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现状与措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城市,英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相对成熟,我国英语教育已走在世界前端。而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小城镇英语教学仍不容乐观。因此,教师要加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小城镇学生的英语教育,必须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加以充实和提高。
  [关键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29-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小城市、城镇与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随着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小城镇——“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兼有“城乡”两重性质,有明显的边际增值效应,使乡村农业人口涌入当地县城、城镇。同时,随父母进小城镇的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小城镇的英语教学,给英语教育工作者带来全新的思考。我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城关二小英语教育前沿的一线教师,针对我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边遠地区少数民族小城镇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锦屏县城关二小的概况
  锦屏县城驻地是三江镇,位于贵州省东缘,即黔东南州东部,东与湖南靖州相邻,南与黎平交界,西与剑河接壤,北与天柱毗邻,有侗、苗、汉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5%,属于少数民族边远县,使用侗语、苗语居多。 三江镇辖6个社区,14个行政村,总人口数大约43000多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贫困人口较多。锦屏县城关二小地处三江镇飞山社区,服务辖区是飞山和步行两个居民社区(服务小学生仅370人),近年来大量外乡镇农业人口和外来人员涌入县城,我校也迎来了一大群多元化的“小新成员”,即流动性外来人口子女。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小城镇的英语教育本身较为薄弱,所以“小新成员”的流动使英语教育显得更加无力。以2013年春季入学为例,据我校“两基”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学生人数为1270人, 流动农业人口,即“小新成员”占75%,其中进城务工子女占13%,留守儿童占7.1%。“小新成员”的到来,使小城镇的英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新的关注焦点。对于锦屏县城关二小的英语教育困境,我们要重视该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城镇学生的英语教育状况和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少数民族小城镇英语教育的现状
  通过走访、个别谈访、调查问卷等形式,我对本校“小新成员”的英语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次调查选取的对象为“小新成员”3~6年级的在读学生,发现了以下问题。
  1.面对英语,望而生畏
  我校“小新成员”的少数民族占91%,其中侗族占51%,苗族占39%。侗语和苗语是我县第一语言,汉语是第二语言,英语就成了第三语言。有的学生刚转入校时,汉语交流都存在问题,至少要一个学期适应,英语教学则需要更长时间适应。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经历三次语言的转换,即少数民族语言加上地方口音,导致他们难以开口,甚至害怕开口,面对英语怯而止步、望而生畏。
  2.基础薄弱,力不从心
  边远小县城地区的英语教学起步较晚,乡村更晚,有的学生在之前接触过一点英语,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有学过英语。经过调查,我们发现5~6年级的“小新成员”未接受过英语教育的比例明显比3~4年级要高,5~6年级的“小新成员”认为英语难学的比例也明显比3~4年级高。所以,高年级的英语课堂,“小新成员”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面对英语学习他们显得力不从心。如在课堂上所学的单词、句子学生虽然会读、会写,但只局限于本课中,换了情景就不会应用,英语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占了90%。
  3.语、数、英,厚此薄彼
  家长意识对英语教育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不利的意识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会产生负面影响。“小新成员”的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其中86%的家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太重视,认为语文和数学才是最重要的,上了初一英语会从头再学,更不用说送学生去英语辅导班了。所以90%的学生认为英语不太重要,只重视语文和数学,且有80%的学生觉得学习英语很难。由于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更重视语文和数学的学习,所以在语、数、英科目的学习上也就形成厚此薄彼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小新成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英语教学硬件有待提高
  (1)班额大,课时少。
  ①少数民族小城镇小学班额过大,一个班有60~70人,甚至超过80人,班容量有待减少。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个班不应超过40人。
  班额过大对于《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任务型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课堂提问、口语练习等。教师提问时不是让学生整体回答,就是顾此失彼,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
  ②少数民族小城镇小学课时过少,课时有待增加。
  由于课时较少,每学期赶课都不够,导致教学质量降低,效果不佳。《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英语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6年级的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
  (2)师资方面。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英语教育严重缺乏合格的英语教师。如我校英语开设有3~6年级,共16个班级,在职英语教师4人,均为半路出家,在此之前从事语文或数学以及其他学科教学,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定了解,但新理念并不一定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察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弱,特别是地处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小城镇的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等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产生放弃的念头,这也是英语教育水平不高的人为因素之一。   (3)教学基础设施方面。
  少數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小学,学校基础教学设施、英语教学器材严重不足,有待加大投入。我国小城镇——“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兼有“城乡”的特殊性,国家重视城市学校基础设施投入,或关注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投入,而忽略了小城镇小学的教学设施。如我校至今没有多媒体教室,更别说语音室了。
  5.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城镇“小新成员”的英语综合素质较低
  (1)英语基础较差。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由于少数民族小城镇的英语师资和教学条件都相对薄弱,“小新成员”在转入校前没有通过学习,在启蒙阶段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导致英语学习基础不扎实。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差,导致一些“小新成员”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产生了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
  (2)英语学习的不良习惯。
  大多数“小新成员”在英语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不仅心不在焉,应付了事,而且在课堂上不听课、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等。在大班额的教室里,上课时学生最容易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学生,由于座位离讲台较远,他们常常被教师忽略。这样学生不仅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还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少数民族小城镇英语教育的措施
  面对少数民族小城镇英语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1.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小城镇英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实施,加大力度投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如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调配有更高英语水平的英语教师到少数民族小城镇任教。
  2.加强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小城镇英语教师的教育水平
