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议题,通过激发兴趣、巧拨妙引、创设条件、激励评价等方面举措,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地学习。”陶行知先生也曾精辟地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一、激发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地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自主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的探究学习状态。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我先出示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读五遍《红楼梦》,就不是真正的中国人!接着再告诉学生《红楼梦》被人们称为一部“语言词典”,而王熙凤有“语言学家”之称,从而激起学生急于到课文中领略王熙凤的语言艺术。这样导入新课,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促使了他们满腔热忱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巧拨妙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斯多惠也曾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独立地掌握它们。”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引导质疑——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孩子是最无畏的,但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似乎不太敢问,即使想问也不知道怎样问,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提问的意识,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诱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很多,如课题、文章内容、重点词句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但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一定要用心引导,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指着课题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联想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谁毁灭了圆明园?”“圆明园的现在怎样?”……这些疑难是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教师应抓住良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逐步深入探究。这样,促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由思生疑,由疑促思,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契机。
2.疏理归纳──提高自主探究的实效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如执教《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海鸥为什么翻飞盘旋,连鸣带叫,姿势跟平时不一样?”“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为什么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比较零散,我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引导调整,最后以“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个问题统领全文,以大疑带小疑,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提高了探究的实效。
3.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互补互促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共同分享快乐,共同提高。当然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去,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引导,从而共同释疑。
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读课文,观察插图;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等,探究各个日子的风俗习惯,最后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向同学汇报学习情况。我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教学过程也真正地体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
1.保证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
只有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在实际课堂中,我们的很多老师容易表现得不够大气,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总是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他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因此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2.提供学生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
教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宽裕的自主探究空间,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自己能解决的决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划一划,动口议一议等环节,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四、激励评价,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师的激励评价会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多用表扬的语言激励学生,如“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解答有创意,真棒”等,让你的微笑传递“你有进步”的信息,用你的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努力营造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开发每个孩子的发展潜能,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相信,这样的课堂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地学习。”陶行知先生也曾精辟地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一、激发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地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自主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的探究学习状态。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我先出示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读五遍《红楼梦》,就不是真正的中国人!接着再告诉学生《红楼梦》被人们称为一部“语言词典”,而王熙凤有“语言学家”之称,从而激起学生急于到课文中领略王熙凤的语言艺术。这样导入新课,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促使了他们满腔热忱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巧拨妙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斯多惠也曾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独立地掌握它们。”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引导质疑——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孩子是最无畏的,但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似乎不太敢问,即使想问也不知道怎样问,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提问的意识,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诱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很多,如课题、文章内容、重点词句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但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一定要用心引导,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指着课题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联想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谁毁灭了圆明园?”“圆明园的现在怎样?”……这些疑难是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教师应抓住良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逐步深入探究。这样,促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由思生疑,由疑促思,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契机。
2.疏理归纳──提高自主探究的实效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如执教《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海鸥为什么翻飞盘旋,连鸣带叫,姿势跟平时不一样?”“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为什么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比较零散,我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引导调整,最后以“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个问题统领全文,以大疑带小疑,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提高了探究的实效。
3.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互补互促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共同分享快乐,共同提高。当然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去,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引导,从而共同释疑。
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读课文,观察插图;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等,探究各个日子的风俗习惯,最后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向同学汇报学习情况。我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教学过程也真正地体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
1.保证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
只有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在实际课堂中,我们的很多老师容易表现得不够大气,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总是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他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因此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2.提供学生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
教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宽裕的自主探究空间,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自己能解决的决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划一划,动口议一议等环节,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四、激励评价,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师的激励评价会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多用表扬的语言激励学生,如“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解答有创意,真棒”等,让你的微笑传递“你有进步”的信息,用你的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努力营造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开发每个孩子的发展潜能,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相信,这样的课堂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