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园文学社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0156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通州潞河中学建校145年,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学教育传统。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校园里就涌现出众多文学刊物一旬刊、半月刊、校刊,后来又有年刊。20世纪50年代,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中,走出了神童作家刘绍棠。1988年,绍棠学长为母校文学社题写了刊名“潞园”,新一代的文学社也因此得名。文学社社刊《潞园》,又以丰富的内涵,崭新的姿态,绽放在潞园永远苍翠的苗圃中。2003年10月,在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人氏文学杂志社、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学99佳文学社刊(报)”评选活动中,《潞园》荣获特别奖。2012年7月,获得“全国中学百强文学社”称号。古人之痴真美
  王敏
  我愿驾叶小舟,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只为看一看古人之痴,享受其美……
  我看李白酒痴之美。
  他,一个潇潇洒洒、为酒痴狂的男子,宛如一朵青莲立于诗的池塘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挥袖之间,酒香弥散,痴了……独坐亭台,他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仕途不顺,他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愤懑之时,他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醉解千愁,洋洋洒洒的酒中诗仙李白转身而去,只留迷醉于人间……
  酒之痴,潇洒豪放,美在醇香而浓烈。
  我看苏轼游痴之美。
  月色浓,清辉淡,洒在庭院的小路上。凉如水,影如心,交错纵横。苏轼行于其间,化烦闷为旷达,与友人张怀民,共赏月夜。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忽又泛舟于赤壁,行步于月夜楼阁中……游痴者自知其痴也,乐亦无穷。转身之间,又留旷达之心于路边……
  游之痴,自由轻松,美在旷达。
  我看易安情痴之美。
  一代词宗,掀起一世凄美。爱她的才华横溢,爱她的对情之痴。,回眸间,颦笑问,她的美,她的情令我深深感慨:世间怎会有如此才女?喜欢她的文字,那都是她情痴的见证。谁能想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谁能写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谁能感受“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之意?……是的,我也品不透,只是对她情有独钟,对她的情痴叹为观止。转身问,她流下了两行清泪……
  情之痴,高洁纯粹,美在感伤而执著。
  我看古人之痴,实在是美。只是自己笨拙的笔描不出,绘不尽……
  我看古人之痴,品其美,享受那超然尘世的美——痴。总有一种期待
  魏兰
  心间漂浮一只白色的小船,透出微弱的光焰,摇曳间血液中的暗影妖娆旋转。这寂静又漫长的黑夜,窗外万家灯火,我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我的心中总有一种期待,期待一朵花在墨迹斑斑的黑夜缓慢而执著地盛开。
  我静默地徘徊在这铺满落叶的空地,深浅的脚印摇摆在城市的边缘,看不见的丝线拉扯着难以辨明的角度,维持着平衡的姿态。我的世界,是书本堆砌的城堡,是许多人温暖的目光构筑的温床。
  我有一面墙,一面将我紧紧包围的墙,只看得到头顶流浪的浮云和照在手臂上深邃的阳光,坚定地破碎一切的声响,我在安静地午睡,内心平静得像一潭死水。
  有一天,我透过门缝嗅到花儿的芬芳,便无可救药地贪恋上从花瓣流淌出的一束阳光。我幻想着一切美好的事物,所有醉人的场景,于是面带着微笑推开了门……
