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于宋代的仿古之风,发展至500余年后复古思想盛行的清乾隆朝时,更是无出其右、风靡一时。由于乾隆帝嗜古,故这一时期的竹雕仿古器如仿古竹鼎、竹尊、竹壶、竹卣等,在其影响下亦相继出现并盛行一时。这些古典雅致的仿古器,不仅是当时竹雕中冠绝群雄的重要类别,而且还将华夏的竹雕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竹雕仿古器,通常可分为三类仿古形式:第一类是仿形器,为竹雕仿古器的大宗。此类综合运用了浮雕、透雕和拼嵌等多种雕刻技法,不以毕肖古器为能事地通过模拟古器而成。其或大或小的器型,古今并用,变换丰富的纹饰,充分体现了那时“仿古而不拟古”的创新精神。第二类是仿原器。不过因为其形式需忠于原形,故构思、造型变化不大,且略显呆板。第三类是仿纹饰器,即竹雕以时下的器型为蓝本,同时添加如饕餮纹、夔纹等古代的纹饰,亦显古朴典雅。甚至有的仿形器为令其造型、装饰之美融为一体,还不遗余力地变化着借鉴的青铜器纹样,把其改为适合自身材质雕刻的纹饰。
不仅如此,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采用竹黄工艺制作的文竹器,还在清代的竹雕仿古器中十分流行,尤其是国力强盛、皇帝摹古的乾隆朝。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清代制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图1)
高15厘米,口径13.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圆形,双耳,三足。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一圈,刻于竹雕鼎的腹外。有紫檀木制的鼎盖和荷叶底座。蜜蜡雕成的盖钮,兽面纹和蕉叶纹刻于其上。此仿青铜彝器的陈设器,是竹雕仿古器中的一大品类。在清乾隆时期,由于宫廷通过搜集、整理其珍藏的青铜器,而编辑了谱录类图书《西清四鉴》等,使得当时的拟古之风十分盛行。故仿青铜器的竹雕,马上在清宫造办处创制,并多见在文竹器上。而此类仿原器的仿古器,由于需要细节毕肖地忠于原形,故总体效果不是那么逼真,青铜器的庄严意味已丝毫不见。但是通过艺匠们的努力,通过在器物上杂糅各个时代的典型器型及纹饰之办法,此竹雕鼎看起来也惟妙惟肖。
此仿古竹雕鼎的造型,来自于稍加变异的先秦铜鼎。其线条纤柔圆润,造型新颖独特。从造型、纹饰到盖、钮、托的复杂组合,尽管此竹鼎的宫廷气息较为浓重,但清代的审美趣味却清晰可见。
清中期制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图2)
通高22.9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4.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清宫旧藏执壶,是用竹根雕成。双层唇口,束颈,阔腹,圈足。圆盖为拱形,其上的钮为火焰式。圆盖可以开启拿下,通体没有粘接痕迹。壶体前有凤首流,后有卷云式执柄。束颈阳刻两道弦纹,壶身弦纹下隐起饕餮纹。提梁由肩部的活环套连梁柄,梁柄雕成夔龙状。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恶兽,贪财、贪食者叫做“饕”。此壶造型及纹饰仿自商周青铜器,采用了浮雕、浅刻技法,形态古雅,雕工精湛,竹筋自然,是清中期仿古竹雕中的尚品。
清中期制竹雕竹龙纹尊(图3)
通高17.3厘米,口径最宽17.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竹根制成的扁圆体尊,四面出戟。口、足之处光素简洁。腹部饰两组纹饰:上一组为回纹地上饰变形夔龙纹,下一组为回纹地上饰饕餮纹。尊原为青铜礼器的共名,或作专名。此仿纹饰器竹雕仿古器,仿的是青铜商周尊造型。其器型规整,纹饰端庄,是清代大量仿古铜器的竹雕制品中较为突出的一件。
