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叫“净语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yuemengxi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益学生时曾引用过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的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认为学语文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诗意生活的需要。
  语文老师叫文人,以“书”为生命,以“文”为符号,屹立三尺讲台,耸立做人的骨气和文人的精神;为人师表,一生平凡,诚然卑微如蚁也要美如神,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土地上。“一指粉笔任平生,两袖清风照古今”,在古朴厚重的先秦文字里,在美丽典雅的汉赋里,在激越高歌的唐诗里,在轻灵悠扬的宋词里,语文人站在精神的高地,仰察天地,俯瞰生命。
  纯真看屈原、傲骨数李白、忧国是杜甫、至孝读李密、旷达唱苏轼、忍辱司马迁、无悔王安石、正气文天祥、愤激有鲁迅……当今社会最缺“德”,“灵魂工程师”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语文教育者的身上,我们要“像个太阳照亮学生”,给予他们精神的食粮、生命的营品。
  这个时代,科学技术高歌猛进的同时,是物欲的泛滥,人性的凋敝,道德的滑坡,精神的失落。“若是无法逃遁尘世,何不如莲花一般不蔓不枝,在污世浊流中独善其身呢?”
  书生之学以美身,以此精神事语文!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风气中,语文人应该有中流砥柱的文人骨气,保持独立清洁的人格,坚守最后的净土,静心读书,尽心育人,呼唤飘泊沉沦的灵魂回归人的精神家园。
  语文如此多娇,可是引无数老师学生竞折腰啊!“误尽苍生是考试”!语文似玉如花,但被我们一天天地屠宰、糟蹋、蹂躏、猥亵,她正在日渐失其生命的灵性和美丽,变成风干的尸体和栩栩如生的标本,在一张张试卷上展览示众。“以数据论教学”、“以分数定成败”,我们总是在“被语文”、“被阅读”、“被考试”,语文坠落风尘成为纯粹的考试科目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然而语文被切割成考点,变成试题在纸上“练兵”,语文哪还有生命的本真和本色?
  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一张张大同小异的试卷,难道不觉得乏味?出题者刁钻狡黠、古怪精灵,很多题目如同患了更年期综合症的半老徐娘,歇斯底里、半死不活地强撑着一张含嗔显威的粉面老脸。大家记忆死角中极容易混淆的多音字,难道真的神圣到不可侵犯?而语境中的成语运用正误,靠语感判断一点也不靠谱;语病题真的很偏执很神经很有病,却一点让人瞧不出病;逻辑排序的语段不讲逻辑,只能用中国逻辑和高考逻辑;文言文阅读一定是你从没有阅读过的,让你陌生到死;古诗词鉴赏如同古董鉴定,让你一直找不到北;古诗文默写就写那三句名句,却能让你再小心翼翼也能写错字;论述类文本很文化很学术很专业,你读后心一定堵得慌慌;文学类文本很文学,答题一点都不能文学,所以大多考生选择不做;实用类文本阅读,你就实实在在袭用政治类答题手法,分条缕析吧;语用题你必须像个专业技术人员,精密分析、准确报告;作文再好的话题,最终也得戴着项圈,落入窠臼。
  语文遭遇上高考,犹如戴上了镣铐,“戴着镣铐跳舞”,跳得何其悲切,舞得何其悲情,语文最终只能走向末路,即便是“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只能无奈地说“语文味”是在风中凋谢着摇曳了。
  复旦附中的特级教师黄玉峰在《“人”是怎么看不见的》一文中谈到“教育的五条绳索”:功利主义驱动,专制主义坐镇,训练主义猖獗,科学主义横行,技术主义助阵。五条绳索绑架了教育教学,经年累月雕琢“人”为听话的“考试机器”。当考试代替教学,代替教研,“考人不倦”只能是“毁人不倦”了;当语文学习变得像学理科一样,语文就不是语文了。
  语文能力水平用考试分数量化,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哀的错误!而我们做老师的,做着别人的帮凶和刽子手,还自以为拯救了人类有了大功德,这更是悲哀中的悲哀了!
  现在风行试题研究、考点分析,动辄大张旗鼓来个试题征集、命题比赛,夺冠者如中奖般欣欣然、呜呜然,而后俨然一资深专家,就可以对语文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了。这难道不是语文的本末倒置和缘木求鱼吗?难怪现在的学生书生意气阑珊,轻视语文,缺乏读书激情,因为他们被考试扼杀了灵性,窒息了思维,被我们“教愚”成一个个“呆子”或者“考试机器”了。
  寒窗十载学语文,可“冰雪融化”变成的只是“一潭死水”,而不是“春天”啊!
  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们心不死、血犹热。拯救语文,从救赎良心、对抗功利语文开始;拯救语文,从本真出发,解放语文好了!
  走语文本原的路,习字、听话、演说、句读、吟诵、背诵、阅读、写作,语文其实很简单。在语文本真的路上走,让功利者去以分数、数据论,让试题专家失宠、失业。
  你过目成诵,是语文素养;你博闻强记,是语文素养;你激扬文字、谈笑风生,绝对是语文素养;你文质彬彬、张扬思想,还是语文素养;你书生意气、诗意盎然,更是语文素养。
  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让语文纯粹干净一些!
