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荒谬的光照彻大地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尔索因为杀人被捕,又不愿按照法官的意思向上帝忏悔,于是案子拖了十一个月。他逐渐习惯了监狱的生活,时间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最后,法庭判处莫尔索死刑。
  莫尔索拒绝向神父忏悔,他觉得二十岁死和七十岁死没有什么区别。别人的死活也好,母亲的慈爱也好,对他都没有什么意义,有一股气息会把生活的岁月吹得一干二净。临刑前莫尔索闪过愿意重新开始生活的念头,但他仍然觉得现在也是幸福的,想到受刑时会有很多人来看、来咒骂他,他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这是一个充满黑色意味的故事,我看到荒谬的光横穿而过,在这束光面前,人是那么渺小而无奈。多少人在这尘世,遭受着命运的戏耍与摆布。
  这是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的梗概。其实,在他所有的小说里,都跳跃着一只叫“荒谬”的小兽。西西弗、卡利古拉、梅里埃……无不如此。
  文字里的人物是荒谬的,生活中的加缪也是荒谬的。


1955年1月,加缪在出版公司办公室的阳台上

  他是与文学沙龙、文学名人、荣誉、勋章保持距离的“局外人”,但他的思考却深入现代社会的腹地。
  《杰米拉的风》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距离世界越远,我就越害怕死亡,因为我关心活着的人的命运,而不是静观永世长存的天空。”按照萨特的说法,加缪的哲学是“肉感”的,充满了对尘世的眷恋和对生命的爱。但是这种对实在之物和亲近之情的爱并不是盲目的,前提是对生命无常、命运荒诞的觉醒。正如加缪自己所说:“若没有生活之绝望,就不会有对生活之爱。”加缪永远置身于苦难、阴影、死亡之中,而正是因为有了前者,与之相反的幸福、阳光、生命才更显珍贵。“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何而活。”
  加缪十个月大时父亲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伤身亡,他“从来没有与这位素不相识的父亲哪怕是从理论上接近过”,这让他一辈子都有一种解不开的父亲情结。外祖母粗暴、傲慢、专横,对孩子非常严厉,有时甚至用牛筋鞭子抽打他们,一点也不善良。温柔的母亲却不知道怎么疼爱孩子,结果也是麻木不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被打。“家”在加缪的眼里成了“一个贫穷、肮脏、令人厌恶的地方”,在那里,“苦难代替了团结”。
  成年后,他依旧没有摆脱荒谬的命运。结发妻子西莫娜曾是阿尔及尔城追求者最多的姑娘,但由于有痛经的毛病,从十四岁开始,她就注射吗啡,结果慢慢上瘾。为了获得需要的毒品,她常常去勾引年轻的医生。加缪以为结婚后能帮她戒除毒瘾,可她恶习不改,继续吸毒,服饰、行为也非常荒诞,被加缪的朋友说成是“从《恶之花》中走出来的女人”。加缪烦恼不安,西莫娜对他也越来越冷淡,最后二人关系恶化,无法挽回。很难说加缪与西莫娜的生活对他日后的创作是否产生过什么影响,在他当时与后来的作品中,他都竭力避免塑造与西莫娜相似的人物。可婚姻失败对他的人生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一再承受着失败婚姻带来的傷痛和孤独的冲击。从此,他那种异乎寻常的傲慢、过分的敏感和“非洲人脾气”暴露无遗,他成了一头“有非凡勇气和傲慢灵魂的斗牛”。为了弥合西莫娜对他造成的伤害,他拒绝与一切女性保持持久专一的关系,成了一个勾引女性同时蔑视女性的“唐璜”。很久以后,他才找到那个“具有灵魂,能与之交流,一起散步”的终身伴侣——聪明漂亮的奥兰姑娘弗朗辛。
  加缪曾说:“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的了。”命运之神偏偏跟他开了个玩笑,让他死于车祸。1960年1月4日,他坐在米歇尔·伽里马的汽车上,由于下雨路滑,汽车撞在路边的树上,加缪被抛向后窗,脑袋穿过玻璃,颅骨破裂,脖子折断,当场死亡。
  哲学家们一本正经、严肃认真地规范着世界的秩序,却常常有荒谬的光乘隙而入,搅乱夜晚与白昼,给人世造成久久无法愈合的裂痕。
  荒谬,是命运最诡异的笑。有两个人,敢于去揭发它、撕破它——让·保罗·萨特和阿尔贝·加缪。显然,后者更加勇敢,并且亲力亲为,犹如为成群的食客抢先品尝菜肴,一一试毒。
  加缪曾经说过,所有伟大的事迹和伟大的思想都有荒谬的开头。他的结尾也是如此。荒谬的光照彻大地,从头到脚,照彻他的一生。
  (木佳欣摘自《散文》2017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我給提亚蕾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在圣托马斯医院认识的。他是个犹太人,名叫亚伯拉罕,是个体格健壮、满头金发的年轻小伙。他个性腼腆,为人非常谦逊,天资也很出众,不仅考取了医学院的奖学金,念书的五年里还拿遍了所有能拿的奖项。他身兼内科和外科住院医师,才华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可。后来他被选入管理层,仕途一片光明。按一般人的经验,他毫无疑问会晋升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人物,名利双收的未来就在前方等着他呢。就
期刊
