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承认”与体系内文化安全——以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机制为例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123qwe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肯定了现有文化安全研究在"国家-国家"层面界定文化安全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国家-体系"层面对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个体国家文化安全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国际文化体系的认可,个体国家追求文化安全行为的根本动力应该是与国际文化体系的"主体间承认",而不是基于国家主体中心理性主义的成本-收益核算。因此,国家在寻求文化安全的过程中会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机制,参与的进程取决于双方实现"主体间承认"的水平,即使成本增加,个体国家也不会放弃参与,原因就在于参与能够带来更高阶段的"主体间承认",同时也就带来更高水平的文化安全。作者以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机制的过程为例,通过分析发现,经过"彼此认可"、"接受约束"、"享有成果"三个发展阶段,中国与国际人权机制之间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主体间承认",因此双方的互动并未因成本-收益核算失衡而停滞,而是得到持续推进。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可以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实体理论相融合,建构主义试图在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因此它与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
<正>人为什么会疼痛?疼痛分级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疼痛等级分为:0度:不痛;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Ⅱ度:中度痛,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Ⅲ度:重度痛,为持续痛,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自主性与依附性"两条道路"的斗争。虽然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起点相同,但由于两者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导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国际组织》学派"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学术影响力最大的知识共同体之一。20世纪70~80年代,"《国际组织》学派"的诞生及其最初的范式之争使其在传统相互分离的国际政治与国际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对劳动关系的规制不可能回避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劳工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损害了国家
俄中关系表面上看来非常友好亲近,但是这种表象下面却隐藏着诸多问题的潜流。两国的分歧主要存在于美国发展导弹防御体系、俄罗斯-北约协作、俄中双边经济合作、两国边境划界
本文从行为主义和经济学博弈论的基本框架出发 ,系统地阐述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特点、影响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以及国际机制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文章指出 ,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
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地区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关注的新问题。基于1996—2011年的数据,本文对我国进口地区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集中度指数(HH指数)、均匀度指数(E
<正>2012年7月18-19日"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学术讨论会--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