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切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展开。然而,这样的阅读教学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本真。本文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来指导阅读活动,旨在激活阅读活动,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激活 课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作为中国的母语自然也有着其不可磨灭的魅力,因此对于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用全面、多方位的眼光去赏析文学作品。意象和情境对于语文的学习不可或缺,它们是语文的精髓,培养这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特定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融入到作品中去感悟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情怀,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同一文章的解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禁锢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李贺的《从军行》这首古诗时,教师和学生对“大雁”这个意象进行了分析。如诗的开头这样写到: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这首诗开头交代了地点及战争恶劣的环境,暗示了战士的艰辛。大雁本是候鸟,春秋迁徙,努力飞回自己的故乡。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用大雁迁徙这种意象除了暗示了环境,更多的对于战士来说有什么深层含义呢?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情境进行交流与探究,然后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有些学生认为:大雁的迁徙牵动了游子的羁旅之思,此时诗人也借景抒情,用大雁这一物象寄寓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团圆的心境。大雁迁徙带走的不仅仅是诗人的乡愁,更是千千万万位战守边疆战士渴望结束战争和对家乡的情思。
二、创造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语文是历史的沉淀,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是思想的升华。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文化素养不可或缺。当然,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切身去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创造探究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语文的真谛。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听相关的课文朗诵,让他们通过聆听去想象荷塘月色的美好以及感悟作者的感情基调。或者让学生想象自己就站在荷塘邊欣赏月色下的荷塘,继而探讨此时作者的心境或者想象作者去荷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喜欢荷塘而去欣赏吗?例如,在学习《雨巷》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雨巷的情境:空旷的雨巷里有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像丁香花一样美丽。继而让学生去想象这一场景,去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以及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去欣赏、感悟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心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创设音乐情境,渲染阅读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语文文章的学习与理解也很重要,音乐便在此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音乐的播放中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情感。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影视播放相关课文的朗诵。同学们一面聆听朗诵,一面阅读文章内容,同学们被朗诵亢奋激昂的饱满感情震撼,一面钦佩作者的感情基调,一面责骂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如果此时的你们生活在那个时代会做什么?内心的想法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说道:对于他们的行为气愤但也不知道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抗议。当然如今很多诗歌也被改编成了歌曲进行传唱,例如《将进酒》,写出了诗人磅礴的气概,至今仍广为流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这首词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便是诗人,此时他的心境又是怎么样的呢?是什么促使他完成了这经久不衰的作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渲染了课堂氛围,学生对于理解作品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资源情境,充实阅读教学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上,要充实学生的课外知识量。同样学生也不能仅仅掌握课内知识而忽视对于课外知识素养的培养。语文是一汩泓泉能够滋润学生的内心枯燥乏味的心灵,因此充实阅读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狂人日记》这一课时,作者开篇提及:这是个吃人的社会。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现象并让他们结合时代背景去探索为什么作者说是吃人的社会?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一虚构的能够代表当时中国人民典型形象的人物揭示了中国国民的劣根及病态,中国人民的怯懦、虚伪、忍让。通过这两篇文章的解读,习得了国民时期的一些知识,概括了当时中国人的某些人性的弱点,这种弱点很难改变,同时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作者创作文章时的背景及感情基调,更加具体客观地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继而达到充实学生阅读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揣摩作品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
总之,情境教学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欣赏作品的能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地气氛中学到知识。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培养了小组交流协作的能力,这对于作品的赏析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整合,从而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这为中国文学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英.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拓展的泛化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4(04)
【2】梁新平.让预设与生成在高中语文课堂融合【J】.新课程(中学),2015(06)
【3】陈青.高中语文自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11)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切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展开。然而,这样的阅读教学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本真。本文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来指导阅读活动,旨在激活阅读活动,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激活 课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作为中国的母语自然也有着其不可磨灭的魅力,因此对于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用全面、多方位的眼光去赏析文学作品。意象和情境对于语文的学习不可或缺,它们是语文的精髓,培养这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特定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融入到作品中去感悟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情怀,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同一文章的解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禁锢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李贺的《从军行》这首古诗时,教师和学生对“大雁”这个意象进行了分析。如诗的开头这样写到: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这首诗开头交代了地点及战争恶劣的环境,暗示了战士的艰辛。大雁本是候鸟,春秋迁徙,努力飞回自己的故乡。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用大雁迁徙这种意象除了暗示了环境,更多的对于战士来说有什么深层含义呢?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情境进行交流与探究,然后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有些学生认为:大雁的迁徙牵动了游子的羁旅之思,此时诗人也借景抒情,用大雁这一物象寄寓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团圆的心境。大雁迁徙带走的不仅仅是诗人的乡愁,更是千千万万位战守边疆战士渴望结束战争和对家乡的情思。
二、创造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语文是历史的沉淀,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是思想的升华。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文化素养不可或缺。当然,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切身去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创造探究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语文的真谛。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听相关的课文朗诵,让他们通过聆听去想象荷塘月色的美好以及感悟作者的感情基调。或者让学生想象自己就站在荷塘邊欣赏月色下的荷塘,继而探讨此时作者的心境或者想象作者去荷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喜欢荷塘而去欣赏吗?例如,在学习《雨巷》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雨巷的情境:空旷的雨巷里有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像丁香花一样美丽。继而让学生去想象这一场景,去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以及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去欣赏、感悟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心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创设音乐情境,渲染阅读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语文文章的学习与理解也很重要,音乐便在此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音乐的播放中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情感。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影视播放相关课文的朗诵。同学们一面聆听朗诵,一面阅读文章内容,同学们被朗诵亢奋激昂的饱满感情震撼,一面钦佩作者的感情基调,一面责骂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如果此时的你们生活在那个时代会做什么?内心的想法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说道:对于他们的行为气愤但也不知道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抗议。当然如今很多诗歌也被改编成了歌曲进行传唱,例如《将进酒》,写出了诗人磅礴的气概,至今仍广为流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这首词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便是诗人,此时他的心境又是怎么样的呢?是什么促使他完成了这经久不衰的作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渲染了课堂氛围,学生对于理解作品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资源情境,充实阅读教学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上,要充实学生的课外知识量。同样学生也不能仅仅掌握课内知识而忽视对于课外知识素养的培养。语文是一汩泓泉能够滋润学生的内心枯燥乏味的心灵,因此充实阅读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狂人日记》这一课时,作者开篇提及:这是个吃人的社会。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现象并让他们结合时代背景去探索为什么作者说是吃人的社会?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一虚构的能够代表当时中国人民典型形象的人物揭示了中国国民的劣根及病态,中国人民的怯懦、虚伪、忍让。通过这两篇文章的解读,习得了国民时期的一些知识,概括了当时中国人的某些人性的弱点,这种弱点很难改变,同时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作者创作文章时的背景及感情基调,更加具体客观地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继而达到充实学生阅读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揣摩作品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
总之,情境教学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欣赏作品的能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地气氛中学到知识。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培养了小组交流协作的能力,这对于作品的赏析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整合,从而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这为中国文学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英.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拓展的泛化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4(04)
【2】梁新平.让预设与生成在高中语文课堂融合【J】.新课程(中学),2015(06)
【3】陈青.高中语文自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