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写兴趣在故事里生长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boliwen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孩子都爱听故事,而且多数孩子听完故事以后还喜欢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按理说,这样的孩子对语文学习应该会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实际却并非如此。为此,笔者试着用“故事引领”来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学生通过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走上了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语文学习之路。
  【关键词】 故事 读写兴趣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一次次地捧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反复研读,领悟精神;我一回回地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想法;我一遍遍翻阅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书籍,始终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喜欢听故事的学生爱上阅读与写作?”
  于是,我试着用“故事引领”的方式,来搭建学生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的漫长过程训练,大部分学生渐渐变得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了。
  一、 选好故事
  首先,所选故事内容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故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小。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如何去选择故事:一是故事的形象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重要位置,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生动形象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优秀的“童话故事”,就是首选内容。二是故事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是我采用“故事引领”的出发点。所选故事要充满趣味,能使学生听得懂。当然针对高年级的孩子,还要注意故事的情节、内涵,使他们感到故事能带给人思考,有意思。三是故事的针对性。我们讲故事既是为了激趣,也是为了育人,在选故事时既要关注学生不同阶段性的语文学习目标,又要关注学生思想的发展状况。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正义必胜”这一主题单元期间,我就选择了《王二小的故事》《刘胡兰》这类故事,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坚持正义。四是故事的知识性。每一个故事都要能给予孩子知识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故事的语言既要合乎规范,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二、 讲好故事
  为了让学生听得入迷、感到新奇,为了让人物从故事中活起来,在给学生讲故事前,我总会把故事细细地读上几遍,熟记故事的情节,有时还对着镜子认真地演练一番。
  听故事,学生得到的是声音信息,它存留时间短、稍纵即逝。因此,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让学生会听:一是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手势,理解故事的情节。二是要听出故事的线索。故事是怎样开始?怎样发展的?高潮在哪里?结局怎么样?这些都应该在听故事时注意,从而找出故事的逻辑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能听出故事的重点与中心。要想抓住故事的重点与中心,听的时候还要用心思考,分析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找准故事的关键人物,体会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在讲故事时,为了避免单调、呆板,我采用了多种讲故事的形式:动作表演讲、播放录音、看图片听故事,扮角色讲故事等。“每天一个好故事”是我送给学生的精神“早餐”。
  三、 读好故事
  让孩子们听故事,是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是为了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习惯。如果说听故事是先导的话,那么,让学生自己去读故事,才是扩大學生的阅读范围,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的必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他们不会再满足于听老师讲故事,自身会产生较强的阅读欲望。可是,如果缺少及时正确的引导,孩子的课外阅读往往会呈现随意、无序、低效的状况。
  “依托课本,拓展引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以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课本编选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然后又设立了“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介绍《鲁滨逊漂流记》全书的内容。我们便开始“师生共读,定期研讨”,学生个个有话说,阅读兴趣自然高昂;再如学习了《牛郎织女》,我们就举办了“民间故事擂台赛”,设立“最美形象奖”“最富感情奖”“最佳合作奖”等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更加自信……这种课内课外自然而又紧密的活动结合,既巩固了课堂学习内容,又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了阅读的兴趣,很多学生也不会满足于只读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而是想多一些阅读自由。这时,我们既要予以理解和支持,还要注意帮孩子选择合适的书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我还是把文字的“趣味性”放在首位,让更多优秀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如《天上的船》《中外名人故事》《哈利波特》系列等,学生一拿到就爱不释手。
  四、 说好故事
  从学科教学角度讲,学生“说”的能力是连接听、读、写的一条纽带。如果学生“说”的欲望强烈,那么他们就会“听”得更专注,“读”得更广泛、更深入。而且在说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吸收和积累一些规范化的语言、词汇,从而变得更加“能说会道”。
  按“说”的内容来分,一般有复述性的“说”与创造性的“说”。前者是尽量在“说”时遵循故事的原貌;而后者则更多地加入了“说者”的理解,有更多的改编成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应该兼顾二者,在学生复述性的讲述达到一定水平后,适时地指导他们进行创造性的“说”。
  复述性的“说”,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不背诵、不唱读,把故事说完整。还要注意把故事说得条理清楚,不含糊、不混乱。为了让学生说好故事,教师要用心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这样才能使他们敢于去说,说得生动,说得投入,甚至进入角色。例如,刚开始时,好多学生在同学、老师面前一说就脸红,没有坐在位子上时的流畅、自然。我们采取小组内部围坐的形式,讲到高兴处,有些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离开座位、眉飞色舞,俨然已是身临其境了。
  创造性的“说”,难度较大一些,但也更能锻炼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看图讲故事、看短片讲故事、听故事后续说故事、观察生活编故事,不管哪种形式,引导学生说得合情理、重脉络、顾首尾、有个性,就会对他们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益处。
  五、 写好故事
  当学生在“故事”中不断成长,“写”也就水到渠成了。不少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他们经常拿着自己编的小故事让老师和同学欣赏。