  语文就是阅读和写作,练习应该是一种得意的言语表达训练啊,它应该诗意而有趣。现行的语文练习,只是一种考题训练,伤身丧趣,少做、不做也罢。
  为考试而学语文,语文只会乏味和异化,语文需要减负净化。语文如此纯粹,只许我们轻舞飞扬;语文就是语文,经典悦读,心之所练,本心写作。采语文菁华,亭亭而净植,语文只是一种“寂寞开无主,无意苦争春”的人类诗意栖居方式。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诗句因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诠释而广为流传。程少堂先生倡导“语文味”,也说语文是有趣的、好玩的,更是诗意的。诗意是对物欲的抗拒,是与世俗的抗争,是对“考试模式语文”的质疑,是要让人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
  语文充满了疲惫,语文应该是片净土。诗意栖居语文,养书生意气,唱诗者之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之语文。
  现行语文的应试模式,和所谓新课程的课堂形式,使得语文异化和泛化起来。对抗功利化,从本心出发,返璞归真,“文”的本真、“语”的本色,让语文是语文。这种采语文菁华,在净植“六文”本真、“三元”本色中固本培元,使人知书、怡情、达理、得趣、入境的语文,是为“净语文”。
  当语文遭遇考试,语文不由考试和分数做主,语文由语文素养做主;语文的教育教学从“人”和“文”出发!文字煎熬、文采训练、文学浸染、文章得意、文化涵养、文人精神,是为我的“六文”语文教学观。
  语文之“语”是指语言、语感和语用,就是积累语言,形成语感,进行语用。我倡导“六文、三元”“净语文”,其中的三元素为“读、习、写”,它是飞一般“书生氧吧”、非常“语文味玩吧”、斐然“文人歌吧”,最终达成“读经典、习语言、写我心”三重境界,用数学式表述为:读吧 (言 意)习吧 写吧=“三元”语文学习观。
  总之,拈定“六文”,用“三元”概念,在经典悦读中形成积淀;在玩味中习得语言,诗意语用,形成语感;在人情练达时知书达礼,明理达情,本心写作。不为考试分数学语文,而为幸福人生学语文,有趣有味地读书、练习和写作,最终有了语文气质和语文素养。“净语文”包括“六文”“三元”两个概念,有“读语文、玩语文、写语文”三重境界。“精神和言语共生,人与文齐飞”,用诗书喂养心灵,用语言驾驭心思,用写作调养身心。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语文!
  张训海,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作文,有效提升作文教学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开展作文内涵教育,缓解学生畏难情绪  许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谈文色变”,有学生称作文写作为“难于上青天”,这样的畏难情绪成为了制约学生作文学习兴趣提升的重要消极情感,教师应当进行针对性的破解。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向学生阐述作文的内涵,让学生明白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手段,将自己生活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围绕
按照课程标准的解说,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这门课程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或许是因了浪漫的缘故,或许是因了语文的浪漫特征,拿到初二语文课本的第一天,我在书的首页默默地写下了以下几行字:“以青春之心灵,携青春之少年,唱青春之语文。”正是这朴素的几行字启迪着我在一年的教学中,面对着亦生亦友的青春灿烂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以知识为本,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文言文学习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学生与古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存在距离,因此在交流上有着一定的陌生感。所以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不到文章本身的魅力所在,文言文教学成了简单的疏通文意。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价值。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文言文教学又应该何去何从呢?    一、文言文教学中要努力升华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与鉴赏”目标中第八条规定:“学
有活力,才有魅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活”,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设计情境,体悟语言之美,想象之妙,思辨之趣  设计情境是一种加诸学习者感性材料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它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再现型,二是再造型。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
“举一反三”出于《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韩军先生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的数量在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  自韩军一声棒喝之后,“举三”说得到大多数语文教育者的首肯,意见颇有一边倒的倾向。笔者看了相关文章,觉得当代
如果将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分为酷烈与柔美两大系列的话,《皂之白》无疑应当归为柔美一系。单纯而不单调的线索,细微却不琐碎的笔致,醒目而不呆滞的色彩,层层勾画出一个黑白交织、由黑入白、大黑大白的煤炭工人肖像,既延续了他一贯关注底层、体恤矿工的叙事伦理,也流露出作者在后工业社会里对和谐自然的乡土社会及由之衍生出的纯正人格操守的怀想与眷恋。作者凭借其深厚的生活积累,犹如描绘一幅工笔画,层层敷色渲染,细致入微地
多年来,高考作文都倡导“文体自选”。面对不同出题类型的作文,广大学生可以在写作要求里看到“自选文体”,从而自由地选用文体,这完全挣脱了以前写作中对文体的写作限制,学生体现出个性化文体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各显神通,论坛、寓言、文言文、报告等文体也陆续登场!这本是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几年,高考作文“文体自选”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一.作文文体不分的现状与语体教学的欠缺  很多学生误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北京八十中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再一次叹服于宁老师精到而朴素的课堂设计。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接起来把全文朗读一遍;第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个……的皇帝?”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再有选择性地读,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整堂课在反复的朗读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