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寻根文学与乡土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m_j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桥词典》是作家韩少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采用了特殊的词典形式来构建小说,共115个词条,展现了生动形象的马桥传奇和各具特色的以本义、盐午、马鸣为代表的马桥人,思考了在大时代发展下独立的马桥历史和马桥极具特色的文化心理。本文致力于探讨《马桥词典》作为寻根文学的典型性,一些人物的经历,并结合题材结构语言着重展示马桥人在历史巨变中的乡土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马桥词典》;乡土文化;寻根文学;典型性
  《马桥词典》是八十年代寻根文学代表、当代文坛重要作家韩少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1996年一经发表就广为人所乐道。最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马桥词典》以词典这种新颖的形式展现一个乡村的文化变革,以极具乡土气息与略带诙谐的语言讲述形形色色的乡村人在新中国历史发展中经历,具有寻根文学典型性。《马桥词典》以作者的视角对马桥文化和生活在马桥文化中人们进行讲述,并发表自身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切真挚的爱与大历史环境下个体的渺小。这样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分析感受《马桥词典》作为寻根文学的典型性与其中的乡土文化。
  一、《马桥词典》寻根文学的典型性
  寻根文学是指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寻根文学很显然属于后一种,为了应对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和现实的文学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马桥词典》的典型性就表现在对具有神秘灵性的马桥文化与形形色色的马桥人的阐释上。如野史传说--马疤子的故事。马疤子一方面铁面无私,爱民如子,另一方面仁义至上,在受到惩罚的“规劝犯”暴动分子的女人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有义气,最终吞烟土而死。如习惯风俗—万玉的故事。由发歌的习俗进而引出万玉的逸事。文本中的马桥人大多都强悍孟浪、狂放不羁,而万玉却是非男非女的细腻刚强。但也正是这样才使得他更加有血有肉。如情爱方式—铁香的故事。在马桥那里不多的女性故事里,铁香绝对是最特别的、最惊天动地的。在词典中有关于她的词汇都别具骇人的架势:“不和气”、“神”、“背钉”和个人风格甚浓且颇有意思的“打车子”。她一出场就如晴天霹雳般。在性别歧视思想泛滥的马桥,她的故事绝对极富传奇性的。如封建迷信——梦婆词条还有巫婆的故事。这些都展示寻根文学的典型性,对本土文化的阐释,原汁原味的展现,就如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 ,还有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 ,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 。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这一代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的意义。他们利用起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韩少功恰恰是感受最深刻的一类作家。韩少功也正是将自己的理解感受融入《马桥词典》中,他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对党初期某些政策的看法正是如此,借用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隐晦的指出。所以《马桥词典》不管在故事上、人物上、作者上都具有寻根文学的典型性。
  二、《马桥词典》中乡土文化的演变发展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寫乡土文化不是完全照般,原封不动的展现给人看的。从马桥的起源开始讲起,从古代历史讲起,并且加入自己的分析看法,增加真实性。《马桥词典》虽然是“词典体”的小说,但是它的内容确实极其有调理,基本按照时间的线路写,故事紧凑。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了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与大环境下文化发展的冲突。更加阐释了对淳朴的乡村文化被转变后的痛心。也正是其对小说结构的精心安排才使得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在《马桥词典》中所蕴含的乡土文化的演变。
  在一开始的从《江》到《马桥弓》的词条中,讲述马桥的古代历史,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马桥人的文化起源,感受到那带有历史厚重感的乡土文化。从《老表》到《乡气》,这里讲述马桥人对吃的情感和对事物命名的贫乏,马桥人形容一切好吃的东西都用甜来形容。从《同锅》到《小哥》,是对马桥兄弟姐妹伦理关系的阐释,同时也描绘了马桥人结婚场面的特殊风俗。从《神仙府》到《科学》,是解释马桥人对“醒”与“觉”这对反义词的看法。从《发歌》到《龙》,集中讲的是万玉的故事,同时附带说明了马桥的“宜弟”风俗。从《走鬼亲》到《火焰》,写了马桥人觉得很正常的一些神秘事件。《枫鬼》、《梦婆》、《企尸》等词条则是对马桥传统文化中封建迷信的看法阐释。从《压字》到《官路》则集中反应了在新时代下,新一代马桥人所展现的新文化。被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观点影响的马桥人也开始忘却自己的本源,这是让作者极为痛心的。魁元与后生的“懒”,集中反映了这一点。在这些故事中,他们不是完全独立的,有一条时间线索将他们串联起来。也正是这样才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乡土文化演变、传承的历史画卷。
  三、韩少功的主体意识观点
