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落下的果子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aym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有时候觉得自己是条鱼,陆义村就是那条养大我的河。
  有时候又觉得自己是条河,我的体内养着不同颜色的自己。
  可我是鱼吗?
  小时候喜欢从河里抓鱼,之后养在玻璃瓶里。夏天和秋天之后,冬天的阳光照在窗台上,我就把玻璃瓶搬到窗台上,结果中午从学校回来时,鱼已经翻起了白肚。
  我抱着玻璃瓶一直哭。
  后来自己家里有了精致的鱼缸,儿子也喜欢养鱼,就帮他买来红色、黑色或黄色的,很细心地养着。但每次看着鱼缸时就有点难过,总以为是我剥夺了它们的自由。有一次在书上看到鱼的记忆只有7秒,我顿时很释然。原来它们每天游来游去都是快乐的。
  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可我面对鱼缸的时候还想到什么?比如鱼和我之间,我们之间必然有些什么关联。
  鱼会不会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我?
  这个想法让我大吃一惊,我来回地走,就在那个几十平米的客厅里,看着游动的鱼。
  我喜欢怀旧,记忆的时间比7秒多出很多倍。
  我想到养大我的村子,一说到陆义村我心里就莫名地激动,我的身体里就会比平时多出很多的水分,我的双手会慢慢紧缩,出现扇子一样的尾。更要命的是,我说话就像吐出泡泡。陆义村是不是像鱼缸一样,或者像我第一次养鱼时用过的玻璃瓶?
  每次看到鱼,就以为是自己,可鱼会不会想到背叛?每次给鱼喂食,我就会想到背叛,想过救它们出来。
  中学时我开始想着离开村子,可后来不管我走到哪里,都会想起她,她就像一个越来越大的缸,给我越来越长的记忆时间,但我永远都走不出她,尽管我想到背叛,也只是想想而已。
  2
  今年春节,小齐从内蒙回来,带着她13岁的儿子。当我知道她回来时,她已经又回内蒙去了。
  小齐的母亲去世很早,所以小齐就必然地有了一个后妈。那时候我们每天都粘在一起,其实她的后妈对她还不错,但因为家里都太穷了,小齐的鞋子经常都是破的,淘气的我总爱往她鞋子上的破洞里塞石子。她那时只有一条裤子,她后妈拿到河边去洗的时候她就只能光着腿待在家里。那时候大概都是四、五岁吧,我不止一次地捉弄她,后来我妈就给了她两件我的衣服,结果在一次吵架的过程中我提起这件事,第二天就发现那两件衣服被扔在我家后面的草堆上,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我知道是我伤害了她。她有着强烈的自尊。
  小齐的后妈给她生了小弟弟之后,她就有了一个重要的任务——照顾弟弟。记得那时我总拿家里的好吃的给她吃,当然还有她弟弟。春天里,我们摘豆角,翻过山去挖甘草黄芩,遇见蛇了就拼命逃窜;夏天里我们一起上树摘杏子,下河抓鱼;秋天,月光轻柔的晚上,我们几个很喜欢挤在小齐家厨房的土炕上。那时候喜欢疯玩,乡下的孩子,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就玩什么。
  和我们一起的还有几个别的女孩子,感情都比较好。小齐是她们几个的缩影,一个综合代替她们的符号。但是她们当中有两个远嫁内蒙,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再见面了。而小齐的真名也不叫“小齐”,我不知为什么用了“小齐”这个名字,大概是希望我们还能凑在一起,在她家的土炕上,再看一次轻柔的月光吧。
  3
  作为女人,我喜欢叙事,和抒情。
  我喜欢那种鱼和水的细腻,喜欢黑暗突然而至,喜欢在静寂中半截旧蜡烛被翻出来,突然亮起来的光芒照着我们的脸和那些安静的日子。
  记得我五岁时,村里才通了电。通电之前,家里一直用煤油灯。那种气味很难闻,但那种难闻的气味背后是光明,所以每个人都能够容忍并习惯了那种味道。大概四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去外村买煤油,顺着人们排好队,等着用瓶子装了煤油后就带回家了,我以为买煤油就那么简单。之后那家商店的主人捎话向父亲要煤油钱,方才觉得自己干了件很丢脸的事情。
