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医药市场大变局之年

来源 :今日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go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几年,中国医药市场将呈现以下格局:
  
  2005年:内企的大跃进
  
  2003-2005年这三年将是购并发生最频繁的三年,这三年间各级政府对大型医药企业仍是持鼓励态度。同时中国与医药相关的法制法规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医疗体制的改革仍呈谨慎的缓慢推进的态度。因此,到2005年,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将仍是以国内医药企业为主。同时,随着小型企业的倒闭或被兼并,市场集中度将大大提高,表现为以下特色:
  政府鼓励大型跨医药、医疗、保险等领域的企业的出现。法规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药监部门已经把国内外临床实验的等效性列到议事日程中来。国外大型医药企业开始讨论把中国列入其全球同步上市的范围中来,但仍未付诸实施。医疗体制的商业化仍在试点,医药分业未能全面实现,但已开始在沿海发达地区实施。国外医疗保险机构和国内大型非保险类企业结合进入中国,并投资于大型医药企业。随着医药企业GMP改造的完成,处于圈地阶段的业内的上市公司与业外资本对被收购企业的争夺告一段落,但对被收购企业的资源的合理配置仍未开始。新的生物制药企业部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为市场带来一批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药,但市场格局并未起根本的变化。国内领先的医药企业由于认识到销售队伍的力量,开始了一轮争建快建大型医药销售队伍的竞赛,各大企业销售队伍的增长使小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市场集中度增加。由于保健品广告的限制相对宽松,一些领导性的医药企业进入保健品领域,以期以简单的广告换取更大回报。



  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竞争虽然愈演愈烈,但基本的市场格局没有变,传统的营销手段仍然有效,竞争的优劣主要集中在市场投入的多少上。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医药公司的数量大大减少,国外医药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处于缓慢下滑的状态,而领先市场的企业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中国市场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民营企业和民营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长期形成的品牌影响,同时敢于对市场大胆投入(主要是扩大销售队伍规模和简单化的广告投入),因此仍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类是大陆或港台的非医药行业的拥有强大品牌资源的超大型企业投巨资建立的规范化的医药企业,这类企业管理正规,资本运作手段成熟,但由于进入中国医药市场的时间不长,仍未能充分整合旗下的所有资源,形成统一化的营销队伍,因此其市场份额主要是购并的结果。
  
  2008年:内外企竞争烽烟将起
  
  在2005-2008这三年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黄金时间。但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对中国医药企业不利的因素也日渐明显,其中人才和社会环境将是最主要的因素。
  从人才的角度讲,现有的医药销售人员往往是医生出身,现有医生的待遇普遍较低,而各企业的销售队伍较小,因此医生成了医药销售队伍当然的储备人才库。但到了2008年,医生的待遇普遍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医生将行医作为自己的终身选择,而不去做又辛苦又不再能多挣钱的销售代表(世界发达国家的医生待遇普遍高于销售代表,销售代表都没有医学背景)。另一方面,随着各医药公司销售队伍的逐步扩大,对销售代表数量的需求逐步增加。辉瑞公司在美国的销售代表有7600多人,同时大量使用协议销售人员(ContractSales),在推销其新药西乐葆时,辉瑞共动用了4300多人。中国的医生人数比美国更多,劳动力成本更低,医药销售公司的销售人员数量应该不低于美国。以每一家都有5000名销售代表,因此光靠医生来补充销售队伍的缺口将是不现实的。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讲,由于医药企业长期的大量广告投入,舆论逐渐形成负面的声音。同时由于医药企业大量招收非医药专业人员,造成从业人员水平有一定下降,在销售时容易发生犯规行为,被媒体报道。
  到2008年,医药分业逐步在全国展开,在大中城市完成。医院的市场化范围逐步明确在城市,并宣告完成,在农村地区仍实行普遍的卫生保健服务。医药大病统筹制度由于资金利用不良而被废止,代之以针对大众的普遍医疗服务与针对工薪阶层的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分级的用药制度。由于外资物流公司的参与,中国医药业逐渐建立起高效、广覆盖的物流系统,并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分散的物流企业。医药政策进一步与世界接轨,中国和国外的临床实验数据逐步做到可以相互承认。跨国医药企业开始认真制订在华经营策略,对中国的投资大大加强,同时经营手段也日趋多样化,资本运做成为其市场开拓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国内医药公司逐渐出现销售人员短缺,销售人员素质下降的局面。外企加大对华投资,吸引了有丰富经验的本土营销人才加盟和原来从外企投奔到内企的营销人才的回流。
  2008年将是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分水岭,竞争将再度加强,未来将再一次变得不确定。而在这种不确定性之中,正酝酿新一轮的大变局。



