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是一个预测过程吗?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067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测的心智观将知觉视为大脑对先验之预测进行验证的贝叶斯过程,将社会感知视为以降低关于他人经验的错误预测率为目的的"假说-验证"过程.这种预测的心智进路为我们与他人的实时交互过程提供了脑与神经机制的说明.然而,我们对他人的感知不仅涉及大脑中积极的神经表征过程,还涉及我们由于他人在场而生成的具有融合性及情感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令人满意的阐释应当将在个体间交互中涌现出来的"意义-建构"过程也纳入预测的社会认知框架.
其他文献
19世纪中前期,西方人通过创办英文报刊向西方介绍中国,博物学知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美国汉学家卫三畏在《中国丛报》中对“本草纲目·蠮螉”条目的译介为案例,在概
本文的目标是批评卡夫卡的可传递性论证.卡夫卡在反驳陶雷克关于"人数问题"的观点时认为,如果陶雷克所宣称的"简单的人数相加对于道德而言没有重要性"是正确的,那么,该观点将无法避免地引出一个违反直觉的结论,即救助一组人和救助这组人的一个子集在道德上不存在任何差别.卡夫卡的论证依赖于一个习惯性的假设,即道德无差别的关系是可传递的.基于以下两个理由,卡夫卡的论证被证明是无效的:(1)在特定情境中,该论证的前提对于道德相关因素的预设彼此之间存在不一致;(2)它所依赖的传递性原则会引出不合理的结果,这和传递性原则的支
2020年11月14—15日,第十二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召开.本次大会以"分析哲学的反思与展望"为主题,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从问题和文本的双重视角奉上了一场学术盛宴.
期刊
五十年前,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引发众多学者共同关注正义问题,开启了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新领域,改变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作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他提出了系统的平等主义思想,深化了自由主义理论,恢复了契约论在政治哲学中的原有地位,提出了政治自由主义的观念,树立了反思平衡的哲学方法,推动了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同时罗尔斯也遗留了一些需要我们思考和回应的问题,如平等主义的理想、义务论的道德立场、不同的效率观念、稳定性与合法性的关系,以及来自其他各种派别的挑战.
胡塞尔在其经典的超越论现象学中,为了给交互主体性理论提供一个彻底的、无预设的起点,提出了以他者之他异性为目标的还原——源初还原.这一还原是否切中他者之他异性、能否在方法论上得到彻底执行,构成了对胡塞尔理论的核心挑战.基于"自我批判"的视角,胡塞尔的源初还原可以得到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强调源初还原的两个功能,即划分自我领域与他异领域的功能,以及随之而来的"去中心化"功能.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胡塞尔的源初还原本质上包含了一种他异化的结果,即它揭示出纯粹的超越论自我本质上与他异性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
随着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信息理论的发展为结构实在论的解读提供了新视角.惠勒提出“一切物理存在都源于比特”的信息本体观.之后,弗洛里迪提出信息结构实在论,预设了一个原
本文力图通过"自然—革命—实践"这一理论架构,基于整体视角对康德与马克思之间所具有的思想亲缘性展开辨析和论述.康德通过划清理性的界限,在实践领域为信仰开拓地盘;马克思则通过划清资本主义的界限,为社会主义实践开辟道路.就理论进路而言,两者都是基于对"自然"的分析,并通过"革命"的手段进而在"实践"领域达至"目的".本文旨在以此架构为介质,以期从整体上进一步揭示出马克思与康德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思想路径.
人们普遍认为知觉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但认知科学家霍夫曼及其合作者对此深表怀疑,他们借助进化论、生物遗传学、量子理论以及数学等学科工具,提出了以"非真实性知觉"为核心的界面理论.界面理论借用计算机界面隐喻形象地说明了知觉的实用性,通过PDA循环阐释了知觉与行动的耦合如何促使我们成功地与世界互动,并借鉴量子理论的概念框架进一步作出了推展性的理论预测.这一富有创见的理论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知觉理论及其相关研究,还可为意识难问题的探讨提供新的致思理路,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科学哲学等学科
作为孟子性善论根基的"恻隐之心",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原初的生命意识,具有"重生惜生"与"同命共生"相融合的情理合一的心性内涵.氏族社会解体后,由于人类不可能放弃"共处"(社会合作),故"恻隐之心"仍然是人"异于禽兽"的"类本性",并表现出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善的本体性,可称之为"类本善"."类本善"潜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个体之人能够"向善"的内在根据.孟子所谓的"人无不善"正是在"类本善"意义上而非个体人性而言的."类本善"具有超越个体性的形上性和先验性,它是孟子所谓的"天",也是后世儒者所论的"在人之天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运用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法学说,精心构建并论证了正义原则和理论,从而复兴了规范性政治哲学.他深入批评功利主义,从伦理和制度建构主义进路论证了正义的制度,对于捍卫公民的平等自由权利和处理社会经济差别的原则作了经典论述.他以假设的原初境况下人们订立契约、经过慎思而选择正义原则的过程,来为正义制度的公共性和普遍性进行论证.罗尔斯开创了当代规范政治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为人们论述并追寻正义的理论和分配制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开拓了大量的学术讨论问题域.其理论在20世纪与西方权利和分配领域的政策主张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