  可是,我听到嘶哑的蝉鸣里的呐喊,大雁低飞的翅膀里的彷徨,大海呜咽着深不见底的悲伤,还有婴儿清脆啼哭里的无助,落荒而逃的人们匆匆的脚步。我感到千万吨未知的泡沫汹涌而来,刺激着我的耳膜,我摇摆,我倒退,细嫩的小草划破了我的脚面,渗出鲜红的血液,可那并不属于我,是那柔弱的身躯对一个逃跑者的惩戒和诠释这个世界的眼泪。
  “快回来,那里的一切与你无关!”我听到妈妈的呼唤。
  七堇年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我已在那里沉睡千年,无法探究是旁人的剪裁还是自我的生长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这样的认知:我的生命,是独立的存在,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唯一的心思,便是守护这份完美。就这样,我继续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傲,持避而不见的态度冷眼世人的贪痴。我以为我很干净,但其实我并不纯洁。
  左手和右手,人生这条路上,布满无数的关口等待我们进行艰难的抉择。曾经我就那样地逃离,装作我未见到或从未经历。如今,当我看着无数朝我伸出的双手和企盼的眼神,却再也无法淡定,我拾起刀片一层一层地刮掉过往根深蒂固的记忆,尽管这样的疼痛撕心裂肺,可是我必须义无反顾。
  我的成长,不是血液和骨骼的生长,和一朵花的生长也不一样。当我看着眼眸里的风景正在腐烂变质,我感到我的心也逐渐充满发臭的墨汁,内心的责任被唤醒,良知睁开了眼。一棵树生得就是再好,如果不愿意将养分给予其他的同伴,来共享一片森林,那么也终将在风沙的侵蚀下逐渐夭折。自私与满足带来的只能是宿命的审判,灵魂的烟消云散。
  我的心中总有一种期待,期待一个17岁女孩拥有逐渐完整的灵魂,逐渐把奉献和关爱从书本复刻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正开出温暖的花朵,哪怕在这漆黑的夜。尽管她还很幼稚,尽管她还有点自私,还好她依旧善良。
  我的心中总有一种期待,期待世界上所有的花在这一夜统统盛开,它们拉起了手,露出了明媚的笑容,下一秒就是黎明……
  我的心中总有一种期待,明知漫长却永不熄灭的期待……有这样一种声音
  贾元朗风清,云淡,夜难眠。枫叶似火,却如雪般犹豫着,徘徊不定。当视线被一片片飘落的枯叶占据,耳膜充斥着脚下“沙沙”的旋律。
  你恍然大悟,这是凋零,这是凋零的声音!它淡然,平和,迷离中不失稳重,素雅中装点着丝缕悲伤。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将悲伤牢牢地铭刻在这种声音上,把凄凉用作它的代名词。可这,又何尝不是人类的败笔呢?花开花落,花儿把美带到人间,它盛开的动听声音,使人释怀,使人留恋。有多少人倾倒在这样的芬芳之下,又有多少人为这样的悠长旋律而魂牵梦绕,最终难以自拔。再有的,作出成百上千首诗词歌赋,千古流传。   仅仅因为凋零,它什么都没有了,甚至只能使人们把那样的悲凉情绪赋予其上。凭什么?难道凋零,就意味着死亡?
  花儿说,叶儿言。我们凋零,仅仅是疲惫了,谁都会疲惫的,不是吗?休息一个冬季之后,还有更好的春天等着我们,到那时,我们还会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这种声音,难以被听清。凡是身边有丝毫的噪声,心灵有半点的纷扰,都只能听到一片沉寂。它缓缓的,悄悄的,它只吸引那些心灵纯净而细腻的人们。因为,这是花儿最后的美丽,叶儿最后的诉说,它们不想再献给全部的人类了,它们的的确确累了。
  这种声音,很容易被遗忘。或许在某一个瞬间,你听到了这样的声音,那般轻柔,那般甜美。是因为你在那一刻,心静了,纯净了。但当纷扰重新扰乱你的思绪,侵入你的心灵;当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没有谁还会记得,曾经,他被一种特别的声音感染过,为一种与灵魂贴近的声音心动过,甚至为此忏悔过。花儿和叶儿,早就不在乎这些遗忘了,宁静的声音总要留给内心宁静的人。
  就是这样一种声音,它叫凋零。或许你曾认为它太过悲伤,太过凄凉,甚至厌恶过它的存在。那么,请合上你的双眼,让思绪远离一切纷扰,用心灵去聆听,去分辨——那个最淡然、最柔美、最宁静、最高雅的声音……
  它的存在,就是安定。《填字游戏》答案
  横向:一、郦食其二、莫那鲁道三、罗技四、白兰地五、福如东海六、望江楼七、三顾茅庐八、红花会九、苏步青十、莎拉·布莱曼
  十一、山茶花
  纵向:1.白发三千丈 2.莫慧兰 3.莎翁 4.望庐山瀑布 5.郦道元 6.福楼拜 7.苏曼殊 8.其乐 9.走步 1O.东方红 11.青城山 12.波罗的海 13.会稽山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徐悦冬
