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04至2014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生存分析

来源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unken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执行以来,杭州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生存情况。

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治疗库中收集2004年至2014年符合研究条件的杭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2 370例,对患者的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开始时间、WHO临床分期,感染途径及随访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的生存率和影响生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 370例研究对象中,总随访时间为3 968.14人年,死亡57例,总病死率为1.44/100人年(57/3 968.14)。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第1年、第3年和第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是98.08%、96.20%和95.24%。总病死率从2006年的6.06/100人年下降到2014年的1.44/100人年。艾滋病相关疾病病死率从2009年的1.10/100人年下降到2014年的0.90/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CD4T淋巴细胞200~349个/μL组的死亡风险是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组的0.466倍(95%CI 0.246~0.882);年龄在≥50岁组、40~<50岁组、30~<40岁组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是<30岁组患者的3.408倍(95%CI 1.365~8.506)、3.788倍(95%CI 1.645~8.718)和2.593倍(95%CI 1.139~5.905);基线WHO为Ⅲ期/Ⅳ期是Ⅰ期/Ⅱ期患者死亡风险的1.960倍(95%CI 1.117~3.439)。

结论

高龄、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基线WHO为Ⅲ期/Ⅳ期是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尽早抗病毒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其他文献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某些临床表现与小儿血液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常导致一系或多系血细胞的改变,易合并感染及继发恶性肿瘤。临床医师加强对免疫缺陷病血液学表现的认识,对疾病鉴别诊断、并发症或合并症的判断,以及对疾病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期刊
肿瘤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表达的某种生物标志物、采用相应的特异性药物结合靶点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儿童血液肿瘤的治疗已由传统化疗、放疗的细胞攻击模式向靶向性治疗模式转变。现重点针对细胞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针对特异融合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疗法等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的相关接头蛋白-1(Gab-1)、胶质瘤相关肿瘤基因同源物-1(Gli-1)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Gab-1、Gli-1在40例儿童髓母细胞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运用Chi-square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分析Gab-1、Gli-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
目的检测金属硫蛋白1H(MT1H)在儿童和青少年骨肉瘤血清中的表达,分析MT1H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MT1H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T1H在儿童和青少年骨肉瘤和骨良性疾病中表达情况,分析MT1H表达和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在体外将MT1H基因转染人骨肉瘤细胞U2OS,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
目的观察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诊治的儿童HAAA的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和治疗情况。结果HAAA患儿43例,男25例,女18例;中位发病年龄6岁(1~14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5例(34.9%),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25例(58.1%),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
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生发中心为B细胞发育提供辅助。HIV感染会破坏宿主淋巴滤泡结构,进而影响Tfh的数量和功能,最终导致B细胞功能失调。这一系列病理改变的同时,HIV能潜伏在Tfh内逃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清除;同时,Tfh为HIV复制提供场所。最终,HIV会导致被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破坏、高γ球蛋白血症以及记忆性B细胞减少。
目的探讨不同耐药程度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黏附水平的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天津地区四家三级甲等医院尿液样本分离的非重复感染大肠埃希菌100株,结合药物敏感性试验,将大肠埃希菌分为敏感组(50株)和耐药组(5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菌株I型菌毛fimH、fimA、fimB基因和P型菌毛papA、papB、papC、papGII基因及其相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荧光探针法在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3月至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66例慢性HCV感染者血清样本,采用逆转录巢式PCR扩增HCV的Core-E1(CE1)基因区域和测序、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基因亚型,并采用PCR-荧光探针法对HCV基因型进行检测。采用Kappa检验对两种方法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