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医药投资机会和泡沫并存

来源 :陆家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dsfdfasf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国内疫情状况平稳,在“后疫情时期”,医药领域投资的机会和泡沫并存。
  今后的一段时间做医疗投资,首先需要在比较长的维度上来分析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从2015年开始,我们处在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从国际环境到中国的人口和经济,以及金融环境和医疗行业环境,相比2015年之前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医疗投资新时代
  如何看待如今的医疗投资新时代,需要从四个方面分析。
  国际环境上,从2015年开始,尤其是自2017年起,我们很明显地听到了两种不同声音——全球化和去全球化。我们既看到了贸易摩擦,也看到了中国提出来“一带一路”和进博会。新华社有一篇社论说,现在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改革开放起到现在的40多年时间,现在所处的时间是国际环境最复杂的时刻。
  第二个因素,中国的人口经济和在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口总量是14亿,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18.1%,已经超过了16岁以下的人口占比,也就是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占到美国经济总量的60%左右,同时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将近6万亿元人民币,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并且卫生总费用的支出增速超出了GDP增速,这与人口结构有一定关系。人口结构老龄化,卫生保健总费用的支出一定会上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1%,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而美国和日本达到了82%、92%,这就决定了我们以后的需求将从参考世界平均向参考世界领先迈进。
  此外,我国人均GDP预计突破1万美元,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每年能够增长9%~10%。中国人口和经济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的新变局是:第一,我们慢慢富起来了;第二,人慢慢老了。因此,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是更高的需求和优质供应不足的矛盾。我相信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投资机会。在卫生保健方面也是一样的问题。
  第三个因素,中国金融环境的变革。首先我国金融环境更开放,从汇率到外资准入,2019年开始对金融机构允许外资全资或外资控股,这只是开放的一种,比五年前有大幅度的开放,这是我国金融环境从完全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其次是资管新规,从2018年开始搭建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最近创业板的注册制已经完全开始推行,速度非常快,预计年底之前就会有第一批公司能够挂牌上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已经形成,而且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大幅度降低,也就是说以后我们的监管会更加市场化。最近瑞幸咖啡事件中,中国证监会参与了调查,可见我们的监管会更加市场化、国际化,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行政审批和准入。这决定了以后我们的投资行为很难再享受到制度差异带来的红利。过去,一个投资人投了一个IPO项目,基本上起点就是10倍或者20倍的回报,因为有很高的行政准入门槛。现在资本市场有一种说法是“含泪敲钟”,虽然公司上市了,但是实际上跟你的投资成本比起来是破发的。我相信以后公司上市没有那么难,最重要的是考虑一家公司怎么从基本面出发,持續做大做强。


  第四个因素是医疗行业本身在过去五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医疗行业和金融行业一样是高度监管的行业。首先,监管部门发生了调整,从药监局和卫健委的联动变成现在药监局、医保局和卫健委三个部门共同管理。药监局在过去五年有很多动作,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提升产品质量。五年来成果非常突出,现在国内外已经基本达到新药同步上市的速度,而不再是五年前中国患者得不到药品的使用——临床用药是海外已经上市销售多年的药品,还要当作新药来审批这种情况。医保局也做了很多工作,带量采购、按病种付费、调整医保目录等等。随着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的需求在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医保局的出现在于怎样更有效地利用医保基金服务更多人群。
  由于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有高度的相关性,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1%、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18.1%、我国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经济体时,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现在需要更好的供应去满足我们增长的需求。从2015年开始,新消费、新经济的大量出现就是在改善和提高老的供应,同样,在医疗领域也在发生这样的变化。2015年以前,监管思路的特点是平衡供需总量,但是2015年以后很明显地有了新的进展,需求端对于供给端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注重有品质、有质量的供应。打个比方,“我要吃什么就要做什么,如果本国企业生产不了,那就要尽快进口”。我们的监管思路已经变了,从供应端出发变成了从需求端出发,以患者为中心,这是非常大的思路变化,迎合了从2015年开始中国人口经济的变化和中国经济体的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2020年会是什么样?有些五年前的医药公司如今市值两三百亿,比如恒瑞医药、迈瑞医疗,不断通过规模优势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他们会感恩这个时代;但是,如果你仍用今天的思维去判断之后五年的趋势,你会抱怨这个时代。所以我引用狄更斯《双城记》的说法,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你五年前的决策决定了你对今天这个时代的看法。
