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峰,一个鸡蛋攻克一世纪“魔咒”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玉峰

  他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一位在临床30余载的医务工作者,他叫姚玉峰。他创造的“姚氏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在国内上百家医院实施应用,得到了国际眼科界的认可并推广到多个国家。他诊治过30多万名眼疾患者,为近4万名患者送去光明。

拒绝高薪,毅然回国


  时间追溯至1993年4月,在眼科医学界崭露头角的姚玉峰面临人生抉择。当时,他的手上握着两张机票,一张是在北京落地,一张是去往美国哈佛大学。何去何从?他想起了年少时读数学家陈景润故事时的激动;想起了浙江大学老校长郑树给自己写的信:相信你终究会回来……飞机落地,姚玉峰回来了。
  姚玉峰老家在浙江温州。刚上浙江医科大学时,他并不喜欢医学,直到大三那年,他参加了临床见习,第一次使用听诊器清楚听见患者的心跳,第一次清晰听到胎心……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上了医学。凭着想回到临床的强烈渴求,姚玉峰专攻眼科,自学外语考托福,于1991年年底,考取卫生部公派“笹川医学奖学金”的出国项目,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眼科研修。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医疗设备简陋,知识技术匮乏,角膜病的治疗一片空白。姚玉峰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优异的成绩,令当时已是世界眼科泰斗的日本导师对他刮目相看、青睐有加。导师给他提供更高的薪资、更大的平台,希望他能留在日本,哈佛大学也多次向姚玉峰伸出橄榄枝。尽管日本导师极力挽留,去哈佛大学不仅薪水高,医疗科研各方面条件也十分优越,但姚玉峰回国的心意已决,导师无奈地叹息了一声,深表遗憾。
  姚玉峰思考过,也犹豫过。“我为什么要学医?”“我为什么选择角膜病研究?”“我为什么要出国?”想到国内急需救治的千百万角膜病患者的期待,姚玉峰最终谢绝了导师的挽留。“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祖国需要时,绝不能置身事外。”他坚信祖国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时代,中国现代医学即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獨创“姚氏法角膜移植术”


  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直到1995年,这一笼罩在眼科学界一个世纪的“魔咒”,才被姚玉峰攻克。
  “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这样一个平常人读通都难的研究课题,成了姚玉峰研究的中心。三年在日读博期间,姚玉峰几乎都住在实验室,经过上千次实验,著名的“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终被他通过实验证明,整个学术界为之一震。上皮移植实验的成功使姚玉峰完全清楚了角膜移植的机理。姚玉峰实验同样证明了免疫性机理问题,即内皮层厚度是6微米,排斥主要是针对内皮层产生,角膜移植时,只要将这6微米完整保留,逻辑上就不会产生排斥反应。为了攻克这6微米,姚玉峰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如何在手术中将内皮层完整保留而不发生破损?姚玉峰尝试了三四十种方法进行试验,用遍了当时角膜手术所有的器械,均未成功。每每失败,他总是对自己说:“坚持住,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
  1995年3月的一天早上,姚玉峰的脑子里还想着前一天的实验过程,顺手拿起一个水煮蛋,轻轻一敲,随手剥下蛋壳。“蛋壳没了,蛋衣竟完好无损?”他直勾勾盯着蛋衣看了很久,猛地惊醒:如果将后弹力层与内皮层之间开个小口,让“蛋壳”与“蛋衣”分离,然后再剥“蛋壳”,那么内皮层这个“蛋衣”不就可以完好地保留了吗?想到这里,姚玉峰兴奋地跳了起来。一个水煮鸡蛋,砸开了角膜移植领域的世纪难题。“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应运而生。1995年5月,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在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完成。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1.0,接着是第二例、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

