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胜来也

来源 :汽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野车们好像很愿意被起个绰号,叫起来更显得亲切,比如“陆巡”,还有“大切”等等,所以当我听说现代将要推出全新的SUV旗舰车型GRAND SANTAFE时,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Jeep的GRAND CHEROKEE——既然它就叫大切诺基,那么管GRAND SANTAFE叫“大胜达”并且简称为“大胜”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了。
  等一下,人家中文名字叫格锐!好吧,虽然我不是十分乐意,但我还是尽量忍住不叫它大胜了。还是回到车本身吧,这款格锐看上去似乎和胜达一模一样啊,比起胜达来,它究竟“大”在哪儿呢?
  外形比胜达略显端庄,最大的优势是宽敞的内部空间和舒适装备
  凭着我不太清晰的印象,不久前面世的新胜达就是这个样子,我需要找出两款车的照片来仔细对照着看,才能窥出一点细微的区别——当然我是说从车头部分看——它们的雾灯、保险杠、后视镜以及轮毂都不一样,这个“找茬”游戏难度不算高。
  如果转到车身侧面,格锐的特征就比较明显了。它的侧窗从A柱延伸至D柱有一个整体的轮廓,C柱往后为第三排准备的侧窗面积很大,而胜达就只是相当于在C柱上开了一个小三角窗而已。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实际尺寸,格锐比胜达长多了:格锐的轴距比胜达多了100mm达到2800mm,其车身总长度达到4915mm,胜达只有4690mm,由此显而易见的是胜达的第三排座只是短途凑合一下,格锐才算是真正的7座车。
  尾部的整体线条差不多,格锐的尾灯显得平淡一些,而胜达的尾灯线条更复杂一点,相对来说更显年轻、更具动感。这大概也是“大”字能体现出的内涵。
  从Grand这个英文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看,格锐不应该只是尺寸上比胜达大一点,好像还应该更高级、更豪华。从外到内体验下来,格锐确实很高级:它有能打开一半的全景天窗,有自动智能泊车系统,有前排座椅加热和通风以及第二排座椅加热功能,有车道偏航提醒和主动转向氙气大灯,等等。但这些竟然胜达也都有!从内饰设计到各种装备都和进口胜达基本相同。找来找去,格锐比胜达多出来的舒适性装备只有一项:电动后备箱。当然了,格锐最显著的优势还是体现在空间方面,除了前面说的其第三排成为了真正可以比较舒服地坐人的座位,而且它还提供了一款6座型号,能让第二排乘客享受到独立的“行政级”座椅。
  不是格锐简朴,而是胜达太奢侈!
  除了对柴油车有特别偏好的用户以外,主要需求将是3.0升车型
  和国产胜达的2.0T和2.4升4缸发动机、进口胜达的3.0升V6发动机相比,格锐的动力配置够得上Grand标准——入门型号是145kW、436Nm的2.2升共轨喷射柴油机,还有3.0升和3.3升两款V6汽油机。其中3.3升型号毫无疑问是旗舰,最大功率达到210kW/6400rpm,最大扭矩输出为337Nm/5200rpm。对于像格锐这样的中等尺寸7座SUV来说,它的三款动力配置适用范围很广,特别是柴油动力很实用。
  夸了半天都只是望梅止渴,我这次试驾的只有最“平常”的3.0型号。它的最大功率输出是194kW/6400rpm,最大扭矩为306Nm/5300rpm,匹配6速自动变速器,与进口胜达一模一样。除了动力总成,格锐的悬架结构、电子系统、四驱系统甚至轮胎规格都和进口胜达别无二致,所以,我还是忘了胜达吧,就来专心说说格锐好了。
  除了对柴油车有特别偏好的用户以外,我觉得3.0升V6型号将会是主力车型,厂家也没有刻意用发动机排量来区分档次,因为这三款发动机都对应有舒适版、豪华版和旗舰版。它的动力表现比较令人满意,由于采用了缸内直喷技术,整个转速区间的动力输出比较均匀,运转也很平顺,噪音控制得也很好,在市区和高速公路上的提速响应都还算不错。可能是因为体型硕大,再加上四驱系统,所以格锐的整备质量约在1.8吨以上,所以动力上缺少那种爆发的感觉,而更趋向于舒适和平稳。也是相同的原因,这款格锐的油耗水平不低,看行车电脑里的数据,市区工况时达到18L/100km以上,后来多跑了一些高速和郊区的公路,平均油耗才降到14L/100km左右。当然了,要是很在乎油耗的话,柴油型号毫无疑问才是最佳选择。
  格锐的底盘调校更像轿车,虽然重心比较高,但车身刚度和悬架的特性都偏向于公路风格,减振比较硬,整体感很强,很有欧范儿。该把对韩国车的传统印象修正一下了,近十年来现代车的进步很明显,格锐开起来很有档次——说句题外话,从现在起给上十年时间,不知道我们的自主品牌车是否可以取得这样的进步?
  格锐的不足之处是转向的质感还有所欠缺,偶尔会得到一点没理由的重手。它具备一个特殊功能:可以调节转向的力度,有普通、轻、重三个模式。我挨个试了一下,力度确实能感受到区别,但回馈还是不够精准。
  格锐在所处级别更具备竞争优势,只看价格策略怎么定了
  现在都说完了,知道格锐究竟哪里“大”了吗?很显然,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空间大,但光凭这一点似乎支撑不了它比胜达贵出来的价格。如果进口现代真的下了狠心把格锐做起来了——它其实在所处7座中型SUV级别更具备竞争优势,只看今后的价格策略怎么定了——到时候也许胜达反而会被边缘化。我查了一下现代的美国网站,发现格锐才叫SANTAFE,胜达反而是叫SANTAFE SPORT!