  大变局时代投资方向
  在大变局时代下,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投资?2015年我强调投资精准医疗,2016年我强调关注并购整合、关注质量提升。2017年和2018年我强调聚焦行业龙头、专注细分创新。2019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个“投资的微笑曲线”,它的两端在创新和并购,同时我们提出要注重国际化。为什么投资方向那么具体?本质上来讲,这是基于我们对整个大时代的变化趋势的判断,基于这些变化和新的政策,我们的投资策略也在做调整,最后提炼出这五年的投资主线。做投资首先要注重对宏观大环境的分析,找到大环境对你所处投资领域中的重要变量,对重要变量持续跟踪,提出假设,然后去验证,不断修正自己的投资方向和路线。   第二,要多参考先进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医疗大健康行业的投资趋势可以借鉴的先例有很多。去看美国、日本、欧洲发达国家以及其他经济水平比我们高的国家,会发现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还是一个后发国家。参考发达国家的趋势,我们发现医疗行业只能向两个方向上去要利润:创新和规模。创新的意思是,去解决目前临床上还没有被解决的问题就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规模则是要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获得利润。
  我认为以后的投资方向在于早期的投资和并购投资,这两端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利润。早期投资最重要是抓住对技术创新和临床需求的把握;而并购投资是要抓住对龙头的投资机会,因为龙头是实现规模的扩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主力。投资的本质是关注企业自身,创造独特价值。在投资每一个企业前,要判断这个企业享受的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还是享受了效率提升带来的红利。
  疫情对生物医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中国第一季度的GDP下滑了6.8%,全球包括中国的资本市场表现很差,甚至出现了负油价的事,但是医疗行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次,疫情让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都意识到了医疗保健的重要性;对于国家来说,认识到需要加大投资建设卫生保健事业。这自然带来一个机会,加速对医疗保健的投入,新基建中一定会有大量的关于医疗卫生保健的支出,尤其是一些相关领域在短期内会得到大的投入,比如一个文件要求二级以上的医院具有针对新冠病毒的检测能力,这背后就带来一系列企业发展的机会。
  长期来看,我认为方向是不变的:长期并购整合会成为投资的主要方向。除了机遇,还会有泡沫。短期会发现股价有大幅的变化,有一些标的的价格会不断上涨,当中有一些泡沫。比如你去投资一个企业,它原本不从事口罩等防护物资的生产,但是疫情期间转型做口罩,赚了很多钱,于是拿这个来谈市盈率,这算不算泡沫?我觉得是的。再举个例子,这次疫情中很多医院缺少影像设备,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床位、ICU设备、抗病毒药物、血液制品、中药等,都是疫情中被重视起来的因素,这是机会,其中也有泡沫。有一些药品是短期的临床方案中推荐使用,这会产生泡沫,有一些则是以后需要常态化的,比如新冠病毒相关检测,这就是机遇。
  这些短期冲击是沿着疫情发展的顺序来进行的产业冲击。疫情来了,你首先考虑怎么防护好自己;然后考虑怎么办,病人和未染病的人隔离开;下一步考虑怎么治疗;最后再考虑怎么预防下一次疫情。疫情会带来短期冲击,中期会在一些领域带来机会。
  长期来讲看重创新和并购,中期可以关注一些细分领域,比如互联网医疗,这次疫情会使就医行为互联网化,获客成本会大幅度降低。我们投了一些互联网医疗的公司,疫情期间营收增长。用户数和黏性都得到大幅的提升,并且盈利状况得到改善,因为过去销售费用很多,在疫情期间的获客成本几乎降为0。并且互联网医疗这种行为一旦发生之后,会让用户感受到便利性,体验感更好,一些年龄较大的客户在这次特殊时期体验了互联网就医的方式,不需要出门也不用排队,以后可能会更多地选择这种方式。
  医疗信息化、智能化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领域,因为这次疫情反映了目前我国医疗在信息化和智能化上的不足。比如,武汉在疫情第一阶段结束之后修订了死亡人数,因为有些医院没有联网,没有及时申报数据,导致数据不能实时更新。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能够把全国的医院联网,做到及时通报病情和分析。智能化方面,我们相信以后无人值守和机器人都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第三,疾控体系的建设和能力加强会在中期成为一个被关注的领域,因为疫情带来的教训太惨痛了。一季度GDP下滑6.8%,一年卫生保健费用占5%~6%,GDP的下滑远超了这个数字。
  民营医疗我觉得可能也是一个中期的机会。我们肯定会加大医疗保健的支出和投入,但是随着GDP的下滑,财政收入肯定也有所下滑,谁来出这个钱?有一个思路是,让民营医疗通过资本化市场路线帶动更多的投资,这可能会放松或加快民营医疗资本化。过去那么多年,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民营医疗服务公司有限,比较知名的只有爱尔眼科、通策医疗、迪安诊断、金域医学、美年健康等几家。
  怎样具体去看一个项目?
