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段性皮肤僵硬综合征一例

来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儿,男,5岁.左股部皮肤硬化、多毛4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胶原纤维增多、增粗,排列紊乱,缺乏炎症,胶原纤维间可见脂肪细胞.阿新蓝染色:真皮内黏蛋白增多.诊断:皮肤僵硬综合征.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报道一例甲母质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54岁.右手食指指甲增厚、变黄10年.组织病理检查:甲板显著增厚,甲母质细胞V形增生,底端呈条索状伸向真皮,上端呈乳头瘤样伸向甲板,上覆嗜酸性角质增生带,部分乳头瘤顶端见渗出结痂.真皮浅层梭形细胞增生,排列杂乱,间有散在肥大细胞,深部纤维及纤维细胞增生,排列与表皮平行.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CD34阳性,S-100阴性,FⅩIIIa阴性,CD68阴性,CK7阴性.诊断:甲母质瘤.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无复发.
期刊
目的: 了解影响斑秃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皮肤科收治的136例儿童斑秃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家族史,首次出现斑秃的年龄,脱发严重程度评分以及实验室结果.结果:136例患儿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4.66±3.12)岁,85例(62.5%)首次出现斑秃的年龄小于6岁.136例患儿中75例为轻症斑秃,平均发病年龄(4.76±2.02)岁,61例为重症斑秃,平均发病年龄(2.81±2.42)岁.26例(19.12%)患儿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53例(39%)患有过
抗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及配体阻断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皮肤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本文报道临床中诊治的一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共4例,分别为湿疹、多形红斑、TEN、嗜酸细胞增多性皮炎,并回顾分析在Pubmed数据库检索2015年至今发表的PD-1/PD-L1免疫治疗导致皮肤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致皮肤irAEs的药物、皮肤irAEs类型等.以期提高对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皮肤不良反应的关注,及时救治危及生命的皮肤不良反应,帮助改善肿瘤患者生存
报道1例75岁男性晚期肺癌患者应用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后引起银屑病样药疹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1周后出现由甲床开始,逐渐累及四肢、躯干的鳞屑性皮疹,伴有瘙痒及双下肢肿胀.皮损组织病理未见银屑病特征性表现.经治疗后患者无新发皮疹,原有皮疹明显消退,鳞屑脱落.诊断:银屑病样药疹,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患者逐渐好转.
学位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成人面部难辨认癣患者的临床特点,共分析12例成人难辨认癣,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4~73岁,平均60.5岁,病程6~42个月,平均16.2个月.发病前均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皮损表现:6例为湿疹样,3例为银屑病样,2例为脂溢性皮炎样,1例为玫瑰痤疮样.12例患者皮损真菌镜检均为阳性,7例真菌培养中4例为须癣毛癣菌,1例为红色毛癣菌.12例均合并足癣,2例合并股癣.
感染性肉芽肿临床常见,如能找到致病菌,治疗相对简单.对于临床不能确定致病因素的感染性患者,用药疗效欠佳,导致患者反复就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报道一例复杂性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给予反复病理及培养后仍不能明确致病菌,查找相关文献后给予度普利尤单抗联合传统的抗感染药物治疗,3周后,皮损改善明显,4个月后,患者原有皮损基本变平,大部分皮损消退.
结节性黑素瘤是一种处于垂直生长期的恶性黑素瘤亚型,占所有黑素瘤的10%~15%.皮损可为隆起的丘疹或斑块,偶尔呈息肉样,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本患者,女,30岁.左上臂伸侧暗红色结节5年余,加重1年.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层见大量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细胞核大、异形,可见大量核分裂像.免疫组化:MelanA、SOX-10、Ki-67、P53、S-100均为阳性,Clark分级,IV级.诊断:结节性恶性黑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