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97-01
摘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开发人的潜能,着力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是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创新要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创新应着力于建构师生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开发人的潜能,着力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生负担普遍过重,出现了教学“三多三少”,即“课程多,补习多,作业考试多;休息时间少、社会实践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导致“三差三困”的现象,即学生“自主创造性差、发展性差、社会实践能力差”,对“贫困生、学困生、德困生”关爱不够。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模式“由教到学”、“由学到教”向“教学相长”的师生互动的转变,倡导师生互为主体,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一、师生互为主体是教学创新的前提
(一)师生互为主体是主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它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师生互为主体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条件
从教学的过程看,互为主体是教学互动的前提。教与学的过程是两个主体间精神交往的过程,是生命对话的过程。互动是以差异性为基础,以承认两个主体为前提,以自由、平等为条件,以积极主动参与为关键的师生交往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媒介师生实现了“主客体的双重契合”,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能动主体。
从“主客体的双重契合”实现状态来看,这一过程就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与实践的客体相互转化、相互创造的过程。二者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使教与学形成了一条不可分割的“铁轨”。
二、教学双向互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
(一)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学互动体现了师生平等。教学互动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流动过程,而是一种主体间的交互理解,表达着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互动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学”,使教师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与质疑,鼓励、期望其成功。
(二)从教学方式来看,教学互动促进对话教学的形成。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中心,使教学这种“双向活动”变成“单向活动”,教学成为一种教师培养学生的单向活动,以教学互动为核心的对话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对学生意味着个性的昭示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意味着在传授知识之上的一种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的成长。
(三)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互动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学相长,强调师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强调智能的内化和潜能外化,强调能力提高与个性的绽放,促进教学双方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善教”与“乐学”是实现教学双向互动的根本
(一)“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创新的角度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四个环节的创新。
(1)选准切入点。这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是问题切入还是故事切入,是正面的切入还是侧面的切入,其效果决不相同。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实际;二是知识的结构与体系。切入点的选择应因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教学氛围而不同。
(2)理清知识点。这是成功教学依托的主线,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教师理清知识点的过程就是引导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就是传承知识、改造知识过程。选准切入点、激发兴奋点、培植发散点都是以理清知识点为中心。
(3)激发兴奋点。这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是促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手段。将学生的兴奋点、热点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需要教师积极营造民主性,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把课堂变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动。
(4)培植发展点。这是成功教学的目的,是生成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种子。教师在教学中培植发散点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知识延伸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素质得以提升,为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造力的延伸埋下种子,“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二)“乐学”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应发挥四个特性,也是学生乐学的四个关键。
(1)立足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同客观的相互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主体性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前提。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内省,积极主动地参与与探究,在教学的活动中促使自己主体性的生成,确立、发展和完善。
(2)发挥能动性。能动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能动性的发挥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促动,教师仅仅是旁敲侧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3)富有批判性。批判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是能动性的升华,它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批判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批判性要求学生善于在求同中存异,在吸收中批判,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焕发出自主意识和努力探索的人生态度。
(4)展现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态,是能动性与批判性高度结合的结果。创新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学生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展现。展现创造性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习为创造”。
总之,师生互为主体不仅仅是师生个性的展示,而且是相互的协同,在教学互动中,学生不断地创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进一步印证 “教学相长”的原理。
摘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开发人的潜能,着力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是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创新要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创新应着力于建构师生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开发人的潜能,着力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生负担普遍过重,出现了教学“三多三少”,即“课程多,补习多,作业考试多;休息时间少、社会实践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导致“三差三困”的现象,即学生“自主创造性差、发展性差、社会实践能力差”,对“贫困生、学困生、德困生”关爱不够。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模式“由教到学”、“由学到教”向“教学相长”的师生互动的转变,倡导师生互为主体,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一、师生互为主体是教学创新的前提
(一)师生互为主体是主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它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师生互为主体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条件
从教学的过程看,互为主体是教学互动的前提。教与学的过程是两个主体间精神交往的过程,是生命对话的过程。互动是以差异性为基础,以承认两个主体为前提,以自由、平等为条件,以积极主动参与为关键的师生交往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媒介师生实现了“主客体的双重契合”,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能动主体。
从“主客体的双重契合”实现状态来看,这一过程就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与实践的客体相互转化、相互创造的过程。二者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使教与学形成了一条不可分割的“铁轨”。
二、教学双向互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
(一)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学互动体现了师生平等。教学互动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流动过程,而是一种主体间的交互理解,表达着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互动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学”,使教师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与质疑,鼓励、期望其成功。
(二)从教学方式来看,教学互动促进对话教学的形成。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中心,使教学这种“双向活动”变成“单向活动”,教学成为一种教师培养学生的单向活动,以教学互动为核心的对话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对学生意味着个性的昭示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意味着在传授知识之上的一种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的成长。
(三)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互动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学相长,强调师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强调智能的内化和潜能外化,强调能力提高与个性的绽放,促进教学双方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善教”与“乐学”是实现教学双向互动的根本
(一)“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创新的角度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四个环节的创新。
(1)选准切入点。这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是问题切入还是故事切入,是正面的切入还是侧面的切入,其效果决不相同。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实际;二是知识的结构与体系。切入点的选择应因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教学氛围而不同。
(2)理清知识点。这是成功教学依托的主线,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教师理清知识点的过程就是引导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就是传承知识、改造知识过程。选准切入点、激发兴奋点、培植发散点都是以理清知识点为中心。
(3)激发兴奋点。这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是促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手段。将学生的兴奋点、热点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需要教师积极营造民主性,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把课堂变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动。
(4)培植发展点。这是成功教学的目的,是生成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种子。教师在教学中培植发散点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知识延伸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素质得以提升,为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造力的延伸埋下种子,“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二)“乐学”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应发挥四个特性,也是学生乐学的四个关键。
(1)立足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同客观的相互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主体性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前提。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内省,积极主动地参与与探究,在教学的活动中促使自己主体性的生成,确立、发展和完善。
(2)发挥能动性。能动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能动性的发挥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促动,教师仅仅是旁敲侧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3)富有批判性。批判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是能动性的升华,它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批判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批判性要求学生善于在求同中存异,在吸收中批判,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焕发出自主意识和努力探索的人生态度。
(4)展现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态,是能动性与批判性高度结合的结果。创新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学生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展现。展现创造性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习为创造”。
总之,师生互为主体不仅仅是师生个性的展示,而且是相互的协同,在教学互动中,学生不断地创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进一步印证 “教学相长”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