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小名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_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通常有两种名字,一种是童年时代使用的,另一种是成年以后使用的,到了适当的时候,后一种则替代前一种。
  早在美洲印第安洛魁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有了这种童年时代所用之名,英国人把它称为小名(Childhoodname)或乳名(Infantname),并与大名相对。然而,澳大利亚的维克门坎族,除了拥有大名、小名之外,还有一种比小名更小的名——脐名。所谓脐名,是孩子一生下来,胎盘去掉之前所取之名。一般由其氏族的管事者拉着脐带,同时数叨着一大串名字,先是父系血统男人的名字,然后是女人的,最后是母系血统男人的名字,正好在去掉胎盘刹那间说出的名字就成为孩子的脐名。
  我们中国,虽无脐名之习俗,但也把童年时代所用之名称为小名或乳名(俗称奶名)。它是一种爱称,通常于家族内或亲朋间使用。所不同者,古书上有时又把小名称为小字。《北齐书·列传第六》:“先是童谣云:‘中兴寺内白凫翁,四方侧听声雍雍,道人闻之夜打钟。’时丞相府在北城中,即中兴寺也。凫翁,谓雄鸡,盖指武成小字步落稽也。道人,济南王小名也。打钟,言将被击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百药撰写此史书,在解释北齐世祖武成皇帝与济南王小名时,以修辞避复手法而微殊称之,实乃用心良苦,小字即小名已明矣。
  一般来说,一个人一生中仅有一个小名;小字也就是小名。但是,也有极个别的特殊情况。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载“王字亨之,小名七斤,小字斤斤”。由此可见,王有两个小名,小名和小字在此仍有微殊。而柳亚子先生竟有三个小名。《柳亚子年谱》开篇曰:“谱名慰高,乳名慰宝,一名禅儿,小名和尚。”柳亚子的两个乳名与一个小名仍有先后之别。
  
  一、小名的本质
  
  如果说大名的产生是为了区分你我、标榜个性的话,那么小名的真实本质,就是个人的私有神话。而私有神话,又与图腾有关,或密不可分。
  《晋书·桓玄传》:“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温之孽子。其母马氏尝与同辈夜坐,于月下见流星坠铜盆水中,忽如二寸火珠,然明净,竞以瓢接取,马氏得而吞之,若有感,遂有娠。及生玄,有光照室,占者奇之,故小名灵宝。”
  《七修类稿》卷四十九:“金人田特秀,转运使也。母妊时问仙,仙曰:前中后是五,五三一十五,生死与成败,逍遥在廊庑,莫识其故。后死时五月五日午时,以为合三五之数矣,岂知因其生,遂名五儿,所居里名半,十行当第五,死于忧午轩,寿五十五,八月十五也。”
  毛泽东的小名“石三伢子”,颇有一番来历。其母文氏生他之前,曾有两子皆夭折,待毛泽东生下两个月后,便带他回湘乡外祖母家。外祖母特别看重这个外孙,硬要放在自己身边抚养,并为他拜了一位“干娘”。这个“干娘”不是别人,就是本乡山冲里的一块巨石。其石高二丈,底下有股清泉流出,常年不辍。据说,这里曾出过妖怪而兴风作浪,有人为民除害,以巨石镇压之。从此,人们便把此巨石当作神灵。某日,外祖母带毛泽东到巨石前烧香磕头,拜其石为干娘,并取小名石三伢子。
  由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桓玄小名灵宝,田特秀小名五儿,毛泽东小名石三伢子,皆源于个人的私有神话。
  小名的来历还有一种情形是因其出生情况而命名:
  《宋书·范晔传》:“范晔字蔚宝,顺阳人,车骑将军秦少子也。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
  《元史·刘黑马传》:“黑马名嶷,字孟方,始生时,家有白马产黑驹,故以为小字,后遂以小字行。”
  《南齐书·武帝本纪》:“世祖武皇帝讳赜,字宣远,太祖长子也。小讳龙儿。生于建康青溪宅,其夜陈孝后、刘昭后同梦龙据屋上,故字上焉。”
  《宋稗类抄·文苑》:“世传(王荆)公初生,家人见有獾入其产室,有倾公生,故小字獾郎。”
  这些因其所自生命名的小名,其本质仍与个人图腾有关。只是小名常在一定范围使用,大名实行之后,知之者颇难,探究小名的谜底,就更难了。因此,桓玄、田特秀、范晔、刘嶷、萧赜、王安石等小名来历的史料,弥足珍贵矣。毛泽东的小名更是个特例。
  
