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文本阐释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f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总体性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对于厘清卢卡奇的理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性辩证法是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重要理论内容。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而言,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卢卡奇认为:只有掌握总体 性辩证法,无产阶级才能在物化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破除物化意识的消极影响,恢复阶级意识,从总体的角度把握 世界,在革命中发挥无产阶级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卢卡奇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力地反击了第二国 际思想家所推崇的经济决定论、宿命论和机械论等思潮。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总体性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9-0021-03

1955 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梅洛 - 庞蒂撰写了《辩 证法的历险》。在书中,梅洛 - 庞蒂以韦伯式的自由主义 立场,对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及其意义进行解读。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即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 一个鲜明的理论特征便是强调作为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历 史辩证法。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梅洛 - 庞蒂高 度称赞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并将卢卡奇、柯尔 施所开创的理论传统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卢 卡奇公开反对梅洛 - 庞蒂的论调,否认自己同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关联,但《辩证法的历险》还是使《历史与阶 级意识》这本论文集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历 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由八篇论文构成,写于 1918 年至1923 年间,是卢卡奇关于匈牙利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对革 命失败的思考。论文集的副标题“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 法的研究”已经透露出这八篇论文的核心,即通过对马 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与阐释,分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 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等问题,以此探求西欧各 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路径。笔者在阅读《历史与阶级 意识》这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山之作后,尝试对卢卡奇 的总体性辩证法理论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阐释物化 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等重要内容。

一、总体性辩证法的理论内涵阐释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第一篇论文《什么是正统 的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开宗明义,指出“方法”构 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 仅是指方法。”[1]48-49 卢卡奇在此处所指的“方法”是辩 证法,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卢卡奇在《历 史与阶级意识》中,重新对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进行了解读与阐释,认为它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辩证法,即“总体性”的辩证法。

(一)总体性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 不存在于自然界,因此拒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卢卡 奇总体性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对于历史过程 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论述。换言之,这种“主 - 客 体辩证法”强调辩证法的能动性,认为历史进程是主体 与客体统一的总体性过程。

“主 - 客体辩证法”有着浓厚的黑格尔哲学传统。 黑格尔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客观的辩证过程”,在此过 程中,人有两个不同的身份。其一,人在人类历史过程中 创造历史、认识历史,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居于主体地位; 其二,人还是历史辩证过程的产物,因而能够实现主体与 客体的同一。但是,囿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限制及其客 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局限性,黑格尔借助绝对精神这一宇 宙中的神秘精神力量,将其视为“实体 - 主体”。绝对精 神通过自然运动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演绎万事万 物,最后回复到自身,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同一。马克思在 充分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后,指出无产阶级具有 历史的主动性,认为无产阶级通过实践能够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继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现实的同一。黑格尔哲 学的积极意义在于,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方面来考 察人类社会历史,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历史观从形而 上学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进 行了唯物主义的“颠倒”,使辩证法摆脱了客观唯心主义 的禁锢,保留并发扬了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因素。需要 指出的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第二篇论文《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中指出,这种“颠倒” 不是简单的唯物主义的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原则 之所以能够保留并显露出来,在于马克思“维护了这种 方法的本质”,即“总体的观点”[1]80。这种“总体的观点” 将局部的现象视为整体,并在“思想和历史的统一的辩 证过程”中理解局部。[1]80 因此,马克思主义拒绝独立的 学科分类,认为没有法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学科,而只存 在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辩证的,“关于社会(作 为总体)发展的科学”[1]80。

柯尔施曾在其著作中写道:“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资 产阶级哲学出于社会、经济的原因,已经完全摒弃了黑格 尔哲学和辩证法。”[2]7  資产阶级学者对黑格尔哲学极度 漠视,将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关系相一致的原则抛诸 脑后,而这种关系却构成了黑格尔时代的全部哲学和科 学的生存法则。[2]5  马克思主义也被视为“黑格尔主义 的余波(the decay of Hegelianism)”不予考虑。[2]5  卢卡 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通过恢复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 批判当时哲学界盛行的新康德主义和宿命论。将社会主 义视为“伦理选择”、彼岸世界“自在之物”的新康德主 义,和将社会主义看作历史发展自然结果的宿命论,忽视 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拒斥 革命在无产阶级斗争中的重要意义,极大地降低了欧洲 工人运动和社会革命的积极性,成为发展无产阶级阶级 意识的严重障碍。在这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修正主义、 改良主义、机会主义随之席卷而来,使得欧洲革命遭遇多 起失败。面对当时席卷欧洲的口号“go back to Kant”, 卢卡奇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传统,强调主体与 客体的统一。虽然卢卡奇凭借一己之力,无法肃清当时 充斥着理论界的各种消极思想,但他同柯尔施、葛兰西等 人一道,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生的力量。

