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的心理学探析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vv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我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先进的管理哲学思想,它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本文旨在追溯自我管理思想的管理学缘起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延伸与相关的理论研究,以促进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对自我管理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参考及运用。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 自我管理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他人而进行的组织、计划、领导和控制活动”,即管理是借助他人取得成果。由此可见传统管理倾向于把一些人区分为管理者,另一些人为管理对象,在这里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和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是割裂的。但是人的特性(具有反思性)决定了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即人管理自我本身时,他便因之而成为“自我”本身管理的主体,人受自我本身管理时,他的“自我”本身成为管理的客体。在管理中,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觉察不出他给下属人员什么印象,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就很难在管理工作中做出成绩,很难巩固和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甚至可以说,凡不能把自己作为管理客体,他就不成其为管理主体(齐振海,1988)。因此,任何管理实际都涉及人的自我管理,是建立在人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的。
  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1999)指出,在知识经济中,成功属于那些善于自我管理的人,他说“在能够成功的进行管理之前,人必须确切的知道自己正在管理什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1987)也认为:“自知看来是人改善的主要途径,尽管它不是唯一的途径”。可见,自我管理的前提是必须对自己有正确、全面、清醒的认识,自我管理是使人辨明自己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国内研究学者郭海龙(2004)指出自我管理体现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进步意识和忧患意识的觉醒,自我管理是实现人本管理一种有效模式。因此,自我管理体现了管理现代化的思想和价值,它包含着对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判断、自主选择、自我改善等先进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它有助于人摆脱在管理中被动、服从、依赖、控制的消极管理模式,重视发挥人在管理活动中的积极、主动、自主、创新等能动性,它既是对传统管理理念的突破与管理科学思想的发展,也是管理研究与实践由宏观组织系统走向微观个体成员的转向与深化。
  2 自我管理的心理学探析
  自我管理的思想在杜拉克(1999)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自我管理包括七个方面:(1)了解自身的长处;(2)懂得自己该如何表现;(3)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念;(4)了解自己的归属;(5)了解自己应该贡献什么;(6)对关系负责;(7)管理好自己的下半生。由此可知,自我管理定位于个体自我的微观层面,涉及个体的个性、能力、特质、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学研究范畴。郭海龙(2004)则认为自我管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和自由能力的个人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协调和自我控制等环节,以获得个人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并能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为目标的能动活动。同样地,自我管理更多的涉及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实现等心理学研究领域,因此,自我管理在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更深入的则需要心理学对以上领域的进一步理论研究与实验支持。
  事实上,心理学中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发展出两大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学派的自我发展理论。前者注重防御性自我和适应性自我的研究,后者立足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研究。具体到自我管理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在自我心理品质方面,在这类研究中自我管理指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境,积极寻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自我在心理学中包含两种含义:一是作为施事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潜意识的自我(ego);二是作为对象或客体(object)具有反身意识性质的自我(self),与之相对应的,自我管理的研究同样有两种思路:一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取向的自我管理研究;二是非精神分析理论取向的自我管理研究。
  2.1 精神分析意义的自我管理研究
  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自我管理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自我控制(ego-control)和自我适应力(ego-resiliency)。自我控制的思想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的自我理论,他强调自我在现实面前(包括社会习俗和道德的要求)引导和控制内部驱力所带来的压力。因此早期的自我研究多涉及行为抑制(behavirol inhibition)、抑制控制(inhibition control)、反应调解(response modulation)、情绪控制(emotion control)、限制(constraint)等(J.Block,1998)。由于自我控制的这种抑制和消极性质,使得它在解释良好适应的机制时仍有很大的局限性。J.Block (1950)和J.H. Block (1951)提出了更具积极性和完整性的自我适应力概念,并于1980年将其定义为:“对变化的环境和各种意外事件机智从容的的适应,对情境要求和行为可能性之间的适配关系(goodness of fit)的分析,以及对有效问题的解决策略(社会的和个人领域问题的解决,也包括认知的)的灵活选择和行使。Block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力是两个不同的人格维度,过度的自我控制(overcontrol)和过度的无控制(undercontrol)都与不同性质的适应不良有关,都与自我适应力呈负相关。适当的自我控制则与自我适应力有值得注意的正相关关系。此外,Westerberg和J.Block (1993)的研究发现自我适应力的各个构念构成成分与自我发展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Jacobson(1985)等人研究发现自我防卫机制的使用与自我发展水平的关系与自我适应力的关系是相应的,自我发展水平越高,使用的自我防卫机制越成熟,自我适应力与自我防卫机制的关系也是如此。R.W.Robins(1996)等研究者认为,自我适应力作为一种人格结构侧重于反映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的内部调节过程的机制,相较于人格的“大五”模式侧重于描述受这些内部机制调节的外显行为表现的个体差异,具有更深刻的解释水平。
  2.2 非精神分析意义的自我管理研究
  非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自我管理中的自我“self”本身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即自我认识,它是主观的自我对客观的自我的认知与评价;二是自我体验,是个人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三是自我控制,是个人的心理与行为通过自身特殊机制而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最早注意到自我评价重要性的是C.H.库力(1926),W.詹姆斯(1892)对价值感的研究则涉及了自我体验领域,R.W.怀特1959年就描述过作为动因的自我控制,M.施耐德(1974)提出与自我控制密切关联的概念自我监控,认为它是“个体根据情境线索对自己行为的观测与监测”。
