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博物馆文物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g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是博物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再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文物安全管理的策略,包括完善动态评估机制、优化文物安全事件防范机制、做好技术防范等。文章所介绍的相关措施能够有效弥补当前博物馆工作中的不足,对于进一步提高文物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0 前言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核心点,所收藏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博物馆的文物安全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及民众的精神生活,一旦出現安全事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且文物本身的不可再生性也决定了安全管理具有必要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文物的安全,需要将文物安全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1 博物馆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人类和自然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对馆藏物品进行分类管理,是为民众提供教育、知识以及欣赏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以及地点等。因此,博物馆的安全事故不仅仅是个人或者单位的损失,更是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文化损失。根据现行的《博物馆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在博物馆日常运行中必须要将安全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不仅能够确保博物馆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也能为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及文物研究提供必要的保障。①
  而根据当前工作来看,全国各地区的文物保护事件频发,包括故宫博物院被盗、萧山商墓被盗等,都证明现行的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中存在漏洞,对传统的文物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已成为相关博物馆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保障文物安全,就需要充分落实文物安全管理措施,对博物馆整体开展文物管理工作,文物安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 博物馆文物安全工作的现状
  2.1 缺乏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
  有学者研究认为近些年博物馆发生的文物失窃案件与安全制度滞后有着直接关系,由于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导致工作人员难以有效预防潜在安全事故的发生。②同时结合部分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来看,现行的文物安全管理都是在传统的框架上进行修正、更新,改进的内容较少,覆盖面也不全面,导致相关人员在安全管理中难以第一时间确定自己的岗位职能。
  2.2 忽视了安全管理细节
  目前,博物馆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片面性问题,检查内容包括防盗、防火、防破坏等,而针对微观领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在实际上,很多博物馆文物的安全事件都是由于疏忽造成的,如部分游客的小背包未过检等,这些行为都会留下安全隐患。
  2.3 安全保护欠缺
  安全管理作为博物馆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难点内容,近些年随着民众文化诉求的提升,博物馆每天所接待的游客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重点博物馆中,入馆的参观者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大量涌入的参观者使博物馆充分发挥了其文化教育的功能,但是相应地也增加了文物安全的风险。例如参观者的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参观者在游览过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用手触碰文物、翻越护栏以及攀爬文物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不法分子觊觎文物,造成文物失窃问题。
  2.4 安全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文物安全管理具有复杂性,对于从业人员而言,必须要具备博物馆学的基本素养,能够了解各类文物价值、保管方式、风险预防等知识,并且能够从博物馆的安全管理现状入手,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路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管理队伍薄弱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技能水平,这与安全管理人员的录用有直接关系,一些博物馆(尤其是小型博物馆),在招录安全管理人员时没有对文化程度、工作经验等提出明确要求,导致部分未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进入到安全管理队伍。同时很多博物馆往往会忽视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工作,导致相关人员的工作方式与思维理念相对落后,影响了文物管理效果。
  3 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的工作方案分析
  3.1 高度重视,明确责任
  在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中,领导班子应该高度重视文物安全管理工作,并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能够在重要会议上集体讨论安全工作,定期召开安全管理会议,认真讨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类似案例总结文物安全管理路径。进一步深化管理层关于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了解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以及文物局等部门提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法律。最后管理层应在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文物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在文物安全管理的责任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落实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做到层层明确责任,并落实到人,严格执行。针对“五一”“十一”等特殊时期,博物馆的游客数量会进一步增多,需要补充相关安全管理规范,强化文物管理的考核检查方案,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明确责任期间,应该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对于责任区域内长期无文物安全事件发生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争取有效激发工作人员在文物安全管理中的责任。
