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应该是郎朗最忙的一年。一曲《星光》,让他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唯一亮相的新生代艺术家。此前他刚刚推出了中文版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又发布了新专辑《最爱与珍藏》,奥运期间还同时担任美国NBC、日本NHK、德国DW等电视台的“奥运文化大使”。而2009年1月3日,国家体育馆,郎朗将弹奏一场新年音乐会。
琴童父母的“希望明灯”
郎朗的发布会和签售会总是人山人海。除了来自全国电视台,全国平媒、网媒的各路人马,单是主办方允许进入的琴迷和琴童,就已是黑压压一片。据说郎朗推出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北京签售会上,前来买书的琴童们是一摞一摞地将书往回搬的,好像开学时买教学参考书一样——在他们就读的钢琴班上,郎朗的经历确实被视为教科书般的金科玉律。
《卫报》曾称,中国有数千万钢琴琴童,而贫寒出身却成为国际巨星的郎朗。无疑已经成为无数琴童父母心中“象征一线希望的明灯”。“郎爸”(琴迷对郎朗爸爸的昵称)对年幼的儿子“每天需练琴9小时,否则不让吃晚饭”的严厉管教风格,更被他们奉为经典。郎国任说,郎朗还没出生的时候,他就花了全家人半年工资1760元买了一台星海牌钢琴,“当时主要觉得,我们所住的家属院里小孩都在学音乐,我也得让孩子学点什么。”
郎爸不赞成大家效仿自己
即使郎朗很小就表现出了钢琴天赋,却仍在前往北京准备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时,被爸爸用了“要么跳楼、要么喝药”的狠招。郎国任透露,当年他认定郎朗的确有钢琴天才,因此开着部队卡车拉着大米和煤气罐到了北京,根本没有回头路可走。结果郎朗的老师先是提出不教他,后来郎朗又因贪玩太晚回家,郎爸爸一怒之下甩出一句话“要么回沈阳,要么喝毒药、要么跳楼。”郎朗也最终明白自己没有退路,以第一名成绩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当然这段往事也被指责。很多人认为他为了孩子出名不择手段。不过,郎爸称:“我觉得这是正确的。因为天才的孩子的确可以看出来,郎朗喜欢钢琴,又有天份,我不想因为我们的不负责而耽误了孩子。”郎国任也坦言当年的自己背负了太多压力,“当年我是辞了在公安局的工作到北京陪孩子的,有的人正等着看我失败呢,所以我和郎朗都不能输。”
不过,对众多学琴儿童的家长。郎国任却不赞成大家效仿自己,“现在有很多家长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肯定是天才,想不择手段将孩子捧出来,但切忌操之过急。如果孩子自己不喜欢,他根本没有学习的动力。“郎国任建议家长有时”间不如带孩子听听音乐会,看看艺术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毕竟孩子只有喜欢上了,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成功来自“溺爱”
台湾著名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陈宏宽曾经这样说:“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来自父母对他过度保护,使之始终保持着一份未经复杂社会濡染的‘童真’,恰是这份童真使其更接近艺术的真谛。”郎朗14岁就去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却不怎么读书,曾有校友说他从来不上文化课。只顾闷头练琴的他,在17岁时顶替身体不适的钢琴家安德烈,瓦兹登台,就此一举成名。
相传自他出道以来,无论出席大小活动、接受大小采访,父母必伴其左右、不离他半步,为他斟茶递水打点一切。郎朗的妈妈已经习惯用英语与人打招呼。新闻发布会上,郎朗一出汗,台下的妈妈立马让工作人员为其递上毛巾。被主持人问及毛巾的来源时,郎朗想也不想地回答:“不是妈妈就是爸爸呗。”十足像个被宠坏的孩子。美国曾将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形容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但作为艺术家,生活自理能力显然并不属于判断其成功与否的标准。
郎朗的自传由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大卫,瑞兹(David Ritz)捉刀,英文版《Journey ofa Thousand Miles:MyStory》7月首发之后,将被翻译成包括中、日、韩、德、法、西班牙等14个语种,在全球上市。大卫,瑞兹曾给多位灵歌及R&B传奇乐手写过畅销传记,如雷,查尔斯(Ray Charles)、马尔文,盖耶(Marvin Gaye)、B.B.King等,以擅长渲染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著称。
