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葫芦山到成龙湖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an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凉风鼓荡的雨夜,我独自一人,撑着雨伞,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光,绕成龙湖作一次孤独的行走。在近一个小时的独行中,那些平日里聒噪不歇的虫鸣,此刻都已隐遁而去。我也努力平复自己浮躁的心绪,聆听那打在雨伞上“嗒嗒”的雨声,以及自己脚步孤零零的“笃笃”声。身边黑影幢幢,湖面水波不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在黑夜里蛰伏了,唯有那一朵朵耐不住寂寞的韭莲,在昏暗的灯光下兀自绽放着,给这个无边的雨夜增添一抹清丽的亮色。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拉伸自己的目光,眺望远处明灭的灯火……
  在我的印象中,葫芦山并没有葫芦,因为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寻找到它的踪影,以至于怀疑起它的真实性。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旁人的指点,我才发现了它“犹抱琵琶”的存在。远远望过去,那是一只被神秘的造化之手对半剖开的葫芦,一半倒扣在岸上,一半仰躺在水里。唯有借助平静湖面上的倒影,才能领略到一个完整葫芦的模样。它蒂指东北,肚镇西南,凹凸有致,风韵独具,让人心生怜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根治“旱涝年年有,三年两不收”的水利痼疾,人们在章罗村小潘屯附近建了一个水库。水库从1971年开工,1980年竣工,历时漫长的9年时间。水库的积雨面积5平方公里,有效库容353万立方米,能够满足周边3000余亩水田的灌溉所需。水库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唯一的开阔水面,是罗城温润如玉的肺叶。有了它,罗城便有了几分弥足珍贵的灵气和韵致。因为水库边上倒扣着那半边葫芦,于是人们便给水库起了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葫芦山水库。
  在小城还只有一条街道的时候,我在这里上高中。那时候的课业没有现在这么繁重。周末闲着的时候,我便约上几个要好的同学,不是到五里排的地里烧红薯窑,就是到葫芦山水库的边上游荡,用以打发那食不果腹的时光。那时的葫芦山水库,夏季波光粼粼,可一到秋冬季节,汪汪的水便溜了个精光。水库变成了干库,露出白茫茫的烂石花库底。
  葫芦山的那些过往,很多都已被那湖水淹没。现在的人们要想拾起往日的记忆,有时得借助各种方志和年鉴,否则就不得其门而入。
  前些年,葫芦山水库的周边似乎在一夜之间生长出了许多东西。几座荒凉的小山多出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盘山蹬道,光秃的山顶耸起了朱柱黄瓦的亭子和宝塔,平坦的草地隆起了一个巨大的歌坡,环湖的道路和堤坝也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路。而水库的北面则建起了一个广场和两座宫殿一般的建筑。广场的中央竖起了一座于成龙朝北作揖的雕像,高大恢宏,栩栩如生。而两座建筑物中,一座是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一座是仫佬族博物馆。平日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熙来攘往,那里成了小城一处难得的文化景观。水库也升级为湖,名字也变成了成龙湖公园。每天早晚,只要天公作美,人们便呼朋引伴,数那点点野鸭,逐那粼粼波光,赏那田田荷叶。伴着清凌凌的云影天光,或绕湖散步,或临水垂钓,或含饴弄孙,各取所需,自得其乐。
  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着这片水域,以及与这片水域有关的事物。最直接的缘由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潘曼,另一个是雷觉人。他们一个是仫佬族阿凡提似的智慧人物,一个是科举场上的幸运儿。潘曼是仫佬族理想的化身,一直活在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里。《仫佬族民间故事选》里关于他的小故事有20则。在故事里,潘曼沉着勇敢,聪明机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把地主老财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很搞笑,也很解气。