  当然,学生要写好童话,同样离不开教师用心的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先听后写”“先读后写”,我开始训练学生“先看后写”。“看”就是“观察”。没有对生活用心观察与体验,是无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故事的。为此,由开始的一幅画到后来的多幅图,由静止到运动,由人物到现象,由表面到内涵,我把观察训练安排的既有层次,又有梯度。学生的“先看后写”也由不会到会,由不敢到敢,由被动到主动,这样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就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
  另外,我还举办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活动。这也是一种调动学生“写”的激情的有效手段。新编故事会、故事狂欢节、手绘故事插图展、故事小报等,都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这其间我班李婷的《小狗流浪记》、史延茹的《夺标久凌凌》、盛威的《书包里的故事》等学生创作的小故事相继在《校园文学》《小海燕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校的《扬帆报》、班级的《啪啦啪啦》班报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让读写兴趣在故事里生长”,我用“故事引领”,让学生在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的过程中,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不断发展,逐渐喜欢上了阅读与写作。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民路小学)
其他文献
自古以往,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大多希望孩子“听话”,把“听话”作为孩子的优点加以褒扬。由此,有人认为“听话”就是“奴化”教育,大加口诛笔伐。其实,真正细究起来,“听话”还真是一门学问,它并非是要孩子盲目地服从家长,而是有“注意把话听懂”的深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会倾听”,里面体现着中国人对教育规律的把握,闪烁着朴素的教育智慧。  倾听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倾听能够让学生学会很多需要了解的
期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大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阅读中锻炼学生的关键能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琅琅书声成为校园的主旋律,让校园弥漫浓郁的书香气息,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一、让校园成为书香的发源地  学校加强校园阅读氛围的创设,精心布置、美化校园,使校园充满书香气
期刊
【摘 要】“让学引思”作为鲜明适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基于多个角度的考量而提出,其落地实践关键在教师。教师怎样“引思”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启发式讲解、情境化设疑、比較性辨析、批注式阅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情境化设疑 比较性辨析 批注式阅读  “让学引思”是基于对现实课堂问题的反思,对课改典型经验的取舍,对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效果的
期刊
最近,深深的挫败感一直纠缠着我的心,作为一名已有几年小学教学经验的我来说,这样的感觉是异样的。一切都源自于我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一直负责高年级教学的我,开始负责低年级的教学。  学生不听话,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我和班上孩子们的关系似乎也降到了冰点。上课时,他们好像非要故意不配合,不是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我愣是把一根的教鞭敲得只剩下小半截,依然收效甚微。  无巧不成书,学校偏偏要我开设一节公开课。没办法
期刊
“唤醒”,多么亲切而温暖的字眼!每当读到它,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在某个清晨或夏日的午后被母亲从睡梦中唤醒的情景,那时的我一睁开惺忪的睡眼便看到一张爱意满满的脸,心里暖暖的,这个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温暖着我幸福的成长。或许是因为心底有着这样的情结,看到“教育就是唤醒”这样的说法时,我就深深地被吸引了。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教育类的书籍,思索着每天课堂中的得与失……  不知从何时起,年复一年、日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木兰从军》一课讲述了国家大敌当前,花木兰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故事。从军打仗就意味着艰苦与牺牲,好多人躲都来不及,可木兰偏要去说服家人让她从军。“说服家人”的过程是木兰可贵品质的外化、形象化、具体化,体现了她的高尚品质,因此“说服”是本课教学的“眼”。只要这只“眼”睁开了,木兰的形象就一目了然。  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在课文里是谁说服谁?  生1:是木兰说服爸
期刊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是课堂上常见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莫过于三点。  一是过度重视预设。一直以来,教师都特别重视乃至迷信预设,精心设计,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剧本,然而教学毕竟不是演戏,而是一种师生互动、言语实践的过程,动态生成不可避免。  二是缺乏教学机智。课堂是师生围绕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一旦“出乎预料”地“旁枝斜出”,就需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即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也往往是特殊情境中最富灵感的“点
期刊
近年来,阅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是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但是,当我看到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时,又不免有些担心。  年前去理发,理发店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一位妈妈在烫头发,一个小男孩在一旁默默看书,头也不抬。周围的人都啧啧称赞,男孩的母亲一脸自豪与满足。  去公园散步,总看见有小孩坐在石凳上,手捧一本书,无视风景,无视游人,专心致志地读着,一旁的大人却心安理得地玩着手机。  去朋友
期刊
“涵泳”一词,早在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这一体现,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中也有“星河尽涵泳,俯仰迷下上”之句。“涵泳”是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重感悟与直觉,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教学方式。我们说的语言学习中的涵泳,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停留、咀嚼、吟咏、体悟、品味、内化,帮助学生看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枢机和匠心,欣赏到语言文字的美,和语言文字背后的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
期刊
【设计理念】  无字图画书的阅读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绘本的“技艺”世界,发现层层丰富的“意象”,发现作者是如何通过图画传达信息。让孩子懂得,阅读可以以这样的一种角度和方式进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猜读的方式进行无字图画书的阅读;  2. 通过画面的深度描摹,迁移渗透写作思维的训练;  3. 引导学生进入绘本的“技艺”世界,发现作者是如何通过图画传达信息,学会另一种阅读角度和表达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