(二)总体性辩证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第二个维度是强调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正如前文所述,《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八 篇论文写于 1918-1923 年,是对 1919 年匈牙利革命和西 欧革命失败的理论反思。19 世纪末,修正主义理论逐渐 在第二国际兴起,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修正主义者逐 渐掌握了第二国际多数政党的领导权。例如,德国的社 会民主党虽然曾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进行艰难的抗争, 但在倍倍尔逝世后,修正主义迅速在党内取得了统治地 位。修正主义的盛行使得哲学问题成为第二国际理论与 实践相联系的薄弱一环。第二国际理论家所崇尚的经济 决定论、宿命论、机械论等思潮,使当时的理论非但没能 为革命斗争指点迷津,其发展水平反而远远落后于现实状况。因此,卢卡奇希望通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 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精神和能动精神,思考无 产阶级革命的正确路径。

正如柯尔施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来表达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葛兰西用“实践哲学”这一概念,指 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维度;卢卡奇的“总体性”辩 证法,同样关注理论与实践、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辩证、统 一关系,强调恢复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批判的唯物主 义本质,拒斥第二国际理论的消极影响。例如,第一次世 界大战过后,德国国内的旧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 留,政治结构也并未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受修正主 义理论的影响,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认为,目前仍然缺乏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条件,囿于战后的经济衰败,任何 “布尔什维克实验”都具有乌托邦的性质,很可能以失败 告终。[3]64 而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等人却认为:欧洲 革命并非缺乏客观条件,而是不具备相应的主观条件,换言之,他们认为西欧的无产阶级缺乏相应的阶级意识。 于是,根据西欧革命的实际情况,卢卡奇等人以成熟的阶 级意识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作为实现历史主体和客 体辩证统一的工具。

马克思辩证法的革命性,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卢卡奇认为,只有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理论传输给群 众,将总体性的辩证法当作革命的手段,才能真正做到理 论联系实际,并借助理论的力量改变现实。理论与实践 的脱节,成为当时欧洲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与《历 史与阶级意识》同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中, 柯尔施认为,欧洲革命屡遭挫败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 义作为一种实践的理论,失去了对革命的指导能力。罗 莎·卢森堡和列宁的革命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 了新的希望,重新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维度,能够 用理论指导革命实践。(虽然,在 1930 年的《关于“马 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中, 柯尔施改变了对列宁的看法,认为列宁“虽然非常严肃 地想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仍然是一个黑格尔主义 者”[4]130)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高度评价了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认为两人从“历史过程本身”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制度 的新变化,将实际变化映照在理论的创新中。卢卡奇在 书中多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指对现实的改变。 [1]94 马克思将实践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首,足 见实践维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意义。卢卡奇指 出,现实只能作为总体来把握和冲破,[1]94 总体性辩证法 对于改变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除总体性辩证法外,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还运用“总体性”这一标志历史性、 社会存在的概念来阐释其基本理论。“总体性”概念研 究的是“现实(reality)”,即被纳入历史进程的社会存在, 而非自然科学意义上的“事实(fact)”。“事实”在辩证 的总体中,能够获得社会的性质,成为“现实”。与之相 对,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则将各种事实孤立起来,追求所 谓的自然主义,片面强调科学规律的重要性,认为求助于 自然科学的方法,即观察、抽象、实验等提取‘纯’事实 的方法,便可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辨证方法相对抗。[1]54“总体性”研究现实历史过程中主客体的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方法论上的核心作用。“总体”既 包括理論活动,又包括实践活动,是现实中主客体的全面 运动。在“总体性”的基础上,卢卡奇又进一步提出了“具 体的总体”这一概念,借助对资本主义进行具体的、总体 的分析,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物化现象,分析资本主 义的社会本质,进而将“总体性”这一哲学概念世俗化, 将其解读为“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与历史彼此统一的 现实总体运动过程”。[1]34 此外,卢卡奇认为,“具体的总 体”是支配现实的范畴,是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而非各 个环节的无差别的统一 [1]34。

