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_lang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还在闹市的商场闲逛,今天就已在深山老林或不知名的小镇街头穿行—这是部分记者的生活常态。而我是其中的一分子。
  和刚入行时不一样的是,最近两年,当别人看到我“这把年纪”还在外面跑新闻的时候,眼光就有点不一样了。
  比如,炎热天气里,当我背着沉重的双肩包,满头大汗闯入一间间几近冰冷的领导空调办公室时,一些领导会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然后说了句,“记者挺不容易的。”
  这话曾令我宽慰,我为自己的努力而洋洋得意。但慢慢地,我听出话外音—“这么大年纪了,你还在外头东奔西跑?”社会的偏见,总是这样:他们批判官场的臃肿,批评“领导多过兵”,但对一个超过30岁、还在一线屁颠屁颠奔跑的人,就认为这是个“不懂世道、没悟性、没能力、没出息的老家伙”。
  因为按照官场的潜规则,毕业时20岁出头的大学生,干了十年八年,就算是个傻子,也该熬出个一官半职,然后人模狗样地指挥着一打人干活,自己则在办公室遥控一下就可以了。
  于我而言,也时常被迫置身于这种环境。比如春节回家、同学聚会,直接的人会问:做到什么级别了?间接的会委婉打听,“手下有多少人?”,有的不好意思问但又担心“不当称呼”会降了我级或伤到我,干脆就朝行业最高级别称呼我,比如“韦社长”、“韦总编”、“韦主编”地乱叫。
  最有意思的是,上月我到深圳的“读经村”采访,得谦学堂的堂主张中和接过我名片后,一看是“记者”,再看我“老大不小”的年纪,他一脸不屑地教训我,“如果你从小读经,我可以肯定,你现在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主编了!”我愣了一下,随即附和,“张老师您说的对,惭愧,惭愧!”然后,我顺势征求他“接下来怎么办”。这时,他泡茶的手,停了下来,一本正经看着我,一字一顿,他严肃地说,“我建议你,还是要读经!”
  张中和可能不明白的是,我毕业时曾快速做了“领导”,再换第二家单位不久,我也曾混到了“领导”级别。
  比如,2004年7月毕业时,我到一家央媒驻桂的记者站上班。开始,我还没拿到记者证,但干的就是和站长、副站长一起外出采访写稿的活。为此,领导给我封了个官—记者站采编部副主任,名片上、记者从业资格证上,印的都是这职务。
  突然被“升官”,我有点眩晕,适应不过来,为此曾闹出不少笑话。在一些县采访时,宣传部长、科长等经常毕恭毕敬地叫我“韦主任”,但我没反应过来,更没把主任当回事—因为记者站就我们三人:站长、副站和我。这样,我既是主要领导,又是唯一的兵。因此领导们称呼我韦主任时,我常常不应他们,因为以为他们在叫别人,而不是我。
  在记者站干一年后,我辞职来到广东一家知名媒体驻东莞站做记者,因为勤快、努力,加上一点悟性,半年后,我迅速从一名记者成长为时政部主任,直接上司是记者站站长。
  接下来的日子,我成了传统官场所构造的那个角色:每天把各媒体浏览一遍,看有没有记者漏稿;看同城同题新闻,我们记者有没有做得比别人好;然后就是评报—表扬或批评,并张贴在通道走廊上。之后,看报题,找每天的重点选题,并吩咐哪些可以做大,如何做大,注意哪些角度。下午看稿、改稿、给广州编辑部传稿,月底则给记者打稿分……
  这样周而复始一年多,我感觉被困在办公室好累,腰又酸,也感觉自己慢慢变懒,而且远没有在外跑新闻轻松,心里时常有些伤感和难受:应该在一线奋斗和奔跑的年纪,我却选择了安逸呆在办公室。加上评稿时,也容易得罪人,我变得越来越不开心。
  后来,我申请退出而专心做记者,但这段经历同样宝贵。它让我学会换位思考,此后在各个单位,对领导的工作安排,我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会,也学会尽力去接受。我也因此知道,做一个负责任的好领导,得有牺牲精神,得付出很多,而我只想对自己负责,加上我真的害怕过早安逸会废了我的未来。出来做记者后,也感觉轻松和自由多了。
  其实一个人,无论他是领导,还是在一线奔波,总能得到他者感受不到的收获,因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即便在别人看来的苦逼生活,在当事人看来,未必是。外人很难感受到其中的一些乐趣和满足感,问题只是每个人都已习惯于以自我为标准,去衡量和观照他人的成败。
其他文献
7月1日,安康市人民检察院召开 “庆七一”暨“两学一做”学习交流会,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万兴出席会议并为全体党员作党课辅导。  王万兴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深刻领会“学要入心、做要见效”的精神实质。“学要入心”就是要在学的同时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做要见效”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在“思想上见效、工作上见效、形象上见效”。全体党员要自觉按照党员和检察官标准规范言行,做一名合格党
