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邓索恩 花生很坏,青春很好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u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潜水艇》是乔·邓索恩的处女作,这部小说被《观察家报》评价为“南威尔士版的《麦田守望者》”。
  乔·邓索恩认为这个评价太过夸张,他不敢与塞林格比肩。但这也是最让他——一个英国80后作家感到欣喜和鼓舞的一条评论了。
  1951年,《麦田守望者》出版,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住小旅馆、逛夜店、在电影院消磨时光、与妓女厮混,他看不惯成人社会的一切,最恨别人说“祝你好运”……那正是二战后,经历战争创痛的年轻人如霍尔顿一样苦闷、彷徨,于是霍尔顿被视作一代人的化身,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
  时光流转,如今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火,物质优渥,信息迅捷,但是一代人的成长,必然伴随着一些共同的彷徨与失落,于是,一个新的人物——15岁的奥利弗,在乔·邓索恩的笔下诞生了!
  理解爸妈,理解世界,理解女朋友
  奥利弗为自己的处子之身、父母失败的婚姻感到困扰。他制定了三个目标:调查为什么爸爸有时候会躺在床上几天几夜;调查为什么妈妈要去上冲浪课;以及,在十六岁以前失去童贞。
  乔·邓索恩生于1982年,他回望自己的青春期,爸妈的麻烦事儿、找一个初恋女友,在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心中,可不就是大过天么?
  他打算诚实地写下自己的感受,于是编造了《潜水艇》中的两个人物:奥利弗,一个爱写日记的男孩,他被别人欺负,也欺负别人,他讨厌肉麻,喜欢特别的女孩,对父母和邻居的私生活着迷;乔丹娜,一个特别的女孩,经常欺负别人,也讨厌肉麻,她成为了女主人公——奥利弗的初恋。
  书中,奥利弗总是编一些话来,把妈妈吓得够呛,“我的身体变成了一个贝壳”,“我的五脏六腑都是石头做的”,事实上,这个年轻孩子只是希望和爸爸妈妈多一些交流。
  奥利弗和朋友们合伙欺负一个胖女孩佐伊,最后佐伊跌入了水塘。奥利弗承认,欺负佐伊的时候,他是很兴奋的,可是他又觉得让佐伊掉进水塘太不妙了,于是,他给佐伊写了一封信,教她怎样调整自己——《身为胖妞,怎样与你不喜欢的人共处》。是的,这个鬼马少年心中还有一丝善意。
  奥利弗还和乔丹娜好上了,他最喜欢乔丹娜的一点是:她从来不谈论自己。他们总是一起去海岸走走,乔丹娜还会烧他的腿毛玩儿。
  就像潜水艇一样,他只是偶尔浮出水面,很多时候,他不知道该如何去感知这个世界,而世界,好像也不懂他。
  在书里,奥利弗的爸爸妈妈终于闹得僵持不下,乔丹娜打算和他分手,身为一个年轻人,他好似一个孤独无依的潜水艇,不知如何是好,“理解爸妈、理解世界、理解女朋友”都成了无法完成的难题。
  如果说过去的作家更加深沉严肃,那么乔·邓索恩是轻佻的,他只是打算写出青少年那点微妙的情绪,尽量诚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如果说霍尔顿为“垮掉的一代”代言,那他認为,新一代年轻人可称为“真实的一代”。
  花生很坏、海牛、像素面孔
  乔·邓索恩生在南威尔士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里的历史讲师。
  他曾是一个乐队的贝斯手,负责为乐队撰写歌词,他们的名字也几经更动。最开始,他们是“花生很坏乐队”——因为他对花生过敏;之后,他们改名为“海牛乐队”;后来,他们转换风格,成为一支朋克乐队,乐队名就换成了“像素面孔”。
  乔·邓索恩是个奥利弗式的怪胎,接受采访时,他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他刚刚吃了一盘蛇肉,这是他第一次吃蛇,他觉得很好吃;而另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食物,是在意大利吃的带蛆的奶酪。他还告诉我,他喜欢有幽默感、爱说话的女孩。
  在去著名的东英吉利大学(UEA)学习创意写作课程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从事写作这个行当。他喜欢写歌词、写诗,申请UEA时,400名申请者只有20人脱颖而出,他便是其中一个。UEA的师兄,包括大名鼎鼎的伊恩·麦克尤恩。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这部作品逐渐在他脑中成型。他用确切的口吻半开玩笑地说:“书中大概有42%是我的真实经历。”
  中学时代,他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也欺负更弱小的同学。当他交了女朋友,他的爸爸,给了他平生第一个建议:“你需要一些安全套。”他说:“我当时真是尴尬坏了!”而第一次失恋时,他在家里的钢琴上,一遍一遍地弹奏一些忧伤的曲子。”
  这些类似的情节和情绪,被他一一写进书里。故事的末尾,他问了一个问题:“海到底有多深?”这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而青少年对于世界的困惑,就藏在这个问题里。
  
   80后长大了
  来到中国,乔·邓索恩的80后作家身份备受瞩目。和中国一样,英国的年轻作家也因为学养不够、太关注于自身的感受而被诟病,但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等我老了,也许会改变。但现在,我应该追随直觉,人们可能会说你幼稚,但那幼稚就是动力的来源”。
  他很喜欢美国文学,认为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人物的对话总是很随意,很个人化,并不力图追随程式化的传统。接下来,他计划写一部发生在柏林的小说。故事的灵感来自他的奶奶,奶奶是德裔犹太人,从德国纳粹的铁蹄下逃往英国前,她留下了一笔财物在柏林。1936年柏林奥运会举行,纳粹的管制变得稍许宽松,奶奶于是回到柏林,取回财物。
  这个故事涉及深沉的历史题材,我问他:“关注历史,是因为你长大了吗?”他哈哈大笑:“也许是吧!”
