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意愿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ru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出生在1980年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取代第一代农民工,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昔遍年龄较小,多数人未婚,受过较高的学校教育。在职业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倾向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在择业或就业中遇到挫折时,新生代农民工也更具灵活性;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新生代群体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和就业时,会遇到来自社会、用人企业、自身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压力。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意愿;择业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2-0091-03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为止已经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一直是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他们已开始陆续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第二代农民工即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主体。据统计,中国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的60%,约有1亿人。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在1980年以后,于1990年中后期外出务工的农村流动人口,而将出生在1980年以前,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无论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在对工作的追求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近几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民工荒”现象也随之产生,尤其是南方发达省份的“民工荒”现象更是严重,给企业和当地经济造成很大困扰。有学者指出,“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实现有效就业,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而对工作的耐受力较低,造成他们频繁更换工作,频繁失业,构成一种结构性失业。
  “民工荒”现象只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与社会博弈的产物之一,这个群体的每一举动都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的了解。本文将以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为例来调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择业意愿、择业困境等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均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进城务工人员中选取,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3.3%。其中,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问卷53份,占有效问卷的47.3%,第一代农民工(1980年以前出生)问卷59份,占有效问卷的52.7%。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代农民工的年纪较小,多数未婚。新生代的平均年龄为24.1岁,而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8.2岁,两代相差了14.1年;新生代中的女性所占比例为41.5%,比第—代高出7.6个百分点,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外出打工。新生代中未婚者占一半以上,达到54.7%,而第一代农民工中绝大部分人已经结婚,已婚比例为94.9%。
  2)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新生代所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第一代,前者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比第一代高出近一倍,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更是第一代的5.6倍。新生代农民工的较高教育水平势必会对这一群体的择业意愿产生重大影响。
  3)在务农经历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中没有务农经历的人要比第一代多很多,很多新生代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有的连基本的务农常识也没有。他们可以说是一批没有务农常识和经验的中国式农民—不务农的农民(我国户籍制度意义上的农民)。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意愿分析
  
  意愿是一种心理状态,引导个人的注意力甚至是经验和行动,为了获得某件东西(某种方法),而指向一个特定的目标(目的)或是道路。研究者对于意愿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如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学生的学习意愿、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青年人的投资意愿等等。意愿表明了行动者对于行为有目的的和自发的状态,行动者可以意想他的行为,但是没有办法意想行为的结果。择业意愿就是人们有关择业的种种想法,具体可以包括择业的预期目标、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的应对措施、工作的长远计划等等。
  
  (一)在职业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倾向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对工作种类的选择上已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在进城打工前希望从事的工作多是文员、管理、会计、警察、经理、经商、航空等以脑力为主的工作,专业性很强,只有少数几个人填的是操作工、开车这样以体力为主的工作意愿。有一些新生代并没有直接填写工作种类,回答的是“适合自己的工作”、“能有好前景的工作”、“只要体面”、“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与之不同的是,第一代的择业意愿中选择经商做生意的占了多数,有一些调查对象填的是“挣钱多的就行”。从中可以看出,对第一代农民工来说,挣钱是他们的首要目的,只要挣钱多,他们并不太在意工作的性质。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的预期已与城市中的青年人相接近,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的专业性,要体面,注重职业的未来发展。这从两个群体外出打工的目的上也可以看出来,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有三分之一是为了子女成长成才,比例为32,2%。新生代中外出打工的最重要目的是“向往城市生活,出来开开眼界”,比例为30,2%,说明新生代进城打工,主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是主要为了经济目的。
  


  
  (二)在择业或就业中遇到挫折时,新生代农民工更具灵活性
  中国目前的就业市场仍然是供大于求,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多数时候并没有选择工作的余地,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这对有着一定职业目标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应该是一个挑战。当没有遇到满意的工作时,60.4%的新生代选择“先找个工作干着,然后再想办法换工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第一代农民工中有超过一半,即57.6%的人选择“再苦再累也要干下去,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这说明第一代农民工更愿意固守着一个工作,不管自己喜不喜欢。而新生代则更能够灵活把握,在找到满意工作之前,他们会做一份过渡性的工作,直到找到满意的为止,这一方面表明新生代追求自我价值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对前途的乐观态度。
  


