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应是企业文化的直接倡导者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mu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巴克公司CEO 霍华德 "舒尔茨(Howard Schultz)在他的著作《一路向前:奋力拼搏,并未迷失信仰》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创造一种动人的、谦恭的、互相信任的企业文化并不能一蹴而就,就如同调制一杯最完美的咖啡一样。它融合了目标、过程,以及用心,是一曲必须精心谱写的三重奏。舒尔茨认为,星巴克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与企业员工以及他们培育出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企业在重塑及应对文化挑战的过程中,CEO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在对不少中国企业进行咨询时,发现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持不同见解。任正非在华为内部一直倡导危机意识,而马云则喜欢向员工描绘美好的“远景”,藉此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透过纷繁的表象,我们不难看到企业家都在结合自身情况,打造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其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改变千千万万人的生活。
  塑造企业文化的做法和原则归纳起来有四点:一是营造具有积极影响的危机感;二是选取少数关键行为,同时企业家以身作则宣扬正确的行为理念;三是利用“标准从严、与人从宽”的理性和感性影响力,将公司带向新的方向;四是对关键元素保持警觉,以让公司的文化特质得以长期传承。
  营造积极影响的危机感
  管理者常常认为危机可以刺激高效的企业文化,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是安于现状的公司只有面对危机才能奋进;但此逻辑与经验和常识相悖。试想人们在真正面对危机的时候会怎样做?他们会逃避。在公司经营中,逃避的方式包括:停止营业、关闭工厂、应付媒体和投资者,或者其他止损方式。
  其实,CEO应当营造真实的危机感,而不仅仅是基于逻辑上认为必须改变而创造的危机感。因此,他们应该营造的是一种聚焦在企业整体非常看重的价值上的、情感上的危机感。这些价值包括服务客户的方式,对成长和成功的渴望,对集体的积极影响,以及员工们在入职之初就能感受到的吸引力和热情欢迎。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已经把危机意识作为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以鞭策企业员工不断追求卓越。例如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形容自己“如履薄冰”,鞭策自己勤奋和葆有制定战略的警惕性;比尔 "盖茨多次提出“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来告诫自己的管理层。
  企业家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为了使员工能真正消化企业所提倡的文化精髓,CEO需要选取能彰显企业和企业文化最佳之处的少数关键行为。这些行为一般很微小,但显而易见且重复性高,它们标志着公司当前的动向。例如,四季酒店一直宣传一个故事:一名客人在酒店就餐时寄存了一件衣服,服务人员发现衣服少了一颗纽扣;当客人就餐完时,发现衣服已经钉好了纽扣。通过对正确行为的宣传,能有效促进员工消化文化精髓。
  需要强调的是,CEO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员工们不仅会留意CEO的言语,还会格外关注他们的举手投足。您最好能协同其他高层领导人,带头向全新的行为方式转变,在保存现有文化元素的同时彰显出文化调整中的关键变化。金宝汤(Campbell Soup)公司CEO道格拉斯 "科南特(Douglas Conant)虽然不善言辞,却通过每天坚持在公司总部园区跑步的方式,在员工中倡导健康生活的文化理念,这就是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文化。另外一些企业家,他们是很好的演说家,为企业描绘美好的前景,激发员工的创造激情。没有一种做法是绝对完美的,领导者应建立适合自己的领导风格。
  理性和感性影响力
  在建构经营战略或行动实例时,将高层领导的理性观点和令人信服的个人层面感性诉求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无法维持企业文化与之相辅相成。企业高层一方面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标准和绩效激励机制保证所倡导文化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还必须充分利用情感力量把公司带入新的方向。
  对大多数商业领袖而言,建立令人信服的理性观点通常比建立令人信服的感性诉求要容易。但因为人们直观的视角与同事的社交支持,感性能量能在私人关系网和常规渠道外的跨组织互动中传播的力量强大。在之前金宝汤公司启动的全面改革中,道格拉斯 "科南特意识到不得不将350名公司高管中缺乏必要技能的300多名替换掉。经过多次讨论和私下谈话,他依然坚持执行这个决定。但他给予那些离开的员工高度的尊重,并为他们提供公司力所能及的帮助。“就算是在那段可怕的时期,”他事后回忆时说道,“我们的员工敬业度评分反而上升了。”
  恒久保持警觉延续企业文化
  在许多伟大的组织中,文化警惕的接力棒在各届CEO间传承。优秀的公司非常重视文化精髓的代代传承。3M公司在过去40年间平均每五年更换一次CEO,却保留了公司创新文化的精髓:“雇佣最好的员工,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工作,并容忍错误。”每位首席执行官都会慎重地保持公司的基础文化特质完整稳定,同时辅助企业应对竞争与市场环境的新动态。联想公司创始人柳传志提出“新人入联想必须入模子,不能有人不遵守”。保持文化特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从担任CEO的第一天,你作为文化领导人的角色就开始了,直至卸任为止。即使在离任后,CEO对正确文化行为的长期强调还是会长久地发挥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CEO将建立企业文化作为他们的首要任务,企业文化将成为他们本身在企业中最佳的延续。
其他文献