清中期制竹雕海棠式镂空香盒(图4)
通高8.2厘米,最大口径10.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四出海棠式香盒,略呈椭圆形,以竹根雕制而成。其分为盖、身两部分。有两层隆起的器盖,作为装饰的主要集中处;一周阳文覆莲瓣纹皆刻于每层之上,并往下镂雕缠枝花纹。有如盘状、较浅的器身,折沿,敛腹,平底。回纹阴刻在口边,其余部分均作光素处理,且以凸凹棱线为饰。除此之外,竹雕香盒还配有四兽蹄形足,并有如意云纹阳刻在足根。
此竹雕仿古器,仿的是唐宋时期的莲花式熏香炉器型。此类熏香炉上的炉盖一般有莲花装饰,下面通常多足。其多取金属、陶瓷、石料等材质制作,以便出香方便。但是像此种以竹根雕刻的仿古器香盒,其作用为存置树脂香料和香饼、香丸之类的东西,也只是为透发香气而将其镂空,并不具备燃香的功能。此书房案头的仿古器,小巧玲珑,情趣盎然,不失为清代竹雕香具中一件珍品。
清乾隆年制竹雕回纹活环提梁卣(图5)
通高32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6.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莲瓣形口沿之卣,带圆盖,盖上有两道弦纹饰并附花蕾式钮。束颈,鼓腹,矮圈足。分別连雕绞绳纹和活环各一的两耳,置于口内沿处;另外一龙首璜形提梁,连在两活环之间。活环双耳和四周纹饰,雕于颈部。其中有回纹雕于颈部的上两周,回纹中还雕有四字篆书“汉武侯卣”的款识;变体几何纹则雕于颈部的下两周。
见于商周青铜器中的卣,是古时一种专门的盛酒器。其流传下来时本身并无名称,但由于古籍《诗经》、《尚书》等有记载,称其为“秬鬯(chàng,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的古代祭祀用酒)一卣”,故其有“卣”之称谓。除了常见的圆形、椭圆形和方形等器型之外,“卣”还有着极其丰富的形制,如筒形、鸟兽形“卣”等。此竹雕器形制仿商周青铜卣,造型规整,工艺精湛。特别是其莲瓣口沿、活环、璜形提梁等部位,更是刀法精练,浑然天成,极富乾隆时期的典型造器风格。
清中期制竹雕兽面纹扁壶(图6)
通高13.9厘米,口径4.3×2.9厘米,足径4.1×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长方形口、扁体,以竹根圆雕手法制成壶。壶上带盖,盖上有一莲瓣状钮。束颈,鼓腹,长方形足,平底。有两道弦纹饰在腹部,另有回纹作地凸雕在腹部之间,其上以双线浮雕兽面纹。纹饰相同的两面壶身,有双云耳镂雕在肩部两侧。
壶原是盛酒器,也可用来盛水。随着时代的变迁,壶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但其大多为圆形。此壶仿自战国早中期的青铜器造型,造型精巧,纹饰古朴,为清中期仿古竹雕中的杰作。
清中期制竹雕云雷纹三足小鼎(图7)
通高12.7厘米,口径12.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圆鼎式,形体较小。口微敛,双立耳,直腹,近平底,三足。双立耳作云头式,各饰变体莲花一朵。器外口沿饰弦纹两匝,器身饰云雷纹,底面光素。三足作三趾兽足式,并饰以各式如意头纹。鼎盖作子母口,盖顶心镂空,雕两螭相戏,环顶心镂雕小兽三只,既富装饰效果又便于启盖。
此器仿春秋战国时期三足青铜鼎的造型。清中期仿古风盛行一时,此器即作于此时。器型仿鼎之大概,材质、纹饰、装饰布局则完全另类,舍深沉凝重而趋活泼可爱,充分体现了清代仿古竹器的艺术特色。
清中期制竹雕螭耳匜(图8)
高13.2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13.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匜(yí)用竹根雕成。口缘稍内敛,外部饰回纹一周,流斜向上作收束状,深腹,腹部光素,与流相对处有一龙形鋬,龙口衔器口缘,形象生动。圜底,下具三足,足上淺浮雕兽纹。
