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good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13日,在肯尼亚东北部瓦基尔地区,一头长颈鹿因干旱而死亡。
   位于肯尼亚图尔卡纳某村庄的一座仓库。
   在肯尼亚图尔卡纳地区的一座村庄,人们从一个20米深的坑里取水。
   肯尼亚东北部,人们走在通往取水点的路上。
   这是8月16日拍摄的拼版照片,在科特迪瓦阿比让阿提埃克比贫民区生活的孩子,渴望拥有像样一点的玩具。
  11岁男孩库利巴利·沃里希奥手中拿着他最喜爱的玩具;左下图:这是库利巴利·沃里希奥所有的玩具。右上3岁男孩特拉奥雷·穆萨手中拿着他最喜爱的玩具。右下图:这是特拉奥雷·穆萨所有的玩具。
  “这组照片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摄影师把角度对准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下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如何在与我们相比要差很多的物质条件下生存的,而不是过多表现严重贫困所带来的破坏感。拼版照片的对比非常有意思,让我意识到我们被物质拖累得多么不堪重负,而其实物质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 卡尔
   2003年7月2日,一名阿富汗儿童在喀布尔的一处难民营等待晚餐。
  阿富汗由于连年的战争,许多平民被迫离开家乡躲避战乱。这些衣食无靠的难民四处流浪,等待救援。数以百万计的儿童跟随他们的父母,过着贫困的生活,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地学习成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的都是创伤的记忆。
   纪实类职业组照银奖
  阿富汗难民儿童(组照选登)
  王雷摄 摄 (中国)
  
  纪实类非职业单幅金奖
  “构图非常精彩。飘落的雪花和女孩放松的姿态给了画面一个精彩和舒缓的调子。”
  —— 卡尔
  
   雪中,凉山市布拖县木里村路边,一名儿童正帮母亲看店,2010年11月7日。
  小店 姜玉树 摄 (中国)
  
   2009年1月9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一家医院里,一名护士托着一个新生儿。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海地产妇死亡率居西半球首位。这主要归咎于该国农村迷信的生育传统,当地普遍的贫困现状以及医院因缺乏资金而难以为继。
  
   纪实类职业组照铜奖
  产妇(组照选登) Ariana_Cubillos 摄 (美国)
  “我喜欢这组照片是因为它反映了当地缺乏生育所需的医疗设施的事实。在一个糟糕的环境条件下生产是产妇和出生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亟需人们的关注。如果没有人把这种情况展示出来,那这样的问题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关注。这位摄影师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 本尼迪克特
  
   2003年4月13日,上海中山西路,一名拾荒者拉着装满废品的拖车,神情疲惫,脚步沉重。
  
  
   纪实类职业单幅铜奖
  拉车的拾荒者 沈煜摄 摄 (中国)
  
   纪实类非职业组照银奖
  海上吉普赛人的生活(组照选登)陈小川 摄 (中国)
  
   纪实类非职业单幅银奖
  种菜老人郑涵 摄 (中国)
  
   纪实类非职业组照金奖
  生活在黑暗中(组照选登) 米格尔·坎德拉 摄 (西班牙)
   南苏丹独立给约200万在苏丹居住的南苏丹人带来国籍和身份认同的现实问题。他们大多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出生长大,但因为对未来身份认同的忧虑,以及建设家乡的愿望,自去年10月以来,有33万南苏丹人放弃在苏丹的生活,艰难返乡。这个群体被称为返乡难民。返乡潮仍在继续。南苏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返乡难民失去房屋土地,成为这个贫困国家尤为弱势的人群。南苏丹政府克服困难,开垦荒地安置返乡难民定居。
  “我们对自己的新国家充满信心。如果她的未来没那么好,我就自己亲手把她建好!”返乡者们与这个初生之国一道开始新生。再贫困的生活也是生活,包含着生活的全部,有爱的权利,快乐的资格,努力就有未来,劳作就有收获,就像从尘埃中生长绽放的花朵。摄于2011年8月13日。
  
   最具网络人气奖
  尘埃中的花朵——南苏丹返乡者
  吴晓凌 摄 (中国)
  “网民们选出的这张照片非常有意思。画面非常精美同时也充满希望,你可以读出大旱过后人们的宽慰。这是张好照片,因为它让我想看更多、了解更多。”
   —— 卡尔
  “这是一幅拍得很好的照片,让读者们感受到每一滴水的珍贵。不同的读者从中会读出不同的意味。”
  —— 丹尼斯
  
   纪实类职业单幅银奖
  饥饿Crouch Graham 摄 (澳大利亚)
  
   2004年10月18日,从田里回来的母亲和孩子。四川大凉山当地村民为摆脱贫困,大部分男性外出打工,留守妇女
  耕作季节领着孩子下地劳作;平时则去集市进行农贸交易、购置生活用品,上山砍柴,在家织布……用双手去改善生存现状。
  
   纪实类非职业组照银奖
  大凉山彝家母亲(组照选登)
  李泛 摄 (中国)
  “这组照片让我感到陶醉其中。照片的构图非常经典,摄影师似乎对于照片中的人物怀有崇敬之情。我也喜欢摄影师将风光融入人像照片的做法。”
  —— 卡尔
  
   纪实类职业单幅金奖
  饥饿的埃塞俄比亚
  罗宾·于特雷希特摄 摄 (荷兰)
  “这是一张非常漂亮的黑白照片。触摸孩子的那只成年人的手与孩子看着的那位成年人形成了一个漂亮的联系。这是我在大赛评选中最喜欢的照片。它的构图和光线都很完美,以一种优美的、打动人心的方式展现了贫困以及对于贫困的关注。”
  —— 卡尔
  “在我职业生涯中见到过的成百上千张饥饿儿童的照片中,这张尤其突出是因为它的质朴无华。我被孩子的一双眼睛深深震撼,同时摄影师表现饥饿的角度也抓得非常细微准确。这张与众不同的照片吸引你去琢磨、领悟、反馈并且有可能的话拿出实际行动。”
  —— 丹尼斯
  
