型依旧十分丰富。如一件(图7)旧藏茶碗,盖为覆盘式、圈形抓纽,盖大于器身,碗直口、直壁。另一件收购的(图8)茶碗,盖则为覆盏式,圈形抓纽,盖小于器身,碗敞口、斜壁,这种形制的茶碗在一些署“大清道光年制”款的器物中较常见,它说明道光时期的茶碗样式很多。不管茶碗形制如何,在盖底及器物底部均同书一样的款,是这批瓷器共有特征。
  署慎德堂款的茶碗由于制作精美,它不仅为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而且也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帝珍爱,据清室缮后委员会记录,当年在溥仪出宫之时,养心殿内就曾摆有一对署慎德堂款的粉彩莲瓣纹盖碗,此外在茶库、静事房、承前宫、斋宫、成肃殿等处也有此类盖碗摆放,足以见其不同寻常的殊荣。(图9、图10、图11)
  
  其他时代署“慎德堂制”款瓷器
  目前在传世品中属于帝王专用,能够与文献记载相对应的堂名款器物发现得很少,同一堂名款的器物也很少,而“慎德堂制”款的器物传世品数量却很大,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就有30—40件之多,加之有确切文献记载,所以历史价值很高。
  清代署“慎德堂制”款瓷器并非道光一朝,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几件康熙瓷器也署有此款,如一件青花缠枝莲碗底也书“慎德堂制”,一件青花凤凰牡丹纹碗底则书“慎德堂博古制”,另一件青花牡丹碗底书“慎德堂仿古制”,这几件瓷器可能仅是康熙时期一般的堂名瓷器,远非道光时期“慎德堂制”瓷器可比。
  
   “慎德堂制”款瓷器的后仿品
  由于慎德堂款瓷器在道光一朝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晚清乃至现在的文物市场的价值一直居高不下,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就谈到:“亲贵中雅制之品以‘慎德’、‘绍闻’、‘觯竹’为最有名,‘慎德’瓶类近极罕见,有之则价值甚昂”。光绪时期仿道光“慎德堂款”瓷器有瓶、盘等器,民国时仿有天蓝釉、粉青釉、粉彩等器,虽然这些器物在造型、胎釉上,都具有晚清时期制瓷风格,但是在款识上容易看出破绽。道光御用器中的“慎德堂制”瓷器,款识均为楷款,以侧锋书写,笔道如刀尖斜刻一样有力,字体秀丽,仿款则笔锋圆纯无力。
  瓷器上的堂名款是瓷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其特有的形式构成各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在宫廷史方面它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帝王的真实生活。
其他文献
2008年1月9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紫禁城出版社、颐和园管理处、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炎黄艺术基金会协办,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盛世雅集—2008中国古典家具精品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开幕。作为目前国际上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家具精品展及研讨会,展览汇集近60件海内外著名私人藏家的明清家具珍品,并首度公开了中国古典家具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资料,十余位海内外
期刊
“文翰咸集,艺海求真”,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第一任总经理秦公早在1994年公司成立之初,即确立了“求真”的宗旨以及“精稀珍”的拍品甄选标准,为翰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任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兼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公司的董事长温桂华,早在2000年提出了“保护国家珍贵文物,引导境外文物回流”的理念。在她及北京翰海同仁的努力下,圆明园遗珍——乾隆六方套瓶、乾隆银铸兽面活门环、乾隆霁蓝描金瓜棱粉彩
期刊
我国的早期瓷器,自商代创烧以来,直至南北朝时期,始终是以青釉系统的烧造为主流。古代先民在认识了青釉的呈色原理之后,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胎釉之中铁元素的含量,克服铁元素呈色的干扰,从而在青瓷的基础上发明了白瓷。白瓷要求含铁量较低,工艺复杂,不易掌握。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白瓷在北朝的北齐时期已脱颖而出,隋唐时期渐趋成熟,成为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白瓷的诞生,标志着制瓷手工业的又一个飞跃,为日后各种彩绘瓷器
期刊
2007年的中国瓷器拍卖,珐琅彩瓷可谓全年的热点所在。年度成交价排名前十的瓷器中,珐琅彩瓷占3件,全年成交价超百万元的珐琅彩瓷多达7件。  8月20日下午,乾隆时期的一件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以8400万元的天价成交于中贸圣佳夏季拍卖会场,创造了年度中国瓷器的最高拍卖成交纪录。虽然此价格并不是历年珐琅彩瓷成交的最高价(排名第三),但却是内地拍卖市场十余年来成交价最高的中国瓷器,打破了珐琅彩瓷拍卖长期
期刊
艺术创新这个古老而又年青的话题,时刻激励和挑战着中国的画家。时代的潮起潮落,冲刷走了大师虚幻的泡沫和泥沙,真理方显本色。  宋涤,一个孜孜以不倦推着艺术之石攀登高峰的学者,一个现代中国画坛革命性的旗手,用手中的画笔开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走近宋涤,让我们探究他笔底千山下的思想积淀、斑澜色彩中的无尘心境。  如何看待有人评价您的作品引领了彩墨画的写实风格?  宋涤:我很高兴能为中国彩墨画的开
期刊
2006年是吕凤子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吕凤子先生是深具造诣的一代绘画宗师和中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曾三度毁家办学,曾经一度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曾经是我国三大画院之一江苏省国画院的创始人之一,曾经是我国第一位画学研究员,曾经是刘海粟、徐悲鸿、赵无极、吴冠中、李可染等艺术大师的授艺老师……。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现代中国文化变化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他的绘画创作活动是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画近代
期刊
雍正朝中期,由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烧制的瓷胎画珐琅在制作工艺上出现明显突破,即釉上珐琅彩与底部釉面成功结合,使往后的珐琅彩瓷迅速挣脱单调色地装饰,革新为白地彩绘、诗词、书法、印章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该变化不仅促进、完善了清代彩瓷制作,也成就了珐琅彩瓷旷古未有的艺术生涯。    珐琅彩诗词应用的发展与背景    从明清官窑器绘画发展看,器身最早出现文字书写(落款除外)的制品应是明初永宣年间御厂烧
期刊
香港苏富比将于2008年4月8日至11日,假座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大会堂(Grand Hall),举办2008年春季拍卖会。除了常设的中国艺术品、珠宝及腕表外,今季苏富比将首次于香港拍卖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是次将呈献逾1400件珍品,总估价逾13亿港币。拍品将于3月在亚洲各地及纽约巡回展览,并于4月5日至7日在香港公开展出。    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Kevin Ching)表示:“香港苏富
期刊
从2004年至2007年度的国内外佛像拍卖市场上看,藏传佛教的金铜佛像特别是永乐、宣德款的明代宫廷造金铜佛像和乾隆宫廷造办处年造的六品佛楼的金铜佛像都一路走高,价格坚挺。有的佛像价值突然飙升到一时无法令人理解的程度,内中原因已有多人做过分析。  从汉传佛教的佛像看,则似乎没有藏传佛像那样显得异军突起,日新月异,但总的趋势看也呈曲线上升形势,现将这几年汉式佛像的市场价格规律和出品质量略加归纳如下: 
期刊
2007年10月27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著名陶瓷鉴定大家耿宝昌等百余嘉宾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在日本的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座谈会”。 座谈会由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主办,主题是对中如云著《至宝·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的首发式。对中如云先生向中外嘉宾详细介绍了追寻、求证柴窑瓷器的全过程。    对中如云,1943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日本大学。祖父初代如云是明治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