匜为盥手注水之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之语,意即执匜浇水于手洗沫。它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此器吸收了古匜的造型式样,又有清中期的流行元素,体现了当时的仿古特色。
清前期制仿商代铜觚竹雕(图9)
高18.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竹雕仿古器,造型和装饰仿的是商代铜觚。竹雕器身特殊,分为高圈足、腹部和口部外敞的脰部这三段。其中以兽面纹,装饰着圈足和腹部;以兽眼仍可辨识的兽面,装饰解体的脰部;以一周夔纹为界,区分之间的脰部和腹部。为了加强器物的装饰效果,还有四道棱脊另装饰在圈足和腹部。因为此器以竹子雕成,故竹子细密的纹理,在此竹雕铜觚仿古器的表面,还清晰可见。
清代制雕竹仿古络纹壶(图10)
口径5.9厘米,腹径11.7厘米,高14.4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为一件模仿古器器型与纹饰的竹雕艺术品。微侈口,削肩,圆腹鼓出,圈足外撇,双圆环耳,下各带一活环。颈饰二道阳线S形回纹,腹饰浅浮雕络绳纹,朴实敦厚。
清代制竹雕兽面纹贯耳壶(图11)
长20厘米,宽9.2厘米,高1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贯耳壶的器型可溯至晚商青铜器,南宋官窑亦有。主题纹饰兽面纹由于耳及腹径处过宽的夔龙纹带,减弱其重要性,且仅以阴刻线描绘,在过多的细节中显得琐碎。同时器型重心不清楚,因此尺寸虽大,却无重量感。此件仿古竹雕贯耳壶,其变形而对称的纹饰、规整的器型与刀法,似乎是非常慎重地对古青铜器扮鬼脸。
清中期制竹雕开光人物图双兽耳瓶(图12)
高14.9厘米。2011年中国嘉德拍品
此瓶即为清代竹雕仿古创新之翘楚之作,其精巧的造型仿自商代青铜器。瓶撇口,束颈,溜肩,扁体鼓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饰兽首耳,兽首衔环,鬃毛卷曲,气势威仪。肩部浅浮雕二龙戏珠纹样。底部阴刻“狄平子”、“伍口口”、“湘兰马守真”、“王揆”及三枚印章款。腹部开光高浮雕庭院人物故事图,人物面部生动传神,衣饰写实自然,庭院几案花木皆刻绘生动,构图有序,繁而不乱,展现了制器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及不凡的审美情趣。颈部光素,更显竹材先天自然之难得,备见匠心,是清代宫廷仿古竹雕艺术珍品。
竹雕作品中以笔筒等文具类和根雕的人物、动物等居多,然而类此的仿古铜器的陈设器十分少见。此竹雕构图有序,繁而不乱,展现了制器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及不凡的审美情趣。其器型端正,纹饰古朴,仿古创新,大气庄凝,将上古青铜器之神秘古朴与时代特有气息完美地进行了结合。
清乾隆竹根雕饕餮纹尊(图13)
高20.4厘米。2015年香港苏富比拍品。
本器丰肩瘦骨,饰饕餮纹,隐见青铜古尊之精神,又见明代铜器之遗韵。竹者,其色深熟,易于仿铜。所成之品,包浆自然,皮色沧桑,浑厚而古朴。
清初竹雕锦地盘螭兽面纹双龙耳三足炉(图14)
高19.2厘米。2013年北京东正拍品。
此炉为鼎式,仿西周早期青铜鼎之形式,圆口、螭龙立耳、短颈、鼓腹、下承三兽首立足,腹部及盖顶以回纹为地,仿青铜器之样式浮雕夔龙纹,刀工简练,布局舒朗,凝重端庄,颇有古风。乾隆认为,古典器物朴素、精纯、高雅、有意涵,他的这种古典主义情怀,是继承了宋、明以来,文人好古的传统思想。这种好古的观念,也就带动了模仿古器物的趋势。
两岸故宫皆藏有大量以《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考古图》等图谱为蓝本的仿古器物。鼎式炉堪为其中典型,但所用材质以玉器、掐丝珐琅居多。此仿古竹雕制鼎式炉,极为少见。
