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学生们大都是农村孩子或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弟,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障碍,查阅资料,仿照别人成功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我的难题,照搬永远不由拥有自己的生命力,我在不断的反思、尝试探索中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写作教学之路。
一、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助力
阅读教学侧重的口头表达,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启发到的准确、流利地表述出来。而这通常需要一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就能完成。如果连这样的简短的语句都不能表述清楚,又怎么能谈得上完成整篇写作的构思、创作呢?
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视对课题的理解、前后段落的过渡、词语使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教学。《小小的山村》让他们学会了设问式开头和结尾;《窗外》让他们掌握了以时间为序,划分段落,构成整篇的鲜明结构;《读海》让他们抓住与重点事物关联密切的素材表现情感……尤其是一些出色的文章,我总会利用它们来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在《一张美丽的红枫叶》教学中,让孩子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是一张怎样的红枫叶呢?红枫叶能干什么呢?为什么以红枫叶为题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了解到文章的课题简单却含有自己的情感,文中的故事围绕这红枫叶展开,两个主人公:小蜥蜴和青蛙都对红枫叶情有独钟,每个故事情节都离不开红枫叶,文中利用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来延续故事的发展,段落的转换,红枫叶的美丽正如同两个主人公美好的品质。而这些答案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在熟练的朗读基础上,从文中的字里行间着手,结合自身的理解,发挥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慢慢地积累好的写作方法。
二、利用、创设真实事件为素材
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学生年级小,不善于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写作内容要么将事物写得如流水账一般,要么在老师引导下缺乏独立思考的雷同式内容。甚至是少的可怜的文字叙述。孩子愁,家长愁,我更愁。不详细指导,孩子不会写,详细指导,又都是雷同作文。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好方法,从身边的真实生活入手,重点结合在校发生的真实事件开展指导教学。这样的素材新鲜:刚刚发生或当天发生;这样的素材生动:就在学生眼前,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这样的素材有共鸣:大家有目共睹、全体参与。面对这样的素材,孩子能怎么会没有说的呢?经过几次实践,结果证明我找到了孩子们乐于参与、乐于表达的好方法。
除了教材中规定的几次写作内容之外,不断地扩充写作内容。
例如:因为特殊情况,学校要求学生们穿着自己的衣服上学,这是孩子们上学以来仅有的一次全校没有一人穿校服的情况发生,我赶紧着手准备,从中选取衣服特点明显作为模特来辅助我的教学。先确立题目—换衣服啦,这个题目既是主要事件,也能表现同学们的心情。然后围绕题目选择内容,先写写为什么换衣服,点名起因。再说说整体感受,对比校服,有哪些变化。接着从全校数百人中选取典型服装来重点介绍,学会抓住事物主要特点来描写,我把事先选出的“模特”请到班里,刚开始,孩子们不知道如何介绍服装,我利用一个模特先独立介绍,再选择两个引导学生集体介绍,接着让孩子尝试独立介绍,描述服装的同时加入个人感受,这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小男生,那是一位娇小可爱的公主……
逃生演练、学健身舞、新板报、小病号、老师修理桌椅……这些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尽我所能,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创设各种真实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并不难,让学生体验到观察的趣味,让学生感受写作源于生活。写作对于学生不再是陌生的,走出学校,他也会在路上、小区里、家庭里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观察、去表达。
三、集体到个人的过渡
训练伊始,我将难度降低,动用全班的智慧来完成观察、构思、表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文章就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构成了每一段,构成了一整篇。我们一起讨论用什么做题目,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内容作为重点描写,前后段怎样来转折、过渡、衔接,细节描写中应抓住哪些特点来表现,文章结尾表现一种什么情感。引导学生观察写作提纲的“诞生”。利用大屏幕一步步地将每个字写出来,段落的划分、标点的使用、词句的修改,写作内容的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每一步都直观地展示出来。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体训练,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放手到小组里尝试,统一的提纲,对比不同的小组的表达,探究哪组的方法更可取。然后放手到独立个体手中。经过每一个阶段尝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助力
阅读教学侧重的口头表达,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启发到的准确、流利地表述出来。而这通常需要一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就能完成。如果连这样的简短的语句都不能表述清楚,又怎么能谈得上完成整篇写作的构思、创作呢?
