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韩国语谚语是韩国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语谚语的恰当使用不仅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语言文字水平,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不少的人生哲理。因此,对韩国语谚语进行研究分析,搞好韩国语谚语的教学,在韩国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韩国语谚语 特点 教学方法
熟悉韩国语的人都知道,韩国语谚语是大韩民族语言的珠玑,美妙绝伦。韩国语谚语是大韩民族在漫长生活历练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集中反映了大韩民族的情感、智慧、传统、风俗、价值趋向乃至人生哲学。其特点是生动、简练、形象、约定俗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说是大韩民族文化的积淀。因此,韩国语谚语是韩国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通晓地道韩国语的途径之一。同时,韩国语谚语也是韩国语水平能力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所以,韩国语谚语的教学不容忽视。
那么,如何搞好韩国语谚语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韩国语谚语的特点
通过学习研究发现,韩国语谚语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韩国语谚语的表现形式及意义
1.韩国语谚语的表现形式具有固定性
韩国语谚语有其约定俗称成的语言表达形式。例如,韩国语谚语 “腹大如南山”,不能说成是“腹大如北汉山”。如果改变了其中的某一词汇,就打破了其固有的表现形式。再如, 谚语“金刚山食后景”,表示再好的景色也得吃饱饭后观看才能有兴致,不能说成“雪岳山食后景”。再如“去汉江洗澡”,意即舍近求远的意思,不能把它说成去“洛东江洗澡”,因为是从古代沿用至今,有了结构上的固定性,不能随意改变其中的某一成分,也不能随意增减内部结构的字数和结构模式。
2.意义上的延伸性
有些韩国语谚语,乍一从字面上看,不是很容易就能让人领会其意义。而是必须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含义。例如,“啤酒瓶”,意指一个人不会游泳的意思,相当于汉语的“旱鸭子”。“喝了海带汤”表示升职或考试失败,“烤熟的螃蟹也要把腿摘下来再吃吗”比喻万事都要小心谨慎,谨小慎微。再如,“胆子大”意为,满不在乎,韩语的“肚子疼”,意为嫉妒的意思,从字面上很难看出是什么意思。
(二)韩国语谚语的内容特点
1.用词上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
它往往反映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历史,反映出市井民情与文化风貌,含有丰富的内涵。如谚语“老牛力大也称不了王”,意思为“有勇无谋也成不了大事儿”。韩国是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对牛的感情特别浓厚,因此这种民族情节直接反映在俗语中。又如“画中的糕”,比喻不中用。糕是韩国人常见食物。再如,“今日忠清道,明日庆尚道”, 比喻颠沛流离,“庆州的石头就都是玉石吗”表示不能用出身辈分来评价一个人。这句谚语都是直接用韩国的地名来体现语意。因此,韩国语谚语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是体现韩国人生活和文化习俗的重要来源。
2.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韩国语中“积尘土成泰山”,相当于汉语的“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告诉人们如何发扬勤俭节约的作风,善于积累和储蓄,即使用微不足道的尘土天长日久也能把它积累成山的道理。“青蛙想不起自己曾经是蝌蚪”比喻忘记当年贫穷的日子,自我感觉良好。又如“偷针的小偷,偷牛的贼”等教育人们要从小养成好习惯,防微杜渐。
3.语言生动形象
韩国语谚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情感色彩鲜明,把意思表达得淋漓酣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韩国语言的精髓。
例如,形容要把话讲清楚时,可用谚语“话不说不明,肉不嚼不香”;要表达“美景如画亦不能当饭吃”时,可用“金刚山食后景”。再如,说一个人办事没数,可用“拉琴的丢唱本,没谱了”。形容一个人唠唠叨叨,可以说他像“吃了麻雀蛋”。这些表达形象活泼,浅显易懂,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可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三)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如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例如,拟人化的谚语“没脚的话传千里”“越熟的稻子越低头”。比喻法的谚语“肝像豆子一样大”(比喻胆小的人)。对仗法的谚语“去的话漂亮来的话才漂亮”。夸张手法的谚语“两个人一起吃,其中一个死了都不知道”(夸张太好吃)“肚脐眼比肚子大”。 对仗法的谚语“ 能知十丈水深,却不知一丈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韩国语谚语包含了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表现效果。所以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理解认识到这一艺术特点。
二、韩语谚语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详细介绍背景知识
韩国语中很多谚语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有的来自寓言故事,有的来自历史典故。要想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应用,就应该先让学生了解这些谚语产生的背景知识。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了解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才可以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谚语。因此,在谚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急于马上解释语义,而应先给学生讲解谚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典故由来。在此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推测语义。如果不介绍谚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就很难认知和掌握这些谚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利用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法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使学生正确理解谚语,在语言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谚语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韩国文化的了解。
