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来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q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美国历史,只有在殖民地时期才能感受到“共同文化”的脉搏.本文批判地借鉴“文化研究”学派的宏观思路,以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为主线,对移民神话、美国历史、契约社会、宗教信仰和民族身份等重要文化内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共同文化的宗教缘起、文学表征、传播路径以及经济关系等,重点揭示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大众文化对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清教加尔文主义文化霸权的批判、抵制和反抗,指出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积极的、富于对抗性的“文化”过程.
其他文献
在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中,“我们的一员”和“我们的人”这样的话语反复出现,作者似乎在强调一种特别的文化身份与归属.通过梳理作者的文化经历和作品中的各种文化关系,不难发现,诸如“我们的一员”等类似的表达,事实上是一种划分族群、划分文化群体的辞令.首先,“我们的一员”指整个西方白人族群,以区别于“他们的一员”,即西方世界以外的“他者”族群;其次,“我们的一员”的表达在划分出“自我”与“他者”群体后,其指称范围变得更小,主要指“自我”白人族群中的英国绅士精英集团.“我们的一员”这种特别强调区分的指称源自西方世界
《红字》延续了霍桑一贯的原罪母题,为窥探作家宗教身份提供了有效视角.本文通过小说文本和历史文本的互读,发现霍桑一方面继承了清教传统的原罪观以及人的堕落观,但另一方面反对智性凌驾于心灵之上并赋予罪性以积极、人性化的影响,这无疑是与清教传统的割裂,可见浪漫主义、启蒙思想的影响.就小说折射出的作家罪性观而言,霍桑不再是一个简单地为清教传统负重书写的作家,而是一个融历史意识与时代精神,民族文化与欧洲传统为一体的复杂个体.
查尔斯·布朗是美国立国初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也是美国哥特小说传统的开创者.在《埃德加·亨特利》中,他描绘了由1737年的“量步购地”所引发的绵延数十年的印第安人与白人的边疆土地纠纷和血腥对抗,对各种形式的暴力进行了令人震撼的哥特式表征.借助查尔斯·蒂利和斯拉沃热·齐泽克等的暴力论为理论参考,对这些暴力表征进行文本与历史文化语境的全面考察,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小说所传达的有关土地权利、家园归属和种族敌对等议题的文化和政治信息.诞生于英国的哥特小说被布朗归化为本土小说文类,借以传达美国经验,其恐怖诗学彰显出
美国作家罗伯特·库弗的《火刑示众》以20世纪50年代的罗森堡案件为叙述对象,对案件经过进行文学再现.这位后现代小说家将历史的真实与想象的虚构巧妙融合,聚焦、放大事件内在的精神脉络,在叙述中不时插入评论,语带讥讽,将美国精神肌体内部的黑暗地带置于阳光下暴晒,以此唤起民众对社会弊病的反思.论文借用伯克的“同一”和戏剧性五分法概念展现作品如何将罗森堡案件进行戏剧化的再现,并结合抗议文学的定义,从抗议策略的三个方面(移情、冲击值和象征行动)梳理库弗在作品中如何以戏谑的后现代叙述手法,将案件的细节放大、移位,进一步
本文立足于空间反映论,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分析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文本故事空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从女奴叙事和黑人女性作家文艺复兴这两个重要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阶段中选取代表作品作为文本分析的基础,区分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构建的三种叙述空间:受歧视的感知空间、被奴役的构想空间和受压迫与进行反抗的生活空间.这三种空间分别反映了美国社会中权力和空间分配过程中存在的种族歧视、黑人女性精神追求受白人审美观和美国梦的奴役束缚以及这类群体受男权压迫并进行抗争的社会现实.
虽长期旅居美国,但南非黑人作家扎克斯·穆达始终把小说创作的关注点投射在南非的民间大地上,以极大的热情反映南非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以其早期代表性小说《与黑共舞》和《红色之心》为例,在这两部小说中,穆达通过政治叙事的个体呈现、历史记忆的多维透视和民间文化的重新定位,彰显了自己的民间立场.他从民间立场出发,对政治、历史与文化的观照主体涉及个体、社区与国家,在时间上从历史延续到当下.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民间立场观照既有亲历者的内在感悟,又有一个跨文化者的外围审视.穆达民间立场的形成,不仅源于自身经历的潜在影响,而
2021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第一批民事检察跟进监督典型案例.该批典型案例包括民间借贷纠纷跟进监督案、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跟进监督案、执行跟进监督案以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跟进监督案等四个案件,上述案件均从检察机关受理较多的民事纠纷案件中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批案例的发布为进一步明确法定性与必要性相结合的民事检察监督标准,培育权力监督与权利救济相结合的民事检察思维,有效提升监督刚性,实现敢于监督与善于监督相统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在亚裔美国文学史上,作家赵健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亚裔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以唤醒亚裔美国历史记忆为使命、以颠覆种族主义刻板形象而闻名的族裔作家,赵健秀创造性地将族裔文化的传统性与美国社会的现实性编织、拧结在一起,处处力证亚裔是兼具智慧与勇气的美国族裔.本文运用“侨易学”视角,阐释作家在生活历程、文学实践中呈现“侨易行动”“桥交”“变创”与“渐常”等现象,探讨作品中塑造“规则侨易之离家、异则侨易之归家”的唐人街叙事主题,揭示族裔建构身份与书写历史、保护地方的关联性,彰显了亚裔对于找寻自我
本文选择19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文本《南方与北方》①,描述其“由南至北”的地理位移表现出的文化体差序,进而借助“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冲突展开文明结构层差异,讨论逆向选择与爱情和解的观念趋同基础,最后引入比较视域——在奥斯丁“精美世界”体现的西方之源的资本英国映衬下的维多利亚时代资本语境的特点及文化交域的呈现.借助观侨取象的研究路径以及二元三维的思维方式或许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正如桑顿、玛格丽特之间关系的破题与修复,彼此终究各自趋近对方,不仅是地理意义上,也是在观念基础上的.设若如此,冲突终究可以超越,因为
《白噪音》是当代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它通过一场化学品泄漏事件呈现了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后现代社会中的作茧自缚与束手无策的窘况,揭示死亡恐惧是人类所有痛苦的根源.通过“白噪音”的多层隐喻以及“白噪音”声景与死亡恐惧的关联,德里罗试图提醒人们,后现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消费文化与媒介文化的过剩造成了人性的物化与社会的向外异化,二者恶性循环,将异化引至极致,最终导致普遍而绝对的死亡恐惧.这种恐惧与生俱来,无法根除.只有敬畏生命,珍视生命价值,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