清乾隆竹雕蝉纹提梁卣(图15)
高21厘米。2015年中国嘉德拍品。
此器以竹仿商周时期青铜酒器提梁卣形制,穹形盖,乳状钮,口部微敛,圆腹下垂,高圈足外撇,颈部两侧设双环,上系直提梁。圈足与底以一段带有竹隔的竹节雕制而成,带活环的圆环形耳取小块竹节雕成。卣身施减地浮雕,以连珠纹分隔三层饰带。颈部回纹地上雕两对相向夔龙纹,腹部以青铜器上常见的蝉纹为饰,蝉纹内部以回纹为地。足部连珠内施变体回纹。盖顶及盖钮亦雕蝉纹与螭龙。整器几近琥珀色泽,造型与纹饰力求与上古青铜器一致,雕工精炼,久经承传,保存完好。
清中期竹雕山水人物瓶(图16)
高37.2厘米。2012年北京翰海拍品。
此瓶即为清代竹雕作品仿古创新之翘楚之作,其精巧的造型仿自汉代铜壶,取材巨大且缜密坚实之竹根雕琢制成。其瓶撇口,束颈溜肩,腹部浑圆敦实,圈足外撇。颈部饰腰圆状凸起一周,下乘蕉叶纹,如意云头纹,腹部通景开光高浮雕庭院人物故事图。无论松溪畅游,小窗对弈,饮酒作乐,还是密林亭台,无不显示出一派恬淡悠然的生活景象,其中细微处,如人物面部生动传神,衣饰写实自然,庭院几案花木皆刻绘精致,构图有序,繁而不乱,展现了制器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及不凡的审美情趣。
备见匠心,是清代宫廷仿古竹雕艺术珍品的特点。竹雕作品中以笔筒等文具类和根雕的人物、动物等居多,然而类此的仿古铜器的陈设器十分少见。此件器型端正,纹饰古朴,大气而庄凝,将上古铜器之神秘古朴与时代特有气息完美结合,实为清代竹雕作品中难得之收藏珍品。
在中国古代工艺的历史长河中,飞速、成熟发展起来的清代竹雕仿古器,与明代晚期相比,无论是在雕刻技巧还是装饰题材等方面,均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点。就取以上十六件器物为例,它们都是以新、奇、特的仿古器型见长,一反前人中规中矩、深厚朴实的风格。其器型不但较明代丰富,而且还糅合了多种竹雕仿古技法,从而创造了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佳作,不失为清代仿古器中的一大创举!
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竹雕仿古器,通常可分为三类仿古形式:第一类是仿形器,为竹雕仿古器的大宗。此类综合运用了浮雕、透雕和拼嵌等多种雕刻技法,不以毕肖古器为能事地通过模拟古器而成。其或大或小的器型,古今并用,变换丰富的纹饰,充分体现了那时“仿古而不拟古”的创新精神。第二类是仿原器。不过因为其形式需忠于原形,故构思、造型变化不大,且略显呆板。第三类是仿纹饰器,即竹雕以时下的器型为蓝本,同时添加如饕餮纹、夔纹等古代的纹饰,亦显古朴典雅。甚至有的仿形器为令其造型、装饰之美融为一体,还不遗余力地变化着借鉴的青铜器纹样,把其改为适合自身材质雕刻的纹饰。
不仅如此,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采用竹黄工艺制作的文竹器,还在清代的竹雕仿古器中十分流行,尤其是国力强盛、皇帝摹古的乾隆朝。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清代制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图1)
高15厘米,口径13.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圆形,双耳,三足。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一圈,刻于竹雕鼎的腹外。有紫檀木制的鼎盖和荷叶底座。蜜蜡雕成的盖钮,兽面纹和蕉叶纹刻于其上。此仿青铜彝器的陈设器,是竹雕仿古器中的一大品类。在清乾隆时期,由于宫廷通过搜集、整理其珍藏的青铜器,而编辑了谱录类图书《西清四鉴》等,使得当时的拟古之风十分盛行。故仿青铜器的竹雕,马上在清宫造办处创制,并多见在文竹器上。而此类仿原器的仿古器,由于需要细节毕肖地忠于原形,故总体效果不是那么逼真,青铜器的庄严意味已丝毫不见。但是通过艺匠们的努力,通过在器物上杂糅各个时代的典型器型及纹饰之办法,此竹雕鼎看起来也惟妙惟肖。