  韩少功不仅仅是单纯的展现马桥的乡土文化,他也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思考看法与隐藏在文本中的喜恶判断。马桥文化的变化、马桥人命运的变化,有政治上的因素、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来文化的入侵但更重要的是自身文化就有着精华与糟粕之分。对自身文化不自信,才导致最终被一些糟粕所入侵,才有了盐早的悲剧、魁元的“懒”等等血的教训。韩少功不光想要乡土文化能够独立的发展起来,这里的意思是有着自己的主体地位,他更重要的目的是使本土文学能够独立起来,摆脱政治、经济上的控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写文革的冤假错案导致的悲剧,写拜金的悲剧,写外来文化入侵的悲剧。都是为了让人们正视自己的文化,只有了解自己在能谈论未来的发展。韩少功不是让人们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要对己对外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占据主动权,拥有自己的主体意识,这才是最关键的。
  寻根文学的重点在于“根”上,最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根不仅仅是脚下的这片乡土也不仅仅是故乡祖辈的坟茔,更重要的是寄宿在我们血脉和灵魂中的民族的文化,有了对这文化的正确认识,我们便可以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剖析中保持主体意识,不一味褒扬,更不一味贬低。用民族文化的结晶语言为载体,阐述时代加于文化身上的枷锁,展现了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应当学习,值得我们敬佩的。
  作者简介:解楚楚(199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徐醒,85后。现任职于江苏省徐州市四星级高中丰县中学。2016年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已在《参花》、《西江文艺》、《小说月刊》、《世界家苑》、《成长》、、《中国乡土文学》等省级文学刊物及民刊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万字。文风或古朴或犀利或清雅。散文细腻;小说尤擅讽刺;诗歌韵悠旨远,意象奇而不虚。代表作:散文《时雨旧事》、《孤独的诗》、《“野子”之殇》,小说《悲士三赋》、《草芥三记》、《老雕记》
期刊
在分析快穿文小说开发为网络短剧的潜力时候,不妨先从快穿文小说的概念理解入手,快穿文小说是一种较为年轻的网络文学类型,其由穿越时空小说演变过来,基本要点是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穿越时空,带着某种任务或系统,到了另一个时代,在此时空展开一系列活动,结束后前往另一个“世界”进行下一个活动。快穿文小说发展至今已逐渐在晋江文学、纵横中文网、17K小说网等占据小说创作平台的一部分,但目前较少
期刊
小Q在一家电视台技术部工作,主要负责节目的电视节目传播工程及线路的建设工作。小Q虽然年龄不大,却带着深度眼镜,有着老学究的感觉。  小Q长期工作的技术岗位上,基本全年無休,他深知自己的岗位重要,关系着全市电视节目的传输,是保障全市节目传输的重要环节,是为群众传承文化节目的重要岗位。  长期的工作让小Q积劳成疾,经常咯血,但他依然坚持在一线岗位,从来不在意自己的劳累与病情。  小Q到电视台技术部工作
期刊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纵千种风情,与何人说?  有人说,作为诗人文士,怎可写出如此淫亵俗滥的曲子,声态可憎,也只有浅近卑俗、不知书者好之。俗滥,写比较低下的歌伎酒女的生活,是他们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  你不服气说,相公亦作曲子啊。宰相晏殊却道:某虽作曲子,但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你不服,只不过他们所写的歌女是莲、鸿、云,是家中的歌伎,而你写的是勾栏瓦舍里的酒女,所以你被讥诮、被诋毁。
期刊
今天来讲讲小Y的故事,小Y是文化馆的一名普通员工,在文化馆做群众宣传与推广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小Y遵循“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原则,在本职岗位上,以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为宗旨,围绕工作中心,努力、认真去完成各项工作。小Y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本领。  小Y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工作起来风风火火,不拘小节。小Y来到群众文化推广工作岗位,加速学习推广工作,这也就成为了小Y工作全新的出发点。来
期刊
莽莽红尘泪,  别枝惊鹊,  月灑空人醉,  涛涛黄河水,  夜露鸣啼,  影荡花间蕊。  叹离别,  忆离别,  潇洒男儿几经江山碎。  力握锦绣年华月,  心着亿万天下民,  待从头,  一骑踏破万里尘,  笑看六道轮回人。
期刊
小D长期服务于群众工作一线,主要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小D来文化馆工作已经有4年的时间。论工作时间小D可能不是最长的,但这4年小D一直都在一线岗位,都在服务一线群众,所以论服务的人群小D可一点都不少。  在从事服务工作的这4年,让小D接触到了许多的人和事,不但丰富了小D的工作经验,也增强了小D的办事能力,使小D在工作中得以迅速成长。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工作量的多与少,小D都保持积极和认真的工
期刊
“……我刚挪到狙击的位置,一颗手榴弹就落在了我的旁边。”  索尔端起那浮着厚厚一层泡沫的一杯啤酒,直接灌进了嘴里。待他放下杯子,才淡然的一笑,又拿起了那半根烟,深深吸了一口。  “然后呢?”我急忙追问道。我已经与他聊了有半个多小时了,事实上每周的这个时候他都会出现在这里。这个时候酒吧里没什么生意,我也就闲了下来,可以听顾客讲些稀奇古怪的故事。索尔是我见过的最有意思的顾客之一。他很瘦,但很精神,而且
期刊
固执地以为,我得去远处活一回,如果我失踪,有马匹会嗅着我的气味追随而来,所以,我允许自己一辈子都活得这么近,把最好的光阴攥在手心里,我知道,我去了远方,能够再回来,就会离自己更近-------摘自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  范俭导演的《摇摇晃晃的人间》在国际上获了不少殊荣,但在国内似乎并没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虽然豆瓣给出了8.2分的高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观看的人数并不多。  在看这部记录片式的电影
期刊
在历来的红学研究中,王熙凤似乎是给“反面形象”代言了,从她出生到逝世的短短24年(据周汝昌先生推算,王熙凤逝世时年24岁),绝大多数的读者都把她划归为万恶的统治阶级,给她加的也都是“贪婪、凶恶、残暴、狠毒、阴险狡诈”之类的标签。毛泽东曾赞王熙凤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今天我们不妨撇开前见,以现代女强的视角来谈谈王熙凤这个人物。  书中第三回便引出了王熙凤,黛玉眼中的“神仙妃子”,也是曹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