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愚园路81号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好了!”“太有意义了!”一群80年代的青年人,围在讲解员小刘的身旁激动万分……57年前的5月27日,上海在血与火中得到重生;两年前的5月27日,上海喜迎解放55周年,愚园路81号作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神秘之楼,原是刘长胜故居
  
  这是始建于1961年的一幢四层的法式小洋楼,掩映在周围鳞次栉比的商务楼之间,历史的痕迹显露无遗。那落地的玻璃门,尖尖的屋顶,鹅卵石镶嵌的墙面诉说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上海地下组织艰险的生活。1946年至1949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人、中共上海局副书记刘长胜就居住在这里,小楼因而成为中共中央上海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的秘密机关之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001年,为配合建设久百城市广场,同时保护这幢极具价值的文物建筑,静安区人民政府斥资200万对小楼进行整体东移,从原来的愚园路11号移到了今天的愚园路81号。当时建筑整体推移技术在上海是首次采用,虽然规模不比音乐厅的大,却比音乐厅要早一些。结果小楼带着1200吨的自重缓缓向东“行走”百余米,还被抬升了一层,创造了当时的一个奇迹。
  
  81号咖啡馆,历史的重现
  
  陈列馆的一楼是以展示为主的81号咖啡馆,它将不一般的背景来了个“经典重现”。据静安区文史馆馆长、刘长胜故居馆长杨继光说,现在看到的咖啡馆样式是从四川北路1903号“公啡”咖啡馆(“左联”筹建地)移植过来的,并根据当年地下党组织接头的方式而设置。而进门处的“荣泰烟号”则是“拷贝”昔日百乐门附近一家地下党联络点的模样。
  “荣泰烟号”恢复了当年刘长胜为地下工作作掩护而开设的旧日情状,这个很商业化的场所曾是公开的工作地点,烟号老板是他当时的合法身份。
  现在看来,烟号里摆放的生活物品俨然成了“古董”,工作人员为搜集这些稀有之物可没少花心思,玻璃弹珠、被拍、手电筒、花露水、固本肥皂……这些印刻在记忆深处的元素一一呈现在眼前,恍惚中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
  鼻尖飘过的一丝咖啡醇香将思绪又拉了回来,定睛往里一看,幽暗的气氛,古铜色的怀旧情调,大气的壁炉、旧款的桌椅、精致的手工雕花,虹吸式的咖啡机,一切都恢复成30年代的场景,显得那么怀旧,那么古色古香,难怪附近商务楼内的白领们进来都会尖叫不断。
  幽默风趣的杨馆长介绍说:“这个咖啡馆本身就是一个景点,我们想方设法将它恢复当年的感觉。上海滩的很多名作家、名画家等名人都很喜欢把这里当作好友谈心的场所,在情结上得到一种回归。现在,周围商务楼也越来越多,白领们都愿意进来坐坐,喝喝咖啡,还吸引了不少外国朋友。”
  有意思的是,咖啡馆还准备发放一些印有中共地下党当年接头联络的小册子,里面有100句暗号,送给第一次来参观的客人。日后客人来喝咖啡,只要能对上“暗号”,就能免费喝一杯咖啡。
  “点子大王”杨馆长笑谈:“每天我们要换接头暗号,整个过程会非常生动有趣。不少年轻人对地下党斗争的这段历史并不清楚,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播要采取互动的形式,以参与的形式来学习历史。”
  坐在81号咖啡馆里,听一首老歌,聊一些往事,会一些老友新朋,在浓郁的咖啡香中感受淡淡的怀旧气息与幽雅的氛围。
  
