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略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老老实实地听,形成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满堂灌”,以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敬而远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开放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日益普及,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的新见解新看法不断提出,它推动了课程改革,在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放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防止评议本体的失落,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个体化的见解引向正确的轨道。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正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做到善辨、善择、善评。善辨就是对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要善于识其正误,辨其优劣;善择就是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看法要善于权衡众说,择善面从;善评就是在善辨、善择的基础上,要善于做出准确面恰当的评说。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呢?
  一、备课中要有独创性的“思考”
  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安石所谓“求思之而无不在”等说法都指出了“思”与“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当然,所说的“思”,还包括富有独创性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要对文本有一个深思熟虑的阅读过程。“诗言志”、“文载道”、“言为心声“、文本是作者情志所托,因此,阅读的过程就是追溯、探究和重构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是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情、意的过程。教师要披文入情,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含英咀华”。教师先要把文本读活读化,进得去出得来,读出自己的真感受。“诗无达诂”,超越文本读出新意,可以读出文本中没有、连作者也不知道的东西,赋予文本以鲜活的生命。但这种个性化的阅读应掌握好分寸,不能完全脱离文本。
  在对文本做到心中有数之后,你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
  在日常备课及学习中,我们就应该不盲众权威,坚持独立思考,随时养成审视的习惯,锻炼和塑造自己的思维品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之开出绚丽的智慧之花,结出丰硕的创造之果。
  二、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平衡的“度”
  新课改下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阅读中既要领悟文本的价值所在,又能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求得两者的统一,这是一个难题。它像一架天平的两端,把握好平衡的“度”,是教师“引发”的艺术所在。课内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不同于学生自由阅读。教师不应只重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共识。对于文学作品,读者见仁见智,“成岭成峰”各有所见,但仍存在一个“共同的视域”。当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有失偏颇的时候,教师的驾控就很重要,但要把握“干预”、“参与”的尺度,做到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形同放羊,不闻不问。对学生的观点,老师应该有明确的态度,有时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不能什么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文本意义的共识,不是对学生自由思想的钳制,而是对文本作者的尊重。
  再说,文本意义本来就是多层面的,既要把握基本意义,又要悟出其引申意义和现实意义。
  指导者,师之功也。“风筝”要放好,须时不时扯一扯线。在学生讨论激烈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事物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防止在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使现象掩盖了本质。在“引导”时特别要注意,“引”不是“拉”,“导”不是“套”,不能让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转。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拨乱反正”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尽力做到启导在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精妙处。启发其愤悱,使之豁然开朗。
  开放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的能力,更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学习中差异性、丰富性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2—05—27
其他文献
不少学生认为“历史课太枯燥太乏味”历史被学生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是左耳听右耳冒,没有一点兴趣,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本身的方法.把本应具有活力的历史课变成了“闷课”、“死课”,使学生越来越感到索然无味。那么,如何使初中历史改变目前的困境呢?使学生对学习历史课感兴趣呢?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
期刊
积累是拓展语文学习的一片天空。学习语文离不开积累,积累能扩大口语交际的物质储备,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常常用诗书满腹,出口成章;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来衡量。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就是指语文积累丰富。积累的途径和内容有很多。  一、途径:可以从教材,名著中积累,可从生活中积累,可从大自然中积累等。  1.名著积累的范围可以先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讲起,中学生必读名著,语文教材后面
期刊
丹麻初级中学地处湟中县东部脑山地区,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生706人,教职工46名。近年来,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注重把科普教育、科技实践与学生的德育素养互为融合。学校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一、抓管理,建立科普德育机制。  学校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笔者通过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和研究,结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利用化学教学这一阵地,综合论述了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丰富的化学知识、良好的教学情境、有趣的化学实验以及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效率  一、改进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及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关键。小学生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笔者认为,在
期刊
如果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单一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课堂效果取决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程度。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保持持久、浓厚的学习情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电教媒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教学的导入、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过程中以及学生思维受阻时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形象直观、表现形式多样  电教媒体以具形象直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数学教学中,电教媒体更
期刊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培训式”的活动。一味的让儿童进行临摹写生,儿童只能被动机械的再现,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课堂教学大多简单的只剩下教师讲解作业要求学生作业这两个环节而已。学生在课堂上是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任务,但没有任何的情感体验,没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考试中的半壁江山,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更难。从当前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两极趋势:大部分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事”,惧怕作文,只有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以致于造成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少(学生收获少)、慢(收效慢)、差(效果差)、费(时间浪费)的“尴尬”状态,令众多教师上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