  
  (三)对于未来的发展,新生代群体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每一个进城的农民工,无论是第一代还是新生代,最终都会面临一个去留的问题,到底是继续在城市里生活,还是回到家乡。如果将来某个时期在外地找不到工作或做不了生意的话,28.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继续待在外面,不愿回到农村务农,比选择回农村的人多13.2个百分点。对于自己将来的打算,第一代中57.6%的人选择在城市定居,10.2%选择回家乡,32.2%的人没想过,走一步说一步;新生代中30.2%的人在城市定居,5.7%选择回家乡,对未来没想过的占64.1%。有近三分之二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预期是不确定的,与第一代相比,新生代 对自身身份认可出现了矛盾。他们的乡土认同在降低,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未来归属的选择,使他们更可能选择“候鸟式”的生活方式——漂泊四方。
  
  三、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影响因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价值、道德规范等逐渐内化于个体,使个体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而这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会对个体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个体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因素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对工作和生活的选择也毫无例外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1.家庭成员的打工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有很大影响。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长的教育及在家庭中的经历对个体影响巨大。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中父母外出打工的比例为32.1%,而第一代只有20.4%。父母是农民工的孩子更倾向于外出打工。
  2.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敢于追求新生活。从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远高于第一代,良好的教育不仅使这一群体独立自主意识更强,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他们更注重学习先进的知识,调查中参加过各种技术培训的新生代占到了45.3%,而第一代这一比例为28.9%,新生代参加过技术培训的人几乎是第—代的2倍。
  3.同龄群体的行为对新生代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在调查中。有64.1%的新生代有家乡的同龄人在外面打工,已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会为家乡的伙伴带来很多外面的信息,如城市中的生活经历、工作经历、工作讯息等,同龄群体的打工行为无疑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的工预期。
  4.大众传播媒介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外出工作和生活的信息。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发达的社会,即使是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们也深受影响。在调查中,新生代的第一娱乐方式是看电视(49.1%),第二娱乐方式是上网(30.2%),而第一代农民工这两个娱乐方式比例分别是81.4%和18.8%。上网会带给一个人更大的信息量,更多的知识,新生代的娱乐方式决定了他们会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
  
  四、新生代农民工择业与就业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打工之前,通常对新生活有着美好的期望,希望在公民权利、工作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和城里人有相同的待遇,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一般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择业和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有:
  
  (一)政府就业制度不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正规的就业渠道
  ,
  现在,国家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就业和保障而出台相关的法规制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还很不规范,主要依靠非正规渠道就业,难以进入有组织的就业市场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在调查中,有34%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里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方式是通过老乡和亲戚朋友的介绍,城市缺少为农民工提供准确、规范用工信息的部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有过被不法中介欺骗的经历,这一群体的就业风险很大。
  
  (二)企业用人不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尽如意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充当廉价劳动力,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工作环境之差、薪水之低,可以说是众所周知。首先,企业招聘农民工时,很少签定用工合同。在我们的调查中,和企业签过劳动合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屈指可数,当农民工遇到被拖欠工资、受伤等情况时,就得不到有利的证据支持和解决。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低,生活环境很差。新生代的工资水平很低,有20.8%的新生代农民工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除去住宿、吃饭,几乎所剩无几。用人企业给他们提供的住宿无一例外都是集体宿舍,很多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第三,企业缺乏对农民工的培训。只有15.1%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单位组织的培训。新生代是有着很强平等意识和自主独立意识的一代人,企业待遇不好只能促使他们离开,频繁跳槽。
  
  (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与城市的独生子女一代相同,得到家人提供的较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地宠爱,多数人没有务农经历。比起他们的父辈来说,新生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人不愿意从事纯体力性质的工作。在调查中发现,当没有遇到满意的工作时,13,2%的新生代选择“宁可待业也不去做这个工作”,比第一代高4,7个百分点。新生代的吃苦精神不如上一代人,当工作条件不符合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不停地流动,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满意的城市。
  
