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看不见的人》之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及效果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243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拉尔夫·埃里森的巨作《看不见的人》,标志着黑人文学的日趋成熟。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两种视角的对比展现主人公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觉醒的发展轨迹。叙述者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取得了交叉模糊、直观以及造成悬念等艺术效果。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 经验自我叙述自我效果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拉尔夫·埃里森所著的巨作《看不见的人》标志着黑人文学的日趋成熟。《看不见的人》的叙述者是一位美国的年轻黑人,叙述者讲述了他从美国南北不同的地方不断追寻自我身份的曲折经历,“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觉醒”的过程。自从小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但大部分是从黑人文化、意识形态与音乐性等方面进行评论,几乎没有人注意《看不见的人》恢弘的叙述构筑思维,以及“故事”和“话语”的完美结合。
  一 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双重聚焦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的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叙述声音和叙述眼光两者之间的区别:“叙述声音”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眼光”则指充当叙述视角的眼光,既可以是叙述者的本人的眼光也可以是其他人物的眼光。他还提出了评论界有名的三分法,即内聚焦、外聚焦、零聚焦。里蒙-凯南提出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特有的双重聚焦:“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两种不同视角。
  埃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选用了主人公第一人称回顾性的叙事视角,小说一开始就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把故事结局展示在读者眼前,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关心的是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小说的结局。《看不见的人》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个故事。作者时不时地采用“现在的我”的眼光审视“过去的我”。
  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黑人青年“我”回忆往事的首句话为“I am an invisible man”(Ellison,2000:1);末句为“Who knows but that,on the lower frequencies,I speak for you?”(Ellison,2000:581),可以看出,作者在整部小说当中从头到尾一直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的叙述方式。整部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我”成为看不见的人的全部经过。在“序曲”中,“我”居住在被人遗忘的地下室,正在“冬眠”,但是为了以后有更大的作为,在整个“冬眠”期间,主人公回顾了他自己所有的经历并且总结了教训。在“尾声”时,“我”再回到地下室,通过写作的方式消除了一部分愤怒,从而决定结束“冬眠”,离开地下室。“序曲”从叙述者“我”居住地下室开始,在正文中叙述者放弃叙述自我的眼光,接着使用了倒叙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回到“尾声”时又采用叙述自我的眼光。
  在《看不见的人》中,作者通过采用不同的指示词表现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截然不同的想法,对比展现出现在的“我”的成熟与觉悟。“我”的经历从一场“圣战”展开,正是由于那次高中毕业演讲的成功,“我”被盛情所邀为镇上的白人再一次发表这个演说,演说之前“我”被要求和黑人同学们一起参加“圣战”,来博得白人娱乐。主人公心里有些疑虑,因为“我”不怎么喜欢参与格斗的这帮人,“In those pre-invisible days I visualized myself as a potential Booker.T.Washington.”(Ellison,2000:18)作者在这里是从叙述者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从而使得读者可以很明晰地感受到叙述者和昔日之事的时间距离,展现出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是以前那样幼稚、单纯并且经常抱有幻想。那场“圣战”结束以后,“I spoke automatically and with such fervor that I did not realize that the men were still talking and laughing until my dry mouth,filling up with blood from the cut,almost strangled me.I coughed,wanting to stop and go to one of the tall brass,sand-filled spittoons to relieve myself,but a few of men,especially the superintendent,were listening and I was afraid.”(Ellison,2000:30),尽管伤口流出的血塞满了嘴巴,而且大多数白人在谈话说笑,但还是有几个人,特别是督学在听“我”的演讲,所以“我”不敢吐掉嘴里的血:“So I gulped it down,blood,saliva and all,and continued.(What powers of endurance I had during those days!What enthusiasm!What a belief in the rightness of things!)I spoke even louder in spite of the pain”(Ellison,2000:40)此段之前的The past progressive tense的使用,表明作者是从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来叙事,之后括号内的“those days”表明作者又采用叙述自我的叙述视角,进而对过去“我”的所作所为作了讽刺性的评论。演讲结束以后,“我”得到了一份州立黑人学院奖学金与一只公文包的回报。快修完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被指派给一位白人董事诺顿先生去开车,一次不小心我们进了黑人棚户区,让白人董事诺顿先生见到了一位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同时怀孕的黑人吉姆·特鲁布拉德先生;后来,“我”又不小心把诺顿先生带到一所常有患精神病的退伍軍人和妓女出入的酒吧。由于“我”让白人董事看到了本不应该看到的地方,之后“我”就被黑人校长开除了,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机会返回到大学校园实现自己的梦想。如主人公自己所说,南方黑人学院的大学生活都是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但作者通过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选用经验自我的叙事眼光来讲述发生在过去的故事,仿佛这些故事正在发生,如:“We were passing a collection of shacks and log cabins now,bleached white and warped by the weather”(Ellison,2000:46),“now”这一表示时间的词与过去进行时混合运用,产生了非常强的现时性效果。读者通过下面的句子还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我”的内心感受:“Now,riding here in the powerful car with this white man who so pleased with what he called his fate,I felt a sense of dread”(Ellison,2000:40),主人公“我”和白人董事同坐一辆轿车而感到恐慌,是因为“我”的阅历和种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所造成。“我”被学校开除以后来到了纽约,并且参加了兄弟会,有了和白人一起工作的经历后,此刻读者可以发现,现在的“我”如果有机会和白人同坐一辆轿车的话就再也不会感到那么紧张了。“我”初到纽约后的首份工作是在“自由油漆厂”做一名工人,第一天上班就因为工厂发生意外而被迫住到了工厂的医院而接受电击治疗,此时“我”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出院时,当“我”听到医生叫“我”的名字时:“I heard myself say,“Oh!”as a pain stabled through my head and I shot to my feet and looked wildly around me sat down and got up and again very fast,remembering I don’t know why I did it,but suddenly I saw him looking at me intently,and I stayed down this time.”(Ellison,2000:246)此段首先是“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紧接着“I don’t know…”表明作者又运用“叙述自我”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当时的遭遇,同时交替着“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的两种叙述视角。   二 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艺术效果