二、对“物化”与“阶级意识”的解读

(一)物化:对“总体性”的破坏

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础上,卢卡奇创造了 “物化”(rei?cation)概念,认为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完 全“物化”的世界,无产阶级也难逃被资本主义社会物 化的命运。卢卡奇于 1922 年写就《物化与阶级意识》 一文,全面阐述了物化问题。首先,卢卡奇指出,物化现 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是生活在资本主 义社会中每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商品使得“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从而获得一种‘幽灵 般的对象性’”,掩盖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1]149 简言之,人与人的关系被虚幻的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 商品拜物教产生于这种普遍物化的基础上,成为现代资 本主义时代特有的问题。[1]149 其次,卢卡奇阐述了物化 的三个具体表现。第一,物化使得劳动者不得不服从劳 动分工,人们从前完整的生活出现碎片化。狭隘的劳动 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劳动者不再具有从整体审视 社会的能力,他们的视野逐渐变得狭隘,并失去了从前完 整的判断力。第二,作为历史发展的过程,“现实”(reality) 被物化和机械化。由于人与人的关系被物同物的关系所代替,从前完整的、运动的历史过程成为僵化的事实(facts)堆积,“现实”成为由多个孤立个体拼合而成的 机械世界。第三,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被对象化,成为 一个被物化的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失去其能动性,成为一个僵化的、停止发展的阶级。

(二)阶级意识:恢复“总体性”的手段

在物化世界中,无产阶级丧失了自己的阶级意识。 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 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既存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会 定期出现规律性的经济危机。卢卡奇认为,正是资本主 义规律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得无产阶级拥有真正的 阶级意识。这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拥有惊人的力量, 能够在革命危机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身处物化世界的 人们,拥有“物化意识”,它阻止人们从总体性的维度看 待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但借助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 作用,无产阶级将摆脱物化,重新成为“统一的主客体”(identical subject-object),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历 史相统一的总体性。

阶级意识这一概念是“被赋予的阶级意识”,既指一 种关于阶级地位、阶级利益的自我感觉,又指一种阶级行 动。它既不是单个人思想、感觉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 均值,而是“一种客观的可能性”,是“无产阶级的历史 利益的合乎理性的表达”,是“阶级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实 践的产物”[1]。历史和阶级意识之间具有同一性,无产 阶级通过阶级意识,能够重新把握“总体性”范畴,全面 把握社会现实,不再将社会视为各个孤立的组成部分,而 是将它们看作有机整体。正如卢卡奇在书中转引马克思 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所言,“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 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化的机 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1]64 于是,阶 级意识成为从物化到实现历史总体性的中介。卢卡奇认 为,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实则是一种“物化意识”,当 这种物化意识侵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中时,就会使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低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在意识 上和组织上落后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也是欧洲革命屡 屡挫败的原因。只有努力克服物化意识的消极影响,充 分发挥阶级意识的积极作用,无产阶级才能真正做到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由于阶级意识这一哲学概念留 有过多的黑格尔哲学色彩,列宁曾对此进行批判,认为它 具有共产主义运动中严重的“左”派幼稚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恢 复了马克思主义中的黑格尔哲学传统,创立并发展了“黑 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通 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即辩证法的强调,卢卡奇重 塑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卢卡奇分析了被 物化现象笼罩的资本主义世界,强调阶级意识对于发挥 无产阶级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根据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情况,卢卡奇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 论,有力地反击了第二国际思想家所推崇的经济决定论、 宿命论和机械论等思潮。
  參考文献:

[1]( 匈 ) 乔治·卢卡奇 . 历史与阶级意识 [M]. 北京 : 商务印书 馆 ,2018.

[2]( 德 ) 卡尔·柯尔施 .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M]. 重庆 : 重庆出版 社 ,1989.

[3]Goode Patrick.Karl Korsch:A Study in Western   Marxism[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9.

[4]Korsch,Karl.Marxism and Philosophy[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8.