  后来父亲把家里的煤油瓶子都扔了,我们也渐渐远离了那种味道。遇到突然停电的时候,村子里一片漆黑,除了偶尔冒出来的几声狗叫,仿佛那些稀少的动静会为我们带来光明。黑暗中总是盼望能有什么动静打破那份寂静,我一直守在门外,等着某种声音过后,家里突然亮起来。最终还是父亲拿出半截蜡烛,屋子里才有了朦朦胧胧的亮光。
  父亲去世后,我把母亲从老家接来。如今我们在一起已经生活了十年,在父亲离开我们的十年当中,我们遭遇过很多次停电的时候,每当家里突然黑下来,我就急忙找出之前用剩的蜡烛点上。每次,都会想起父亲为我们点蜡烛,他拿着燃着的蜡烛慢慢移动,看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其实只是找一个最适合照见我的地方。
  那些昏暗的灯光里有父亲无尽的疼爱。
  正如现在的我,举着蜡烛总在找儿子的位置,他在哪里,烛光就会落在哪里。
  小时候很讨厌停电,现在倒是喜欢,主要是喜欢那些安静。
  电视机和电脑都关上了,当然,我不一定拿出铅笔写作,也可能是圆珠笔或钢笔。我会在家里慢慢走动,像个飘逸的幽灵。当我重新审视这个家,妈妈、爱人和儿子,一只乌龟,一只猫,两只鸟,十几盆植物,一缸鱼。去年家里还养了很多蚕,我们有时候全家出动去找桑叶,有时候和妈妈、儿子他们一起听蚕啃食桑叶的声音,“沙沙”的真动人。所以我想说的是:这已经是一个足够迷人的地方,月光从丝绸变成布衣,我们如此粗糙地爱着彼此。
  4
  媽妈从出生到老去都在这个家,她亲手拆掉原来的老房子,换成新的,之后又后悔得要命。
  她在这个家里整整70年,总感觉什么都是自己的,即使一瓢一盆。她的优越感越来越强烈。她拔掉院里不断长起来的草,她的幽怨就弥漫在那些草上。
  以前我们都在的时候,这个家是完整的。后来父亲病逝,哥哥们相继搬出去,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了。我们把之前占有的每一份都还给她,可家突然变得七零八落的,刹那间就散了。
  我想,每天黄昏时她会在西边的檐下做针线,抬头间,就能看见屋后的树洞、鸟窝和被风吹落的果子。那样的情景多么寥落,多么让人不安。于是我把她接来住。从此,妈妈的家就彻底空了。她用旧布盖住曾经用过的家什,离开时反复回头,她和这个家的告别显得苍白而单调。   每次回去时,我替她打开锈迹斑斑的锁,推开门时,土就会落下来。屋子里全是灰尘。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才能把那些尘土清扫干净。即使打扫干净了,她的心里的灰尘会依旧在。剩下的日子,她就会活在那些尘埃里,且会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灰暗。
  所以每年秋天,她都会念叨,后院的果子该落了。
  而那些落下的果子,重重地打在我和她的心里。
  5
  我的耳朵里挤满了各种声音。风声,雨声,麦芽破土的声音,树木开花的声音。
  我从这个小城走出去,就能听到火车的声音,更多的人沉默的声音。
  孩子成长的声音是多么温暖的声音,在寒冷的冬日里。
  亲人的咳嗽声,墙角的蜘蛛结网的声音,牛羊入圈的声音,夕阳暗下去,中年夫妻争吵的声音。
  韭菜被切碎的声音,杀狗的声音。
  一滴泪的声音,父亲离开三年,他引来唢呐的声音。
  小学校里读书的声音,红旗在风中招展,秦腔在庙前被吼出的声音……
  它们挤得多么紧,装成一个饱满的玉米棒子,继而惶恐地绽开的声音。
  有时候是一片叶子,或树木完整的身体。
  有时是一个眼神、语言、服装和手势。
  这些都可以用枯萎来形容。
  我甚至可以这样说,院子里那口井已经枯萎了。那个人在枯萎,先从她的心开始,慢慢荒凉。一个北方的城市枯萎了,她提前进入冬季。
  很多次,枯萎不只是以词语的形式击中我,它更像我分别已久的故人,我帮自己校正错了的口型,说,我们之间横着一大片枯萎。
  那应该是枯草、荒原,还是别的什么,也许是时光、秋天。
  这些都和季节有关,似乎也无关,在于个人的心。
  盖尔·琼斯说:“看照片能敲开时间。”我不知道什么能敲开黑暗,钟声还是灯?