  我喜欢历史,喜欢帝王相将与才子佳人,喜欢政治较量与后宫争宠,也喜欢战争传奇与风流艳事,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总是让我悲、让我喜、让我怒、让我狂。然后掩卷而思,又不禁微微迷茫,黯然神伤。
  读史就像看一场电影,所有的人物与情节活跃在眼前,自我欣赏,又自我沉醉。然而就在合上书的那一刻,影院所有的灯突然打开,我于是惊惶地起身,现实世界又重新归来,狂妄的戏谑,我所见的只不过是几束光交织的幻影罢了。只是幻影,我提醒着自己,却总是深深地惆怅,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奸佞小人,都不过是镜花水月,连我,在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也是一样。
  我并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只是觉得读史可以让人接近最真实的人生,让我看清繁华与荒芜,以及命运的走向。顺治出家的时候作了诗,有一句是:“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颇为超脱的句子,道出了最为清晰的历史,空一场。
  翻开书,可以看到昭君出塞的故事,一个舍弃自身幸福换来百姓安宁和平的女子。她披着斗篷,满面风尘,目光忧郁,遥望着故乡,手中怀抱琵琶慢弹低吟,欲说心中无尽事。于是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夜夜魂兮归来,带着些许凄凉,念故乡。
  又翻开了一页,可以看到李广难封的故事。汉代名将,我独怜惜李广,为他不平和遗憾,憨厚朴实的天才将领,虽然美名远播四方,却到处受排挤,得不到封侯与厚禄。鲍照说:“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真像是李广一生的写照。
  《三国演义》的歌中唱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许多如昭君、李广一样的英雄人物在我脑海中一一浮现又远去,唯留下亘古不变的青山,日日如旧的夕阳。
  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是非成败转头空。武侯六出祁山,出师未捷身先死;曹孟德横槊赋诗,得陇不望蜀……历史就像晴朗夜空,风流人物化为满天星辰。我抬头仰望,却也只能望见由太阳反射过来的光芒,遥远而不可触及,可是我依旧痴痴迷恋,这光,竟然魅惑至极。
  也许时间并不能阻隔什么,阻隔不了我的感叹与回味,也阻隔不了我此生前进的步伐,更阻隔不了我对光芒的仰望,有时明白了历史的虚无,也就明白了有生之年的宝贵。每每听到电视剧《三国演义》熟悉的旋律,就感觉青山夕阳都在诉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其他文献
又到毕业季。照相,喝酒,交论文;签约,告别,开始新的历程。不管你是否已术业有专攻,是否做好了充分的职业准备,有没有谈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现在,你已经再一次站在大学的门槛上。与四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你是面向社会。从此,你要单枪匹马,经历人生的沟坎与起伏,寻求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光荣并不容易抵达。2012年毕业生680万再创历史新高,实体经济形势看起来不那么美,房价却在高位企稳回升。对于想创业的毕
期刊
这首十行诗采用了象征手法,湖泊是一个象徵意象。诗人写湖泊, 其意却不在湖泊,他不过借湖泊这一意象表达他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 。  诗中的湖泊被符号化了,他不是杭州西湖,也不是济南大明湖,而 是被诗人抽象化了的湖。但诗中的湖又很具象,它有干净的水面、有 干净的荡漾,它有始有终,有明镜一样的心,它温良友善,高草、月 亮、飞禽走兽都环绕它。这样符号化的湖其实可以代入很多东西,一 颗纯洁的心、一个纯洁的人、
期刊
不要让广告用字忽悠了你  ——谈“包”与“保”  王先生从报纸广告上看到一种新型锂电池的电动车,又漂亮又轻便,特别吸引他的是厂家广告许诺“电池包修三年”。他仔细查验发票、说明书、保修卡一样不少,心里很满意,便毫不犹豫买下来。当天就将新车骑回了家。晚上,儿子回来看到这辆新车也十分喜欢,老爸向他炫耀说,这个锂电池不但体积小、重量轻,而且还包修三年呐。儿子拿过保修卡看了后对他说,您这是保修三年,不是包修