此仿古竹雕鼎的造型,来自于稍加变异的先秦铜鼎。其线条纤柔圆润,造型新颖独特。从造型、纹饰到盖、钮、托的复杂组合,尽管此竹鼎的宫廷气息较为浓重,但清代的审美趣味却清晰可见。
清中期制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图2)
通高22.9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4.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清宫旧藏执壶,是用竹根雕成。双层唇口,束颈,阔腹,圈足。圆盖为拱形,其上的钮为火焰式。圆盖可以开启拿下,通体没有粘接痕迹。壶体前有凤首流,后有卷云式执柄。束颈阳刻两道弦纹,壶身弦纹下隐起饕餮纹。提梁由肩部的活环套连梁柄,梁柄雕成夔龙状。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恶兽,贪财、贪食者叫做“饕”。此壶造型及纹饰仿自商周青铜器,采用了浮雕、浅刻技法,形态古雅,雕工精湛,竹筋自然,是清中期仿古竹雕中的尚品。
清中期制竹雕竹龙纹尊(图3)
通高17.3厘米,口径最宽17.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竹根制成的扁圆体尊,四面出戟。口、足之处光素简洁。腹部饰两组纹饰:上一组为回纹地上饰变形夔龙纹,下一组为回纹地上饰饕餮纹。尊原为青铜礼器的共名,或作专名。此仿纹饰器竹雕仿古器,仿的是青铜商周尊造型。其器型规整,纹饰端庄,是清代大量仿古铜器的竹雕制品中较为突出的一件。
清中期制竹雕海棠式镂空香盒(图4)
通高8.2厘米,最大口径10.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四出海棠式香盒,略呈椭圆形,以竹根雕制而成。其分为盖、身两部分。有两层隆起的器盖,作为装饰的主要集中处;一周阳文覆莲瓣纹皆刻于每层之上,并往下镂雕缠枝花纹。有如盘状、较浅的器身,折沿,敛腹,平底。回纹阴刻在口边,其余部分均作光素处理,且以凸凹棱线为饰。除此之外,竹雕香盒还配有四兽蹄形足,并有如意云纹阳刻在足根。
此竹雕仿古器,仿的是唐宋时期的莲花式熏香炉器型。此类熏香炉上的炉盖一般有莲花装饰,下面通常多足。其多取金属、陶瓷、石料等材质制作,以便出香方便。但是像此种以竹根雕刻的仿古器香盒,其作用为存置树脂香料和香饼、香丸之类的东西,也只是为透发香气而将其镂空,并不具备燃香的功能。此书房案头的仿古器,小巧玲珑,情趣盎然,不失为清代竹雕香具中一件珍品。
清乾隆年制竹雕回纹活环提梁卣(图5)
通高32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6.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莲瓣形口沿之卣,带圆盖,盖上有两道弦纹饰并附花蕾式钮。束颈,鼓腹,矮圈足。分別连雕绞绳纹和活环各一的两耳,置于口内沿处;另外一龙首璜形提梁,连在两活环之间。活环双耳和四周纹饰,雕于颈部。其中有回纹雕于颈部的上两周,回纹中还雕有四字篆书“汉武侯卣”的款识;变体几何纹则雕于颈部的下两周。
见于商周青铜器中的卣,是古时一种专门的盛酒器。其流传下来时本身并无名称,但由于古籍《诗经》、《尚书》等有记载,称其为“秬鬯(chàng,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的古代祭祀用酒)一卣”,故其有“卣”之称谓。除了常见的圆形、椭圆形和方形等器型之外,“卣”还有着极其丰富的形制,如筒形、鸟兽形“卣”等。此竹雕器形制仿商周青铜卣,造型规整,工艺精湛。特别是其莲瓣口沿、活环、璜形提梁等部位,更是刀法精练,浑然天成,极富乾隆时期的典型造器风格。
清中期制竹雕兽面纹扁壶(图6)