  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小城镇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同时英语教师也要加强教研,相互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进行省、州和小城镇英语教师间教学的互动交流,上级部门应鼓励省、州学校与边远小城镇小学间互换教师进行授课活动,即让城市学校优秀的英语教师到边远小城镇任教一年,边远小城镇的英语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一年,这样才可以提高小城镇英语教师的教育水平。
  3.英语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热爱英语学习的,只有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影响“小新成员”学习英语的意识。家长、班主任及英语教师必须长期密切联系、协调、沟通,共同把英语教学做好,关注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化解他们对英语的偏见,排除心理阻碍,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主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
  4.少数民族小城镇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少数民族小城镇英语教师要努力学习和研究《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学习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方法和技能,避免教学英语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赏识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少数民族小城镇英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意志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预习目标和内容,布置预习纲要,提示自学重点,避免学生预习的盲目性,同时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6. 少数民族小城镇英语教师要掌握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主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例如,教师可以运用远程教育英语资源以及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进行教学,用好课堂用语,尽量多说英语,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录音机、录像机、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听英语歌曲、看电影和录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在英语听说训练中,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和角色表演。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让他们用英语回答问题,讨论分析并复述课文,这样就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参与其中,获得成就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总之,由于少数民族小城镇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生源综合素质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直接影响英语教育课程改革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实施和落实,值得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进行探讨。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英语教育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张雅帅.中国小城镇发展的政策研究[EB/OL],2009-06-01/2009-08-20.
  [2] 李少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基础外语教学研究,2002(11).
  [3] 张正东.为西部大开发编订外语教育政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11).
  (责编 容 耘)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外阅读是对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现有针对性地给出英语课外阅读的实施建议,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素材 指导 展示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52  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主动开展英语阅读的意识淡薄。这严重阻碍学
[摘要]通过开展“背篓抛绣球”项目,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意识。  [关键词]背篓抛绣球;小学校园;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6902  “背篓抛绣球”是广西壮族最为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南宁市未成年人传统游戏健身大赛项目。我校实施广西“十二五”重点规划
[摘 要]加强班级“悦读”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注重营造书香班级,打造“悦读”氛围;指导阅读方法,引领“悦读”实践;丰富读书活动,让学生享受“悦读”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悦读;文化建设;书香班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是在不断的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古人认为“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要学会怎样思考。宋代程颐认为“为学不道,必本于思”,说明学与思是构成人类求知活动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两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转化,又以思维为本源和核心。“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或许就是真理最初的涟漪。因此,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创建各种适合师生活动,培养学生乐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之美,也让老师在互动中更好地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结合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笔者在此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建立互动模式首先应注重师生互动,通过有效的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
探究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发现和记录到的数据是归纳概括科学知识最直接的依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学生的预测、猜想,顺理成章地出现意料中的现象和数据;另一种是因为操作、观察、材料等原因,观察到与预测、猜想不符的现象和数据,这种称为意外现象和数据。在不少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类意料之外的现象和数据,那么,如何处理这些意料之外的现象和数据呢?  一、“意料之外”拓
[摘 要]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引发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關键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24-01  
调适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他们心智能力的发展,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近年来,本人为改善学生的心智发展,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怕、懒、慢”等主要心智障碍,选择教学方法,强化心智疏导和心理辅导,真正遵循学生的“动、乐、活”心理,培养学生的“敢、会、拼”精神,以下是我的实践过程和认识。  一、遵循学生的“动、乐、活”心理,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1.营造“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学习如何表述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习作教学理念陈旧,定位太高,模式老化,使得“桎梏”状态下的学生惧怕表达和交流,更谈不上创造和发展。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很有必要。  为了落实课标理念,探索有效的习作教学,我们的区域教研构建了“关注生活,立足教材和课堂,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路径。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的习作教学正在悄悄地转型。  一、【为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语言,字母、单词的形与音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针对英语的这一特点,在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英语与汉语拼音之间的近似性,根据正迁移理论,在三年级译林版新教材的“letter time”以及“sound time”部分渗透自然拼读法教授语音知识,渗透单词的构词法和单词音形之间的对应规律,提升学生单词记忆和英语读写水平,提高其语言运用和自学能力。在自然拼读法教学过程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