你的公司将谁的利益放在首位:股东、员工还是顾客?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优先排序是公司的一项核心事务,每一种选择都基于一种价值创造理论。奉行顾客至上的公司相信,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公司长期制胜的关键。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的公司相信,满意的员工能更努力地工作从而让顾客满意,培养忠诚顾客并带来优质财务回报。那些奉行股东利益优先的企业认为,员工应该关注创造价值,采取那些能直接增加营业收入、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扩大资
期刊
虽然极不受员工欢迎,但会议仍然无处不在,而且已经有研究确认,繁多而无意义的会议是在职不满情绪的主要来源。尽管如此,仅在美国,每天就要召开超过1100万场商务会议。研究已经证实,大公司的管理者们每天将他们四分之三的时间花费在组织和召开会议上。  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会议并不一定会拉低士气或生产率。实际上,研究者发现,组织良好的会议,而不仅仅是死板的聚会或是工作日令人厌恶的打扰,可以切实提升员工的
期刊
莫应溎(1901-1997),男,汉族,广东珠海人。 192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和伦敦法律学院,并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和大律师文凭。莫应溎于1928年至1934年先后在香港太古总行担任过副买办和糖业部华经理。  1884年,太古洋行从原先经营航运业务所获的溢利中提出港币500万元,投资于当时获利最厚的炼糖工业——在香港鲗鱼涌兴建了太古糖厂(THE TAIKOO SUGAR REFINING
期刊
我们常常对年长员工(一般是指55岁以上的)有一些负面的判断,比如:年长员工容易疲倦,不能学习新的技能,缺乏灵活性,固执己见,与比自己年轻的领导较难共事,比年轻的同事工作效率低,认知能力下降,由于病假多而不能保证全勤。事实上,这些判断大多数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管理者必须克服自己对年长员工的年龄偏见?理由非常简单,劳动力的老龄化是必然趋势,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要想到将来一定会与年长员工共事。即便
期刊
全球有两大品牌价值排行榜,一是Interbrand每年10月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Best Global Brands)百强排行榜,二是明略行(Millward Brown)每年5月发布的Brand Z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百强(Top 100 Most Valuable Global Brands)排行榜。以2013年为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排行榜的结果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具体有两个方面。第一,同样
期刊
鉴于复杂性不断增加、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个人工作方法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数字世界的进步要求人们有新的工作方法。我们要适应周围不断变化的条件(如最近新兴的数字技术),定期调整一些基本原则,这非常重要。  如今,能对管理者的管理有效性产生最直接、最全面影响的莫过于他们所选择的自我组织的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了。  工作方法:效率的起源  “管理”一词可以被解释为用来管理人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
期刊
1899年,爱国实业家张謇建成了南通大生纱厂,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其实业活动由此开始从创建单个企业向创建跨行业、跨部门的企业集团迈进。张謇在创办大生企业集团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企业制度创新,笔者把这一系列制度创新统称为“大生”模式。在中国企业制度演变史上,“大生”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曾经指出的,张謇的企业群体是中国旧世纪终结与新世纪发端的众多标志之一。  中
期刊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经在政坛上十分活跃。他弹劾唐仲友的事件,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管理案例。  宋孝宗淳熙年间,浙东连遭水旱灾害,流民遍地。朝廷任命朱熹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路一级的监司),到浙东视察灾情,组织救灾,台州在其监督之下,时任台州知州的唐仲友,本为浙东儒士,也是学界名流。朱熹在从绍兴赴台州途中,遇到台州逃荒的流民,诉说旱情极重,官府催税紧急;迎接朱熹的通判高文虎,又向朱熹揭发唐仲友为政
期刊
从古到今,研究《颜氏家训》者很多,但从管理思想角度探究者极少见,这与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往往把管理与生活割裂不无关系。实际上,生活与管理密不可分。“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而生活中的管理思想,同样是值得引起学界重视的。  在《序致》中,颜之推指出家训的特殊作用。他强调,禁止儿童的胡闹暴虐,师友的谆谆告诫还不如保姆婢女的一声喝喊,制服凡人的吵架斗殴,尧舜之道的高级理论还不如妻子的几句碎语。所以,圣贤教导也
期刊
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拥有更多金钱的人们会感觉到更幸福。然而,花费金钱的方式也许和拥有金钱的多少一样,对幸福的意义十分重要。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Elizabeth W. Dunn教授、西门菲莎大学的Lara B. Aknin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的Michael I. Norton教授发表于顶尖心理学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往
期刊