  “self”意义的自我管理研究在心理学界的真正关注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Wagner和Sterngberg(1985)的研究表明了有效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他们的研究显示自我管理有赖于有效的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加上对自我知识的恰当运用,他们发现自我管理的技能有助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成功,例如,在自我管理得高分的企业管理者要比得低分的管理者在一年中获得更大的薪金提升,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高的公司职位和赚取更多的薪水。
  对自我管理相关领域有着系统研究的班杜拉(A.Bandura,1986)从动机的角度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环境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信念(或信心)”,其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它能调节人们的选择、努力与坚持。班杜拉(1986)在社会认知论中进一步强调个体的自我主导能力对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把自我调节功能置于中心地位。此外,还有从“理想”和“现实”自我概念及其关系上探讨与自我管理的关系,如罗杰斯(C.Rogers,1961,1985)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提高自我知觉、自我接纳以及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性,来促进自我的管理与调节,他指出个人希望实现的价值的选择,能推动人主导的自我的形成及实现自我超越。在其他一些研究中,也发现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的研究方面与自我管理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R.F.Baumeister(1994)等人认为“自我管理是自我调节更为高级的形式。”自我管理比自我调节有着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意义。Kroly(1993)等则把自我调节等同于目标调节,认为自我调节指的是这样一些能够使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指导他的目标导向性行为的内部性或执行性过程。自我调节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成分阶段:目标选择、目标认识、维持方向、变换方向、目标终止。这些研究者关注和强调的是自我意识状态、及其与目标的关系、自我注意、自我监控、自我效能知觉等认知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取向的自我管理研究涉及了个体的性格结构、内在需求、非理性情绪等方面,强调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力,而非精神分析取向的自我管理研究则集中在意识状态下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调节、认知活动的过程与操作、目标管理的分解与监控等方面,前者对自我管理的深层动机、非理性因素挖掘更深刻,后者则对自我管理的外显行为、理性意识、积极调节等方面探讨更具体。两者的融合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影响自我管理成效的心理因素、动力机制、内在活动过程等,对于企业管理中的组织设计、目标管理、个体激励、心理能力开发、自我管理实现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价值。
  3 结束语
  自我管理既是与人的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一种新兴管理模式,也是个体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个体自我意识(潜意识)、自我认知、自我控制等对自我管理的积极主导意义和内在调控作用,使管理者能更好的将管理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有机结合,更准确的调节管理者自身及其员工的外显行为和内部心理,更主动的调动他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更有效的发挥自我管理对人的潜能实现与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国内关于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心理学领域的具体操作性层面,还缺乏系统学科意义的自我管理学整合,尤其是与管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整合,致使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成果还不能充分与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相融合,这些都急需进一步的跨学科的理论思考和实证探讨,以使自我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逐渐走向成熟与整合。
  
  参考文献
  [1]杨永杰.自我管理思想的演进[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2)44-46.
  [2]郭海龙.国内自我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重庆社会科学,2005.12(1)93-96.
  [3]王益明,金瑜.自我管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2.25(4)453-456.
  [4]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12(4)94-97.
  [5]A.班杜拉著.思想和行动的社会[M].林颖,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卡尔.R.罗杰斯著.罗杰斯著作精粹[M].刘毅,钟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诗人写早晨一般是歌颂希望的,歌颂太阳的。但是,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早晨的歌》写于孩子出生之际,道出的却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以及由于孩子的出世而引发的对孩子和人类的生
中国现存的历史档案有3000余万卷之巨,由档案转化而来的古籍则数不胜数.如此多的文献典籍历尽沧桑而流传至今,主观上与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档案的收藏和保护有关,客观
在北京的各个面相之中,有一个弹性很大的空间,有一个敞开给各种各样初来乍到者的城市人格,它粗糙而细腻,酷烈而柔情,土气而翩然。如同那些巨大空旷的地下人行道里流浪歌手的摇滚,如同三联书店里那顺着台阶坐下的两行背影……1  2009年3月,结束了当年全国“两会”的报道,大部队撤离,我留在北京办事处安了家。  崇文门东大街6号楼8门7层。前三门大街街沿的这些高大齐整的楼可都是有些来历的,据老北办主任说,是
期刊
对比分析是指通过对母语和目标语的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以此解决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错误。本文是把对比分析法运用于高职英语课堂句子翻译
为了解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栽培种质的变异情况,以53份在云南植胶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巴西橡胶树栽培种质为材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基因组C值,并进行了变异分
实验、探索、尝试、挑战;数字、网络、信息、虚拟、感应;多元、互动、连结、混合、转化;数码媒介、影像媒介、互动媒介、声音媒介、光电媒介、造形媒介……。把与新媒介艺术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职能和宗旨的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必须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目前各服装企业急需综
在北京北漂的艰难岁月,最难熬没有暖气的那些冻人的日子;为了节约钱,想办法逃公交车票被抓现行尴尬的时刻;晚上听完考研辅导课怕误了公交车回不到住处,就要晚上在外面受冻,我一路小跑着奔向公交站点的那些往事,永远成为我生命的组成部分。  写下“两个北漂人的前世今生”题目时,我想起香港发哥主演的电视剧《上海滩》,生死挚友许文强和丁力在1930年代的上海,那个处于内忧外患、商会充斥与爱国民族主义抬头的大时代,
期刊
本文立足高校学生个性教育的现状,根据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对现行的高校个性教育举措进行剖析,探究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工作及学生个体的重要意义.
参加完黄山的青春诗会,一级级记忆的台阶还在心里陡峭着,十四位诗友营造的一首十四行诗,能被一期的专号包容,我作为其中一行,总被他们的意象、韵律缠绕,只有用散文的舒缓来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