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一种经验性数学课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潜在性经验”;通过思辨明理,提升学生的“原发性经验”;通过操作实践,引发学生的“生成性经验”。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经验性生长;数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62-01
  “综合与实践”不同于传统的数学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以知识为本位,而“综合与实践”则力图实现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无缝对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的数学课程。
  一、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潜在性经验”
  如何让“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经验积累从“纸面”走向“地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引导学生实践、经历、体验,唤醒学生的“潜在性经验”。
  例如,二年级下册“认识钟面”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表象。笔者教学时在教室前放置了一个钟,让学生每天都和时钟“会面”,并在日常的学习中对学生适时提问,如“现在是几点?”“距离上课还有多少分钟?”“第三节课什么时候开始上的?”“眼保健操什么时候开始?”“眼保健操有多长时间?”,等等。实践出真知,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与时间建立了浓厚的情谊,一种“时间观念”在学生的心中悄然建立,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以时间的思维和眼光看待自己的日常生活。许多家长反映,这段时间以来学生的时间观念特别强,不自觉地统计自己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上学路上花了多长时间……
  生活中一次次与“时间”的亲密接触,让学生对“时间”有了丰富的体验,在正式学习“认识钟面”时,学生犹如与“旧友重逢”,会主动调动自己的经验,对时、分、秒展开积极的数学探究。正是笔者的“预谋”,将课堂教学前置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次次唤醒,充分彰显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经验价值。
  二、思辨明理,提升学生的“原发性经验”
  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拥有丰富的活动经验(原发性经验)。尽管学生的“原发性经验”很丰富,但大多不系统,甚至模糊、错误。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多思考、讲道理,以提升学生的“原发性经验”。
  例如,教学“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时,笔者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原发性经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对用画“正”字计数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没有深刻的理解,只停留在机械操作层面。据此,笔者提问:“我们在统计时为什么选择画‘正’字呢?”
  组1:“正”的书写笔画比较特殊,只由横和竖这两种笔画构成。
  组2:我们组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换成其他的汉字,有撇或捺等筆画,统计起来比较麻烦。
  组3:如果有点画的话,统计时容易遗漏。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从字形来思考的。为什么不选用“土”“工”等汉字?它们也是由横和竖这两种笔画组成的呀。
  组4:因为“正”的笔画数是五,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以五为基础,容易凑得整十数。
  组5:我们组也这样认为。老师曾经说过十进制计数法产生于人有十根手指,人的一只手有五根手指,所以我们猜想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比较合理。
  三、操作实践,引发学生的“生成性经验”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生成性经验”。
  例如,笔者曾经设计了一节“对折A4纸”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将一张A4纸对折、再对折……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一张A4纸连续对折6次后就已经很厚了,很难继续对折。有学生猜想,如果纸张再大一点,也许就可以对折很多次。于是笔者将A4纸换成A3纸,让学生再次操作。学生发现,A3纸对折8次后就很难进行下去了。这些操作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一张无限大的纸能对折多少次呢?对折次数有没有上限呢?这时,笔者用微课视频向学生介绍中央电视台《原来如此》栏目中的某个实验:将操场般大的纸对折,即使借助压路机最多也只能对折10次。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半撕开、重叠,再撕开、重叠,又撕开、重叠……经过10次,重叠在一起的纸有多厚?”在学生操作之后,笔者运用微课视频分别介绍对折25次和50次后的高度,结果让学生大开眼界。
  对折操作引发了学生的“生成性经验”,他们在潜意识层面对“几何级数”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综合与实践”是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抽象生活现象的数学本质,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无缝对接。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学习习惯、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会出现断层现象,表现为思维僵化与凝固,这就是所谓的思维盲点,即思维的空白点。数学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盲点时,教师不应回避,而是巧用学习材料和适时运用方法,减少、消除学生的思维盲点,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数学海洋中遨游,不仅对知识理解透彻,而且能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学习材料 消除 思维盲点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
[摘 要]数学思想方法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显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说,它又是一种隐性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依托知识,经历过程;探索方法,抓住契机;自主训练,自觉概括三个方面适时渗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数学实验既为学生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又给学生创造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深入探究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发现数学规律、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验 求知欲 发现能力 创新能力 应用意识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数学学习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把错误看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巧妙的点拨、睿智的启发,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错误 教学资源 探究 反思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36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等与成人截然不同,所以
[摘 要]教师课堂引导的艺术可深刻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通过多种多样的学前语言引导,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投入学习情境,积极展开思考,可以使课堂气氛融洽,让学生主动、自然地关联自身的经验,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引导语 经验 关联 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46  苏霍姆林斯基曾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话思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边学边玩、边玩边学,感受到数学有趣、数学简单、数学好玩,真正体悟到"玩好数学"的乐趣。
<正> 肉毒毒素中毒是病死率极高的一种疾病。近10多年来,美、英等国先后报道了许多例婴儿肠道感染型肉毒中毒。据载,美国食用蜂蜜7.5~10%检出肉毒梭菌芽胞,并已证实,食用蜂蜜是
问题是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疑、引导追问、组织竞争等方式培养学生的
[摘 要]构建高效的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师应把握教学的核心问题,创设生动和开放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在保证教学任务高效完成的同时,使学生的收获最大化。  [关键词]高效教学;问题探究;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88-01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