   创意类金奖
  妈妈陪我去上学 黄铃芳 摄
  
   创意类银奖
  哥们,瞧那飞机 雷鹰 摄
  “这张照片充满乐趣。画面中的孩子自得其乐,而天空中的飞机象征了未来的希望。”
  —— 卡尔
其他文献
在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中,各种海洋动物在水中游走,时而嬉戏,穿梭在珊瑚之中;时而休憩,享受着美好的时光。面对如此美好的画面,我们更多的是感叹,却难以亲身感受海洋世界的美妙。由于水下拍摄设备昂贵,摄影地点稀缺,又有不少的拍摄限制,因而令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甚至一些专业摄影群体也对水下摄影望尘莫及。难道我们真的要远离这样的拍摄题材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拍摄方式和技巧,在水族馆拍摄水下的美景,将海
期刊
7月26日,北京正值盛夏酷暑,距离9月1日“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征稿结束还有一个月零五天。王文澜、解海龙、鲍昆、于文国、李舸、阿音、成卫东、康泰森、柴继军、马宏杰等中国摄影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应本刊之邀聚首新华社,在聆听了大赛主办方之一新华社的代表就比赛基本情况、推介情况、征稿进展等的介绍后,他们围绕大赛的意义、推介渠道及摄影如何关注贫困等话题畅所欲言,其中不乏发人深思的真知灼见,值得摄影者乃至摄影
期刊
摄影所具有的直观的再现力量,自其问世之初就被具社会意识的摄影家所注意。他们开发、运用其于呼吁改革社会的诉求中。约翰·汤姆逊拍摄伦敦街头贫民、雅可布·里斯拍摄来美移民的蜗居、路易斯·海因拍摄雇佣童工等实践,成为运用摄影来暴露、对抗邪恶的滥觞。  贫困的定义因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不同而有变化。显然,我们关注贫困,如果能够以锐利的思考与有力的影像去丰富有关贫困的概念与思考,而不是固化、窄化贫困的定义,那就
期刊
百诺(BENRO)专业摄影脚架云台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最近,我使用了百诺的行者系列C1190T B0新款平板三脚架套装。这是一款极具个性化设计、便于携带、适宜旅行摄影的三脚架套装。其创新的设计理念用“一”字形本体代替了原来的由三角形设计的三割座,采用了平板一字并排收拢。错位伸张三脚鼎立的设计结构,使得脚架收拢时更紧凑和合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打破了过去对平板脚架在稳定性上的顾虑,切实感受到百
期刊
一到新闻总署,就见到最崇拜的两个人  解放前夕,我正在上海东吴大学读法律二年级。听说华东新闻学院要招人,为新中国培养新闻人才。但它有个条件,要大学二年级以上才能报考。因为法律跟新闻有点关,我就去报名。一看,都是有名的人,当时上海报纸的主编、副主编都去报名了。我一看这些人来我怎么比啊!结果他们都没被录取,那些人背景都有些复杂。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审查,政审我没有问题,学生嘛,单纯,而且进步,是学生会介
期刊
这期的摄影人爱读书,我为大家选择了两位纪实摄影风格的摄影师,一位是湖北的“九头鸟”大哥宋刚明,现为影像学教授,享受长江学者待遇;一位是出自中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马宏杰。  如果是本刊的老读者,对宋刚明先生一定不陌生,他的器材使用心得及专栏“宋呆子侃影”,曾是许多读者的必读文章。他追踪多年拍摄出版的《戒毒女》,揭示了中国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疮疤,虽然有许多记者都关注这个题材,并进行了多视角的
期刊
高清影像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可谓瞬息万变,技术的改进势必会造成拍摄设备——DV的功能进化。佳能DV作为当今市场的主流DV产品也在今年的新品中增加了很多有用的功能。  在了解高画质图像的成像过程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些FULL HD的概念。FULL HD是数字电影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融合,也是全高清视频影像的标准,它的有效显示分辨率为1920×1080。正是因为使用了更大画幅和更精密的像素
期刊
编者按:“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截至7月中旬已收到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多国的投稿2000多幅,其中不乏佳作。有意以摄影关注贫困的摄影师们,应该了解哪些历史,避免走进哪些自觉或不自觉的误区,还有没有拓宽题材表现范围的可能?本刊特约著名摄影评论家、策展人胡武功和顾铮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思考。    “拍摄贫穷”当下很热,也终于成为主流传媒的话题,虽然晚了一些,毕竟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普世价值。其实,早在上
期刊
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画册,《瞬间·幕后——新华社记者陶明百幅新闻照片聚焦》。画册中收录的都是陶明这些年在新华社工作期间拍摄的照片,有些曾被媒体多次刊登或获过大奖。画册中也附有照片中人物、情节的故事。新华社摄影记者出画册的不少,但是就我所见,陶明是第一个以新闻图片附采访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个人作品集的摄影记者。  翻看这本画册,我就像看到电影的一幕幕情节。透过照片,和这照片讲述的故事,一个风
期刊
第十一届平遥摄影大展除了大规模的作品展览外,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继承了平遥自创办以来注重学术交流的传统。国内外众多资深策展人和摄影界专家聚集一堂。像“返回原点”学术展论坛、“面对面”专家见面会、早期摄影史研究暨《中国摄影史》新书发布对话会、如何走进基金会及画廊讲座,以及许多针对某个方面或个人作品的讲座,大大小小从平遥大展的开始贯穿至最终。    “解答了我的一些问题”  摄影节值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