  五、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和就业问题的措施
  
  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新生代群体逐渐成为进城农民工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论城市的生活有多艰辛,也不论城市人是否欢迎他们,他们进入城市的步伐都不会停下来。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正处于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阶段。一方面,城市社会要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与以往农民工不同的群体,这一群体更加自我,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渴望融入城市、与城市人有同等的待遇,根据他们的特征,政府要完善制度安排,给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生活提供积极的支持;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也要不断地适应城市社会,提高自身素质,为融入城市做好准备。
  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近些年来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效,有些地方已经允许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但并没有从其他制度上使落户的农民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要把户籍制度背后隐含的福利和不平等的分配原则从户籍制度上彻底剥离,真正使城乡居民身份平等。
  其次,要完善就业制度。在就业中,要做到城乡能够同等竞争,同等待遇。将农民工就业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使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免受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规范用人单位的雇佣行为,雇佣农民工时,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我国的制造业正面临产业结构的升级,需求量最大的是具备出色职业技能的技术工人,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加强自身技术技能的学习,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加强文化素质的学习,逐渐消除与城市居民的差距。
其他文献
摘 要:对19世纪上期美国领土拓展性质的错误认定或故意歪曲,是美国扩张主义产生的重要历史根源之一。19世纪上期美国的领土拓展不是“扩张”,而是美国的“形成”,其实质是美国各部分实现联合、美国真正取得独立、美国整体走向成熟的过程。否定了“扩张”说,就否定了两种错误态度:责难历史和鼓吹扩张。  关键词:领土拓展;扩张;形成;扩张主义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要:母语迁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其母语知识对日语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帮助作用。由于中日两国在各自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异,所以,原有母语知识势必对日语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干扰。一般认为,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学习日语有很多优越的“先天条件”,因为汉语是日语的母体,日语由汉语发展而来,当今的现代日语语言体系中仍使用着百分之
期刊
摘要:政治、革命和性、恋爱这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张力场,为展开更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和心理世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终于建构更加引人入胜的“异种同体”模式——“革命加恋爱”,表现更多样的性格特征。古往今来,如此之多的作品采取这个结构而成为杰作,说明这个模式本身并不错,而是错在把两者简单相加(不是“乘”而是“加”)的处理而已。茅盾通过批评中问题意识(为何只作“加”而不作“乘”)的形成来窥探“异种同体”模式可
期刊
摘 要:孔子的中庸思想巳存在两千余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方面。毛泽东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眼光对此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并加以批判继承,以指导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他这种客观公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中庸之道;评价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A8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2-0055
期刊
摘 要:汉代是中国书法史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书法资源极其丰富,不但隶书在此时达到成熟,迎来全盛时期,楷、行、草三体也在此时开始萌芽、发展。尤其是隶书,不但刻石数量众多,且“一碑一奇,莫有同者”,呈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在多如繁星的汉代碑刘中,《曹全碑》无疑是其中阴柔美的完美诠释者。道润俊秀,灵动飘逸是历来众书家对《曹全碑》的评价,但也误使众多临习此碑者只注重了其秀美飘逮一面,而忽视其线条的道劲挺拔和
期刊
摘 要:从人类个性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认识和剖析。可以看到垒球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全球化对人类个性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出发,牵引出中国人个性重建的历史境遇与自主探索,重点分析全球化视野下中国人个性的实现。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人;个性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2-0049-02    全球化是个人生活的当前阶段,它是众多有生
期刊
摘 要:自我国实行“退休职工双轨制”之后,企业单位的职工养老保险模式已初具规模并渐成体系。然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却严重滞后。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从影响制度均衡的供给需求角度,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要改革的成因。同时,利用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其改革的现实困境,井力求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毕淑敏的散文中常出现“医生”为“病人”治病的片段,她以笔为手术刀在散文创作中对读者进行“文学治疗”。通过对毕淑敏散文中的“病人”与“文学治疗”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毕淑敏散文中“文学治疗”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病人”;“文学治疗”;毕淑敏散文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2-0169-02    1980年,在西藏阿里军分区服役十一
期刊
摘 要: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社会的中国书画家们,逐渐改变了传统的以物易物为主的生存机制。求画者登门求售。在画店、南纸店、扇庄等地方挂出笔单,或者通过结社、展览等形式卖画成为近代书画家们谋取生活之资的主要手段。本文以近代书画家生存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古代社会传统的易画方式,总结分析近代书画家们在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中的实际经营及生活状况。  关键词:近代社会;生存机制;书画家;润例;商品意识  
期刊
摘 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离不开女性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女性的全面发展。针对女性人才的重要性及目前其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几点促进我国女性人才发展的浅见。  关键词:女性;人才;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2-0087-02    在国际“三八”妇女节100周年来lI缶之际,我国正值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