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很多家长就为如何开发孩子的这三种能力而苦恼。在这里,我们有个题外话,就是男孩子为什么比女孩子的数学好?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教育习惯,大部分男孩子从小就喜欢看科学、推理、与空间有关的图书。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大脑中的这个理性分析的区域得到了必要训练。而女孩子呢?因为接触感性的东西较多,经常容易忽略知识。怎么办呢?适当地为孩子选择启发智力的图书,对帮助学习数学、形成抽象思维很有帮助。
2.布置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策略。如:在学习了“平行和相交”后,我布置的作业是: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图,在设计过程中,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这样设计把几何知识的抽象性与直观性、实用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丰满,把远离学生的几何知识变得贴近生活,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不仅把握了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且享受到了数学蕴含着美育的教育。
3.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要是你对某种事情感兴趣,关于这个事情的一切你就会很关注,就会投入极大热情,锲而不舍地钻研它,思考它,对于它的每一个细节你就会很容易地记住,完成起来也很顺手。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要牢牢抓住这一点,让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教数学的老师要是能看到学生在课余总是在读数学书,在做数学题,在思考数学问题;要是能听到学生说“我最喜欢数学了”,“数学最好玩最有意思”。那么这个时候,说明学生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
4.合理优化教材,激发学习热情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讲授,多从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认识千米”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生活中的经验,但具体感知1千米的长度是一个难点。教师借助卫星定位搜索地图,引导学生从学校门口出发,沿着学校路口向南走,感受100米,200米……900米,1000米,此时电脑显示米到千米的单位交换(地图上直接生成),使学生直观看到1000米转换成1千米的过程。
接着教师请学生到讲台前,伸开大约长1米的双臂,再请一个学生上来并排站,使学生看到大约2米。引导学生想象,如果10个小朋友这样站成一排,大约长10米。那么多少个这样的小朋友从校门口向南站成一排,能排千米?在学校头脑中形成1千米长度的直观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从校门口向其他方向走,走到哪里也是1千米呢?最后,再通过提问“小朋友1步大约长50厘米,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小朋友1分钟走40米,走多少分钟大约是1千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自的想法,加深了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更充分地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更深刻的1千米的表象,学习热情被有效激发出来。
5.课堂合理组织“讨论”
课堂讨论需要合理组织。其基本过程和要点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讨论话题和方法;安排讨论时教师须给学生留足准备材料的时间;为了有所准备,可以要求列出简要的发言提纲,围绕中心发言,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教师适时参与引导;讨论后要全面总结,概括出问题的关键和讨论的进展,鼓励进一步探究。
然而,在讨论中有时会出现以下误区:
一是“蜻蜓点水型讨论”。教师的着眼点不是放在怎样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是放在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上。讨论刚刚开始,就急于得出结论,或者自己将结果和盘托出。
二是“失控状态型讨论”。教师不注意控制局面,使小组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之中,学生在嘈杂声中各行其是,不能围绕中心有效展开。教师对继续讨论解决问题缺乏耐心,不敢放手,往往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教师勒令中止。
三是“贪图省事型讨论”。有时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对讨论发言束缚很多,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极低。甚至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心意,有时竟遭到教师的指责或嘲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课堂讨论就在一片附和声中匆匆走过场了。
为此,教者在安排课堂讨论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好形式,周密设计好问题讨论的每个环节,做到合理组织,心中有底,避免上述三种无效的课堂讨论。
6.采用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采取适当步子、及时反馈的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实行三个本子综合运用,即课本、练习本、答案本。运用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规定了一节课中学生用于自学的时间在30~35分钟,这包括自学、自练、自检。教师用于讲解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分为五步。
6.1提出课题。教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复习有关知识后提出课题,后一种方法更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高年级学生提出课题的同时,还应提供自学提纲,使其带着问题自学,围绕课题的中心问题边读边想,求得问题的解决。
6.2学生自学。这一步主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必要指导。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平和教材难易选用相应的方式指导自学,考题指导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6.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也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答疑之后,还要以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巩固所学内容。
6.4整理和小结。由教师出题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理解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补救,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小结时尽量让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6.5巩固和应用。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独立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初步形成技能。