  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双重叙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我”的故事,“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交替运用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1 交叉模糊性:主人公“我”送诺顿先生回到黑人学校当天的晚祷上:“The old man slid forward upon his hands and knees as the two white man took his arms;and now as he stood I saw one of them reach for something on the floor and place it in his hand.It waswhen he raised his head that I saw it.For a swift instant,between the gesture and the opaque glitter of his glasses,I saw the blinking of sightless eyes.Homer A.Barbee was blind.”(Ellison,2000:133)在这里,作者又制造了悬念,通过现在的“我”放弃了叙述自我的叙事视角而转用过去的“我”的经验自我的叙事视角,作者很清楚巴比牧师是一个盲人,但故意隐瞒事情的真相。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后来知道巴比牧师原来是个盲人时,读者和当时在场的所有的听众一样会发出非常吃惊的声音。在这里,叙述者并没有直接放弃叙述自我的视角,而是间接地把最后的结局有意识地透露给读者,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交互作用手法,取得了模糊朦胧的艺术效果。
  2 直观性:在《看不见的人》中,作者在運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通过变动时态等策略使叙述自我的视角与经验自我的视角相融合,使得小说的讲述具有直观性。
  在小说讲述主人公“我”在开始黑人学院的大学生活之前,作者安排了一长段的校园环境的描述。因为作者回忆他自己曾经就读过的大学校园环境,基本上用过去时态叙述,之后峰回路转,突然转到叙述自我的视角,他的头脑中随着他的思维把整个校园俯瞰了一遍。这种艺术手法非常清晰地使读者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思想的窥视非常直观。
  3 悬念性: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中,主人公“我”对往事的结局都非常清楚,但“我”会时常放弃“叙述自我”的视角而改用“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来叙述,而读者却和过去的“我”一样,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都一无所知,这样就对读者造成了悬念,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在小说中,当主人公在大街上看到黑人老夫妇被白人警察驱逐出家门时发表的演说引起了暴动,整个局面难以应付,于是就翻屋顶逃跑:“I could see the girl’s face still,below the short flight of stairs.But who was the figure that had crossed the roof behind me?Chase me?Why had he been so silent,and why was there only one?Yes,and why hadn’t they a patrol car to pick me up?”(Ellison,2000:287)如果以现在的“我”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事件的话,身后追赶“我”的已不是那个曾经陌生的男人,而是“我”早就认识了的杰克兄弟。当主人公讲述这个故事时,放弃了现在的“我”的眼光,而采用“经验自我”的视角,这时读者只能像过去的“我”一样感到不解:那个男人究竟为什么要追“我”?这就是悬念,这个疑惑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而逐渐真相大白。
  综上所述,埃里森采用了独特的叙事视角,也就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的方法,并通过双重视角的转换和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的交替作用,完成了《看不见的人》在形式上的创新。实际上,正是这种尝试使《看不见的人》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Ellison,Ralph.Invisible Ma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Rimmon-Kenan,Shlomith.Narrative Fi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1983.
  [3]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刘晓洁:《〈看不见的人〉的第一人称叙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5] 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拉尔夫·埃里森,任绍中、张德中、黄云鹤、殷唯本译:《看不见的人》,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令宏林,女,1985—,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樋口一叶(1872-1896)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女作家。1889年父亲经商失败后生病去世,17岁的一叶便担负起照顾母亲和妹妹的生活重担。为生活所迫,一叶决定以写作安身立命。因过度
英国著名作家金斯利·艾米斯(1922—1995),是20世纪50年代“愤怒的青年”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蕴涵了对现存制度尖锐的抨击态度以及对假冒伪善、装腔作势、玩弄权术的愤怒和
本文在以往结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研究,从三个角度对吕蓓卡形象进行再分析。 Based on the previous conclusions, this paper re-studies the re-analysis of Lu Bei-card
一、引言英伦三岛的早期原住民与印度早期原住民一样都是活在当下的民族,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未能留下文字方面的关于历史与文学的只言片语,盎格鲁、撒克逊与朱特三族入侵英国以
赫尔曼·黑塞的一生是孤独的,从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到为战争孤独地呐喊,到转而探求从“我”走向“自我”的内部之路,他的孤独更多地是因为他的厌世心理在起作用。晚年的他试图
一、作者及小说概述18世纪末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是一位致力于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都是描写上层社会人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因为她对这些事情较为熟悉,能够很好
儿童原发性肠道肿瘤较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报道如下。 例1,男,6岁,因腹痛、腹胀、呕吐、便秘11天急诊入院。患儿起病急骤,曾误诊为肠蛔虫症,给予驱虫治
本文从1953年~1982年230例胃癌中,收集青年人胃癌15例。拟通过临床病理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青年人胃癌诊治水平。 作者按1978、1981年全国胃癌协作方案标准,重新复查了全部临
一、引言毛姆(1874—1965),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其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是享誉英国文坛年乃至世界文坛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家
《中国铸造年鉴》(2008年)作者:中国铸造协会第四版《年鉴》在保留前几版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补充了行业大事记。同时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