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唯分是教,学生唯考而学。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为避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不良倾向,我们要建立配套措施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教育不仅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要深入家庭,面向社会,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学校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评价形成合力,培养良好的育人环境。
社会对学校的某些评价方式必然导致一些学校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想尽一切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期在社会评价中位居前列。一学年结束了,很多家长看重的是学生带回家的一份所谓“成绩单”,这种呆板而功利的评价方法客观上使中小学教育走向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教育评价方式必须改变,只有社会评价方式改变了,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才会改变,家庭对学生的评价也随之改变。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树立整体观念,形成育人合力。实施素质教育要切实落实在行动中,不要流于形式。素质教育的完整定义是为受教育者营造最佳成长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学习、训练条件,使其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健康发展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得以普遍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会做人,长大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应该摘下冷冰冰的面具,改变自己的评价机制,使自己变得有亲和力。首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点滴变化和进步,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有效的促使学生朝既定的学习目标前进,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作业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评价能力;将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而是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评价的主题也要发生转变,由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过度。鼓励家长,学生本人参与到评价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传统的家长压制子女的个性,把分数看成孩子素质高低的砝码,学习好了一切都好;学习不好,伴随而来的往往是对孩子的误解甚至训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情,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多。殊不知,这反而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传统的家庭评价机制急需改变,在对自己孩子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只凭考试成绩评价自己的孩子,发挥孩子的特长是对孩子最有效地激励。有一名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在学校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二等奖,放学后告其母,原指望获得一番表扬,孰知其母却怒斥其心思不再放在学习上,不过获得个二等奖,有啥值得骄傲的。我认为这样的扼杀孩子天性的行为是野蛮的、粗暴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也的出色的。家长要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积极评价。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必然导致一些学校在提高素质方面的片面做法,想尽一切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期在社会评价中位居前列。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及人格障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急需改变,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改变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才会改变。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以往学校和教师单方面评价的传统,在评价方式上可尝试以学生自评为主,自评、班评、家评和师评相结合,即学生,老师,家长评价并重的方式。在内容上可分为思想品德素质评价、科学文化素质评价、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审美艺术素质评价、劳动技能评价、创新能力及主要成果,力求全面,科学的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各项素质,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调试、自我发展。学校和家庭也可以以此内容为参照,紧密结合,因材施教,不能就教育谈教育。学校处于社会之中,是整个社会运行的一部分,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与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发动社会和学校共同育人是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聘请校外辅导员进行革命传统、交通安全教育等,鼓励学生走出去。少先大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深入社会做好事。
单方面的评价会使之片面,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这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才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社会给学校卸下包袱,学校才能给学生卸下包袱,家庭才会更积极的配合学校。学生的负担轻了,兴趣浓了,从而更主动地完善自我,发展特长。
社会对学校的某些评价方式必然导致一些学校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想尽一切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期在社会评价中位居前列。一学年结束了,很多家长看重的是学生带回家的一份所谓“成绩单”,这种呆板而功利的评价方法客观上使中小学教育走向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教育评价方式必须改变,只有社会评价方式改变了,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才会改变,家庭对学生的评价也随之改变。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树立整体观念,形成育人合力。实施素质教育要切实落实在行动中,不要流于形式。素质教育的完整定义是为受教育者营造最佳成长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学习、训练条件,使其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健康发展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得以普遍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会做人,长大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应该摘下冷冰冰的面具,改变自己的评价机制,使自己变得有亲和力。首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点滴变化和进步,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有效的促使学生朝既定的学习目标前进,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作业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评价能力;将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而是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评价的主题也要发生转变,由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过度。鼓励家长,学生本人参与到评价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传统的家长压制子女的个性,把分数看成孩子素质高低的砝码,学习好了一切都好;学习不好,伴随而来的往往是对孩子的误解甚至训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情,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多。殊不知,这反而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传统的家庭评价机制急需改变,在对自己孩子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只凭考试成绩评价自己的孩子,发挥孩子的特长是对孩子最有效地激励。有一名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在学校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二等奖,放学后告其母,原指望获得一番表扬,孰知其母却怒斥其心思不再放在学习上,不过获得个二等奖,有啥值得骄傲的。我认为这样的扼杀孩子天性的行为是野蛮的、粗暴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也的出色的。家长要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积极评价。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必然导致一些学校在提高素质方面的片面做法,想尽一切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期在社会评价中位居前列。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及人格障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急需改变,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改变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才会改变。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以往学校和教师单方面评价的传统,在评价方式上可尝试以学生自评为主,自评、班评、家评和师评相结合,即学生,老师,家长评价并重的方式。在内容上可分为思想品德素质评价、科学文化素质评价、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审美艺术素质评价、劳动技能评价、创新能力及主要成果,力求全面,科学的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各项素质,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调试、自我发展。学校和家庭也可以以此内容为参照,紧密结合,因材施教,不能就教育谈教育。学校处于社会之中,是整个社会运行的一部分,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与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发动社会和学校共同育人是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聘请校外辅导员进行革命传统、交通安全教育等,鼓励学生走出去。少先大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深入社会做好事。
单方面的评价会使之片面,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这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才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社会给学校卸下包袱,学校才能给学生卸下包袱,家庭才会更积极的配合学校。学生的负担轻了,兴趣浓了,从而更主动地完善自我,发展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