  那么,怎样具体去看一个项目,去选择一个项目?以我投的一个项目,华银健康为例分析。首先,这个企业是一家远程病理诊断第三方检验公司,属于第三方独立实验室。
  先来分析一下中国的ICL行业(第三方诊断)和全球发达国家相比是在一个什么水平?有没有机会?我们经常看到,某项技术在中国市场占比是1%,全球发达国家是30%,那么这个技术的市场很大,反之在中国已经达到或超过30%,就是说这一块的市场占有率的机会,或者叫市场渗透的机会比较小。另一个角度是市场体量的机会有多大,比如说只是一个1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那么可能现在还不值得介入,如果说是一个百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而它又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就非常值得介入。我们当时分析ICL行业规模在国内大概有100亿的市场规模,市场渗透率只有3%~5%,在全球平均达到30%,既是百亿规模,又有至少6倍左右的空间,并且中国的检验服务领域还在增长,自身还有增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
  那我们再去研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中国和全球有这么大的差距?是因为现在的检验服务对于医院来说还是一个收入来源,外包的动力不是很足,但我们相信随着医保控费的压力提升,这些检验和诊断对医院来说将会列为成本项而不是收入项。以后医保付费很可能走的一个方向是按照病种来付费,这就意味着一个病人在医院确诊了某种病之后,针对这个病的治疗是打包付费给医院,医院再对病人采取各种检验、诊断和治疗,都在打包的费用里面,因此医院会更多考虑如何去控制成本。海外ICL的发展更多是基于强支付方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会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角度去考虑外包。在背后逻辑的支撑下,随着中国的老龄化、医保的控费压力越来越大,一定会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个行业发展的动力就来源于效率,干的是医院的活,医院选择外包有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医院干不了,一个理由是你比医院自己干便宜,成本更低。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很清楚,要么技术创新,干点别人干不了的事情,要么成本优先,将效率极度提升。
  再去分析这个行业的主导力量有哪些,主要玩家有谁,他们现在的市场调研有多少,再去分析值不值得,这个行业值得投资,我们应该投资第几名?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一个行业的增速是30%,然后现在排名第一的公司只占到行业市场占有率的20%。问题来了,应该投资第几名?我的结论是从第一名到第十名都值得投资。因为整个行业增速30%,而第1名只占到行业规模的20%,也就意味着如果第一名一不小心发生变故,会被第二名超越,也会被第三名超越,也就是说一个新的玩家进入这个市场,一年里就可能把增速吃掉,成为第一名。换种角度,如果一个行业增速10%,第一名市场占有率50%,那么这种情况下应该投哪一个?可能我们会选择第一名,第一名投不了投第二名,因为它的行业地位可能发生改变。
  再去分析一下这个行业有没有哪些特别大的风险因素、潜在的风险因素,我们需要进行识别,要去判断发生概率有多大。比如说对ICL行业来讲,潜在风险因素是有没有公益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出现,它会形成公立医院的打包一体化,除掉民营的医疗机构。有多大可能性?在哪些区域是否已经发生?要分析它的发生概率,判断有什么方法去控制风险,去干预它,最后再去选择一个值得投资的标的,并帮助它成为未来的行业领导者。
  (本文为高特佳合伙人王海蛟在陆家嘴创投课直播间的分享内容。)
其他文献
住在纽约曼哈顿上SoHo地区的亚历山大最近经常夜不能寐。“看到弗洛伊德被警察跪颈而死就知道一定又有一轮抗议活动要开始,但是今年这次特别严重,已经到让我担心自己安全的地步。”亚历山大说。  本科一毕业就在一家大型美国银行从事股票交易的他生活顺风顺水。今年3月,由于他资历不深,没有被银行选为关键人员留守,第一批就被告知回家上班。不过,亚历山大没有任何抱怨。能不要每天挤地铁,还能和女朋友天天在家一起上班
期刊
近年来,上海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等多份文件。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在上海成功举办。  今年4月,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又有新动作。浦发银行、国泰君安、太平洋保险、张江集团、临港集团、百度、腾讯、微软亚研院(上海)、ABB等22家单位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  这是去年上海成立“人工智能
