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一与小学部分数学合理衔接教学方法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tz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字:“严重脱节”,“分化”,“滑坡”,“接轨”,“社会道德”,“做数学、听数学、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最佳的教学效果”,“渗透”。
  一、问题的背景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小学成绩很好,可上了初中成绩却明显下降。教学实践证明,这是由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一的数学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现行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深、知识点多,思维难度大、教学速度快,课堂容量大。相对而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浅,知识点少,讲课速度慢,教学形式多样。故而,相当一部分的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面对巨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多,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愿望逐渐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最终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与“滑坡”。
  通过大量的社会、家长,学生,教师等方面的谈话、访问,问卷 调查发现:
  ⒈有的家长和小学教师说:xxx 学生在五年(或六年)级时数学成绩很好的,到了初中就数学成绩怎么低了?
  ⒉ 有的初中数学教师说:xxx 学生刚进初中时数学成绩都在前几名,到了初二就数学数学成绩怎么下降了?
  ⒊有的家长和初中教师说:他们在小学时把数学死记硬背,根本就没把基础知识掌握好,连简单的分数四侧运算都不会。
  ⒋有的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上的人说:
  ①小学刚毕业到初中他们不适应了。
  ②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根本就不一样了,所以理解难了。
  ⒌小学升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大跨越,学习生活环境。
  二、衔接教学方法
  衔接的内容
  ①从小学数学数的分类引入初一有理数的概念。
  ②在初一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分数四则运算等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提高有理数运算方法与能力。
  ③在数学教学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主要是用字母表示数与数的运算,分配律与正式的加减运算,应用题的运算与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④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实际意义的认识。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测量与绘图,制作简单几何模型,理解平面几何图形与空间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实践几何体的认识过程,认识公式与公式的推理方法等活动。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的衔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衔接;并注意师生交往的衔接。
  问题创设与有效课堂教学
  ——实践与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例与反思
  泉州一中 吴婉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教学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因而有效课堂教学必须从问题创设开始,而问题的创设一方面源于教材,另一方面源于学生,但更需要教师的再加工。问题设计的适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知识,能力水准的“最近发展区”,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习动力,思维积极性也就自然产生,从而创设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使课堂教学优化。现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为案例,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与反思。
  一、教材背景与目标
  《二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大版)第九册(下)第26章《二次函数》第三节实践与探索问题3。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二次函数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能够利用二次函数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到通过实践、探索,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案例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章节主要学习什么内容?
  生:二次函数
  师:我们知道,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它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甚广,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1:拱桥隧道问题;
  生2:喷泉设计问题;
  生3:物体运动问题;
  生4:几何图形变化问题;
  生5:经营策略问题。……
  【点评】适当问题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话”可说,问题创设不单是单纯地考查学生,同时也是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好机会。
其他文献
从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来看,高中生物课程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同属科学领域,而且在必修部分的学分分配上和理、化、等同。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科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理化、轻生地的状况的改变,使生物科学教育恢复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另一方面对生物学教师发出的明确信息是:你是一名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按照科学课程的教育规律来组织教学。  长期以来,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一直是按照生物的七大生命特征来组织和编写的,并且是以必修
期刊
摘 要:我们应如何教育学生?我想: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具有爱心、诚心、信心与狠心。  关键词:爱心 诚心 信心 狠心  我这儿的“心”指“爱心”,“诚心”,“信心”,与“狠心”的综合。如此多心,怎会不花?  自春期时期孔子起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到我们现代,教师应该怎样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才能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呢?一直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我深刻感受到: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研究学生,
期刊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活情境;数学有趣;生活的眼睛  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课,但在许多人印象里,数学却好像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对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甚至遥不可及。于是,数学一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代名词。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们,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
期刊
摘 要:作为一名小学的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要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名好学生。我们教师可以诚恳地和孩子们交朋友,诚恳地面对差生,在老师的眼里就没有差生,爱没有私心,洒向每一个孩子,老师要用一个健康的心态和以平等心对待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说真心话,能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充满关爱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从关爱与理解出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每一位学
期刊
关键词:多媒体 习作 激发兴趣 强化观察 拓展视野 指导评价  一、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波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地情绪下写作。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
期刊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最迅速、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一项科学技术,已经走进我们的校园,成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都积极使用多媒体手段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然而,有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时按部就班,教学流程程式化;有的越俎代庖,淡化文本;有的滥用媒体,形式过于花哨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丰富情境,充分感知  电教媒体往往通过表现形式出现,如美妙动听的音乐,声像并茂的画面,形象生动的动画效果等,使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全部调动起来,使儿童从“感性”到“理性”的质变。  从儿童的表象认知的过程起步,形成实物表象,活跃学生的思维。
期刊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识字写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还要教会学生感悟从文字中流淌出来的真情,继而对学生产生情感触动,引起情感共鸣,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文与道的结合。《生命的药方》这篇课文讲述了两个伙伴之间真挚友情的故事。文中的德诺是不幸的,因为他在输血时染上了艾滋病,周围的人都一个个地远离他,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至始至终都有好友艾迪陪伴在他的身旁。艾迪对德诺的这段超越生死的
期刊
摘 要:阅读了解和阅读速度是阅读效率的两大要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一方面必须增强对学生的快速阅读锻炼。快速阅读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阅读办法,对培育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文章具有建立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全面地培育和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艺和技巧,使学生运用所学学问剖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才能得到锻炼。  关键词:速度 视幅 思维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
期刊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