通高13.9厘米,口径4.3×2.9厘米,足径4.1×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长方形口、扁体,以竹根圆雕手法制成壶。壶上带盖,盖上有一莲瓣状钮。束颈,鼓腹,长方形足,平底。有两道弦纹饰在腹部,另有回纹作地凸雕在腹部之间,其上以双线浮雕兽面纹。纹饰相同的两面壶身,有双云耳镂雕在肩部两侧。
壶原是盛酒器,也可用来盛水。随着时代的变迁,壶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但其大多为圆形。此壶仿自战国早中期的青铜器造型,造型精巧,纹饰古朴,为清中期仿古竹雕中的杰作。
清中期制竹雕云雷纹三足小鼎(图7)
通高12.7厘米,口径12.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圆鼎式,形体较小。口微敛,双立耳,直腹,近平底,三足。双立耳作云头式,各饰变体莲花一朵。器外口沿饰弦纹两匝,器身饰云雷纹,底面光素。三足作三趾兽足式,并饰以各式如意头纹。鼎盖作子母口,盖顶心镂空,雕两螭相戏,环顶心镂雕小兽三只,既富装饰效果又便于启盖。
此器仿春秋战国时期三足青铜鼎的造型。清中期仿古风盛行一时,此器即作于此时。器型仿鼎之大概,材质、纹饰、装饰布局则完全另类,舍深沉凝重而趋活泼可爱,充分体现了清代仿古竹器的艺术特色。
清中期制竹雕螭耳匜(图8)
高13.2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13.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匜(yí)用竹根雕成。口缘稍内敛,外部饰回纹一周,流斜向上作收束状,深腹,腹部光素,与流相对处有一龙形鋬,龙口衔器口缘,形象生动。圜底,下具三足,足上淺浮雕兽纹。
匜为盥手注水之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之语,意即执匜浇水于手洗沫。它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此器吸收了古匜的造型式样,又有清中期的流行元素,体现了当时的仿古特色。
清前期制仿商代铜觚竹雕(图9)
高18.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竹雕仿古器,造型和装饰仿的是商代铜觚。竹雕器身特殊,分为高圈足、腹部和口部外敞的脰部这三段。其中以兽面纹,装饰着圈足和腹部;以兽眼仍可辨识的兽面,装饰解体的脰部;以一周夔纹为界,区分之间的脰部和腹部。为了加强器物的装饰效果,还有四道棱脊另装饰在圈足和腹部。因为此器以竹子雕成,故竹子细密的纹理,在此竹雕铜觚仿古器的表面,还清晰可见。
清代制雕竹仿古络纹壶(图10)
口径5.9厘米,腹径11.7厘米,高14.4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为一件模仿古器器型与纹饰的竹雕艺术品。微侈口,削肩,圆腹鼓出,圈足外撇,双圆环耳,下各带一活环。颈饰二道阳线S形回纹,腹饰浅浮雕络绳纹,朴实敦厚。
清代制竹雕兽面纹贯耳壶(图11)
长20厘米,宽9.2厘米,高1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贯耳壶的器型可溯至晚商青铜器,南宋官窑亦有。主题纹饰兽面纹由于耳及腹径处过宽的夔龙纹带,减弱其重要性,且仅以阴刻线描绘,在过多的细节中显得琐碎。同时器型重心不清楚,因此尺寸虽大,却无重量感。此件仿古竹雕贯耳壶,其变形而对称的纹饰、规整的器型与刀法,似乎是非常慎重地对古青铜器扮鬼脸。
清中期制竹雕开光人物图双兽耳瓶(图12)
高14.9厘米。2011年中国嘉德拍品