【编者按】  读者读书会推荐的第12本书,是一部因“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非凡的文化修养”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小说——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这部小说是林语堂先生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与它的续篇《风声鹤唳》,以及后来的《朱门》,合称“林语堂三部曲”。  这本书是1938年至1939年间,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创作的,最初是用英文写就。彼时,日本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林语堂先生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的知识
期刊
老爸走了,我赶去机场,回北京。  老爸10天前还能吃能喝,半盘卤肘子吃光,还能喝光一碗粥。两天前还在做饭炒蘑菇,今天上午还吃了半碗面条。今天下午5点,他就毫无痛苦地去了。他过完83岁生日还没多久。今天还是老妈的生日。  我忽然想到,每次见到老爸,他都不太说话,都给我倒一杯热茶。眼泪流下来,止不住。我知道,走得这么快、这么安详,像睡着了一样,这是老爸的福德,也是他一生修行的见证。可是,我还是觉得心里
期刊
1  45岁以前,肿瘤科大夫秦苑的生活里填满了各种恶性肿瘤病历。她闷着头救,大多数时候却跑不过死神。最终,病历又变成一张又一张死亡通知单。  “住进你们科的病人,钱花完了,罪遭够了,人就走了。”一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家属曾这样抱怨。  这让秦苑越来越焦虑,觉得工作没有意义。她每天都在怀疑:“我这个职业有什么价值?”  秦苑职业状态的转变发生在2012年。她在北京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委员会的组织下去台
期刊
一  1936年《世界小史》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没过多久便被翻译成5种语言。时至今日,这本书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畅销全球,并广获好评。  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提姆·布莱尼说:“全书39篇短章,每一章都生动活泼,充满睿智的见识和让人久久回味的图景。”  英国历史学家丽萨·贾丁认为:“因为《世界小史》的出现,未来会有更多人想要成为历史学家,将自己的毕生热情投注于历史和真理。”  《每日
期刊
有一次,我跟妻子去卡波圣卢卡斯旅游。我们玩得很愉快,跟大多数游客一样,我们也喜欢到港口后上岸观光游玩,这样我们的旅游经历才会丰富多彩,而我也终于能在她面前证明我的某些观点了。  我一直对妻子说,在很多港口,总能找到跟旅游团安排的上岸观光内容一样,价格却便宜很多的服务。但她不相信我的话。于是我说:“就听我一次好不好?如果结果证明我错了,不过是一次糟糕的经历,而你还能得到我的道歉。”后者是她最想听到的
期刊
父亲手塚治虫18岁出道,60岁去世,创作了700多个故事。算下来,他平均每天要画7幅画稿。  父亲忙碌的时候,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他的身影。虽说如此,我们之间的信赖感却没有减少。  当我们打开电视时,电视里放的常是父亲制作的动画片,所以即使和父亲没有对话,我们也十分理解父亲的工作。  一个星期看不到父亲是常有的事,有时候两三个星期都看不到他,我们就会有点担心,跑去问母亲:“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母亲只能
期刊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他家乡一位县令的故事。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纪昀在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有这样高的评价,可以想见,这位知县大概是位恪尽职守的好官。  这位恕斋先生,后来由县太爷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棘手案件,难下决断时,常常“微服私访”,以便明辨是非曲直。  一次,太守又独自去案发现场了解情况。行至中途,他感到有点疲惫,便走进一座寺院,打算休息一会儿。  一进门,方丈
期刊
史家寨乡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属于国家级贫困乡。2017年11月2日,“《读者》光明行动”专家医疗队来到史家寨乡,为这里的学龄前儿童进行义诊。接受检查的105人中,视力不良者竟有30人,比例高达28.5%,这在“《读者》光明行动”历次筛查中从未出现过。低龄儿童视力问题日益突出,而弱视更是一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疾,“《读者》光明行动”任重而道远。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定点治疗已接近尾声,一个患
期刊
老師蔡国蘅先生临终前将这条宝蓝色丝绦穗子赠予王佩瑜时,距此物的原主人孟小冬离世已近30年。王佩瑜很难形容触手那一刻的感觉,她觉得这是冥冥中和孟先生注定的一场相遇。同宗余派,同是女老生,人们已习惯将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20年里,她像是一直在不同的时空里与孟小冬对话。  她与孟小冬最直接的一次对话,源于跟蔡国蘅先生学戏。蔡先生的家族在民国时期的天津卫颇为煊赫,蔡父在海关任要职,1949年举家迁往香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