邑中先贤赖锐民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编写了仫佬剧《潘曼小传》,一举斩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银奖。由此改编而成的4集电视连续剧《潘曼》,摘取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和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听说潘曼的坟就在这片水域之中的某个角落,但我一直没有实地踏勘过,心中不免有些愧疚。史料中说他的墓位于“蛮王山西侧山麓”。蛮王山是葫芦山水库边上一座独山,清逸秀丽,丰姿绰约。仫佬族传说中蛮王练兵之所是不是就在这个地方?不得而知。周边的雷举和桅杆岭的村民把这座山叫作“蚂蟥山”,这是谐音讹传还是它的本名?也不得而知。
  在桅杆岭和雷举,我还听到了一句“挖对西门角,银子不愿撮”的俗语。因此,葫芦山水库的周边,从山脚到山腰葬着大大小小的坟。人们似乎总是梦想着有朝一日挖中那个传说中的“西门角”,过上“银子不愿撮”的光鲜日子。
  在葫芦山水库的边上有一个名叫雷举的村子。“雷举”这个名字与雷觉人密切相关。县志记载,雷觉人原来是桅杆岭人,中举后,村民便把他叫作“雷举人”。后来因为兄弟分家,雷觉人才搬迁到现在的地方。这块地方原本叫什么名字,无从知晓。我想,它当初的名字应该是“雷举人村”,后来,呼来唤去,人们便把它简化为更加顺口的“雷举”。雷觉人生于乾隆壬申年(1752年),故于嘉庆辛未年(1811年)。他是乾隆乙酉科副榜贡生,于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科中式举人。我想,作为一个文人,无论是在中式之前还是中式之后,他一定是做了许多文人应该做的事情。比如课读学童、平整道路等。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无论是在村民的口中,还是在史志上,都未能听到或找到他的相关事略。县志上只有他中式时间和籍贯的寥寥几笔,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他去世后,后人先是把他葬在油竹峒,后来又迁到深凹峒,1982年又从深凹峒迁葬到村西头的小山脚下。现在的雷觉人墓碑刻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二十九日,估计不是最初的碑,而是照着原碑新立的。碑柱上“三曲朝来拱必穴,文笔坐向护佳城”的对联,与雷举人文人的身份倒是极为契合。
  由葫蘆山水库到成龙湖公园,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个人感情而言,如果需要在两个名字中间做出选择,我极有可能会选择前者。一个地方的命名,中间一定有它人文和民族心理上的根由,不是说改就改得了的。自然,于成龙之于罗城,或者罗城之于于成龙,都在相互成就,谁也离不了谁。1661,不仅仅是一串数字,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纪年。“七载罗阳梅弄影,三冬蜀道柳含烟。”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于公笔下是不会流露出这样的诗句的。时光所能承载的是一段历史、一份掌故、一个念想。当年,县里的发展思路定名为“1661”,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巧合,抑或是历史的必然交汇,都无须考究了。
  时代演进,人事更替。凹凸有致的葫芦山也好,光鲜靓丽的成龙湖也罢,一如那荒野之中的草木,荣枯之间,自有天定,一切顺其自然罢了。
  作者简介:韦光勤,壮族,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河池市作家协会理事。鲁迅文学院第26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广西日报》《当代广西》《广西民族报》《河池日报》等报刊。
其他文献
“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郁冬的怀旧歌曲《露天电影院》,旋律里有淡淡的忧伤,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勾起我对童年露天电影温馨而甜蜜的回忆。  露天电影,一个浪漫、怀旧而富有诗意的字眼。它流行于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八九十年代。如今的很多孩子对“露天电影”已一无所知,但对于那个年代出生的人而言,露天电影是他们共有的精神食粮和青春物证,有着乡愁般
期刊
在自治区乡村振兴局2号办公楼大门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6个大红字闪闪发亮……是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经过多少年的接续奋斗,已经实现了!2016—2020年,全区64个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县实现4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3431个贫困村出列、41个贫困县摘帽;15个民族自治县(含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实现143.6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121个贫困村出列、14个贫困县
