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文学价值及其英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典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包含着丰富的动植物意象。本文总结了其中包含的动植物意象数量,分析了《诗经》国内外英译的现状,以及目前对动植物意象研究的一些问题,旨在促进《诗经》细微化研究。
  关键词:《诗经》;文学价值;英译
  作者简介:曲倩倩(1981.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化及其对外传播、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1
  一、《诗经》的文学价值
  《诗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集之一,产生年代与荷马史诗大致相同(公元前8至6世纪),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典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优秀的传统典籍更加有效且多元化、多视角传播,需要加大对典籍翻译的多视角研究,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诗经》及其英译本的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诗经》的理论价值还体现在305首诗歌包含着丰富的动植物意象。根据著名农学家胡淼先生的统计,其中提到动物的有141篇,共计492次,涉及种类133种;提及植物的有144篇,共计505次,涉及种类152种。除此之外,名称分类极细的特点也非常突出(陈佳,2017(3):61)。孔子曾说《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些动植物意象客观存在、不容忽視,体现了中华民族“物我互通、生命一体”的认知方式。
  《诗经》中记载的有些药直到今天仍然是常用的中药,这无疑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价值的范本。古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广泛引用《诗经》,《诗经》成为李时珍解释植物与动物药名的最好佐证(周路红,2010(12):3369)。如今,2015年屠呦呦因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她的名字则结缘于《诗经》中的名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中的植物药名还极具文学价值,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古代文人“儒医合一”的特点。自古以来,我国古代文人志士就有“不为良相救国,便为良医救民”的抱负,因此古代文人“志士”的文学创作中都不乏中医药内容。据学者统计,《诗经》中引用的药名共计41种,由此可见,《诗经》既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是与中医文化融合的文化源头。
  二、《诗经》的国内外英译
  《诗经》的英译从18世纪开始,多由传教士完成,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19世纪以后才出现了全译本,主要是国外的汉学家从事《诗经》英译:理雅各(James Legge)的散体版译本(1871)、韵体版译本(1876),还有詹宁斯(William Jennings)等,国内则无学者进行《诗经》的英译。20世纪后,国外的《诗经》英译层出不穷,如克莱默·宾(L.Granmer-Byng)的译本(1908)、阿瑟·韦利(Arthur Waley)的译本(1937)、高本汉(Klas Bernard Johannes Karlgren)的译本(1950),艾兹拉·庞德(Ezra Pond)的译本(1954)、威廉·麦克诺顿(W. McNaughton)的译本(1971)。
  国内《诗经》英译本相比国外而言要少得多。诗僧苏曼殊(1884-1918)在20世纪初选译了《诗经》61首、杨宪益的《诗经选》(1983)、许渊冲《诗经》全译本(1993)、汪榕培的“大中华文库”版(2008)。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诗经》,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目前研究现状
  1.综述性研究居多,定性研究为主,以数据和语料库方法研究的较少。
  总体而言,虽然《诗经》英译本众多,但其翻译研究仍较薄弱,普遍缺乏科学的描述性研究(吴晓龙,2017(4):130)。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CNKI)中检索相关文献后发现,通过语料库方法进行研究的仅有5篇论文。
  2.《诗经》动植物英译的考证研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至今无以《诗经》植物英译为主题的专著问世。
  目前针对英译本中的动植物研究主要以研究“隐喻”、“转喻”,“意象”研究居多,对于动植物名称英译的考证研究很少。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CNKI)中检索《诗经》动植物研究相关文献,发现主要以博硕士论文居多,参考文献如下:
  (1)武赟.《诗经·国风》植物翻译的文化诗学研究——以理雅各英译本为例[D].青岛科技大学,2014.
  (2)王彦.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经》中植物隐喻翻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3)李贵品.语境顺应视角下《庞德》诗经英译本意象翻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
  3.《诗经》英译研究中植物药名这一领域有待开展细微化研究。
  直到2013年,李玉良教授对《诗经》名物翻译的偏离进行了考证研究,动植物名称翻译研究才开始呈现细微化的趋势。2013年,梁高燕在其宏观的《诗经》专著研究中探讨了一些争议名物的英译探讨,涉及到“唐”“黍”等,但再进一步细化到“植物药名”的翻译研究还有待开展。
  参考文献:
  [1]陈佳, 张凌.《诗经》动植物英译生态翻译探微[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25):61-65.