  二、小名的兴起
  
  称小名的习俗是何时兴起的呢?这一问题是姓名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似乎也一直没有一个较完满的答案。
  有人认为,殷商时代,有无命名之法,已无可知;但周人很可能已有小名。然而,周人命名既有礼法,又有限制,命名之时更是战战兢兢,惟恐命名不妥,影响一国治乱,似乎不应另有不雅的小名。奇怪的是,见于《左传》、《国语》的春秋人物,命名有如重耳、杵臼、不敢、无知、黑臀、黑背、黑肩、黑肱等粗俗不雅者,占的比例相当可观,或者只能以命名礼法的破坏来解释;或者这正是后世的所谓小名,乃父母亲朋在孩子幼时,因特殊原因所命名的,长大以后应另有大名,但大名却被淹没了,不雅驯的小名则留在历史上。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春秋人物除了命名好取双字名外,某些人物确确实实兼有二名。如公弥又称公,刘又称刘卷或刘狄,夏徵又称夏男,邮良又称邮无恤,庆隼又称庆绳。这种情景并非改名、通假或同义互训的结果,如果不是什么字或号的话,很可能其中之一便是所谓的小名了。
  专治姓名学的专家们认为,小名兴起于秦汉之际,如吕后小名娥妁即为一例(完颜绍元:《中国姓名文化》)。但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则曰:吕后名雉,字娥灼。因此,我倒持一种谨慎的态度:称小名的习俗,最迟在西汉景帝刘启时已经兴起。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然而,司马迁并未意识到“犬子”即小名的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性,甚至唐人颜师古的注,也未道破其真谛,而宋人王倒是真正读懂了这段文字。其《野客丛书》卷三十:“所谓犬子者,即小名耳。父母欲其易于生养,故以狗名之……今人名子犹有此意,其理甚明。”
  此时,小名的习俗确实已经兴起。班固《汉武故事》云:汉武帝四岁时封为胶东王,长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答:“欲得妇。”“欲得阿娇否?”答:“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这里所说的“阿娇”,正是陈皇后的小名。陈皇后与司马相如又都是同一时期的人,两人皆以小名见于史书,该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吧。而小名兴起的确凿之据,亦莫过于此。
  明乎此,文学史上的一则著名难题,若以小名破译之,恐不得要领矣。
  《懒真子》认为:屈原名平,字原,《离骚》所云“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灵均为小名小字,因宋进士同年录皆有小名小字可证。姜亮夫先生在《楚辞学论文集》中释“正则”、“灵均”云:“战国以前名极少用两实字义者,故临文而用乳名,入仕而正名,盖事理人情之所许矣。”他们的推论,仅是为解《离骚》之难题而生发的一厢情愿之说,并未从华夏姓名学发展史的客观实际去考虑,何况“正则”、“灵均”亦非当时所谓不雅驯之名,故其推测并非确凿之据。我倒是相信杨宪益先生的话:他始终认为《离骚》是一首伪作,而它的真正作者是比屈原晚几个世纪的汉代淮南王刘安(《杨宪益尺牍新抄》,载于1992年5月30日《文汇读书周报》)。
  