  时光那么寂静,如流水。这种寂静总是感染着我,体现在语言当中就是安静,这种安静又感染到更多的人。不管怎么说,我是喜欢黑暗的,她的静,是一个方面,它宽阔的黑,了无边际,极像一个人荒芜的内心。
  6
  这只是回忆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让我重新想起父亲。秋天、小学校、玉米地,似乎都有了关联。
  父亲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临退休时获得了一枚“三十年教龄”的荣誉奖章,其实那年他已有33年的教龄。在村里,他是两辈人的老师,不管老的小的,都喊他“老师”。父亲是村里毛笔字写得最好的,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找他写对联,当他把红纸在桌上铺开时,我就在一边很自豪地为他挪纸。所以,每年我家都要搭上几瓶墨汁给村里人写对联。不过,看到父亲写的大红对联贴在每家的门框上时,心里就甭提有多美了。外婆去世后,我四岁开始就跟着父母去学校。他们给别的孩子上课时,我就在教室前面踢沙包,兼旁听。所以等我上一年级时,二三年级的课文几乎都能背诵了。那个学校只有三个年级,三年级后学生毕业去另一个小学。
  那时候,准确来说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父母亲的职业曾经让我感到很自豪,
  因为我一直都在他们的庇护下成长,很多学生为此经常讨好我,让我倍感优越,也满足了一个小孩子极大的虚荣心。那时候父亲年轻,身材瘦而高,对学生很和蔼,相反地,母亲倒是严厉多了。所以下课后很多学生都爱缠着父亲,给他提水,给他递这个递那个。那时候我们村里其实还没种过玉米,当然也没有玉米地。可我印象中父亲一直就像一只庞大的鸟,带着我们那些叽叽喳喳的小鸟,识字,成长。玉米地是一个帮我完成那个心愿的场。
  7
  妈妈随我生活十多年,其实她已经习惯了洗澡,不像一般的农村老太太对洗澡有种必然的抵触心理。她的身上也没有那种因长时间不洗澡而产生的特别难闻的气味。妈妈很爱美,七十多岁的她依然坚持着年轻时的习惯,洗脸后,对着镜子往脸上抹护肤品,所以,我的妈妈是个爱干净、爱美的、可爱的老太太。
  可她的身上还是有一种气息,和她在一起时我就会被这种气息击中,并难过,那就是衰老。作为女人,我怕衰老,作为女儿,我更担心妈妈越来越老,老到某一天她出去时都找不到回来的路。怕她真的像一棵老树一样站在夕阳里,任风吹拂。
  其实人老了就像一棵树,从眼睛到心,都散发着老旧的气息。每次给她搓背,我都有这样的感觉。看到楼下探着身子的老树,有时候雨打在枝叶上,有时风吹动它们,窸窸窣窣的声音近似于一位老人穿衣、脱衣或者别的。再比如旧家具,父亲去世后,我们给妈妈租了一间小房子,让她在城里住,那时候我还在镇上的中学。因为只是临时住而已,我在旧货市场给她买了几件旧家具,她的孤独从此就和那些旧家具连在一起。也就是那时候,我决定把她带走,带到小镇上去。
  她帮我带孩子,追着小外孙在操场上跑。我想她也许忘了那些城里出租屋里的旧家具,结果某天晚上她说想回去看看,怕屋里有了老鼠,怕旧柜子被虫子咬了等等。她老了。我突然明白,那些越陈旧的东西越是跟她亲。
  当她再次回到那个小屋时,我看到她眼里的泪花,和她的想念。后来我们全家到城里,买房,搬家。妈妈却坚持住她原来的小屋,死活都不搬,她要继续守着那些旧家具。我说都送人吧,她说要搬就一起搬走。我拗不过她,既然放不下,就留着吧,后来就一起又搬进她的卧室。她把那几件旧家具擦得跟新的一样,原来的小屋在她的坚持下又续租了三个月才退掉。
  老人一般都恋旧,这话一点也不假。
  他们恋的也不一定是那些旧物件,可能只是其中习惯了的气息。
  我想着,如果妈妈有一天真的离开我们了,她一定会摸着那些气息找到回家的路的。
  8
  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我只是营造了一个让人充满想象的场景。
