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注重列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概念教学还要求教师要将相似的概念加以总结,使学生更好地区分
与理解。此外,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以复述和运用的方式进行巩固教学,使学生稳步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方法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注重理论与方法讲解的同时还要注重概念教学,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这与传统的教学重点不相符,使许多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上略显吃力。本文专门针对数学概念教学提供几点策略,希望能够使更多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概念教学
无论是哪一学科的学习,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指导教师,数学概念教学也是如此。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才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讲究方法。例如,教师在进行“直线”这一概念教学时,可以先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直线。这时学生可能会认为问题简单而踊跃参与到互动中去,但结果是每个学生所画的完整的直线都得到教师的否定。这时候学生就会对“直线”这一概念产生疑问以及兴趣,会更集中精力地接受教师关于直线的概念教学。之后,教师再教授关于直线无限延长的特性时,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很容易接受直线的定义。这样以兴趣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数学中的任意概念。这一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并能将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举出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互动设问,最后在学生提出的问题里进行概念教学,这样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更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数学教师的概念教学首先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概念教学,依
据这样的做法,概念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教师要进行有体系的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的概念一样,也是根据体系要求区分的。根据这一特点,概念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归纳总结,形成有体系的概念教学。
有体系的概念教学更多地是针对一些相似的数学概念,这些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并且容易混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归纳总结出相似概念的不同特点,形成一个关于相似概念的体系,进而进行有体系的概念教学。例如,对于“角平分线”与“内角平分线”这两个相似概念,学生就很容易混淆,这时教师就应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明确角平分线的范围只属于一个角,是一条射线,而内角平分线的范围是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是一条线段。
总之,关于“内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体系特点,明确一点就是:前者是线段而后者是射线。这样的讲解会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关于内角平分线以及角平分线这两个相似概念并明确不同的定义。这样的有体系概念教学同样适用于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圆柱体与圆锥等几何类知识的概念上。有体系的概念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归纳和总结,对数学的相关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要求教师要进行有体系的概念教学。将相似概念加以总结,使学生更好地区分与理解。如果说以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概念教学是基础方法,较为有效,那
么进行有体系的数学概念教学就是更行之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
三、概念教学要及时巩固才能成果显著
数学概念不同于文科类的概念,它的内容是抽象的。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数学概念的相关内容,也很容易在日后再次混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数学概念加以强调,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记忆。
教师对数学概念的巩固教学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教师要对所讲解的概念内容进行不断的复述。复述不但是教师自己的复述,还要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复述。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再次记忆数学概念的特点与重点,并加深理解。教师的复述应不仅仅是对概念的内容进行复述,还可以对相似概念和所列举的相关例子进行复述,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彻底地巩固数学概念。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能力。这一点很重要,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概念,才是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对数学概念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数学概念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例如,针对四边形的概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一根长绳子布置成一个面积最大的四边形。这时候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结合各种四边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正方形的结论。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概念更深刻理解的过程。另外,除了当堂课的巩固,教师还要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总之,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巩固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成绩稳步提高。本文针对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三种教学方法,希望更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将本文所提供的三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娜、郭大伟.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的策略设计[J].吉林教育,2009(10).
[2]周华.浅谈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方法,2009(6).
与理解。此外,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以复述和运用的方式进行巩固教学,使学生稳步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方法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注重理论与方法讲解的同时还要注重概念教学,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这与传统的教学重点不相符,使许多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上略显吃力。本文专门针对数学概念教学提供几点策略,希望能够使更多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概念教学
无论是哪一学科的学习,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指导教师,数学概念教学也是如此。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才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讲究方法。例如,教师在进行“直线”这一概念教学时,可以先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直线。这时学生可能会认为问题简单而踊跃参与到互动中去,但结果是每个学生所画的完整的直线都得到教师的否定。这时候学生就会对“直线”这一概念产生疑问以及兴趣,会更集中精力地接受教师关于直线的概念教学。之后,教师再教授关于直线无限延长的特性时,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很容易接受直线的定义。这样以兴趣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数学中的任意概念。这一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并能将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举出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互动设问,最后在学生提出的问题里进行概念教学,这样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更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数学教师的概念教学首先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概念教学,依
据这样的做法,概念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教师要进行有体系的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的概念一样,也是根据体系要求区分的。根据这一特点,概念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归纳总结,形成有体系的概念教学。
有体系的概念教学更多地是针对一些相似的数学概念,这些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并且容易混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归纳总结出相似概念的不同特点,形成一个关于相似概念的体系,进而进行有体系的概念教学。例如,对于“角平分线”与“内角平分线”这两个相似概念,学生就很容易混淆,这时教师就应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明确角平分线的范围只属于一个角,是一条射线,而内角平分线的范围是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是一条线段。
总之,关于“内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体系特点,明确一点就是:前者是线段而后者是射线。这样的讲解会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关于内角平分线以及角平分线这两个相似概念并明确不同的定义。这样的有体系概念教学同样适用于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圆柱体与圆锥等几何类知识的概念上。有体系的概念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归纳和总结,对数学的相关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要求教师要进行有体系的概念教学。将相似概念加以总结,使学生更好地区分与理解。如果说以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概念教学是基础方法,较为有效,那
么进行有体系的数学概念教学就是更行之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
三、概念教学要及时巩固才能成果显著
数学概念不同于文科类的概念,它的内容是抽象的。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数学概念的相关内容,也很容易在日后再次混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数学概念加以强调,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记忆。
教师对数学概念的巩固教学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教师要对所讲解的概念内容进行不断的复述。复述不但是教师自己的复述,还要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复述。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再次记忆数学概念的特点与重点,并加深理解。教师的复述应不仅仅是对概念的内容进行复述,还可以对相似概念和所列举的相关例子进行复述,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彻底地巩固数学概念。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能力。这一点很重要,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概念,才是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对数学概念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数学概念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例如,针对四边形的概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一根长绳子布置成一个面积最大的四边形。这时候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结合各种四边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正方形的结论。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概念更深刻理解的过程。另外,除了当堂课的巩固,教师还要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总之,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巩固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成绩稳步提高。本文针对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三种教学方法,希望更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将本文所提供的三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娜、郭大伟.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的策略设计[J].吉林教育,2009(10).
[2]周华.浅谈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方法,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