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很多家长就为如何开发孩子的这三种能力而苦恼。在这里,我们有个题外话,就是男孩子为什么比女孩子的数学好?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教育习惯,大部分男孩子从小就喜欢看科学、推理、与空间有关的图书。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大脑中的这个理性分析的区域得到了必要训练。而女孩子呢?因为接触感性的东西较多,经常容易忽略知识。怎么办呢?适当地为孩子选择启发智力的图书,对帮助学习数学、形成抽象思维很有帮助。
2.布置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策略。如:在学习了“平行和相交”后,我布置的作业是: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图,在设计过程中,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这样设计把几何知识的抽象性与直观性、实用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丰满,把远离学生的几何知识变得贴近生活,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不仅把握了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且享受到了数学蕴含着美育的教育。
3.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要是你对某种事情感兴趣,关于这个事情的一切你就会很关注,就会投入极大热情,锲而不舍地钻研它,思考它,对于它的每一个细节你就会很容易地记住,完成起来也很顺手。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要牢牢抓住这一点,让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教数学的老师要是能看到学生在课余总是在读数学书,在做数学题,在思考数学问题;要是能听到学生说“我最喜欢数学了”,“数学最好玩最有意思”。那么这个时候,说明学生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
4.合理优化教材,激发学习热情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讲授,多从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认识千米”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生活中的经验,但具体感知1千米的长度是一个难点。教师借助卫星定位搜索地图,引导学生从学校门口出发,沿着学校路口向南走,感受100米,200米……900米,1000米,此时电脑显示米到千米的单位交换(地图上直接生成),使学生直观看到1000米转换成1千米的过程。
接着教师请学生到讲台前,伸开大约长1米的双臂,再请一个学生上来并排站,使学生看到大约2米。引导学生想象,如果10个小朋友这样站成一排,大约长10米。那么多少个这样的小朋友从校门口向南站成一排,能排千米?在学校头脑中形成1千米长度的直观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从校门口向其他方向走,走到哪里也是1千米呢?最后,再通过提问“小朋友1步大约长50厘米,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小朋友1分钟走40米,走多少分钟大约是1千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自的想法,加深了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更充分地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更深刻的1千米的表象,学习热情被有效激发出来。
5.课堂合理组织“讨论”
课堂讨论需要合理组织。其基本过程和要点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讨论话题和方法;安排讨论时教师须给学生留足准备材料的时间;为了有所准备,可以要求列出简要的发言提纲,围绕中心发言,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教师适时参与引导;讨论后要全面总结,概括出问题的关键和讨论的进展,鼓励进一步探究。
然而,在讨论中有时会出现以下误区:
一是“蜻蜓点水型讨论”。教师的着眼点不是放在怎样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是放在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上。讨论刚刚开始,就急于得出结论,或者自己将结果和盘托出。
二是“失控状态型讨论”。教师不注意控制局面,使小组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之中,学生在嘈杂声中各行其是,不能围绕中心有效展开。教师对继续讨论解决问题缺乏耐心,不敢放手,往往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教师勒令中止。
三是“贪图省事型讨论”。有时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对讨论发言束缚很多,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极低。甚至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心意,有时竟遭到教师的指责或嘲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课堂讨论就在一片附和声中匆匆走过场了。
为此,教者在安排课堂讨论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好形式,周密设计好问题讨论的每个环节,做到合理组织,心中有底,避免上述三种无效的课堂讨论。
6.采用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采取适当步子、及时反馈的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实行三个本子综合运用,即课本、练习本、答案本。运用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规定了一节课中学生用于自学的时间在30~35分钟,这包括自学、自练、自检。教师用于讲解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分为五步。
6.1提出课题。教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复习有关知识后提出课题,后一种方法更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高年级学生提出课题的同时,还应提供自学提纲,使其带着问题自学,围绕课题的中心问题边读边想,求得问题的解决。
6.2学生自学。这一步主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必要指导。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平和教材难易选用相应的方式指导自学,考题指导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6.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也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答疑之后,还要以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巩固所学内容。
6.4整理和小结。由教师出题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理解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补救,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小结时尽量让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6.5巩固和应用。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独立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初步形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