其他文献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携英女王空降“伦敦碗”,再一次印证了007在英国乃至全世界影迷心目中的地位。六任詹姆斯·邦德、流水般更換的邦女郎、高科技的行头......今年是007系列电影上映50周年,为纪念这一影坛盛事,一系列纪念活动正在展开。佳士得推出“詹姆斯.邦德五十周年纪念拍卖”,呈献了一系列直接来自制片方永世制片公司的珍藏。  《白鹿原》等五部电影临时延期  《白鹿原
期刊
作为培养未来艺术家的学堂,中央美术学院把握年轻群体的能力无容置疑。近期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就是一次关于当今青年艺术生态的田野式考察。  这次展览分为“蔓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6个现象单元,馆长王璜生把这项调查用种树来比喻,“展览的重点不是在于对入选艺术家的推荐,展览更多地建立在考察‘树林’的基础上,我们在
期刊
很喜欢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一句话:“爱情不仅是情感的悸动,更是一种艺术。”而在气爽宜人的金秋时节,珍贵的珠宝为爱情盟约封缄,大概也算得上是最美的艺术了,这恐怕也是十一小长假作为一年中最为密集的婚庆时间的原因之一吧。  爱情中的每个弥足珍贵的时刻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和纪念。对于每一个女孩,一生中的那次“我愿意”都绝对称得上人生字典里最刻骨铭心的一笔,在此非凡瞬间,BQ用心甄选出最完美的珠宝打造专属于你的
期刊
自2004年告别时装舞台之后,著名的意大利籍设计师Romeo Gigli一直和公众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而在大家以为他就要由此卸甲归田的时候,他和JOYCE联手推出了“JOYCE by Romeo Gigli”2012秋冬系列,除此之外,他还将亲自设计JOYCE香港的店铺产品橱窗,主要讲述男人和女人之间爱情故事。在采访中他还透露,橱窗上的字都将来源于一些有关爱情的诗句,包括西班牙以及英国一些脍炙人口的
期刊
BQ:目前全球的电影产业状态是什么样的?  W:现在全球的电影市场都在发展,电影产业面临着几大机会。首先电影产业是一个抗经济衰退周期性的产业,经济低迷时,电影票房往往会上升。因为经济不好,大家没事干,就会增加娱乐消费。美国是这样,中国也应该是这样,美国电影发展最快的时期就是经济萧条期。第二就是好莱坞的几大片场拍的电影数量越来越少,成本却越来越高。每年出产的电影量在急剧地下跌,但每部片的投入在急剧地
期刊
一人一吉他  被黄贯中称为“香港第一女吉他手”,吉他这两个字出镜率之高让记者咋舌。由于路程原因,这次演出她只带来了四把吉他,比香港演出时少了两把,但每把都是她的心头肉,甚至会根据品牌名字暗暗在心里给它们起昵称,“以吉他作为演出主题之一,就是希望告诉大家吉他并不是只分木吉他、电吉他,而是各有各的生命”,开场的双头吉他和结束时的敲击吉他都是卢凯彤自己改造的,堪称卢凯彤之吉他2.0版。  之前微博上有很
期刊
“这是我最累的一部电影,也是我最担心的一部电影,因为它是一个最没故事的电影。我所有的电影都有激烈的故事,但是《观音山》是用情绪打动人,通过情绪的释放来延伸观众对于人生的思考。能取得这样成绩,我就一句话,相信观众。”在去年《观音山》的庆功宴上,李玉动情地说。时过境迁,眼下她的最新作品《二次曝光》即将上映,不同于《观音山》的情绪取胜,这部新片有着典型的李玉风格的叙事框架与“作者电影”该有的思索态度。在
期刊
《龙须沟》里的赵大爷、《茶馆》里的常四爷、《雷雨》里的周朴园、《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如果从1942年在“四一剧社”扮演《日出》中的黑三算起,郑榕的艺术生涯已有整整70个年头了;而如果从他在大同中学首次登台,在《请医》中男扮女装反串算起,他的艺术道路早已走过了70个年头。在人艺新戏《甲子园》中,88岁的郑榕坐在轮椅上,再次登台。  郑榕说:“很多人笑我自不量力,说这么大岁数还演戏!为什么我还要来
期刊
准备步入红地毯的新娘们,紧张忙碌的婚礼安排加上又惊又喜的心绪,是不是让你的皮肤变得粗糙起来,黯淡无光,原本紧实的线条也开始有点松松下垂的感觉,不仅气色欠佳,更可怕的是黑眼圈与眼袋也出来了!婚前提前一个月,有必要为自己安排一套精心的保养过程,让每位新娘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都呈现出无比的美艳动人。  简化保养,提升气色与吸收力  为了让自己的皮肤能更好的排除因劳累、压力和紧张等情绪而堆积起来的毒素与垃圾
期刊
切·格瓦拉,这个著名的游击队战士,同时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在世界各地战斗时,相机也陪着他。他拍下了他看到的印第安庙宇遗址、看到的穷苦人民,他拍下香港的港口景象。那些在东南亚拍的照片,还能感受到一股潮热的气息。  他还喜欢自拍,他架设好三脚架,自己坐在书桌前拍摄;或者端起相机,对着镜中的自己拍摄,就像现在的“文艺青年”那样。这些照片不同于阿尔伯托·柯尔达为他拍摄的那张著名的《英勇的游击队员》,观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