此瓶即为清代竹雕仿古创新之翘楚之作,其精巧的造型仿自商代青铜器。瓶撇口,束颈,溜肩,扁体鼓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饰兽首耳,兽首衔环,鬃毛卷曲,气势威仪。肩部浅浮雕二龙戏珠纹样。底部阴刻“狄平子”、“伍口口”、“湘兰马守真”、“王揆”及三枚印章款。腹部开光高浮雕庭院人物故事图,人物面部生动传神,衣饰写实自然,庭院几案花木皆刻绘生动,构图有序,繁而不乱,展现了制器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及不凡的审美情趣。颈部光素,更显竹材先天自然之难得,备见匠心,是清代宫廷仿古竹雕艺术珍品。
竹雕作品中以笔筒等文具类和根雕的人物、动物等居多,然而类此的仿古铜器的陈设器十分少见。此竹雕构图有序,繁而不乱,展现了制器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及不凡的审美情趣。其器型端正,纹饰古朴,仿古创新,大气庄凝,将上古青铜器之神秘古朴与时代特有气息完美地进行了结合。
清乾隆竹根雕饕餮纹尊(图13)
高20.4厘米。2015年香港苏富比拍品。
本器丰肩瘦骨,饰饕餮纹,隐见青铜古尊之精神,又见明代铜器之遗韵。竹者,其色深熟,易于仿铜。所成之品,包浆自然,皮色沧桑,浑厚而古朴。
清初竹雕锦地盘螭兽面纹双龙耳三足炉(图14)
高19.2厘米。2013年北京东正拍品。
此炉为鼎式,仿西周早期青铜鼎之形式,圆口、螭龙立耳、短颈、鼓腹、下承三兽首立足,腹部及盖顶以回纹为地,仿青铜器之样式浮雕夔龙纹,刀工简练,布局舒朗,凝重端庄,颇有古风。乾隆认为,古典器物朴素、精纯、高雅、有意涵,他的这种古典主义情怀,是继承了宋、明以来,文人好古的传统思想。这种好古的观念,也就带动了模仿古器物的趋势。
两岸故宫皆藏有大量以《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考古图》等图谱为蓝本的仿古器物。鼎式炉堪为其中典型,但所用材质以玉器、掐丝珐琅居多。此仿古竹雕制鼎式炉,极为少见。
清乾隆竹雕蝉纹提梁卣(图15)
高21厘米。2015年中国嘉德拍品。
此器以竹仿商周时期青铜酒器提梁卣形制,穹形盖,乳状钮,口部微敛,圆腹下垂,高圈足外撇,颈部两侧设双环,上系直提梁。圈足与底以一段带有竹隔的竹节雕制而成,带活环的圆环形耳取小块竹节雕成。卣身施减地浮雕,以连珠纹分隔三层饰带。颈部回纹地上雕两对相向夔龙纹,腹部以青铜器上常见的蝉纹为饰,蝉纹内部以回纹为地。足部连珠内施变体回纹。盖顶及盖钮亦雕蝉纹与螭龙。整器几近琥珀色泽,造型与纹饰力求与上古青铜器一致,雕工精炼,久经承传,保存完好。
清中期竹雕山水人物瓶(图16)
高37.2厘米。2012年北京翰海拍品。
此瓶即为清代竹雕作品仿古创新之翘楚之作,其精巧的造型仿自汉代铜壶,取材巨大且缜密坚实之竹根雕琢制成。其瓶撇口,束颈溜肩,腹部浑圆敦实,圈足外撇。颈部饰腰圆状凸起一周,下乘蕉叶纹,如意云头纹,腹部通景开光高浮雕庭院人物故事图。无论松溪畅游,小窗对弈,饮酒作乐,还是密林亭台,无不显示出一派恬淡悠然的生活景象,其中细微处,如人物面部生动传神,衣饰写实自然,庭院几案花木皆刻绘精致,构图有序,繁而不乱,展现了制器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及不凡的审美情趣。
备见匠心,是清代宫廷仿古竹雕艺术珍品的特点。竹雕作品中以笔筒等文具类和根雕的人物、动物等居多,然而类此的仿古铜器的陈设器十分少见。此件器型端正,纹饰古朴,大气而庄凝,将上古铜器之神秘古朴与时代特有气息完美结合,实为清代竹雕作品中难得之收藏珍品。
在中国古代工艺的历史长河中,飞速、成熟发展起来的清代竹雕仿古器,与明代晚期相比,无论是在雕刻技巧还是装饰题材等方面,均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点。就取以上十六件器物为例,它们都是以新、奇、特的仿古器型见长,一反前人中规中矩、深厚朴实的风格。其器型不但较明代丰富,而且还糅合了多种竹雕仿古技法,从而创造了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佳作,不失为清代仿古器中的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