(二)利用情景会话教学
谚语不是孤立的,把其实际意义放入情景会话交流中,才能显示出谚语的生命力和交际功能,也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更多的与谚语意义相适应的情景,把谚语放在情景下进行教学,使谚语活起来,才能有助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例如,韩国语的“像笼里的豆芽”, 相对于汉语的“人山人海”。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对话场景,即“A:国庆长假期间外出旅游了吗?B:去了,到处像笼里的豆芽,挤死了。”这种具有场景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再如,韩国语的“针去哪儿线去哪儿”,相对于汉语的“形影不离”,教师可以通过班里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的例子,来设置对话场景。例如,“A:今天有时间吗?B:干啥?A:想一起去逛街。B:没问题,针去哪儿线去哪(没问题,我跟你肯定形影不离)。”情景教学不仅可以不失时机地灵活运用所学的谚语,使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语义
在教学中应该把谚语放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即教师在讲解某一谚语前,先出示一段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当学生看到未曾学过的谚语时会感到困惑,这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的上下文,通过猜测、联想、想象等方法让学生分析谚语在文中的意思,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当然利用这一方法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仔细领会上下文的含义,分析理解谚语意义。最后,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避免学生因没有具体内容而感到学习谚语的枯燥感。
(四)中韩对照加深印象
中韩两国的文化既有差异,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性也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中韩谚语对比法,寻找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汉语中的“瓮中之鳖”和韩语中的“瓮中之鼠”;韩语中的“一石两鸟”和汉语中的“一箭双雕”;韩国语中“群鸡一鹤”和汉语中的“鹤立鸡群”等都属于这类的谚语,非常相似。这类韩国语谚语俗语就可以通过韩国语和汉语的对比法,直接进行对译。
(五)利用韩语的谚语激励学习热情
在韩国语谚语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勤奋好学方面的谚语,在学习谚语的同时,既能让学生学习韩语谚语,又能起到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韩语谚语的热情,可以发挥一举两得的作用。
例如: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关键词】韩国语谚语 特点 教学方法
熟悉韩国语的人都知道,韩国语谚语是大韩民族语言的珠玑,美妙绝伦。韩国语谚语是大韩民族在漫长生活历练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集中反映了大韩民族的情感、智慧、传统、风俗、价值趋向乃至人生哲学。其特点是生动、简练、形象、约定俗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说是大韩民族文化的积淀。因此,韩国语谚语是韩国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通晓地道韩国语的途径之一。同时,韩国语谚语也是韩国语水平能力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所以,韩国语谚语的教学不容忽视。
那么,如何搞好韩国语谚语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韩国语谚语的特点
通过学习研究发现,韩国语谚语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韩国语谚语的表现形式及意义
1.韩国语谚语的表现形式具有固定性
韩国语谚语有其约定俗称成的语言表达形式。例如,韩国语谚语 “腹大如南山”,不能说成是“腹大如北汉山”。如果改变了其中的某一词汇,就打破了其固有的表现形式。再如, 谚语“金刚山食后景”,表示再好的景色也得吃饱饭后观看才能有兴致,不能说成“雪岳山食后景”。再如“去汉江洗澡”,意即舍近求远的意思,不能把它说成去“洛东江洗澡”,因为是从古代沿用至今,有了结构上的固定性,不能随意改变其中的某一成分,也不能随意增减内部结构的字数和结构模式。
2.意义上的延伸性
有些韩国语谚语,乍一从字面上看,不是很容易就能让人领会其意义。而是必须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含义。例如,“啤酒瓶”,意指一个人不会游泳的意思,相当于汉语的“旱鸭子”。“喝了海带汤”表示升职或考试失败,“烤熟的螃蟹也要把腿摘下来再吃吗”比喻万事都要小心谨慎,谨小慎微。再如,“胆子大”意为,满不在乎,韩语的“肚子疼”,意为嫉妒的意思,从字面上很难看出是什么意思。
(二)韩国语谚语的内容特点
1.用词上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
它往往反映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历史,反映出市井民情与文化风貌,含有丰富的内涵。如谚语“老牛力大也称不了王”,意思为“有勇无谋也成不了大事儿”。韩国是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对牛的感情特别浓厚,因此这种民族情节直接反映在俗语中。又如“画中的糕”,比喻不中用。糕是韩国人常见食物。再如,“今日忠清道,明日庆尚道”, 比喻颠沛流离,“庆州的石头就都是玉石吗”表示不能用出身辈分来评价一个人。这句谚语都是直接用韩国的地名来体现语意。因此,韩国语谚语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是体现韩国人生活和文化习俗的重要来源。