  那么最后就寄托一下美好期望吧:脚踏着七彩祥云,大胜来也!
其他文献
试驾宝沃汽车BX7  第一次见宝沃BX7实车是在2015年9月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也就是在十个月之后,我在北京拿到了一台BX7的试驾车,就总体感受而言,车很大,但开起来却像“一份未完成的答卷”,无论怎样,为了重返汽车市场,宝沃已将中国市场视为一块重要的土地来耕耘    BX7的内饰几乎是杂交的产物,为了营造德式氛围,宝沃的设计师参考了众多德国汽车品牌的造型设计元素,从某种程度来说宝沃其实是在给人营
今年的巴黎车展虽然仍旧是各种超跑、新车以及概念车的聚集地,但这些产品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之中干货不少,  有许多车型的推出让我们摸索到不少关于未来的科技与发展趋势。  比如SUV仍旧是市场的主流车型,电动车、智能化与车联网距离我们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近。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能够推动未来的新车都有谁?  西亚特Ateca X-Perience概念车  Ateca X-Perience概念车基于西亚特
英国老牌机车文化咖啡店Ace Cafe正式进入中国,日前,在北京751D.PARK举办了盛大的开业庆典。庆典的高潮,是迎接远道而来的嘉宾——历时80天、途径18个国家,摩托车领域的探险专家骑行1万2千公里,从伦敦来到北京,助阵启动仪式。Ace Cafe London始创于1938年的英国伦敦,迄今为止,Ace Cafe已先后进入德国、美国、日本、挪威、芬兰、瑞典等多个国家。
30年前,前中国摩协(中国汽联前身)秘书长齐金成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他要求参加首届港京拉力赛的两辆中国车手使用过的三菱赛车全部留在中国,尽管三菱方面不太理解,但还是按照中方的要求执行了。赛车一直封存在中国汽联的基地里,直到今年9月13日港京拉力赛30周年纪念行上,人们再次看到这两辆赛车的真容——如今,它们已经变成了老爷赛车。  港京赛的传奇  始于1985年的香港-北京拉力赛(简称港京拉力赛)是
汽车发展到今天,任何一项技术的普及与应用都是为了满足出行的需求,尤其是即将到来的工业4.0时代,之前电影里出现的黑科技将会大批量地变成现实。然而,有一项领域,它的进化不仅仅会影响到汽车工业的发展,甚至还会对未来社会形态和秩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就是智能驾驶以及其延伸的智能互联。  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人们可以利用每天上下班的两个小时路程处理个人事务,行动不便的老人出门只需要按一下按钮,整个城市的交
始于1994年的公车改革,在磕磕碰碰、步履蹒跚中,已持续摸索了20年。如今,两份重量级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公车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全国范围内的公车改革大幕正式开启。  多年以来,为保障公务活动所需,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多推行公务用车制度。但近年来,这种传统模式的体制弊端以及所衍生出来的腐败问题愈发明显,大量挤占挪用行政经费、公车私用普遍、频繁违反交通规则等。“车轮上的腐败”已经成为特权的例证,社会舆
说来我的云南之行与大众汽车还真有缘——16年前第一次来云南是试驾上海大众的首款帕萨特B6;最近一次来云南则是驾乘全新奥迪Q7的探寻之旅。  全新奥迪Q7上市一年了,这是上代车型上市10年之后的首次全新换代,可谓“十年磨一剑”。作为麾下SUV的新旗舰,奥迪号称其在“设计、越野、科技三大领域实现了革新与突破”。这把十年磨成的剑功力如何?此番探寻之旅正好可一试锋芒。  当20几辆全新Q7在腾冲列阵准备出
说到商务车,大家最为熟悉应该是别克GL8,高端点的是大众T5,再贵一点的是丰田埃尔法。而来自福建奔驰的唯雅诺与后者的价位有部分重合,难得的是,它是这里面唯一一个豪华汽车品牌。作为奔驰旗下商务车系的拳头产品,唯雅诺如今正在努力成为中国的主流车型。6年前在福建成立合资公司是第一步,当时福建奔驰是亚洲唯一的奔驰商务车制造中心,也是产品线最齐全的奔驰商务车制造中心,这也是奔驰目前唯一一个海外商务车研发机构
秉着兰博基尼以及我们自己的习惯,我们的副标题仍然使用了一个看似学术的命名……  之所以会有这次试驾,是因为我们很想知道这款车开起来与LP 610-4到底有多大区别,以至于它会有个名字叫“Huracan中”。这款车是去年为庆祝兰博基尼入华十周年特意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官方称限量50台,售价350万元人民币。这个价钱让很多人都不淡定了,据传此款限量版的很多车主是各路明星,明星走在前面看来果然不虚。  那
特斯拉从其发布到销售第一辆量产型纯电动汽车以来,一直游走于舆论的风高浪尖之中。安全与否的争论每每见诸于报端纸头,其互联网思维的造车理念让不少传统车企浑身不自在,但世界人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超乎你的想像,粉丝的支持足矣让这朵奇葩,空降于汽车科技高速发展沃土之中一路前行,虽然期间也发生过诸如自燃、爆炸等等,可多数都是因为第三方问题引发,直到2016 年 5 月 7 日,美国特斯拉驾驶者 Brown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