  [2]周路红.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诗经》的意义[J].时珍国医国药,2010,12(21):3368-3370.
  [3]理雅各译释. 诗经·国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4]汪榕培译. 诗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许渊冲译.诗经[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华书局,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三国演义》是一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小说。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的张飞以及忠肝义胆的关云长,狡诈的曹操。这些人物深刻的在人们的脑海中徘徊,罗贯中妙笔生花,对人物形象的逼真的描述,感染着每一位《三国演义》的读者。  关键词:人物形象;《三国演义》;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
作者简介:王登婷(1990-),女,汉族,广西玉林人,渤海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2  “单句”出现一般在古体或乐府中。因为近体诗都是有明确的律对关系存在的,句数明确、字数明确,不太可能出现“单句”这种形式的。古体和乐府自由度高,写作灵活,形式就会更加活泼,任诗人的情性发挥、才情使然
期刊
十几岁的你,正处在花季雨季,迷茫时,请和父母对对话,他们都是过来人。  女儿:凡凡(初一学生) 妈妈:曾洁晖(教师)  女儿的话  眼眶里再也装不下的眼泪最终伤心落下,这是我读书以来第一次为成绩掉下眼泪。回顾小学六年,无论是课内的语数英学习,还是课外学习的钢琴、书法、羽毛球等,我都能轻松驾驭,学习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件轻工乐事,凭着优异的成绩我考上了重点学校的重点班,可困惑也由此而生。  在重点班的成
梅子姐姐:  我看很多电视剧和文章都说,友情是很美好的,好朋友可以为你怎么样怎么样的。我很羡慕那些形影不离的同学,也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份美好的友情,可是,为什么我总觉得我在学校里找不到知心好友呢?我的要求也不多,只是希望跟我“门当户对”,成绩不要比我差太多,当然比我好就更好了;还希望他比较会做人,家人最好是公务员。大人们不是都说嘛,朋友很重要,要积累资源,维护关系嘛,毕竟以后要在社会上工作,离不开朋
摘 要:杜牧是我国非常著名的诗人,他与李商隐齐名,世人称他为小李杜,比较擅长写律诗与绝句。他的作品包含自己绮丽与洒脱的态度,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政治理念。因为他的一生在仕途之路上并不是很顺利,因此作品拥有一定的思想性也有文学作品的艺术感,对后世的诗人有很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杜牧;诗歌;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
写记叙文,离不开刻画人物,要想把人物写活,写得有血有肉,离不开描写。曾有人就叙述和描写的作用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用珍珠宝石制成的一串闪闪发光的项链,那么,串连珍珠宝石的链条就是叙述,而一颗颗珍珠宝石就是一个个形象鲜明的描写。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一百零八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其中的每个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就要求我们写作之前,要仔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开发规模越来越庞大,软件项目面临的危机也日益严重,人们对如何取得项目成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各软件企业在开发活动中也积极的引入软件项目管理
邮箱:chowgrace@126.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owgrace  梅子姐姐:  你好!我是一个超级超级超级电视剧迷!开心时,我看电视;不开心时,我也看电视。我经常被电视迷得神魂颠倒,可以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甚至会忘了做作业!因为这样,爸爸妈妈没少骂我。虽然我答应他们会尽量少看电视,可是我的电视瘾真的很难改掉耶!我也知道看电视久了对眼睛也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投资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本投资规模和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我国资本投资效率
摘 要: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全球化等影响下,我国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各国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国学热”现象日渐普遍化,盲目崇拜的同时缺乏理性批判,急需要冷静对待。科学引导国学思潮,促使国学经典更好地绽放时代光芒,服务于新时期社会文化建设以及文化全球化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视野;“国学热”现象;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