  倾听历史的回声
  
  沿着狭窄的楼梯盘旋而上,二三楼被布置成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展”,反映从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组织到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的全过程,记录了一部共产党人用鲜血染红的历史,将记忆的底色真实呈现。一个个场景——“四一二政变”、“76号魔窟水牢”、“丰记米号接头”、“永不消逝的电波”……做得很精致,从声光电到多媒体,完全是现代化科技手段。
  在二楼,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朝北房间,身穿长褂的“刘长胜”和身着西服的“刘晓”正低声探讨着什么——栩栩如生的蜡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仿佛让人看到他们运筹帷幄时的气度。
  三楼的“丰记米号”是地下市委书记张承宗家开的。米号承担着重要的情报中转工作,中央的秘密电报就是送到此处,市委领导下的学委、工委等负责人再到米店开会、学习。米店外面,一位账房先生在算账,以作掩护。门边的一辆老虎车可大有讲究——正放表明一切正常,倒放就说明店内有“情况”。
  这里还有张承宗当年用来收听延安红色电台的旧收音机,以及当时地下市委委员张琪在解放前夕的“护厂、护路、护校、护产”斗争中使用过的人民保安队臂章和沪西分布图……一件件文物揭开了地下党为解放上海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57年后的今天,我们回眸曾经的血雨腥风,许多生命已经逝去,许多战斗已经平息,留下的是无法抹去的鲜红底色和对历史的深深敬畏。
  走出愚园路81号,闯入眼帘的是静安小亭内熙攘的人流,只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其他文献
绿海茶油产自中国茶油原产地——江西永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保护产品。目前已出口11个国家和地区,倍受国外客户青睐,被誉为“油中之王”,“东方橄榄油”,“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好的食用油”。  绿海茶油的生产商——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专业从事茶油生产的企业,也是国家油茶生产重点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茶油产销量、出口量均居国内同行业前茅。经国家绿色食品检测中心检测,绿海茶油不含任何杂
期刊
墙,始终与社会文明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原始人以穴为居,垒石为墙仅为阻挡风暴、野兽的威胁。后人因地制宜用树木劈材圈地筑家,从而揭开了墙文化的序幕。后又逐步演变成取河底卵石与山泥粘连成墙,将泥土烧成砖块砌成墙,开采山石建墙,展示了人类智慧和文明的不断进步。  老墙,坦率且富内涵,融艺术感、时代感于一体,建筑者赋予生命的砖瓦泥石以新的艺术灵魂,营造出无限的想象力和不同的时代理念,或曲或直,或高或低,或刻
期刊
过年了,身处钢筋水泥的“重庆森林”之中,却闻不到一点乡土气息,尤其是看到桌上饲料喂养的鸡、鸭、鱼和猪肉,食欲顿然大减。我不由得想得两款冠誉两川的家乡年菜:腌腊鸡和盐菜扣肉。    腌 腊 鸡    小时候,记得有一年正月,我拉着家父的衣襟,去大伯家吃腌腊鸡。那鸡实在是太好吃了!当时只觉得大伯太过吝啬,鸡肉太少了一点,很快就被我们吞了个精光。我不解地问家父这是何故,家父说:“好吃的东西不在多,在于味
期刊
冬天是寒冷的,冬天是漫长的,冬天又是寂寞和单调的。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除了有四季常青的绿色树种陪伴外,很难欣赏到自然界盛开的各种鲜艳芬芳的花卉,因此对于在冬末春初最先绽放的花朵,总是怀有一种特殊的欣喜之情。而能给人们带来这种意外惊喜的,梅花固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种,但在一般场合却难以看到;能冲寒而开、又随处可见的,那恐怕就要数迎春花了。  迎春花在我国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花种。其原因,当不外乎它同时
期刊
春卷,与春相联,应春而生。据晋周处《风土记》载:“元旦,楚人上五辛盘”。“辛”与“新”同音,取迎新贺喜之意。但因其所用的“五辛”为葱、蒜、蓼、蒿、芥,味辛辣,到唐宋时遂被春盘所取代。《四时宝镜》称:“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餐春盘。”至元明时期,已有包馅油炸的春卷记载:“摊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子、芭榄仁,以上除栗黄片切外皆细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
期刊
米露(米饮料)是以水稻糙米、精白米等谷物为主要原料,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将其中的营养成分浸提、加工而成的一种饮料。由沈阳天乐饮品有限公司从韩国引进米饮料生产技术及设备,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稻米资源开发生产的中国第一代稻米饮料——天乐园米露已在全国各地热销,天然无公害、口味好的特点受到消费者喜爱。  米露的主要原料水稻糙米是指只经过粗加工去掉谷壳的稻米,保留了米糠层和胚芽,因此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期刊
北海道是个四季分明,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在那里,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吃海鲜了,尤其是那著名的二三十斤重、形如脸盆的皇帝蟹和由说不出名字的各色鱼类制成的生鱼刺身都是游客们北海道旅行的顶极享受。  现在,机会来了,在上海汇金超市、易初莲花正大广场店、家乐福南方店和山姆士购物中心有北海道海鲜向上海市民展销,让您足不出“沪”就能亲身体验到美味又安全的宝岛美食。  北海道被日本最长的海岸线和最清澈的海水所环抱
期刊
极适宜芦笋生长的江苏阜宁去年栽种的5千多亩芦笋,春节后即可收割,全数供应上海市场。  芦笋,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它每年春天发出的嫩芽青翠欲滴,笔直笔直,如人的拇指粗,长约18~20厘米,这是芦笋的主要部位,切断它炒着吃,是上好的佳肴,清脆爽口,营养丰富,齿颊留香。  芦笋对生长环境要求甚高,它要求常年的平均气温在15℃左右,喜爱
期刊
夏天了,幽香的茶叶又要陪咱们一起消夏了。  自然,每每品茶,也就想起了各种各样的奇妙的茶,尤其是“琴鱼茶”。  茶而名鱼,为何?是不是缘于诗人杜撰?  不!它的确是鱼!  那么,琴鱼茶何样?  据有关资料称:在安徽泾县的琴溪中,生活着一种琴鱼,它长不盈寸,却天生丽质白亮剔透,山里人把它捕来后,必须争分夺秒连夜加工,这才能制成“琴鱼茶”,而一旦过了夜,那琴鱼就会味道大变!  笔者有幸,上大学时恰好有
期刊
香港有的是酒吧,为什么兰桂坊的酒吧特别旺?或许与这里浓厚的欧陆文化有关,但我想更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积淀的浓厚的另类气氛。而兰桂坊的消费,也不是很贵,一般百来元就可以了。  Jazz Club是兰桂坊内一间我常去的酒吧。在上海从来没有泡吧的习惯。去到香港,因香港一般没有邀人入家门的习惯,朋友约会相聚,都在酒吧咖啡室,便也有了泡酒吧的爱好。去多了总会有个选择。我之所以爱好Jazz Club,是因为它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