期刊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想要建立自己的网站,一想到需要请程序员、申请域名、请美编设计网站等一连串的事情,是不是就觉得千头万绪无从下手?  其实,“建立网站”这件事情可以变得很简单。创业公司“上线了”已经将复杂繁琐的“建站”需求,简化成自助式的建站工具,让计算机“小白”快速地拥有属于自己的网站。  “上线了”的创业过程就像是一场西游记,经历了巧遇核心合伙人、打怪无数、组建团队、获得创投融资加持、团队认知
期刊
2019年4 月 26 日,普华永道发布《银行业快讯:2018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分别从银行业经营表现、业务结构、资产质量、资本管理几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 。  普华永道认为,2018 年中国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而随着资本监管趋于严格,未来上市银行将加快资本补充的步伐。  去年上市银行盈利改善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净息差的提高。尽管盈利指标略有下降,
期刊
很多人在听到“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的时候总会好奇,经常被问及“你们做的是什么样的公益”、“你们为什么要做公益”。坦白而言,第一财经做公益真的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作为中国最好的财经媒体集团和信息服务商之一,从2003年第一财经成立开始,第一财经就不仅关注商业,更关注商业所处的世界,以及商业所影响的世界。  第一个公益项目的出现也是在商业的背景之下完成: 2007年我们与上海大众合作“领驭风云人
期刊
今年两会,总理提出了大火的一个词“地摊经济”,擅长追热点的金融同业们马上行动,一篇篇研究报告纷纷出炉,随着地摊概念股的异军突起,国货之光们也加大创新力度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比如五菱荣光開启地摊经济的正规主力军售货车,看起来就高端大气,给新地摊经济勾绘了崭新的气象。  朋友圈一天之内也出现了很多地摊指南,有推荐摆摊方向的,从大数据看摆摊卖什么最赚钱;有推荐摆摊策略的,如何挑选最优摆摊位置;有人打开思路
期刊
科创板的推出是2019年资本市场的重要变化。  科创板是一个为制造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服务量身定做的市场。科创板的申报企业,从一个直观的侧面反映出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企业整体现状。  上交所统计,在首轮申报90家企业中,按行业划分有新一代信息技术32家,生物医药21家,高端装备17家,新材料10家。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大多处于爬坡过坎阶段,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科技创新
期刊
人们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始终存在一种成见,而且是有充分理由支撑的。对于一个大型经济体而言,连续几十年保持10%的年增长率是不世的伟业,但中国却在1980年~2011年间做到了这一点。如今奇迹已然落幕,自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已放缓至7.2%,而今年的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则将2019年的增长目标设定在仅仅6%~6.5%的水平上。  对于一大帮中国怀疑论者来说,这堪称是个“一语中的”的时刻。毕竟设定的目标下
期刊
2020年疫情让生活与工作发生了多方面变化。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扩大有效投资,同时也是进一步激发新经济企业活力非常重要的手段。  近期,上海新出台《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新基建35条”。行动方案提出,要经过三年努力,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率先形成全球综合性大科学设施群雏形,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规模城市公共数字底座,率先构建一流的城市智能
期刊
4月5日,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表决通过,批准美国财政部官员戴维·马尔帕斯(David Malpass)为新任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从4月9日起履职,任期5年。  马尔帕斯是一位国际经济学家,也是纽约一家宏观经济研究公司的创始人。在其职业生涯早期,马尔帕斯曾担任美国财政部负责发展中国家事务的副助理部长和负责拉美经济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  马尔帕斯此前是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其曾在2016年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