  (作者系北京康斯泰克咨询有限公司总裁,题目系编者所加)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恕”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自由”是西方伦理思想的支柱。本文通过对“恕”概念的梳理,对“恕”的释义进行了界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对其内涵进行分析,找出其与西方自由思想的契合点,并分别从个人自由层面和国家自由层面做了论述。由此得出,“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对当今呼唤自由的时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恕 自由 中国文化 儒家
期刊
来自权威部门的信息表明,去年中国家电业的日子过得都不错。笼罩在业内巨头上的浓重阴霾之气,似乎一扫而光。  然而,家电业弹冠相庆的时候远未到来。2000年以来中国家电业的深层次矛盾,尤其是以2002年家电业的全面亏损所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未因为2002年的凯歌声声而彻底消弥,相反,2002年家电形势出人意料的“反转”,只是将这些问题和矛盾暂时遮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电业的问题和矛盾会越积越多,并
期刊
按照惯例或者不出意外,2003年3月,王旭东将出任信产部部长一职,而年届65岁的现任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将卸任。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将是新老交替的时候。  王旭东原河北省委书记,于去年11月26日就任信产部的党组书记。为了熟悉具体业务,王在2003年元旦后,立刻被任命为信产部副部长。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人事过渡。在吴基传时代,中国电信再次被拆分,形成现有的“5+1”电信大格局,中国的电信
期刊
不容回避的是,分销商在流通领域的战争迫在眉捷,而它们点燃的战火势必殃及家电企业,其杀手锏则必然是使惯了的价格战;与此同时,家电洋品牌也在侧翼挤压;在高端技术和高端新产品方面,由于家电待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水平较低,产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阙如,国产企业对高端产品市场份额扩大的内在期望与受高端技术限制、成本难以大幅降低的外在矛盾,也使得高端产品本身的价格战存在一触即发的可能;即使选择海外市场作为新的突
期刊
产品——更多地是与技术联系在一起。2002年中国家电业的“复苏”,被认为是高端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非同寻常的角色,并将成为一大发展潮流,而这也是家电制造商们争相追逐的最大缘由。问题是,中国家电业真的“翻身”了吗?仅仅对高端技术的追逐就等于把握住了市场了吗?如果家电巨头们迷恋于虚幻的高端产品运动之中而不能自拔,随着追捧的日渐热烈,以及紧随而来的跨国公司的反扑,高端产品的价格战将成为一种可能,那时,家
期刊
流通——家电业的流通链条正在酝酿全新的变局,也许未来2-3年即可见分晓。作为新商业资本的代表,国美们正企图让自己成为这一链条的枢纽,并觊觎着左右整个大盘的位置。2003年,分销商和制造商必须对此作出回答。  对家电制造商来说,流通业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如何利用这把剑来稳固并扩展市场份额,而不至于反伤自己?另一个并存的问题是,在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相互冲突与合作中,厂商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多赢?    国
期刊
摘 要 在我国,公信力的问题首先产生于经济领域,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诚实信用和平等公开。信用体系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因此要求金融、房地产、商业等市场经济的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公信力。而新闻传媒公信力在我国的提出,说明由于传媒激烈竞争出现了竞争失范,并进而导致传媒公信力遭到破坏,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公信力问题尤为突出。  关键词 公信力 受众 媒体  近年来, “非典”突发疫情、“张俊以事件”、“
期刊
多元化战略——除了彩电业务,中国家电企业的其它业务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增长;2003年,将是空调业的“冷冻年”,价格战将再次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无疑会拖累整个家电行业。而谁都无法忘记这样一个事实:2001年的全行业亏损,最大的根源在于家电企业所谓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在2003年,家电行业将能摆脱来自多元化的困惑吗?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迹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事实上,说中国家电业的“翻身”,更多的是就彩
期刊
2002年12月22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四层九龙厅,中国乳业巨头们济济一堂,他们刚刚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乳业品牌传播高峰论坛”。该来的都来了,无非是冲着央视的面子。央视2003年黄金段位广告总额突破33亿元,乳品饮料企业位居首位。  和所有论坛一样,老总们在演讲中都是一派谦逊。可是大伙在中央电视台投投下的都是大把大把的银子。怎么也得在2003年把这笔钱赚回来吧?温良恭俭让的背后,分明已有
期刊
编者按:2001年8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关于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意见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扶持三大汽车集团。以合资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汽车集团在国内汽车业盟主地位已基本确立,而绝大多数以省为单位的汽车诸侯,其势力被严重削弱。  然而地方势力自然不甘就此沉沦。在上述意见和有关规则出台后,全国各地随即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并购重组大潮。广西五菱等被迫收购,天津汽车主动投怀送抱,贵州云雀虽生犹死。现在,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