  3.2 优化文物安全事件防范机制
  从未来发展来看,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的压力会进一步提升,所以为有效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则需要在管理层统一安排的基础上,制订严格的安全防范与管理体系,重点内容包括:①为满足文物统一管理的要求,需要做好文物的安全管理与组织领导工作,在博物馆内部成立应急指挥中心,统筹负责各类可能发生的文物安全问题。以周为时间单位,在展览布展、开放以及撤展期间,都应该在博物馆内部进行文物安全管理演练工作,在演练过程中迅速明确相关责任人的工作,形成安保工作的改进机制,加快文物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的形成。①②积极推动安保队伍建设,强化工作能力。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文物安全管理能力,对安保队伍进行改进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所以应该在现行安保队伍的基础上,对工作人员的队伍架构进行调整,从社会引进高素质人才,向安保队伍中输入新鲜血液,推动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变革。针对部分安保人员受教育时间短、难以熟练操作新的安保设备等问题,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有计划地推动人才教育工作,按照岗位责任要求,为相关人员提供再学习与再教育的机会,尤其是针对新安保技术、新安保设备使用的教育,能进一步增强相关人员的文物安全管理能力。③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博物馆应定期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实现联动,尤其是节假日等特殊时间段应做好安排部署,共同讨论安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细化安保方案,实现“联合作战”,为进一步增强文物安全管理能力奠定基础。   3.3 强化应急管理能力
  对于博物馆而言,文物事业一直遭受不法分子的威胁,尤其是博物馆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较多,这也给文物安全带来了威胁。所以在文物安全管理中,相关人员应深刻认识到文物安全管理的现状,在做好日常防范的基础上,强化对各类突发与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因此在工作中,需要相关人员积极落实安全保卫工作预案,包括突发事件预案、安全疏散管理制度等。并且根据文物安全管理的新形势,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原有工作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加《电气设备检查制度》《消防设施检查制度》等。
  针对博物馆可能遭受的洪涝、火灾等灾害,也需要尽早形成预案机制,并与当地消防部门建立联系,以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为对象介绍消防知识,并组织相关人员演练火灾、洪涝灾害时保护文物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为了保障应急事件处理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博物馆需要在制度保障、信息保障及物资保障等方面做好支持工作,在预案中应具体包括这些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存放地点、责任人等,同时应急物资要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确保在发生文物安全管理事件之后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应急管理措施,并与安全疏散、机动支援等工作结合在一起,最终强化应急管理水平。
  3.4 强化文物管理的动态评估机制
  为了能够进一步强化文物安全管理能力,则需要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完整的管理体系来降低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所以需要遵照预见性的要求来完善工作路径。一般认为在文物安全管理防范过程中,各类安全事件的诱因是不同的,尤其是偶然因素的存在会进一步增加管理难度。所以博物馆相关人员在文物安全管理中,应该遵照动态管理的要求,提前发现安全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最终杜绝文物安全事件的发生。
  动态评估要求博物馆在文物安全保护管理中能够构建一套完整的动态信息防范技术,在随时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分析,并将相关结果反馈给管理人员,最终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其中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①随时收集媒体、社会群众对博物馆展览相关业务的信息,并针对其中可能引发文物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后需第一时间进行检查,并解决问题。
  ②定期监测博物馆文物管理的重点内容,在进行拉网式检查之后寻找相关危险因素;此后每个月都对各重点部位进行安全评估,并每天对相关岗位进行例行检测。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对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监督,在信息记录、筛选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安全評估,通过建立安全信息档案的方法,详细记录各种文物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对于技防设备发出的各种声音都需要进行复查,对于系统误报也需要进行核查,争取有效杜绝安全问题发生。
  ③将系统检测到的一系列数据进行鉴别,针对博物馆可能发生的文物安全问题进行鉴别,通过认真排查各个安全隐患问题,寻找薄弱环节,并制订处理方案。
  3.5 做好技术防范
  依托技术进行安全防范管理具有可行性,为了能够有效杜绝文物安全问题的发生,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防范路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种。
  3.5.1 入侵报警探测系统
  针对文物保护的要求,使用探测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包括被动式红外探测系统、门磁开关系统、微波探测系统等,在系统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按照技术防范的要求,可以综合利用上述装置,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文物保护的现场状态,并在第一时间做好安全防护。
  3.5.2 视频监控技术
  在文物安全管理中使用多种视频监控设备,包括室内彩色摄像装置、室内球形摄像机等,所有摄像机都需要根据博物馆室内光线要求设置光灵敏度,一般应大于实际最低照度的50倍,并根据光线变化等调整视频监控系统的参数。①
  3.5.3 声音探测技术
  将声音探测装置设置在展厅内部以及各个主要通道位置,确保能够对博物馆内的各种异常声音进行识别。
  3.5.4 打造纵向防护体系
  为了切实满足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要求,本文认为可以积极打造纵向防护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①第一道防护体系是指博物馆的外周,包括被动式红外检测系统、激光对射系统等,通过该系统对博物馆外侧的目标区域进行实时检测。