期刊
江苏省清河中学薇湖文学社成立于2007年10月,薇湖得名于学校清河门边的那条小湖。文学社以“播种文学之梦,塑造上善之人,传颂和谐之风”为宗旨,开展了丰富的文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社刊《薇湖》是每一个清河学子的精神食粮,更是学校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陆卓林、陈泱竹、尹航、陈婧、刘露、徐星等同学在各类作文大赛中多次斩获大奖。201
期刊
榆关失陷的恶消息,随着二十二年(1933)的新年俱来。乐华在不到一星期的阳历年假中,仍日日到学校里。有时参与抗日会的工作,有时在阅报室里看报,有时找师友谈话。他于放年假前几日接到父亲从四川寄来的信,说“学校停闭,薪水无着,战事稍平静,就要回到家里来”。又说,“下学期的学费无法筹措,到不得已的时候,只好叫你辍学了。”此外还带说有许多关于自学的话。他早自知不能长在学校求学的,自接到父亲这信,知道离开学
期刊
一  我是1971年春节后上初中的,那正是“文革”中期。那时候,全国都是大军营,按“林副主席”的旨意,学校建制不再是“年级”和“班”,而是“连”和“排”。一个年级就是一个“连”,一个班就是一个“排”,班内的小组就是“班”。比如我所在的班就叫“二连五排”。  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二连五排当时是全校闻名的烂班。几乎所有老师都无法控制课堂,因为一上课整个教室就是一农贸市场。现在的学生
期刊
文化大革命初起时,我正读到小学五年级。家庭出身很好的老师们闻风而动,一夜之间就成立了红卫兵组织,第二天用红布缝了袖标,袖标上用硬纸板漏上了毛体的黄漆字,第三天制造了红布的大旗,旗上也用黄漆描上了毛体的大字。紧接着老师们让家庭出身不是地富反坏右的学生们每人回家要了八毛钱,收了钱就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红袖标。几天工夫满学校都是大大小小的红卫兵了,当我们这些穷孩子把红袖标套到破衣袖上时,那种得意地将胳膊抬起
期刊
“熟语”是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它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且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来自典故、寓言和古代诗文;而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却具有浓烈的口语色彩,一般来源于民间。  一、常用易错的熟语分类  (一)成语:成语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退避三舍、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望洋兴叹;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的来
期刊
1976年,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初中读两年,但学校生活比现在的初中生丰富些,单就语文来说也是如此。  记得那时每年都有集中的文艺汇演,很多学校参加。有一年的文艺汇演,老师让我表演山东快书《赔茶壶》,我很兴奋,全力准备。我很快就把《赔茶壶》背得滚瓜烂熟,但我不会使用铜板,须拜师学艺。学校老师告诉说,有一位小学的刘老师精通此艺,但他家较远,不便来咱们学校,我得登门拜访。我心里高兴,便不怕路远,步行
期刊
60岁的年龄,在经历了写小说、拍电影、做节目主持人、当演员、导话剧等纷杂的生活阅历之后,被称为“全能型”文化人的吴念真把一切都看淡了。有许多人都曾对吴念真说他的人生太过于驳杂,而没有专注于一件事,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吴念真你贪得太多了,要是你专注于一件事会大有成就。”在吴念真看来,他更愿意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多一点生命体验。  台湾新电影,轰轰烈烈那十年  前不久,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来到北京,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