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的氏族组织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my0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原始氏族公社村落遗址,是我国民族公社繁荣时期典型居住遗址之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系统的遗存,距今约6800——6300年左右,半坡氏族的先民们在这里居住了约500年左右的时间。半坡遗址的发掘工作从1954年秋开始,至1957年夏。前后共发掘五次,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共发现较完整的房屋遗迹45处,各种墓葬250座,
其他文献
<正> 目前中学通用的《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三版)第一册第十六页上,刊印了两幅甲骨文插图。在右边的,是一块牛肩胛骨拓片。上面的文字,仁言同志在1979年第9期的《历史教学》(《甲骨名片选读》)上,已经作了解释。但在《中国历史参考图片(六)》中的龟甲拓片,却误把龟甲倒置(见《历史教学》1979年第7期封底),而且释文亦有误,“戊午卜,(中口),贞,般亡祸?戊午卜,(中口)贞,般其有祸?”误为“戊午卜,(中口),贞,般其有祸?戊午,(中口),贞,般其亡祸?”参看时要注意。
<正> 问:拿破仑·波拿巴与路易·波拿巴是什么关系?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主要内容是什么?(河南西平高中教研组问) 答: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年),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崛起的一名年轻的军事将领。他于1799年11月9日,为适应大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夺得了法国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雾月十八日政变”。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称皇帝,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专政的法兰西帝国即第一帝国(1804—1814年),历史
新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纳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是这样: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适用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将指导重点放在了:激发幼儿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培养幼儿
<正> 1926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重申了要坚决执行孙中山的遗嘱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和《处分违犯本党纪律党员决议案》,对西山会议派的首要分子进行了纪律制裁,打击了国民党右派力量。但是,这次大会也存在有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其一是对右派作了妥协和让步。当时陈独秀认为郭松龄倒戈失败后,革命处在低潮,怕共产党力量太大,吓跑了国民党右派,指示在统一战线执行退让政策。他在上海和孙科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新教材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口算、笔算、估算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不高,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到了一些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而教育的基础又是幼儿教育,所以保护植物的教育要从娃娃做起,培养幼儿关爱植物的精神要从幼儿教育做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课堂,何不让孩子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自然界的奥妙呢?  我根据幼儿年龄小、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等年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研究,并总结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实践经验:  一、亲进自然,激发幼儿关爱幼儿园植物的情感  我园地处农村,是典型的
江苏教育出版社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三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其预期学习效果有5点:“能从纸屏上小球跳动的实验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到声音的;了解人
<正> 拙作《论天京内讧中的关键人物陈承镕》,在《史学月刊》(本年第一期)上刊出以后,《光明日报·百家争鸣》作了摘要转载,有同行来信说:“陈承镕出身于贫苦农民,把他说成为内讧中的关键人物,客观上起了开脱地主分子韦昌辉罪责的作用。”本文拟对此略说几句。分析历史问题不能采取唯成份论的态度,这是毋须多加解释了的。即使讲出身成份,也应划清农民与游民的界限。据查陈承镕原
一、“目标向上。视野放宽”,站在创建学校文化的高度。对学校发展进行高品质定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工一小地处老城区,规模小,校园空间有限。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随
本刊原名《新史学通讯》,于一九五一年元月,由嵇文甫同志以河南历史学会名义创办。嵇文甫同志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心培养大量人材。痛于一九六三年逝世,迄今謦欬犹存,令人难忘。兹值本刊复刊之际,谨发表他一篇遗稿——《王山史年谱序》,以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