在美国,兰登书屋甚至为郎朗这本自传推出了分别针对成人和儿童的不同版本,在为儿童读者准备的《郎朗:弹奏飞跃的琴键》(LangLang:Playingwith Flying Keys)封面上,郎朗的表情“神采飞扬”。书中提到其对美国“嘻哈乐”的喜爱,弹琴时会想到迈克尔,乔丹和“老虎”伍兹等等,这些内容都十分符合眼下美国人对新一代古典音乐天才的定位。
琴童父母的“希望明灯”
郎朗的发布会和签售会总是人山人海。除了来自全国电视台,全国平媒、网媒的各路人马,单是主办方允许进入的琴迷和琴童,就已是黑压压一片。据说郎朗推出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北京签售会上,前来买书的琴童们是一摞一摞地将书往回搬的,好像开学时买教学参考书一样——在他们就读的钢琴班上,郎朗的经历确实被视为教科书般的金科玉律。
《卫报》曾称,中国有数千万钢琴琴童,而贫寒出身却成为国际巨星的郎朗。无疑已经成为无数琴童父母心中“象征一线希望的明灯”。“郎爸”(琴迷对郎朗爸爸的昵称)对年幼的儿子“每天需练琴9小时,否则不让吃晚饭”的严厉管教风格,更被他们奉为经典。郎国任说,郎朗还没出生的时候,他就花了全家人半年工资1760元买了一台星海牌钢琴,“当时主要觉得,我们所住的家属院里小孩都在学音乐,我也得让孩子学点什么。”
郎爸不赞成大家效仿自己
即使郎朗很小就表现出了钢琴天赋,却仍在前往北京准备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时,被爸爸用了“要么跳楼、要么喝药”的狠招。郎国任透露,当年他认定郎朗的确有钢琴天才,因此开着部队卡车拉着大米和煤气罐到了北京,根本没有回头路可走。结果郎朗的老师先是提出不教他,后来郎朗又因贪玩太晚回家,郎爸爸一怒之下甩出一句话“要么回沈阳,要么喝毒药、要么跳楼。”郎朗也最终明白自己没有退路,以第一名成绩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当然这段往事也被指责。很多人认为他为了孩子出名不择手段。不过,郎爸称:“我觉得这是正确的。因为天才的孩子的确可以看出来,郎朗喜欢钢琴,又有天份,我不想因为我们的不负责而耽误了孩子。”郎国任也坦言当年的自己背负了太多压力,“当年我是辞了在公安局的工作到北京陪孩子的,有的人正等着看我失败呢,所以我和郎朗都不能输。”
不过,对众多学琴儿童的家长。郎国任却不赞成大家效仿自己,“现在有很多家长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肯定是天才,想不择手段将孩子捧出来,但切忌操之过急。如果孩子自己不喜欢,他根本没有学习的动力。“郎国任建议家长有时”间不如带孩子听听音乐会,看看艺术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毕竟孩子只有喜欢上了,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成功来自“溺爱”
台湾著名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陈宏宽曾经这样说:“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来自父母对他过度保护,使之始终保持着一份未经复杂社会濡染的‘童真’,恰是这份童真使其更接近艺术的真谛。”郎朗14岁就去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却不怎么读书,曾有校友说他从来不上文化课。只顾闷头练琴的他,在17岁时顶替身体不适的钢琴家安德烈,瓦兹登台,就此一举成名。
相传自他出道以来,无论出席大小活动、接受大小采访,父母必伴其左右、不离他半步,为他斟茶递水打点一切。郎朗的妈妈已经习惯用英语与人打招呼。新闻发布会上,郎朗一出汗,台下的妈妈立马让工作人员为其递上毛巾。被主持人问及毛巾的来源时,郎朗想也不想地回答:“不是妈妈就是爸爸呗。”十足像个被宠坏的孩子。美国曾将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形容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但作为艺术家,生活自理能力显然并不属于判断其成功与否的标准。
郎朗的自传由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大卫,瑞兹(David Ritz)捉刀,英文版《Journey ofa Thousand Miles:MyStory》7月首发之后,将被翻译成包括中、日、韩、德、法、西班牙等14个语种,在全球上市。大卫,瑞兹曾给多位灵歌及R&B传奇乐手写过畅销传记,如雷,查尔斯(Ray Charles)、马尔文,盖耶(Marvin Gaye)、B.B.King等,以擅长渲染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著称。
在美国,兰登书屋甚至为郎朗这本自传推出了分别针对成人和儿童的不同版本,在为儿童读者准备的《郎朗:弹奏飞跃的琴键》(LangLang:Playingwith Flying Keys)封面上,郎朗的表情“神采飞扬”。书中提到其对美国“嘻哈乐”的喜爱,弹琴时会想到迈克尔,乔丹和“老虎”伍兹等等,这些内容都十分符合眼下美国人对新一代古典音乐天才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