  三、取小名的一大原则
  
  欧阳修并不信佛,家里有个小孩却取名“僧哥”。有个和尚曾疑惑不解地问道:“公不重佛,安用此名?”欧阳修答曰:“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物为小名,如狗羊马牛之类是也。”和尚听了大惭。这段故事也有人说是苏东坡的,见明代浮白斋主人的《雅谑》,我这儿所据则是宋人邢居实的《附掌录》,清人梁章钜《浪迹从谈》,也从邢氏之说。
  以贱物或丑陋之名命以小名,正是取小名的一项重要原则;名字越取得丑陋、粗俗,小儿越能长大而不会夭折。尽管这里面颇具迷信色彩,但它作为一种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我国农村广大地区,即使今天为小孩取名,叫什么阿猫、狗娃、铁蛋、懒驴子、小孬子、烂铲子之类,亦并非鲜见。
  再看宋代以前的情景吧。《南史·张敬儿传》:“始其母于田中卧,梦犬子有角舐之,已而娠而生敬儿,故初名狗儿。又生一子,因狗儿之名复名猪儿。宋明帝嫌狗儿名鄙,改为敬儿,故猪儿亦改为恭儿。”《晋书》:“桓石虔,小名镇恶。”《魏书》:李焕,小名丑瑰;李元珍,小名大墨;房法寿,小名乌头。《北史》:文弘,小名鼠;元叉,小名夜叉。《旧唐书》:“王珂,小名虫儿。”
  小名为何要以贱物或丑陋的字眼儿命之,大概各地都有些不同的解说,这里我们试以安徽北部地区的传说为例,听听傅强先生有趣的记述:
  “老辈有个说法传下来,说是阎王殿有勾魂鬼,总不想叫人太精明了,专一勾那些聪明伶俐的娃娃的魂儿。叫它看上了,魂儿一勾,不死也要成大傻子。于是,格外疼爱的孩子,偏起个格外俗气的名字,让他(她)藏混于‘俗孩’之间,叫勾魂鬼找不见。更有不放心的,索性给孩子起个丑名。在乡下,又有些孩娃,或生得精精灵灵,或养得娇娇滴滴,名字往往不堪入耳。记得小时随父母过浍河岸畔的一个村镇,村镇上就有一串丑名儿:‘小孬子、烂铲子、夜壶子、破锅、粪扒子、烂窝子、狗屎、狗剩子、毛厕’,还有一个脑后拖上长长拽命毛的男孩,竟叫‘小婊子’。”(傅强:《丑名儿,俗名儿》,载于《随笔》第61期)
  
  四、小名称法之一
  
  小名命名的由来,基本上仍遵循着春秋以来大名的命名之法或规则,因为小名无外乎是大名的一个分支罢了。除了与大名有相同的命名规律之外,它还有些不同于大名的称法。这里先谈谈以“阿”称的情况。
  宋人刘昌诗就注意到了小名的这种称法。其《芦蒲笔记》曰:“古人称呼每带阿字,以至小名小字见于史传者,多有之。”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八曰:“俗呼小儿名,辄曰阿某,此自古然。”
  陈皇后小名阿娇,大概算是以阿称之最早的例子吧。曹操小名曰阿瞒,唐玄宗李隆基小名也叫阿瞒。三国蜀后主刘禅小名阿斗,这是家喻户晓的。《梁书》载,刘孝绰小字阿士。《北史》云,隋炀帝杨广小字阿;齐王杨小字阿孩;拓跋昭小字阿倪。《辽史》云,天祚皇帝小字阿果。再看刘昌诗录的小名:瘦会小字阿恭,王询小字阿,殷浩小字阿源,王蔚小字阿兴,王敦小字阿黑,王导小字阿龙,郄恢小字阿乞,王恬小字阿螭,殷小字阿巢,许询小字阿讷,王处小字阿智。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三云:武曾小字阿京。
  有时,“阿”字又不连其名,直接和次第排行相连而称呼之。如梁武帝谓临川王曰阿六,隋文帝呼其弟杨瓒为阿三。《旧五代史》载,王小珂小名阿三,庄宗常呼之。
  分析这种以“阿”称的小名,还可以注意到一种现象:一个人的大名,往往是从其小名“阿某”的“某”字直接发展而来的。《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曰:“杨光远,小字阿檀,及长,止名檀,唐天成中,以明宗改御名,以偏旁字犯之,始改名光远。”三国吴将吕蒙,其大名也是由小名阿蒙而来。再如:王子敬小名阿敬,王平子小名阿平,刘叔秀小名阿秀,殷源渊小名阿源,王修龄小名阿龄。
  为何小名要冠以“阿”字呢?除了解释为这种称法常给人以一种亲切感而符合小名的昵称外,赵翼的解释也挺有意思的,其《陔余丛考》曰:“各处方言不同,而以阿呼名,遍天下无不同也。本朝国语亦以阿厄漪起,而余随征缅甸军中,翻译缅文亦多阿喀拉等音,凡发语未有不起于阿者。尝细思其故,小儿初生到地,开口第一声即系阿音,则此乃天地之元音,宜乎遍天下不谋而同然也。”
  