  我曾渴望过那种初恋,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可是,村里的男孩子们中间没有我想恋的人。以后每次想起,仿佛已成为一种缺憾。
  可是村子里有别的姑娘帮我填补了那份缺憾,他们惊天动地地恋着,后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那个叫梅子的姑娘,皮肤有些黑,个子不是很高,大概还不到一米六,也不算很漂亮。她和外村子里的一个小伙子相爱,因为男孩家里特别穷,也没有母亲,他们的爱一直得不到家里人的认可,他们就偷偷地约会。
  假期回家时我喜欢自己一个人绕着村后的小路走走,好几次在暮色中遇到他们。他们躲躲闪闪地跟我打招呼,本来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之后我就遇见了跟踪他们的梅妈妈。
  就像小说中的场景,村子周围都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我希望他们在那里约会,宽大的叶子就能帮他们藏住忐忑不安的青春。后来听说梅怀孕了,接着和那个小伙子私奔了。我在心里暗暗祝福他们,等我再次见到他们的时候,孩子都快一岁了,胖乎乎的一个男孩,对着我笑。
  我終于有些释然。为了这份一直得不到祝福的乡村爱情。
  9
  有一座小桥叫西河桥,她就在这个小城的西边,从它向西,就是西郊的人家、高低不一的房屋、温泉路中学、体育馆和新农村。
  一座建于1977年的桥,现在确实很旧了,或者说已经老了。每天有很多车辆或行人经过它,桥的下面,工厂的废水融入快要干涸的牛谷河,污浊的水绕着小城向东流去。
  其实,我每年走过西河桥的次数也不多,但每一次,都会想到些什么,都像在过一种栗色的苦难。记得几年前雷雨过后,桥下的水比平时高出很多,水声传出很远,我们闻着声都去看,扶着桥上的石栏,洪水在桥下怒吼着腾涌而去。水是浑浊的,桥是陈旧的。十几年前的月光都顺着水流走了,那时,我和初恋的少年在月色里过桥,我们像两朵新的月光,也在彼此的心里慢慢游走。桥面上安静极了,只剩空气、月色之外的黑暗和两颗年轻的心。
  日子匆匆忙忙地过,有时在桥头上看夕阳缓慢落下去,干枯,破碎,总感觉一定是把什么落在桥那边了。可究竟是什么呢?
其他文献
夜宿黛溪山庄,想起梁漱溟  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呼啸而过  并不影响山东的月亮安静而羞涩地  照着黄河流过的梁邹平原。  夜宿黛溪山庄,有人鼾声如雷  有人辗转反侧,想起了  梁漱溟——此时  这个倔强、高寿、目光犀利的老头  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人和实践者  写下《人心与人性》的  思想家,用下嘴唇咬住上嘴唇的  世纪鸿儒,就在黛溪山庄的不远处  冷冷地望着灯火辉煌的人间  怀揣一颗与雅量对质的心——
期刊
鸽子  云、雾、雨、雷,一些浪花  这些事物  正好填充苍穹的空隙  鸽子的飞行  风和时间丈量的穿越  一直与人类念想同行  鸽子的飞行  信赖天空,一根根线描  或百里之间的邀约  或千里之外的点将……  越过驿道驿站,万千风物  一个个历史册子上的  传奇与故事  來到鸽子馆,另一种日子  远离了喧嚣的洗礼  一个个春天已过去,记忆疏解  隐喻依稀,潜渡自己  一个馆子,更像是一个展示空间 
期刊
小陶儿骑在架空管道上,活像只受惊的兔子。  她俯头张望,脚下数十米处,是汩汩流淌的河水。阳光静静照耀着清澈的小河。河底积满层叠的漂石,石头表面泛着洁净的白光。倾斜的河坎上,长满苍绿的野草。小陶儿曾听临时兼任自然课老师的老妈讲过,这种叶片绿得发亮的野草俗称水花生,又叫革命草。  小陶儿还记得,那天老妈来上课前,特地去野外采摘了一大捧革命草,带到教室里来。她将它随手放在讲台上,大伙儿看了忍不住直咋呼,
期刊