  ②第二道防护体系为博物馆监视区,包括对门、窗等关键位置的控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门磁开关探测系统、幕帘探测系统、红外探测系统等。当系统识别异常信息之后能够发出警报,并由系统自动进行声音、图像复核。
  ③第三道防护体系是在馆内的防护区域内,主要防护位置包括通道、走廊灯、视频监控设备及报警按钮组成。
  ④第四道防护体系主要由红外探测器、视频报警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能够对文物实施不间断检测,并且为强化功能,可以使用微波探测器、摄像机等进行联合检测,这也是文物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4 结束语
  文物安全管理成为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博物馆文化职能实现的关键。而针对当前博物馆在文物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则需要积极转变思维模式,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现代化安全管理技术,在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提高文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新路径。本文所介绍的相关文物安全技术具有可行性,对于推动文物安全管理模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摘 要:汉画像石是存在于汉朝时期,并逐渐流传下来,分布于汉代墓葬、墓地祠堂、庙阙建筑上雕刻画像的石质刻构件。汉画像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具有较为广阔的分布,其中尤以河南、山东、江苏徐州等黄淮区域分布较为广泛,其为相关考古及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临沂地区在汉朝属于较为发达地区,不同类型的汉画像石分布较为广泛,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征。文章在简要阐述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基础上,结合研究
摘 要:羊,在古代是一种瑞兽,具有温顺、善良、吉祥等特征。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以“羊”为题材的岩画、陶器、铜器、金银器、木器等材质的文物比比皆是,巧妙地成为人们记录生活和增添情趣的素材之一,充分展现了人们对羊的欣赏和崇拜,也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赞美。新疆地区出土的羊元素文物反映出羊文物的悠久历史,对我们研究古代人们生活、思想等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价值和精神意义。  关键词:羊;吉祥;文物;新疆
摘 要:民间藏品是当前民间收藏爱好者关注的物品,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收藏者人数增加,收藏的民间藏品种类也更加丰富。进行民间藏品收藏的前提是对其的鉴定工作,要保证民间藏品的真实性,但目前来说这项工作存在很大的不足。文章从鉴定机构的现状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研究民间古玩收藏市场的现状,论述民间古玩藏品的真与假,以及在鉴定过程中的尴尬问题,最后提出对民间藏品鉴定工作进行整改的建议。  关键词:民间藏品
莒州博物馆馆藏双鋬白陶鬶于1977年出土于莒县陵阳河遗址,是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典型器皿.其形若鸟,构思巧妙,体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蕴涵着莒地先人通达的劳动智慧,同时
摘 要: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明象征,馆内存放和保管了许多重要文物。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物研究的关键场所,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基础。对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来说,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博物馆中文物众多,且价值极高,需要加强对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视,不断推动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朝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是以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做好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相关内容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级文化部门对于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基层文物管理中馆藏文物的管理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如资金缺乏、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模式滞后等。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基层文物管理工作中馆藏文物管理的现代化问题开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层文物管理工作中馆藏文物的管理概述;第二部分是基层文物管理工作中馆藏文物的管理现状调查;第三部
摘 要:古建筑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在国内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科学水平也随之快速发展,导致人民大众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开始增强。大同市古建筑作为国内重点保护区域,在未来有着重要的发展空间。大同市古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然而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存在很多突出問题,也使得大量建筑资源被损坏。文章主要解读大同市古建筑存在的保护价值,分析了当前大同市古建筑保护过程
王有树故居是一组集中体现清中期福州民居穿斗式木构架古建筑的院落群,堪称清中期民居建筑的博物馆.文章从故居涉及的人物、中院落概况、空间布局分析等来阐述,展现王有树故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分裂的时期,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原的进一步传播,不仅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大融合,中外东西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文章以咸阳博物院收藏的模印佛像为研究对象,从模印技术特点、佛像造型汉化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进行分析。  关键词:模印佛像;模印技术;汉化;文化融合  佛教造像艺术形式繁多,有石窟寺造像、摩
病害调查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石质文物保护也不例外.现行的与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相关的标准主要有《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WW/T 0002-2007)与《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