  五、小名称法之二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有“北方婴儿命名”一条,曰:“京师人家婴儿僮仆,喜用儿字命名,如来升儿、进喜儿、成儿、定儿之类甚多。按六朝时,有大将张敬儿、张猪儿,隋炀帝时,有大将来护儿、甄翟儿,是古之仕宦且有此名,不独闾里之儿矣。又山东乡俗,小儿乳名惯以某子呼之,如犬子、二子、喜子、禄子之类,在在皆是也。按《宋书》中,有沈田子、荀伯子,皆是当时显臣。”
  福格的说法大体不错。然而,小名称法常以“儿”或“子”字煞尾,也不仅仅是北方的风俗,南方也兴此俗。而且,“儿”与“子”有时可以互换。清人蒲起龙《读杜心解》“杜氏世系表略”载有杜甫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一个小名叫熊儿,一个叫骥子。
  先看以“儿”称。小名以“儿”称,大概兴起于南朝的宋朝。宋文帝刘义隆小字车儿,史学家范晔小字砖儿,大诗人谢灵运小字客儿,载入史册者,颇有好些个,之后便时兴而不衰。南齐世祖武帝萧赜小名龙儿,梁武帝萧衍小字练儿,齐东昏侯潘叔妃小字玉儿。《陈书》云,司马浩,小字罗儿;《魏书》云,高徽小字苟儿;《北史》云,毕义雪,小字儿;《北梦琐言》云,唐昭宗宰相崔胤小字缁儿;唐中宗最小的女儿安乐公主小名裹儿。苏辙第三子苏运,小名虎儿;米芾之子米友仁,小名亦虎儿。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云:“阮亭先生幼子,小字虎儿,三岁能诵唐诗百首。”金人田特秀小名五儿。明人李文忠,小字保儿。明书画家马守贞,小字玄儿。清人钮《觚》则云:“謦玉之山,有丽人焉,姓宋,小字粟儿。”
  再看以“子”称的情况。最早以“子”称当属西汉司马相如,小名犬子。之后,也是代代自有后来人。《晋书》云,王字敬仁,小字苟子;后魏元晔,字华兴,小字盆子。《北史》载有卢昌衡,小字龙子;赵玉杲,小字季子。《全唐诗》云,崔液,字润浦,其哥崔常呼弟小名曰海子。《新五代史》云,唐庄宗李存勖小字亚子。近人阎锡山小名万喜子,彭德怀小名真牙子。若再往下看,还会有一大串名单。
  即使到了今天,小孩乳名称“儿”称“子”仍相当普遍,而农村更甚。农村人给孩子取名,不像城里人讲究什么形音义,什么象征意义或父母之期望,把名字看得特重,总想把肚里的墨水都凝聚在这一两个字上;而是较为随意,随眼看到的事物,随心想到的东西,梦里梦到的情景,都可以拿出来给孩子派个乳名。比如就着草起的,什么“刺芽儿、蒲根儿、苇叶儿、小菜子、大蒿子、荠菜子”一串没完;比着屋里东西取的,便有“门栓儿、木墩儿、小铲子、碗对子、瓢把子、水壶子、小碾子、大梁子、小房子、二房子”等几乎应有尽有;可着畜类起的,便有“二狗子、猫崽子、狗剩子、小牛儿、牛毛子、牛筋儿”等;按照孩子出生时及儿时的特性起的,“小歪子、烂腿子、小秃子、二癞子、龇牙子、小瘦子、小闹子、小尿子、小屎子”。
  尽管,这些小名取得随意,甚至粗俗、丑陋,但却较为真实反映了当时做父母的心情以及社会的情况。若真能把这样的小名逐年记录下来,也可反映出历史的某些变迁。譬如1931年,湘鄂等八省的大水灾,灾民达一亿人,这年头降生的孩子,便很有些乳名叫“小水子、小涝子、倒房子、大荒子、大排子、二排子、水生儿”的。1949年以后,曾有两度分田、包产的历史,于是“小改子、小田子、包产儿、小分子、得意子、老发子、小勤子”之类的名儿,也花开两度。20世纪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更有一大批孩子叫“大荒子、小饥子、瘦儿、小菜子、草根儿、断顿子、大命儿(生于此年,若能活下来,是为命大)、小坠子(意为添一个累赘)、小盼儿、老天子、砍头子”的。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叫什么“大抄子、打倒子、老破子、小砸子、造反子、大乱子、文革子、革文子、捍卫子、文攻子、武卫子、联合子、小东子”之类的,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傅强:《丑名儿,俗名儿》,载《随笔》总第61期)。
  