[5] 周穗明 .20 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上 )[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刘雨濛(1996—),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单位 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西方 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马双)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既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更是立德树人的要求之一。但目前存在着应用文教学课时不断压缩、教师自身教学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认识不足、“应用文写作”自身内容的特点限制了课程内容的发挥等问题。而“融入经典,传承文化”,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具体措施为:探寻应用文文种源头,感受中华文化自信;精选
期刊
摘要:偏爱古典小说、深受传统民间文化滋养的浩然,在小说创作中受到传统载道文学和民间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展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政治情结。浩然“十七年”时期以及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基层干部形象书写承袭了古典小说的“清官救世”与“批判贪官”的创作思维特征,不乏大公无私、正义凛然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文学介入政治的伦理政治表征。  关键词:浩然小说;基层干部形象;文学传统;伦理政治  中图分类号:I207.4
期刊
摘要: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随着自媒体时代到来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地方政府的必修课。其实,应对网络舆情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提升政府公信力、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体现,也是压紧压实各级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要充分认清当前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规律,提升网络舆情应对及引导的主动性,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及引导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合作、协同治理的运行
期刊
摘要:加拿大以其固有特点受到外逃人员青睐,中加尚未形成和谐高效的追逃手段,使得我国反腐败追逃机制面临困境,具体表现为移民法替代措施操作被动、刑事法替代措施条件严苛、劝返措施未形成体系、反腐败机关的合作处于空白状态、反洗钱机制运行乏力、“人权卫士”与“避罪天堂”的双重身份含混不清。欲从法律方面寻求破局之路,我国必须主动调整反腐败制度以弥补国际规则的缺失,依据我国《监察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等对追
期刊
摘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承担着伟大工程施工员、伟大事业质检员、伟大斗争战斗员、伟大梦想服务员的重大职责。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这五种思维全面统筹工作,有利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素养,有利于完成历史使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五种思维;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
期刊
摘要:秘密性是成立盗窃罪的必备要素,也是盗窃罪区别于抢夺罪的关键。将公然以平和手段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认定为盗窃罪违反社会的一般观念,不符合我国的立法实际。为克服理论上的缺陷,应将秘密性要素严格限定在盗窃罪的客观要件之内,并运用认识错误理论解决主观认识与客观表现不一致的两种非法占有行为的定性问题。  关键词:盗窃罪;秘密性;认识错误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
期刊
摘要:泰勒斯是西方公认的“哲学之父”。他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一批科学家。他的哲学声誉来自于他是第一个试图对世界进行一种普遍性解释的尝试,并自觉地从神话宗教世界观中摆脱出来,提出了最早物质性的“水”本原论思想。他试图通过自然的观察以及利用自身所学到的自然科学知识尝试解释世界。这种努力,无疑为后来的哲学家树立了一个榜样,并为整个西方哲学奠定了最根本的哲學思路。他开辟了这样的一种优秀传统:后继者不断地从“
期刊
摘要:笛卡尔哲学体系的起点是他提出的“我思”概念,他通过“我思”与“我”的同一性确定了作为精 神实体的“我”的存在;同时,我们的知觉告诉我们肉体亦是存在的,所以需要有一个完满的实体来保证作为物 质实体“我”的存在,笛卡尔给出的回答是“上帝”。康德认为:笛卡尔最终走向独断论的关键是他没有区分经 验“我思”和先验“我思”,于是康德接过了笛卡尔手中的“我思”概念并通过命题“我思必须伴随着我的一 切表象”
期刊
摘要:20世纪30年代,在白银大量外流、国家经济命脉受到美国掌控的背景下,以经济学家张兹闽、顾季高、杨守愚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抱着独立之精神,分析当时的白银危机,以《独立评论》为主要阵地展开激烈讨论,并积极提出对策,最终促使国民政府摆脱银本位制,采取了法币政策。这些策言从狭义上讲帮助国民政府渡过了财政危机,广义上看保持了中国币制的稳定及信誉以及外贸中的利益,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  关键词:《独立评论》
期刊
摘要: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所自认为的任务,就是要在某种意义上解构传统的马克思 主义,同时继续推进他们所认为的全球解放的革命规划。拉克劳和墨菲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正是提出 了所谓的“卢森堡困境”,即革命主体的自发性(偶然性)与阶级的统一性在逻辑上不能自洽,并借此宣扬他们 对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通过研究卢森堡的《群众罢工、党和工会》可以发现,拉克劳和墨菲 提出的“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