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视对课题的理解、前后段落的过渡、词语使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教学。《小小的山村》让他们学会了设问式开头和结尾;《窗外》让他们掌握了以时间为序,划分段落,构成整篇的鲜明结构;《读海》让他们抓住与重点事物关联密切的素材表现情感……尤其是一些出色的文章,我总会利用它们来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在《一张美丽的红枫叶》教学中,让孩子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是一张怎样的红枫叶呢?红枫叶能干什么呢?为什么以红枫叶为题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了解到文章的课题简单却含有自己的情感,文中的故事围绕这红枫叶展开,两个主人公:小蜥蜴和青蛙都对红枫叶情有独钟,每个故事情节都离不开红枫叶,文中利用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来延续故事的发展,段落的转换,红枫叶的美丽正如同两个主人公美好的品质。而这些答案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在熟练的朗读基础上,从文中的字里行间着手,结合自身的理解,发挥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慢慢地积累好的写作方法。
二、利用、创设真实事件为素材
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学生年级小,不善于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写作内容要么将事物写得如流水账一般,要么在老师引导下缺乏独立思考的雷同式内容。甚至是少的可怜的文字叙述。孩子愁,家长愁,我更愁。不详细指导,孩子不会写,详细指导,又都是雷同作文。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好方法,从身边的真实生活入手,重点结合在校发生的真实事件开展指导教学。这样的素材新鲜:刚刚发生或当天发生;这样的素材生动:就在学生眼前,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这样的素材有共鸣:大家有目共睹、全体参与。面对这样的素材,孩子能怎么会没有说的呢?经过几次实践,结果证明我找到了孩子们乐于参与、乐于表达的好方法。
除了教材中规定的几次写作内容之外,不断地扩充写作内容。
例如:因为特殊情况,学校要求学生们穿着自己的衣服上学,这是孩子们上学以来仅有的一次全校没有一人穿校服的情况发生,我赶紧着手准备,从中选取衣服特点明显作为模特来辅助我的教学。先确立题目—换衣服啦,这个题目既是主要事件,也能表现同学们的心情。然后围绕题目选择内容,先写写为什么换衣服,点名起因。再说说整体感受,对比校服,有哪些变化。接着从全校数百人中选取典型服装来重点介绍,学会抓住事物主要特点来描写,我把事先选出的“模特”请到班里,刚开始,孩子们不知道如何介绍服装,我利用一个模特先独立介绍,再选择两个引导学生集体介绍,接着让孩子尝试独立介绍,描述服装的同时加入个人感受,这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小男生,那是一位娇小可爱的公主……
逃生演练、学健身舞、新板报、小病号、老师修理桌椅……这些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尽我所能,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创设各种真实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并不难,让学生体验到观察的趣味,让学生感受写作源于生活。写作对于学生不再是陌生的,走出学校,他也会在路上、小区里、家庭里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观察、去表达。
三、集体到个人的过渡
训练伊始,我将难度降低,动用全班的智慧来完成观察、构思、表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文章就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构成了每一段,构成了一整篇。我们一起讨论用什么做题目,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内容作为重点描写,前后段怎样来转折、过渡、衔接,细节描写中应抓住哪些特点来表现,文章结尾表现一种什么情感。引导学生观察写作提纲的“诞生”。利用大屏幕一步步地将每个字写出来,段落的划分、标点的使用、词句的修改,写作内容的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每一步都直观地展示出来。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体训练,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放手到小组里尝试,统一的提纲,对比不同的小组的表达,探究哪组的方法更可取。然后放手到独立个体手中。经过每一个阶段尝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写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