  六、小名称法之三
  
  小名在称法上,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用“奴”字来结尾。
  唐代大诗人李白,与其妻许氏曾生下一女。孩子下地时,正值皓月当空,银光满地,李白就给她取个小名,叫明月奴。(命名三个字亦常见。《女聊斋志异》:“嘉兴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通,三年始达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语,因名语儿亭。)这种以“奴”称的习俗,南北朝时就已时兴。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陈后主陈叔宝小名黄奴。《陈书》云,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魏书》云,李字元盛,小名真奴;高字子集,小名次奴。《周史》云,王德之子王庆,小名公奴。《北史》云,卢思道小名释奴。《旧唐书》云,李林甫小名哥奴。《旧五代史》云,闵帝讳从厚,小字菩萨奴。《辽史》云,圣宗讳隆绪,小字文殊奴;景宗四子,名隆庆,字燕隐,小字普贤奴;制心,小字可汗奴。《客座赘语》卷五曰:“徐聿之为元凶所害,子孝嗣在孕,母年少欲更行,不愿有子。自床投地者亡算,又以捣衣杵舂其腰,并服堕胎药,胎更坚,及生,故小字遗奴。”载于史书的小名本来就很少,而以“奴”字煞尾的小名还能找出这许多来。那么,这个“奴”字到底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翻开《辞源》,对“奴”字的解释,要么就是“自己的谦称”,或者是什么“对人的鄙称”,根本就和小名的这一“奴”字的意思挨不上边儿。至今的权威辞典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都还没有给这一“奴”字一个准确的定位。倒是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阿奴”一条,说出了“奴”字的真实含义。请看:
  《南史》卷五齐废帝郁林王记,“〔武帝〕临崩执帝手曰,阿奴,若忆翁,当好作”!此祖父呼孙为阿奴也。又卷十一齐郁林王何妃传,“帝谓皇后为阿奴,曰,阿奴暂去”!此夫呼妻为阿奴也。两事俱见《魏书》九八岛夷萧道成传,齐武帝语文字全同,郁林王语作“阿奴暂起去”。魏收远在李延寿之前,知《南史》此文必有所本。阿奴盖东晋南北朝时亲昵之第二人称代词,多用于年长者呼年幼者。《世说新语·德行篇》谢奕作剡令条载,奕呼弟谢安为阿奴。雅量篇周呼弟嵩为阿奴。容止篇王导呼子恬为阿奴。《南史》二三王奂传,颜延之“常抚奂背曰,阿奴始免寒士”,是长辈呼幼辈。阿奴又可用为小字(周谟),见方正篇刘孝标注及识鉴篇。品藻篇中刘尹抚王长史背条及刘尹王长史同坐条,刘皆称王为阿奴。刘孝标注,“阿奴,小字也”。则以此词为小字者又不止一人。或者皆从第二人称之爱称引申而来。
  周一良先生的考证,让人叹服。阿奴一词本来就是长对幼的一种昵称,后来才直接用作小名。而以“奴”字煞尾的小名,很可能是小名阿奴的一种变格,或承小名阿奴而来。既然阿奴词义已明,那么小名以奴煞尾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它也是一种昵称,作为小名的一部分,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七、小名称法之四
  