近日,深圳、杭州、北京、武汉等地不断爆出保障房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各方反响最强烈的聚焦点,是保障房作为一项“家庭资产”,被部分骗购者当作了获取暴利的工具。目前,经适房基本上是作为一项福利一次性地完全分配给购房者,并且购房者在居住、拥有不长的时间、满足一定的不太严格的条件之后即可流动。这一现状使得经适房实际上具备了更多的“商品房属性”,而失去了“保障”的性质。  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必须进行改革,首先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性直情爽的陆万运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小时候生活在安徽淮北平原的一个小山村里,是在乡间荷塘边,闻着荷花的清香,嬉戏长大的,在他还识字不多的孩童时期,就已能背诵不少有关荷花诗文。“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就是他少年的美好记忆。长大后,读到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草木萌发,春山可望。”伴随着春天的气息,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于3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中华大地进入“两会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两会“下团组”节奏。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次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已经30次“下团组”,参加过16个代表团审议、看望过11个界别的政协委员。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6个团组,与代表委员亲切交谈,共商国是。  广大代表、委员和全国各族人民从习总书记的讲
内陆地区的“自力更生”在全球经济危机,东部、华南沿海等地区的出口放缓的情况下,在政府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反而凸显出自己的光芒。现在,是否已经到了内陆崛起的时候?    东部和内陆:一个疲软,一个坚挺中国报道:经济危机下沿海城市出口放缓,相较之下,内陆城市的经济增长反而成为一个亮点。这对于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否迎来了一个好“时机”?  王志纲: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看清楚今天中国整个经济的
在欧债危机加剧、美国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世界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中国能担当救世主吗?面对全球经济变化的形势中国应该如何面对?  从3年前的雷曼兄弟破产开始到现在,世界经济并没有完全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与此同时,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国家经历着通胀的考验,艰难地寻求经济的转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向的问题。在这个
在IPO停摆八个多月后,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历了从寒冬再到春暖花开的两重境地,重启IPO也顺理成章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于此前的新股发行制度饱受市场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指责和非议,为了安抚市场情绪,中国证监会5月22日推出《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随即又在6月10日正式发布了几乎与征求意见稿完全一样的《指导意见》,对既有的新股发行制度做了一些技术
2021年1月4日,重庆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作业  下午5点,力帆的员工从园区鱼贯而出,一切平静如常。“资本市场的事情不懂,反正对我工作没什么影响。”一位下班的力帆员工向记者表示。  但山城的这家公司最近一年经历了关乎生死的事:走到破产边缘,破产重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白衣骑士”吉利入局……  前路未知,但似乎也为老牌车企的转型开辟了新思路。  与力帆近年的困境相应的,是整
1988年,一个美丽的误会,我从白山黑水间的吉林省长春市来到了祖国的宝岛海南。一晃30年过去了,我把自己与海南的缘分归结为“命中注定”。有人曾经问我,后不后悔。我说“人生从来都是直播,没有彩排,所以无法比较”。  我当过知青,担任过集体户长、生产大队副大队长职务。1978年,我有幸考入了大学,在学校期间还担任了大学学生会主席职务。1984年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不到两年就破格提拔为副处长。若继续
全球正掀起高铁热潮,各国政府争相要建高铁来促进经济繁荣。在维多利亚时代,铁路确曾引领英国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现在发达国家的政客们也同样希望那些时速能超过250英里(400公里)的新型快速列车能引领人类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但是,高速铁路很少能够像它的支持者们所预想的那样带来广泛的经济效益。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日刊文提醒各国政界人士在大笔投资高铁之前,必须三思,尤其是沉迷于这一现代化交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