2.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韩国语中“积尘土成泰山”,相当于汉语的“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告诉人们如何发扬勤俭节约的作风,善于积累和储蓄,即使用微不足道的尘土天长日久也能把它积累成山的道理。“青蛙想不起自己曾经是蝌蚪”比喻忘记当年贫穷的日子,自我感觉良好。又如“偷针的小偷,偷牛的贼”等教育人们要从小养成好习惯,防微杜渐。
3.语言生动形象
韩国语谚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情感色彩鲜明,把意思表达得淋漓酣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韩国语言的精髓。
例如,形容要把话讲清楚时,可用谚语“话不说不明,肉不嚼不香”;要表达“美景如画亦不能当饭吃”时,可用“金刚山食后景”。再如,说一个人办事没数,可用“拉琴的丢唱本,没谱了”。形容一个人唠唠叨叨,可以说他像“吃了麻雀蛋”。这些表达形象活泼,浅显易懂,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可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三)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如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例如,拟人化的谚语“没脚的话传千里”“越熟的稻子越低头”。比喻法的谚语“肝像豆子一样大”(比喻胆小的人)。对仗法的谚语“去的话漂亮来的话才漂亮”。夸张手法的谚语“两个人一起吃,其中一个死了都不知道”(夸张太好吃)“肚脐眼比肚子大”。 对仗法的谚语“ 能知十丈水深,却不知一丈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韩国语谚语包含了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表现效果。所以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理解认识到这一艺术特点。
二、韩语谚语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详细介绍背景知识
韩国语中很多谚语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有的来自寓言故事,有的来自历史典故。要想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应用,就应该先让学生了解这些谚语产生的背景知识。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了解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才可以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谚语。因此,在谚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急于马上解释语义,而应先给学生讲解谚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典故由来。在此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推测语义。如果不介绍谚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就很难认知和掌握这些谚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利用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法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使学生正确理解谚语,在语言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谚语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韩国文化的了解。
(二)利用情景会话教学
谚语不是孤立的,把其实际意义放入情景会话交流中,才能显示出谚语的生命力和交际功能,也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更多的与谚语意义相适应的情景,把谚语放在情景下进行教学,使谚语活起来,才能有助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例如,韩国语的“像笼里的豆芽”, 相对于汉语的“人山人海”。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对话场景,即“A:国庆长假期间外出旅游了吗?B:去了,到处像笼里的豆芽,挤死了。”这种具有场景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再如,韩国语的“针去哪儿线去哪儿”,相对于汉语的“形影不离”,教师可以通过班里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的例子,来设置对话场景。例如,“A:今天有时间吗?B:干啥?A:想一起去逛街。B:没问题,针去哪儿线去哪(没问题,我跟你肯定形影不离)。”情景教学不仅可以不失时机地灵活运用所学的谚语,使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语义
在教学中应该把谚语放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即教师在讲解某一谚语前,先出示一段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当学生看到未曾学过的谚语时会感到困惑,这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的上下文,通过猜测、联想、想象等方法让学生分析谚语在文中的意思,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当然利用这一方法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仔细领会上下文的含义,分析理解谚语意义。最后,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避免学生因没有具体内容而感到学习谚语的枯燥感。
(四)中韩对照加深印象
中韩两国的文化既有差异,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性也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中韩谚语对比法,寻找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汉语中的“瓮中之鳖”和韩语中的“瓮中之鼠”;韩语中的“一石两鸟”和汉语中的“一箭双雕”;韩国语中“群鸡一鹤”和汉语中的“鹤立鸡群”等都属于这类的谚语,非常相似。这类韩国语谚语俗语就可以通过韩国语和汉语的对比法,直接进行对译。
(五)利用韩语的谚语激励学习热情
在韩国语谚语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勤奋好学方面的谚语,在学习谚语的同时,既能让学生学习韩语谚语,又能起到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韩语谚语的热情,可以发挥一举两得的作用。
例如: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