  清人平步青《霞外屑》卷十:“越俗,儿女小名,率以父母之年呼之,或有以祖父母之年者。四库全书总目小学类重修《玉篇》提要,引研北杂志,称顾野王《玉篇》,惟越本最善,末题会稽吴氏三一娘写,楷法殊精。越中全石记卷一,龙泉寺题名(大和九年)有陈廿二娘、舒廿六娘、章廿三娘,知唐人已有此,不始于元。”
  平步青这里所说的小名称法,是以数字来命名的,而数字的依据,则是小孩出生时其父母或祖父母的岁数。如丈夫28岁,妻子25岁,生子,其子就取小名五三;或其祖父年寿71岁,则取名七一;也有以父母一方的年龄来取名的,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国初南部有尤六十者,父以六十岁日生之,因名六十。”这种以数字命以小名的习俗,虽然自唐代就开始时兴,却有别于唐代兴起的以排行称谓(如刘禹锡又称为刘十九,白居易又呼为白二十二等)的习俗。
  不仅南方兴此习俗,北方亦然。福格《听雨丛谈》卷十一:“八旗幼童,喜以数目字命名,如七十二、八十三等,多出于祖父母之纪年,因以为寿也。”明代以此种方法称小名者较常见。明太祖朱元璋,此乃发迹后所取之名,他的小名叫重八(即八八),他父亲朱世珍小名五四,他大哥朱兴隆小名重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大姐夫叫王七一。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亲叫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亲叫七一。
  试看另一特殊之例。《旧五代史·末帝纪》:“末帝,讳从珂,本姓王氏,镇州人也。母宣宪皇后魏氏,以光启元年乙巳,正月二十三日生,生帝于平山……小字二十三。”这也是以数字命以小名,却是出生的日期。这一习俗和用新生儿体重命以小名的习俗(如中国女排名将孙晋芳1985年生一女,体重六斤六两,故名六六),都与以上情况大不相同。
  以祖父母或父母寿数命以小名的习俗,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浙江绍兴民间还普遍流行。张夏生在《绍兴人取名字》(《新民晚报》1990年12月19日)一文中说:“以孩子出生时祖父年龄取名,以示爷爷长寿,又是绍兴乡下取名习俗,如四六、五七、六十等。父亲说,他年轻时,难得见到六七十岁老人,那时乡下无西医,长寿者少得可怜。”
  
  八、小名的其他称法
  
  小名的其他称法起码还有以下数种:
  第一,鲁迅《风波》:“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的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如九斤老太、七斤、六斤等。我国少数民族保安族,也时兴此法,用婴儿出生时的重量为名,如马八斤。
  第二,用“娘”字、“哥”(或郎)字煞尾。一般女用“娘”字,男用“哥”(郎)字,也可变格,即男假女名、女借男名。如东晋将领桓冲,小字买德郎;《古夫于亭杂录》云,方邵小名姐哥;《辽史》云,天祚元妃,小字贵哥;《旧五代史》云,王都,小字云郎;《奥创编》云,兴宁郭氏女,小字寿娘;《旧唐书》云,李君羡小字五娘,《青箱杂记》还载有插娘、睡娘。
  第三,以“小”称。此称是否从三国时周瑜妻小乔演变而来,尚不可知。南齐有苏小小,白居易家妓有小蛮,范成大家奴有小红。至明代以后,此称才较为普遍。
其他文献
通过对重要不等式的两个变式探究,从而开辟了新的解题途径,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该不等式的深刻理解,以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By exploring two v
主席先生: 在经历了长达15年的艰苦努力谈判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对WTO部长级会议作出关于中国加入 WTO的决定表示感谢。借此机会,请允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记韩城市委统战部长陈爱莉陈怀亮992年8月,陈爱莉由乡党委书记调任市委统战部长。长期从事基层实际工作,一下子改任市委工作部门的领导,这种变化她颇感不适应
一、“野杂麦”的危害特点“野杂麦”发生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据田间调查,大部分麦田“野杂麦”的比例占整个麦田的3-5%,严重的高达16%。“野杂麦”繁殖速度快、分蘖力强、
中枢神经系统(CNS)急性病毒感染可单独发生或作为系统性疾病的一种表现。脑膜脑炎在流行性腮腺炎时常见,但在肠道病毒感染时罕见。脑炎是许多虫媒病毒感染和狂犬病的主要临
本文论过钢管环缝单面焊双面成形时焊接接头根部缺陷评定标准比较,以及未焊透和内凹坑定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parison of the evaluation stan
战争是令人厌恶的,自古以来都被正义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唾弃。在距今约2500百年前的楚国,就上演了这样一场辩论,墨子凭借自己非凡的才智,成功阻止了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今
好不容易跟张兵约好采访的时间,匆匆赶到华亭宾馆,张兵热情地邀我们到他的办公室。眼前的张兵,平常的发式,平常的衣着,似乎和富丽堂皇的宾馆氛围,与贵宾楼副经理的身份对不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高永明在纪念周总理百年诞辰之际,我怀着无限崇敬和深切思念的心情,来缅怀这位伟人。当我提笔时,我难以克制自己对总理的感情,泪水不由地涌了出来。我对总理有着
楚国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楚国音乐文化接受、吸纳华夏民族的礼乐文化,与中原地区、东南和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于欧洲国家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