期刊
毛南族聚居的“三南”地区及川山、木论等乡镇,山峦耸立,植被茂盛,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生态容易受到破坏,水土容易流失,但由于毛南族人民天性热爱自然,敬畏万物,所以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走进毛南族的村村寨寨,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感受到无比惬意。走进森林里,只见古木参天,藤条缠绕,散发着原始森林浓郁的气息。有的树已经生长数百年,树身庞大,几个人都合抱不过来。毛南族人民多以烧柴
期刊
一  有一样东西,每每想起,总令我回味无穷,它就是粽子。我喜欢吃粽子,不仅仅是因为喜欢粽子的味道,更因为它承载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  端午节期间,超市里各种各样馅料的粽子一应俱全,有板栗味的、绿豆味的、红枣味的,甚至还有鲍鱼味的。海味山珍的馅味满足了人们的“各有所爱”。  我7岁那年的端午节,是我最难忘的一个端午节。那天,带着过节的兴奋,一大早我就在院子里扫地,一阵绿豆馅的粽香本能地讓我停下
期刊
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往东北出发15公里左右,有一片青山环抱的开阔地,45幢灰墙碧瓦的独体别墅错落有致地矗立其上,道路宽敞,路两旁有齐人高的桂花树、小叶榕、剑兰、刺桐,绿意盎然。一眼泉水沿屯中大道的水渠潺潺而下,注入一个篮球场大小的游泳池,水体碧蓝,清澈可饮。这就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的移民点——可爱新村,是环江县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整村搬迁”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曾几何时,可爱村一点也不可爱,
期刊
我曾经做过一个绮丽的梦,在梦里,有一片安恬静谧的家园,让我的身体和灵魂静静地歇憩,我卸下所有的欢乐和忧伤,静静地坐在一间木屋里,面朝窗外的青山绿野,手中握着一支水笔,写着一行一行的诗,思绪宁静而旷远……  五月的一天,当我来到那坡壮族聚居的家园——吞力屯,我似乎觉得这个地方与我梦中的景象是那么吻合,我一下子惊呆了,那村落与房舍,那巷道与屋檐,那远处的山坡与近处的石墙,甚至那一方偶尔闪过倩影的木窗,
期刊
对于跟土地打交道的人来说,野地不仅仅是野地,更是一块藏着无穷无尽宝藏的宝地。乡下人总是能够在野地里发现宝物,收获惊喜。野地里除了野草,还有很多野味。当然此野味非彼野味,因为它们都是从土地里長出来的,都是素的。从野地里长出来的植物有很多,人们总喜欢统称为野草。但是,别小看这些野草,它们除了生长能力、适应能力特别强之外,有些可以做草药,有些还能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野菜。说到野地
期刊
“九街十八巷”是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对宜山(今宜州)老城区街巷约定俗成的称谓,“九街十八巷”基本上概述了旧时宜山县城街道的格局。在时光无声无息的变迁中,各个街巷的行业、功能等也在悄然变化,对街巷的称谓也会稍有不同。走在宜州的老巷子里,依稀可辨它旧时的模样。温润——是宜州老街给我的印象,它不会过分染上城市的霓虹与车马,似三月里的龙江水,缓缓流过心间,久久不散。  走进老街,立刻感受到少数民族
期刊
凤山成为世界级的风景区,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时间在凤山大地上凝固,花了几百万年,那些连绵起伏的山峰,生长着茂密的林木和野草,飞奔着山禽野兽,山腰和山脚下住着各族人民,不同风俗争争斗斗又相濡以沫地过了千百年,人文历史如同四处吹拂的风,经久不息化为永恒的典籍史册。而在绵延不绝的群峰下,不是冰冷的熔岩,而是波涛汹涌的海——你没有听错,是海,是大海!  神秘的海,就在凤山的群峰之下。暗流涌动的海
期刊
一  你从哪里来,我神秘的朋友?  是从那冰封的土层下破土而出?  是从庄子的逍遥梦里翩然飘落?  是从故园开满鲜花的路上飞奔而来?  也许是,也许不是。你就是你,你是那只在春天的阳光里脱颖而出的幼蛹,风雨中长成如今的翩翩美少女。  你来了,飞进我的窗口,映入我的视野。你着一袭紫黑色的羽翼,款款而来,那么神秘,那么深邃,那么脱俗,一如冥冥中的某种神奇邂逅,继而相伴同行。  忽然有一天,你从我梦中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