将光明施向人间


  姚玉峰一直处在超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为了不耽误、不延误病人的治疗,他没有一天节假日,天天加班加点,雷打不动,牺牲了太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姚玉峰对儿子说:“不是爸爸不想休息,而是有太多的患者不能等。”2018年年中的两个月里,姚玉峰看门诊1160人次,做手术252台,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十点钟才回家。他说:“患者预约挂上一次号不容易,而且有些患者的病也耽搁不得,不能拖的!”
  姚玉峰有幸结缘了两位“伟大的老人”:一位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93岁的黄旭华老院士;另外一位是回乡务农的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96岁的龚全珍老人。2017年11月,在北京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暨“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时,姚玉峰结识了同为全国道德模范的两位老人。二老因为眼病太重,超高龄,患有多种老年疾病,去过多家知名医院,医生都不敢给他们手术。 “当时我发现黄院士眼睛的晶体呈棕红色,严重程度属于最高级别,手术难度非常大。”尽管有风险,姚玉峰仍义无反顾地迎接挑战。
  2018年1月,姚玉峰为黄旭华进行白内障手术。当纱布轻轻揭开,“好亮啊!”黄旭华看着窗外发出感慨。黄旭华双眼视力均恢复到0.6。复明后,黄老感慨,他还要再干20年!接着,姚玉峰又为龚全珍老人做了复明手术。老人重见光明后欣喜万分,她又能看书啦!
  2018年8月17日,姚玉峰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他赴京领奖并作为代表发言。当晚,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副主任王冰鸿还接到姚玉峰的信息:“捐献的事情怎么样?如果有了,及时通知。”原来,他还一直记挂着一位双眼失明、角膜移植五次均失败的河南患者。“他的心中,永远都是病人。领奖之后,姚主任连夜赶回杭州,因为第二天还有11台手术等着他。”王冰鸿说。
  三十年如一日,白天门诊,手术到半夜,写论文、搞科研、临床带教……姚玉峰几乎把家搬到了科室里。这些年,姚玉峰在自己科室成立了近视防控小组,对接幼托机构、中小学校,培训校医和保健老师。他还带领团队走进20多所小学,为3000余名老师、家长和学生开展护眼防近科普讲座,并与电视台合作,开展护眼防近科普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学生、家长的爱眼护眼意识。为了“追光”,姚玉峰陆续培训了全国1500多名眼科医生;主导开发出了取一滴泪水,就可以诊断10多种眼病的病源诊断法。姚玉峰为追赶“光明”分秒必争,忙得不亦乐乎……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
其他文献
在很长时间里,媒体的话语中,青春和人生是一对矛盾的组合。关于青春的书写,更多地进入虚拟与想象世界的探险,而以村庄、都市、生存状态存在的作者则逐渐减少。刘文的文字属于后一种,无需太多的文学定义或者身份符号的编织,她的行走、阅读、书写,本身有很完整的方向:从青春到人生的过渡。  《如果在巴黎,一个旅人》中,刘文在旅行中体会到的人生,有了超出自己生活视域本身的丰富。比如在香港的辛劳,在巴黎的自在,在布拉
期刊
“哪怕你是一个知识女性,对自己身体的了解程度也可能不到5%。”幸好,我遇到了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张羽写的《只有医生知道》系列。“一切不怀在子宫里的受精卵都是耍流氓”“子宫诚可贵,卵巢输卵管价更高”“循序渐进:分娩就像建座罗马城”……张羽用幽默形象同时又温情脉脉的笔触,带着无数女性朋友了解了我们看似熟悉实际却非常陌生的身体,并教会了我们如何爱护自己,掌控自己的身体和命运。  在网络上各种养生保健信息真
期刊
《学校身份》  【比利时】于戈·德拉朗易克萨维耶·杜麦 著 汪凌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独创性地提出了“学校身份”这一概念,明晰地把学校内在运转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联系在一起,引导读者关注两者之间的互动,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引发读者思考。《日本营造之美》  【日】西冈常一 宫上茂隆等 著  张秋明 王蕴洁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融合日本建筑、空间美学及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由日本国宝级宫殿
期刊
“最新鮮的农产品不在超市,而是你下单时它还在地里,在树上。”“我们既卖产品,也卖风景。”“这么合适的价格,买它买它买它。”……在中国商务部最近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表示: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各地基层干部、产业能手等纷纷走进直播间,化身带货主播。从历史由来到产业发展,他们脱口而出;面对网友的提问,信手拈来,金句迭出,也因此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销售纪录。  今年春天,江苏省妇联开发Wom
期刊
许筱玮(左)在直播中  “八卦洲的葡萄鸡就散养在葡萄园里,从小吃着葡萄长大,鸡肉脂肪少,口感特别爽滑……”6月18日晚,“‘我为宁代言’第一书记直播在线”首场活动在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外沙村举行,外沙村第一书记许筱玮走进直播间,推荐当地特色农产品,宣传乡村旅游。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整个八卦洲街道农产品销售约有98.1万公斤,其中网上销量占比80%以上。在许筱玮看来,直播带货形式活泼、互动感强、
期刊
张久成(中)  2020年6月9日,第二期 “新农菁英·淮味优品”线上直播带货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淮安的农村创业青年们带着自己最好的农副产品卖力地介绍,希望吸引更多的观众下单。作为直播活动策划、推动者之一的张久成站在镜头拍不到的地方,面色沉静,心里却在不断为现场的创业青年们鼓劲。  11年前,张久成卖掉城里的房子,带着理想与情怀,回到农村创业。今天,他转换角色,改换跑道,作为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协会
期刊
谢修振(中)  “当谢书记试吃樱桃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钱袋子捂不住了。”前不久,在连云港市赣榆区厉庄镇谢湖村的一个直播间里,红红的樱桃让人垂涎三尺,而网友口中的“谢书记”不是别人,正是厉庄大樱桃乡村旅游区管委会主任、谢湖村党总支书记谢修振。  他30年如一日扎根农村基层一线,整山治水、战天斗地发展樱桃产业和乡村旅游,在穷山沟里开辟出了产业兴旺致富路,把青春奉献给他深爱着的这片土地。书记直播带货走红
期刊
我国执行首次火星探测的消息振奋着所有中华儿女。然而,5月20日晚,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首席科学家万卫星却带着梦想将人生定格在了62岁。  万卫星曾在生前这样说:“三十年前我们也曾是寻梦的一代。我的人生之路就像一片帆船,一直追逐着那盏虽然模糊,却一直存在的灯塔……”苍穹之问  “我觉得这个名字给我带来了好运。”1958年出生在湖北天门的万卫星,似乎注定要在航天领域与千万星光为伴。  按
期刊
“国难思良将”,当美国制裁华为等高新企业,试图扼住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咽喉时,人们就会想起“张汝京”这个名字。  他舍弃全部身家,在半导体产业沉浮了42年,五次“再就业”,每一次从头再来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里都印证着他的拳拳爱国心。建厂高手  张汝京1948年出生于南京,不满周岁就跟随父母去了台湾。成绩优异的他从台湾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工程科学硕士学位、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此后,
期刊
胡旭东  2020年5月5日18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精确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工程拉开帷幕。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指挥大厅的正中央,本次首飞任务的“01”指挥员、文昌发射场发射部副部长胡旭东缓缓摘下眼镜,任由泪水流下脸颊。追逐航天梦  胡旭东1980年出生于安徽舒城,200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毕业后,他追寻心中的航天梦,毅然来到条件艰苦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