我喜歡我的新校园——渭北中学。一年四季或是朝夕,都别具一格。在这之中,我最偏爱晨曦中的校园。  清晨,若是赶上了一个温晴的天气。渭北中学的校园真得算是个宝地了。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斑驳的金光轻柔地洒在渭北中学的大地上。天边粉色与红色的彩霞交相辉映,片片洁白的云朵挂在空中,鳞次栉比。刚刚苏醒的校园惬意地享受着这一切。  但这理想的境界还没有活力与生气呢,感觉似乎缺少了些什么。  看呀,一群充满激情的
期刊
初冬的新疆,天高气爽,万里无云。日头大而轮廓清朗,但阳光褪去了劲道,光芒四射却力道柔弱。  戴上墨镜,终于可以傲娇地望一眼这明媚的光芒所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可以清晰地欣赏这万物之“母”的尊容:这可爱的太阳,俨然一位搭一条金色围巾、展露笑脸的慈祥阿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样子多可爱啊。  一出单元门,豁然开朗,好像一下子走进了童话的世界。  一场小雪在晨光里化成了冰水混合物,折射出七彩的晶
期刊
那个致命的巴掌甩到康康头顶,是后天下午的事情。  此刻,一只花脚蚊子陷入康国华的腿毛丛里,周文乐抱着宋明理学课的作业爬上五楼。南台湾的凤凰花开得正盛,落一地,盖住了槟榔司机吐出来的赤痰。  “今岁的天气热喔。”司机说。  “年年有不热的吗?”旁边的蹲在路边给大货车加水。后面车篷里是一根一根的原木。这些原木引诱着康康的双腿。他转而走向大车身后,掀开篷布爬进了车篷里。他贴近他们,柔软的肚皮包裹在原木的
期刊
幻想家  你是自由之人  彩虹橋上挂有你昨夜徘徊的影子  乔迁之徒。那余下的罪孽  整片黑色幕布都无法将之洗白  即使黄昏打来天灯  不如丢掉包袱,像只乌龟把最坚硬的秘密  一一敲碎  旁观一些虚假之人  送上一朵妖媚的牡丹花。在违背生长的   季节  长出一段虚假的月色  我选择安慰与你无关之人  就像我多次闯进一条无头的街巷  找一只夜莺诉苦  可我从来都不打算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闯进
期刊
我是临时决定去的西安。本来,我是决定回老家的,但张小鸟跟我说,他要回西安。张小鸟的家在西安。一起吧,张小鸟说,你跟我一起回西安吧。张小鸟这么跟说我了两次,我就同意了。  我们大概是下午三四点钟左右出的发。在此之前,我和张小鸟一直在等一个共同的朋友小冯。小冯说,他要从老家过来。小冯的老家在豫东。但这些年,他一直在北京工作。小冯这一段经常回来,也不知道都干些啥。前一段,我刚接待过他。小冯要过来,张小鸟
期刊
浓情九月,终于避开如织的人流,向往已久的皖南村落文化,随着画家采风行渐渐地映入眼帘。  路很窄,路面已看不清是用什么材料铺筑的。路边的草划过我的眉梢,欢快地奔跑着,似乎在歌唱。看不到尘土飞扬,听不见汽笛长鸣,唯有车窗外清新的空气,不知名的小鸟也在远处树尖唧啾。  车缓缓地停靠在路边,打开车门,一座石牌坊站立在眼前。牌坊座北朝南呈四柱三楼,梁和柱为花岗岩,坊和板皆紫砂岩,脊檐下有花拱,雀替镂空雕有花
期刊
花枝含润,清泉淙淙,在密林处,这眼泉,像一把哨子,吹醒了山林。万物精神抖擞,山泉一路轻快流淌,拂过卵石,伴着鸟鸣,清凉欢喜。  去无锡,我是看惠山泉的,一泓碧幽的清泉,诗人李坤称之为“人间灵液”,被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这么好的泉水自然受人喜爱,特别是喝茶之人。自古好茶陪好泉,茶圣陆羽寻此,品其味,大赞其甘甜。惠山泉还有以小名叫陆子泉,就是因茶圣而得名。一幅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画出了惠山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